收藏 分销(赏)

参观淮塔有感5篇.docx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6439791 上传时间:2024-12-0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参观淮塔有感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参观淮塔有感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参观淮塔有感5篇 第一篇:参观淮塔有感参观淮塔有感 初来徐州,就听闻徐州是一座文化名城.地处苏北的徐州沉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拥有悠久的历史.”南秀北雄”中的“北雄”说的就是徐州的“粗犷”气概。来到徐州,值得一游的不仅有楚王陵、汉墓,还有庄严肃穆的淮海纪念塔。那座凝重而又庄严地纪念塔会告诉你很多很多…….自己有幸亲自去了一趟纪念塔,来到那里,我觉得每一个人的感受都不尽相同,却又都会有相同的情感,那就是对烈士的缅怀和对历史的思考。每一个人对历史的思考和感叹使这个旅游景点多了一种别样的味道。 去纪念塔是在一个周末的早上,天气不冷也不热,天却有点阴沉。坐车到正门下,径直向前走,转弯,远远就会看见高高耸立的纪念塔。通向淮塔的是一条长250米、宽31米,10个平台、129级台阶的宽敞大道,台阶全部是花岗岩铺设。纪念塔高38.15米,面向朝(音召)阳,巍峨耸立,比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还高0.21米,曾因体重庞大、外观壮观被誉为亚洲第一塔。塔身正面上端雕刻着由五角星照耀下相交的两支步枪和松籽绸带组成的塔徽。塔座两侧为大型浮雕,浮雕高2.6米,总长度34.5米。上首的浮雕有27个英雄形象组成,再现了广大人民群众不畏艰险随军转战,家家户户齐动员、男女老少忙支前的感人场面;下首浮雕由28个英雄形象组成,再现了人民解放军冒枪林弹雨、忍风雪饥寒、架人桥、闯火阵的英勇场面。纪念塔的两组浮雕和淮塔正门的军帽和车轮雕塑遥相呼应。上图塔座正面篆刻的是《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碑文》,下图是塔座背面篆刻的是建塔的始末时间。塔体是坚硬的花岗岩雕砌。 走在塔下角亭环抱的围廊里,我伸手抚摸着镌刻着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及30000多名烈士名录,觉得这些逝去的英雄们不死的精神在向我传递,传递着一种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看着一行行、一列列黑体小字,知道那是烈士们的名和姓,可是,还有一些没有留下名姓的英雄与他们一道,承受着后人的祭奠和膜拜,崇敬和颂扬。 我仿佛看到了他们哪怕一息尚存就要把手榴弹扔向敌群的瞬间,听到了他们冲下掩体与敌相拼的喊声,感受到了他们为国捐躯的余温。这一切的一切,都化作了此时我眼中的湿润。我想,这就是战争永垂不朽的原因吧,不是因为战争的战术运用的多么灵活,或者多么出奇制胜,只是因为这一场战争中有一大群洒热血,保家卫国的战士。他们或许默默无闻,可是我们应该记住他们。每一个战士,值得拥有最高的荣誉。 瞻仰完了纪念塔,我又去了纪念馆新馆。进入之后里面会有导游详细的讲述关于淮海战役的历史以及许多轶事。馆内主要介绍了淮海战役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8年11月8日~22日,主要讲的是围歼黄百韬兵团,孤立徐州。第二阶段是11月23日~12月15日,讲的主要是围歼黄维兵团,合围杜聿明集团。第三阶段是12月16日~1949年1月10日,主要讲的是战场休整,全歼杜聿明集团。馆内有大量的珍贵图片,还有一些遗留下来的物品、枪支等。最吸引人的是有场景重现,通过生动的画面再现,有助于游客更好的理解和解读。走在馆内,心中会有一种莫名的沉重感。毕竟,虽然战争胜利了,促进了整个新中国的解放。可是,也有数不清的战士牺牲,不论谁是战友,谁是敌人,所有这些战士都是中国人。我想,这应该是源于本能吧,相信每一个中国人走进这个馆内,心中都会有沉甸甸的感觉,毕竟一段沉痛的历史带给我们的有太多太多…….整个淮海战役,轰轰烈烈。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1个‘剿总’前进指挥部、5个兵团部、1个绥靖区司令部、22个军部、56个整师,共计55.5万余人。淮海战役的胜利,连同辽沈、平津战役的胜利,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大大加速了整个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为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直捣南京,横卷江南,解放全中国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淮海战役的胜利,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可是,这也是一个必然。每一场战争的胜败绝不仅仅是巧合那么简单。中国共产党以60万兵力对付国民党的80万兵力,而且作战武器远远落于国民党,因为当时美国支持国民党。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凭借自己独有的力量去战斗,他们追求平等民主和自由,他们心系天下的劳苦百姓,真正的完成了‘为新中国而献身’的崇高使命。那一代共产党人在追求自由、民主、富强的新中国的道路上抛头颅、撒热血。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今天我们所拥有的这一切,都是前辈们用生命换来的。 呼唤和平,远离战争。永远是不变的主题。我们都明白,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纵观整个国际局势,虽然和平是主流,可是国家间和地区间的动荡一直存在。看着那些逃离家园的人,战争就应该给和平让路,因为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的。 淮塔,是淮海战役的象征和纪念,是徐州的特色景点,更应该是整个中国应该缅怀的精神支柱。在今天,物欲横流的今天,物价上升,房价飞涨,越来越多的人似乎忙于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而忽视了精神追求。特别是近几年,许多事件的发生让人震惊之余感到心寒。‘彭宇案’、‘小悦悦事件’接二连三的发生,在现在的中国,当一个老人跌倒时,路人还要纠结要不要去扶一下,担心老人会不会敲诈勒索;几名大学生不幸溺水身亡,船里的人却张口要钱,不然不打捞尸体…..这一切的一切,仿佛已经逼近了我们的道德底线了吧。个人如果一味的追求物质层面的东西,一点也不注重自己道德的提升,那他一定获得很累,他每天要忙于算计,忙于应酬大大小小的事之后,心灵却得不到一点儿休息。缅怀那些先烈,除了感激他们的赴死前进,义薄云天,我们更应该好好地沉静下来,问问自己的心,不要让它疲惫于世俗中,给自己的心灵一片净土。 所以,在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我们注定任重而道远。不过,在发展的道路上,不可以片面注重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道德的建设、法律的约束。提高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已经刻不容缓。只有这样,烈士门用血打下的江山才能更加稳固,这一段沉痛的历史才不会重蹈覆辙。 站在淮塔的前面,思绪万千,万种情感涌上心头。我知道,那是一种强烈的民族归属感。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重任,我们将它挑起,也必将令后人仰望和赞叹……… 历史无言,可是我们必须有心。走进淮塔,就像在听一个老者缓慢的诉说着他的故事,说着故事中的酸甜苦辣。淮塔,是一次战役的的纪念物,记录着一段历史。淮塔,也是一个警钟,提醒着我们,时代重任,在所不辞。 64年过去了。淮塔就像一名永不退伍的老战士,背负青山,面朝城市,用一种象征和平的眼神凝视着远方,倾诉着,告诫着,祝愿着今天拥有幸福的人们…… 第二篇:淮塔有感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 徐州是苏北最大城市,是国务院批准的拥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是XX省重点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和四个特大城市之一,也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六大中心城市之一和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现为第二亚欧大陆桥东端一个人口超过三百万的特大城市。 徐州“东襟淮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素有“五省通衢”之称。京沪铁路、陇海铁路、京沪高铁、徐兰客运专线在此交汇,京杭大运河傍城而过贯穿徐州南北,北滨微山湖。公路四通八达,北通京津,南达沪宁,西接兰新,东抵海滨,为我国重要水陆交通枢纽和东西、南北经济联系的重要“十字路口”。 徐派作家王茂飞这样评价自己的家乡。一州,两汉,三楚之西,乾隆四巡,五省通衢,六千年文明,主席七访,八百寿彭祖,九朝帝王徐州籍,十里长街淮海路。 当然像这样大的城市相关的建筑物是少不了的,下面是我对于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的有关介绍: 淮海战役纪念馆新馆于2004年11月18日开工,一期总投资1.1亿元,新馆坐落在淮塔园林南侧,主体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陈展面积为1.2万平方米,为原来老馆2800平方米陈展面积的4倍多。新馆主体平面为百米见方的正方形,展馆四周环绕20米高的柱廊,以朴实、宁静、现代、简洁的外部造型,与原淮海战役纪念馆相协调,烘托出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的主导地位。新馆设东、西、南、北四个出入口,南门临水。 新馆陈列厅分为四个体块,分为序厅、战手段,从而使纪念馆的陈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配合新馆开放,淮塔管理局重新修订了解说词。新版解说词全文3.5万字,比旧版讲解词多出一倍多。新馆还引入先进的的语音导览系统,共有192个点,手动170个,自动22个,只要遥控耳听到相应内容上便可听到相关的讲解并配上相关音乐。 每年清明节临近,徐州临近城市的数万群众与相关学校的学生都会来到淮塔扫墓。 淮海战役纪念塔位于XX省XX市东南郊的凤凰山东麓,纪念塔高38.15米(人民英雄纪念碑为37.94米),塔的上端雕刻着由五角星、步枪和松籽绸带组成的塔徽。塔身正面镶嵌着毛主席当年题写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镏金大字。塔座正面镌刻着镏金碑文,记述着淮海战役的历史经过以及烈士们前仆后继、广大群众奋勇支援前线的英雄事迹。 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一九五九年四月四日由国务院决定在XX省XX市兴建,一九五日奠年十月一日建成开放。 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坐落在XX市南郊凤凰山东麓,高三十八点一五米,面向朝阳,巍然耸立。塔身正面,镶嵌着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九个镏金大字。上端雕刻着由五角星照耀下相交的两支步枪和松籽绸带组成的塔徽。塔座正面镌刻着碑文,两侧为大型浮雕,右侧是人民解放军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左侧是人民奋勇支前的壮丽情景。塔下角亭环抱的围廊里,镌刻着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及三万多名烈士名录。塔前有宽敞的平台和长二百五十米,宽三十一米的十跑一百二十九级台阶,步下台阶是直径一百五十米的园林中心广场。 祭扫纪念碑需要登上这些台阶,当夏日暴雨时,大水延台阶流下,当时的设计角度特殊,从台阶最底端看到大水形成千米远的水帘,台阶与平台搭配构成的斜面角度是特别计量的。 巍然矗立在徐州南郊凤凰山下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不仅是光荣历史的见证,也是激励后人的丰碑。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进行了伟大的淮海战役,徐州人民全力以赴支援前线,与解放大军并肩浴血奋战,为夺取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胜利的基础。淮海战役总指挥的5位总委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和谭震林.淮海战役碑林 淮海战役碑林位于园林西北部,占地2万平米,由碑亭、碑墙、碑廊、碑室等组成。布局严谨、错落有致,规模宏磊。主碑重150吨,其正面和背面分别镌刻着毛泽东主席的“人民的胜利”和“关于淮海战役作战方针”的手稿,500多幅碑刻中汇集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墨宝,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参战部队及老将军、老战士的题咏和海内外书法名家不凡之作,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国防教育园 国防园位于园林南部,一期工程占地2万平米,由国防教育馆、兵器陈列场、模拟训练场、组成。设有国防教育厅和电教厅等,五个展厅,通过大量实物、图片和高科技设施,使观众既可学习国防知识,又可亲自参加各种军体模拟活动。园名由刘华清同志题写。 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园林占地77万平米,分别有东、北南门。园林内有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纪念馆,总前委群雕,国防园和淮海战役碑林五大主体建筑,及青年湖、青年广场、粟裕将军骨来撒放处和胡耀邦同志。园林风景秀美,树木葱郁,芳草依依,百花争艳,是闻名遐迩的和风景游览区。这里先后被国家命名为全国建筑物保护单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教委等六部委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淮海战役纪念馆旧馆淮海战役纪念馆与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同时兴建,陈毅元帅题写馆标。馆内面积2800平米,陈列分正厅、序言、战役实施、人民支前、缅怀先烈五个部分,共展出珍贵的革命文物、历史照片2000余件。这些革命文物是淮海战役胜利的历史记录。展览文物丰富,重点突出,布局合理,设备先进。 编辑本段淮海战役纪念馆新馆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爆发于一九四八年冬天。纪念馆筹建于一九五九年,到二〇〇三年,已接待参观者约三千万。由于该馆建于三年自然灾害和经济严重困难时期,建筑质量标准低,陈展面积仅为二千八百平方米,设施条件差,消防安全隐患突出,接待能力严重不足。二〇〇四年十一月,经中州市开始对纪念馆进行改title2]扩建后 的淮海战役纪念馆耗资一亿元,纪念馆主体建筑面积二万五千平方米,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陆战博物馆。陈列现在分为战前形势、战役实施、战役胜利等七部分,共展出珍贵文物、照片、艺术品和制作品近三千件,比原先增加了近一千件。新馆还运用了平面图景、立体造型和可触、可感的“四维式”、声光电展示手段,生动还原了当年淮海战役的宏大壮阔的场面,重现那段峥嵘岁月。 馆中 展出的《淮海战役全景画》是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尺寸最大的全景画。它是由鲁迅美术学院的教授历时五年创作,学院学生经过近二百天在纪念馆里的现场制作完成,作品高十八米五,长一百四十四米,悬挂以后直径达五十米。全景画由巨幅背景画和三维立体空间两部分组成,参观者只要坐在缓慢旋转的位置上,就可以欣赏到不断变换的场景,听着讲解员的介绍,就能了解到整个淮海战役的进程,光电技术营造出的硝烟和战火让画面更加立体和生动,观众仿佛在置身于真实的战争场景中。 第三篇。淮塔有感观我国的解放战争,其规模之大堪称世界罕见的。而这场战争的高潮部分又集中在三大战役。作为三大战役之一的的淮海战役堪称军史上的奇迹。直至今日,回顾这场战役时,也不得不击节赞叹,着实是一场当领导下,以解放人民为目标的精彩之战。本人有幸,同事们一起参观了淮海战役纪念馆,不仅从视觉上,更在思想上收到了极大的震撼。 淮海战役纪念塔位于XX市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园林南侧,是全国著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红色旅游景区,入选了全国一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列。景区新建的淮海战役纪念馆是世界上最大的陆战博物馆,凭借其现代化的展示手段、丰富的藏品、宏大的规模,成为徐州红色旅游一大亮点。淮海战役纪念馆新馆于2004年11月18日开工,一期总投资1.1亿元,新馆坐落在XX市淮塔园林南侧,主体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陈展面积为1.2万平方米,为原来老馆2800平方米陈展面积的4倍多。新馆主体平面为百米见方的正方形,展馆四周环绕20米高的柱廊,以朴实、宁静、现代、简洁的外部造型,与原淮海战役纪念馆相协调,烘托出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的主导地位。新馆设东、西、南、北四个出入口,南门临水。 新馆陈列厅分为四个体块,分为序厅、战前形势、战役实施、战役胜利、人民支前、缅怀先烈、全景画馆七大部分,上下两层。通过两台全透明电梯和两台客梯及弧形楼梯上下相连。展厅内共展出珍贵的文物、照片、艺术品和制作品近3000件,生动展示了淮海战役胜利的进程,揭示了战役胜利的诸多因素及伟大意义。室内陈列根据淮海战役战例设15个战争场景,结合板面、文物说明,以现代化手段再现当年战争场景。其中,全景画馆特色鲜明,直径50米的全景画馆位于中央,形成新馆的中心。展出的《淮海战役全景画》以淮海战役三大战场为背景,配以音响、灯光等特技,描绘了气势恢弘的战争画卷。新馆将改变单一的图片和文字表现形式,采用声、光、电、多媒体等综合手段,从而使纪念馆的陈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配合新馆开放,淮塔管理局重新修订了解说词。新版解说词全文3.5万字,比旧版讲解词多出一倍多。新馆还引入先进的的语音导览系统,共有192个点,手动170个,自动22个,只要摁遥控耳机,就可以听到相应的展板介绍。每年清明节附近,徐州临近城市的数万群众来到淮塔扫墓,献上花圈。场面壮观感人。 淮海战役纪念塔位于XX市东南郊的凤凰山东麓,纪念塔高38.15米,塔的上端雕刻着由五角星、步枪和松籽绸带组成的塔徽。塔身正面镶嵌着毛主席当年题写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镏金大字。塔座正面镌刻着镏金碑文,记述着淮海战役的历史经过以及烈士们前仆后继、广大群众奋勇支援前线的英雄事迹。 我们一进淮海纪年园内就感觉淮海纪念塔那种严肃庄重的氛围笼罩全身。淮海烈士纪念塔肃穆威严,站在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脚下,仰望塔身顿觉自己的渺小。纪念塔走廊内铭刻着近三万烈士的姓名,一排排一行行深深刻在墙壁上也深深刻在徐州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的心中。眼前的它四四方方,简练的石碑高耸在山间,几乎没有任何修饰。站在塔前,我们一行人按捺住激动的心情,排着整齐的队伍向那些英勇献身的烈士们三鞠躬。那一瞬间,我觉得用任何一种语言,都无法描述那一段惨烈的历史,都无法表达后人对先辈的感激与怀念。绕着纪念碑,我看到后面是一面环形的墙,墙上那密密麻麻的名字让人透不过气来,为了今天这样他们根本想象不到的好生活,先辈们付出的是怎样的代价。一个人的一生,就浓缩为墙上冷冰冰的字迹,一个人的故事,都隐藏在无语的岩石上,让我们用一生去读懂他们吧。 回顾淮海战役的整个过程,堪称惊心动魄,跌宕起伏。但是,对比敌我双方, 虽然作为我军指挥的粟裕同志的忠言直谏、后方宣传动员在决策和后勤上为最终战役的胜利提供了根本保障;同时,作为敌军的国民党军队内部派系矛盾激化、临战退缩也客观上注定了其失败的历史命运,但是,个人认为都不是是主导战役的最根本因素。结合淮海战役的大背景,不难发现:得益于辽沈战役的胜利,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实力已经和国民党的所谓机械化部队在伯仲之间,不相上下,后勤供给能力更是得到了巨大提升,特别是当时的民心向背,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已经占据绝对的上风。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我解放军的胜利已然是一种必然趋势。 由此想到我更深刻的认识到,作为人民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才是救民于水火,并且代表人民利益的唯一正确领导,党的绝对领导才是广大人民群众实现自己当家作主的前提和保障。 中国共产党从建立之初就是抱有崇高理想的,那就是打倒剥削阶级,解放被剥削阶级,党的战士为了这个理想,可以毫不犹豫的牺牲个人利益甚至宝贵的生命,来实现集体利益永远高于个人利益誓言。正是由于思想上的巨大差异,导致敌我双方在战场上的表现截然相反。只有具有共同目标,而且目标是积极向上的一群人才能发挥最大的能力,开创出惊天动地的伟业。而这群人就是群众的先进代表和榜样,也是服务人民的生力军,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共产党党员。 历史棋局早已终了,胜负也已经成为过往,感慨之余,蓦然回首,深感毛泽东同志“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战略决策。我们看到,在战役之初,国民党在中原战场上是掌握有战略主动权的,他们集结着80万武装到牙齿的机械化重兵集团,可以用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来保障军队供给。而在我党一边,物资供给上仅仅是“小米加步枪”的低劣装备,后勤给养也处于极其原始的地步,可是在民心所向的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XX县区的老百姓发出了倾家荡产为前线的呼声,动员了大量人力物资,保障了大规模战争得以顺利进行。就像陈毅元帅曾经指出的,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百姓用手推车推出来的,民心的向背似乎可以成为战争胜负的风向标。 游行结束后,我们深深感慨不愧有“世界上最大的陆战博物馆”之称,特别是运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多媒体互动化展览手法,让我们对淮海战役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红色的过去换来了今天的阳光灿烂。如果你在感慨现在生活的艰难,如果你在挥霍钱财,如果你在浪费着生活所给予的美好,那么就时常翻开过去红色的记忆吧,或许你会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更加积极向上地生活着。 第四篇。观淮塔有感今天,天空飘着小雨,不大,微风带着丝丝凉意,带走了夏日的燥热,是一个适合沉静下来好好走走的日子。我和朋友带着好奇心来游览这座全国著名的4a级红色旅游景点——淮海战役纪念馆。 作为一名文科生,必修历史,自然对淮海战役对于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性以及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地位的重要性熟谙于心。淮海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爆发,1949年1月10日结束,持续时间较长,但是中国取得了标志性的成功。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不仅作战区域广,而且参与军民数量多。60万人民解放军,在543万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援下,以少胜多,使淮海战役成为三大战役之一,同时也让徐州这个城市多了更多的纪念意义,承载了更厚重的历史。 从公交站牌下来走向淮海战役纪念馆的时候,我想到了周恩来纪念馆。它们都是承载着中国革命伟人记忆的地方,它们都表达着人们队革命伟人的崇敬与怀念。今天,我们安定的生活,快速地发展都离不开当初他们的热血奉献。我很骄傲我是总理故乡的人,也很兴奋今天可以瞻仰无数淮海战役的英雄。 刚进门,映入眼帘的就是郁郁葱葱的古树,浓郁的绿,阴湿的路,顿生庄严肃穆的感觉。我们没有选择走宽敞的大陆,转进了一条幽静的小路,想先看看淮海战役碑林。路不宽,两边的树木长得十分茂盛,但是却没有枝桠横逸斜出,倒是整齐地向上生长,静静地站在路旁,一直伸向碑林。淮海战役碑林位于园林西北部,占地2万平米,由碑亭、碑墙、碑廊、碑室等组成。500多幅碑刻中汇集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墨宝,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参战部队及老将军、老战 士的题咏和海内外书法名家不凡之作,碑林上刻着各种各样的字体,有的苍劲有力,有的潇洒自如,有的整齐规矩,但所刻的字无一不表达了对淮海战役战士的激励和赞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话我们都不陌生,清晰地镌刻在碑林的石碑上。这句话正是无数淮海战役战士人生的写照,也是对他们最好的评价。 碑林所在的地方比较僻静,只有郁郁青青的树木。走过碑林,小路两边就变成了树林。树林里的树木没有那么密集,也隐约看到几条足迹踏出的小路。脑海中呈现的就是古装剧中高手较量的场景,这样的树林的确是适合的。偶尔还会几块比较大的石碑,上面刻的字已经想不起是什么了,只是觉得透着一股压抑的感觉,大概还是碑林的组成部分吧。 沿着小路随心所欲地走着,这浓郁的绿,静谧的景,有说不出的安静。 似乎觉得眼前有些空了,像是一个小广场。好奇心驱使我加快了脚步,渐渐看到了石像,原来是五前委群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五位伟人身穿冬季戎装,面色威武,有着坚定的眼神。花岗岩雕刻也表现了他们作为指挥,对于淮海战役取得胜利的功不可没。突然内心倍增对他们的崇敬,这群雕似乎也雄浑了很多。 依旧慢慢地走,随着眼光,想怎么走就怎么走。很少有这样的机会慢慢地看周围的一切。 突然觉得人声嘈杂,下意识抬起了头,巨大的石碑闯入视野——淮海战役纪念碑。纪念碑前人很多,相比纪念碑又是那么渺小,站在 下面真的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塔向东耸立。塔身正面,镶嵌着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九个镏金大字。上端雕刻着由五角星照耀下相交的两支步枪和松籽绸带组成的塔徽。塔座正面镌刻着碑文,两侧为大型浮雕,右侧是人民解放军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左侧是人民奋勇向前的壮丽情景。纪念碑有一块一块大理石堆砌而成,虽然不像人民英雄纪念碑那样由一整块大理石雕砌而成,但是却也是那样宏伟地矗立在那。纪念碑正面,即使在今天这样一个没有阳光,甚至是稍显昏暗的天气,那几个字依旧熠熠生辉。抬头90度仰视仍然觉得很费力,纪念碑太高,那些淮海战役战士的精神太崇高,我们再怎么仰视都觉得不够。纪念碑东西两面是淮海战役烈士英名录。看到的第一眼我震惊了,两面长长的墙上,密密麻麻的都是名字。白色的陶瓷,绿色的刻字,那么刺眼。一个又一个曾经年轻而美好的生命,化成今天这样一个又一个陌生又的名字。北侧有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云、邓小平的题词,南侧有江泽民、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的题词,都彰显着这些烈士为国捐躯的意义。纪念碑背面是陶瓷壁画《决战》45000×20000.壁画栩栩如生,逼真的人物刻画,战争场景刻画,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激烈的场面,同时也表现了淮海战役战士舍生赴死,大义凌然的神情,坚决,无畏。 沿着石阶拾级而下,背后的纪念碑依旧那么壮丽地矗立着,提醒我们那些为了战役而牺牲的中华儿女。从纪念塔一直往下走,看到了纪念馆,纪念馆也很大,外观看上去虽然没有纪念碑那么壮丽,肃穆,但是我们仍是急着忘纪念馆走。纪念馆总是最能再现当时的地方了。 纪念馆里的灯光不是那么亮,但是每一件陈列品都吸引着我的目光。有当时的刺刀、枪、炸药包、炮、坦克等等各种武器,甚至还有很多农民的种地工具,当时的军民真的是为了中国的胜利团结一心,共同奋斗。似乎还能想象他们勇敢面对无情的炮火和残忍的日本人的场景,那时候的他们无所畏惧,都是英雄。馆里面还有很多烈士遗像、遗物,各种油画,雕刻,有的再现了战火中冷静指挥的场景,有的再现了战火纷飞时战士奋勇向前的场景,有的再现了战争胜利时军民欢庆的场景"" 纪念塔是我们这个时代了解那段岁月的重要地点,也珍藏着那段珍贵的回忆,同时见证着我们对淮海战役烈士的崇敬和缅怀。今天的我们享受着安逸的生活,不必为了生命而担忧。我们在珍惜今天的美好的同时,更应该“饮水思源”,传承和发扬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五篇:参观二七塔有感参观郑州二七纪念塔有感 2014年2月12日,我们一行六人来到了位于XX市二七广场的二七纪念塔。二七纪念塔是郑州的标志性建筑——郑州徽章,它在历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 经过塔内管理人员的介绍,我们了解到,郑州二七纪念塔为双身并联式塔身,塔全高63米,共14层,其中塔基座为3层塔身为11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每层顶角为仿古挑角飞檐,绿色琉璃瓦覆顶。塔顶建有钟楼,六面直径2.7米的大钟,整点报时演奏《东方红》乐曲。钟楼上高矗一枚红五星。塔平面为东西相连的两个五边形,从东西方向看为单塔,从南北方向看则为双塔。二七纪念塔现名为二七纪念馆。馆内共有10个塔层层厅和1个地下层厅,塔内陈列有“二七”大罢工的各种历史文物、图片、文字资料。展厅共分为九个部分,除了序厅外,另外八个展厅分别介绍了汉铁路的修建与早期工人运动,京汉铁路总工会的成立,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工人运动的恢复和再遭摧残,永恒的纪念,二七纪念塔今昔,城市记忆和继往开来。九个部分相联系相承接,介绍了1923年2月4日,京汉铁路工人在XX市成立了总工会,决定举行全铁路线工人大罢工。由于当时掌握中国国家政权的军阀疯狂地镇压,大罢工经过三天之后,也就是1923年2月7日以失败而告终。继汉口江汉分会工人领袖林祥谦和工会法律顾问施洋在武汉被杀之后,1925年,郑州分会的两个工人领袖人物司文德、汪胜友也在郑州一个叫做长春桥的地方被军阀杀害。这些革命烈士以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中国工人阶级踏上政治舞台的第一章,由于郑州是这次革命运动的策源地和中心,所以,至今人们仍然将郑州称为“二七名城”。为了纪念这次伟大的罢工运动和“二七”烈士,继承和发扬“二七”光荣革命斗争传 统,1951年,在原“长春桥”旧址附近修建了“二七”广场,当时场内建一座15米高的木制纪念塔。1971年改修成现在的塔式。参观完之后,我们同塔内工作人员讨论了有关二七大罢工的历史问题,也向广场上的群众询问了他们是否了解关于这一段的历史。我们发现,大家大都能说出这是为了纪念“二七大罢工”而修建的纪念塔,但是“二七大罢工”的具体细节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只有一些年纪较大的老人们可以依稀介绍一点,于是我们向有兴趣了解的人们介绍了我们刚刚学习到的关于这段历史的大致内容,一些原本没有什么意愿进塔参观的人也被我们调动起了兴致,进塔学习了一番。在郑州生活里将近二十年,不知道多少次路过这座塔,但是这却是我第一次认认真真地去了解它的过去,了解它承载的历史和纪念意义,了解在郑州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事。身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对于自己家乡的革命烈士、革命事迹、甚至是历史却不甚了解,也让我感到了一丝羞愧与压力。这次的参观,我重新认识了革命先烈们勇于奋斗与不怕牺牲的精神,也使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今天的安定生活来之不易。革命烈士的精神鼓舞震撼了我,这也将是一笔不断激励我的宝贵精神财富。 第21页 共21页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心得体会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