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读《拜伦传》有感
读《明月中天——拜伦传》有感
乔治·戈登·拜伦(georgegordonbyron)(1788.1.22-1824.4.19),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也是一位为民主和自由而战的坚强斗士。
我最早听到拜伦,是在普希金的《致大海》中,诗中写道,“那是一处峭岩,一座光荣的坟墓……
在那儿,沉浸在寒冷的睡梦中的,
是一些威严的回忆;
拿破仑就在那儿消亡。
在那儿,他长眠在苦难之中。
而紧跟他之后,正像风暴的喧响一样,
另一个天才,又飞离我们而去,
他是我们思想上的另一个君主。
为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消失了,
他把自己的桂冠留在世上。
阴恶的天气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
哦,大海呀,是他曾经将你歌唱。
你的形象反映在他的身上,
他是用你的精神塑造成长:
正像你一样,他威严、深远而深沉,
他像你一样,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
与拿破仑相提并论、被誉为“心灵的主宰”并喻之以“大海”的人,指的就是拜伦。诵读这首诗时的心情澎湃还有所激发出对拜伦的敬意与好奇,促使我展开《拜伦传》,尝试着随拜伦的成长轨迹走近他。
第一章《年轻的日子》记叙了拜伦所在的时代背景和童年、青年的学习生活。
那个时代,距“光荣革命”已近一个世纪,工业革命正在展开,英国却还是贵族社会,即“英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正是这些贵族阶级独占的”,英王乔治三世治下,保守党前身托利党掌权,美国独立,摆脱了英国的支配;法国大革命勃兴;接着是拿破仑同英国开战。而托利党贵族缺乏智勇能辩的人士,而多逢迎权势、游情无能的家伙。他们反对法国革命,同时反对代表法国革命的新思想,新风潮。他们竭尽全力压迫民权,维护国王的神权和贵族的特权,维护传统的教会势力,努力用王权、宗教、黄金去维护社会秩序。反之,辉格党贵族对于新思想有着理解,具备与时代同进的好尚。被置于反对党地位的他们,以民众为背景,尝试着去同国王和托利党贵族对抗。
在拜伦出生时,拜伦的家族已经败落,拜伦的父亲粗野、喜欢豪饮滥赌,为躲债在法国流浪,拜伦的母亲带着拜伦在伦敦租的房子里过着拮据的日子。拜伦3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变得暴躁乖戾、喜怒无常。这种环境下,拜伦比一般的孩子要敏感。而他的生理缺陷——脚是瘸的,更使他自卑与痛苦。传记中有这样一段叙述:
母亲猛然又发起神经来了。几乎把跛脚也当作拜伦自己的错处一样地恼怒着。从这以后,每
天晚上她便命令女仆用绷带绑着他的脚睡觉,使得他非常痛苦。有一次,女仆带着拜伦在阿伯丁的街上散步。一个妇人经过他们旁边。她看着拜伦说:“呀。多么漂亮的孩子。可惜是个瘸子。”孩子用燃烧着愤怒的眼睛盯住她,用手上玩的鞭子抽打她,大声说:“不许你这样讲。”很懂世故的心情,和对这种残疾的羞耻,像毒药一样在他周身流布。想到自己为什么不能像别的孩子一样正常地走路呢。他懊丧得独自伏在床上哭了。
让别人看见自己的残疾,像是受到刀割一样的痛苦。……拜伦在四岁时到阿伯丁读书,家里又为他请了历史和拉丁语教师。拜伦记忆力很好,阅读了很多历史书,养成了历史癖。拜伦以善谈吐和多读书为学校所知。不过,使他有名的倒是他打架的本领。他虽然有残疾,却能够以非常的勇气打败对手。如果他挨了一下打,他必定要回敬两下的。这种勇气和斗争是他一生的最大特色。而家教浓重的加尔文教思想也在这时对幼小的拜伦留下深刻的印象,尽管拜伦一生宣称没有宗教信仰。
转折在拜伦十岁时,按当时的爵位继承制,随嗣子和拜伦的叔祖父死去,拜伦成为第六代拜伦男爵,便离开生活了多年的阿伯丁,启程前往纽斯台德庄园,去接受他的产业了。这时候,少年拜伦第一次会见了表姊玛格丽特·帕克。于是懂得了少年的梦一样的恋爱。……恋爱别人的心情,在由于没有家庭之爱而痛苦的孩子胸中燃烧着。像插在西班牙黑衣女人胸前的红玫瑰一样,对玛格丽特的热爱,投给他暗淡的少年生活以一线光明。创作了自己的第一组诗。
13岁时,拜伦进入哈罗公学。
开头,上级学生部轻侮这个残废少年,揶揄而且苛责他。但是,他那好胜的精神不久就博得了全校的叹赏,结果便没有轻侮他的人了。他还常常保护更年少的。后来成为英国首相的罗伯特〃皮尔这个时候也在哈罗。有一天他挨上级生乱打着,恰好拜伦走过,拜伦自知敌不过那上级生,便满脸通红地问那上级生:“你想要打他多少下。”“蠢才。你问这个干吗。”“我想替他挨一半。”
他是想为幼弱的皮尔分担痛苦。这就是后来他为衰亡的希腊而舍身的心情。……
在哈罗中学的日子里,他第一次遇见值得他尊敬的人物,那便是校长德鲁利博士。博士的严格公正的精神,使他深为敬佩。所以,到后来德鲁利博士校长职务被罢免而由巴特拉博士代替的时候,已经是剑桥大学生的拜伦,还做了一首短诗来歌颂老校长而痛骂新校长。不过,后来他明白他误解了巴特拉,便很惭愧地去道歉认错。……
那时候,他对正规的课目不大用功。而对课外阅读却显出可怕的热心。他一生“懒惰而博学”的特点,在中学时代就已初露端倪了。……
1805年10月,拜伦进入剑桥大学,但是,做剑桥大学的初年级生,他随着那时候的学生风气,开始喝酒赌钱。用那五百镑的津贴,过着十分豪华的生活,之后租了马车向南方萨塞克斯海岸去旅行。旅行过程中,他出版了第一部诗集《闲散的时光》。如果这样下去,无疑那个伟大的诗人和斗士拜伦是不会出现的。可是这部诗集却招致恶意的嘲骂和批评,年轻的拜伦愤怒了,
他隐忍着,作着一切准备,决心把那个卑劣的家伙痛切教训一番。他怎样去做呢。
创作和发表比以前更多更好的名篇,叫天下的批评家失色。这次火一样的愤怒,使风流贵公子一变而成了世界的天才诗人。
1908年,拜伦从剑桥大学毕业,获得文学士学位。半年后,进入贵族院有了议席。两个星期后,出版了他的第二部诗集《英格兰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
这首诗一发表,立即耸动了文坛的视听。而且再版、三版以至于五版。到了1811年,
拜伦主动把它停版了。和题目一样,这首诗是由两个目的产生的。称为“苏格兰评论家”的一面,目的在于笔诛恶劣卑鄙的评论家;称为“英格兰诗人”的一面,目的在于痛击当时称雄英国诗坛的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托马斯〃穆尔等浪温诗人,而拥护蒲柏式的讽刺诗。他的敢于向当时名家挑战的勇气,使世人为之震惊。对于匿名来骂他的评论家,给以堂堂正正的公开的反驳和痛斥,不像是二十一岁的青年做得出来的事情。在这一点上,他是完全成功了。
接下来,拜伦想要出国游历却苦于资费不足,这时,他的好朋友戴维斯伸出援助之手,借了他四千英镑。
拜伦的传记过渡到第二章《明月升天》。这一章中,拜伦在地中海的旅行中,写下浪漫诗《恰尔德o哈罗德》,一经出版获得极大的成功,回到英国,拜伦在英国的社交圈中成了宠儿,与多位女人有了感情纠葛。然而暴风雨正在酝酿中。
第三章《一落千丈》中记叙了拜伦不幸的婚姻和被迫离开祖国的过程。
第四章《忧郁孤独的人》和第五章《〈唐璜〉的诞生》写了拜伦与雪莱的友情以及拜伦在意大利的重生。
最终章第六章《“人间拜伦”的完成》则写了拜伦投身希腊的解放运动中并为之献身的过程。
拜伦如何探索并确立自己的目标。
首先,在阿伯丁、哈罗公学还有剑桥大学,拜伦广泛涉猎了各个方面的书籍,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崇拜历史上的英雄,渴望民权、自由民主;
其次,拜伦进行游历,无论剑桥期间的旅行还是去地中海、意大利,丰富了见闻,深受法国大革命影响,对当时的社会有深刻的观察和理解;
再次,在评论家的批评和嘲骂中,激起了自己的斗志,要写出更好的诗作反击;最后,在希腊解放运动中,毅然决然地投身,实践自己的梦想。
哪些特点促成了他的成功。
拜伦的性格:敏感——对事物的感受力强;
勇敢——不畏惧,敢于反击,敢于抒发真实的所想;豪爽——对朋友慷慨,也能得到朋友的帮助;坚韧——在苦闷中仍然坚强,没有一蹶不振;浪漫——充满美妙的想象""
能力:自省、观察力、与人沟通的能力、感受力、情绪的控制力、领导能力、表达能力""自我评价:肯定与否定的矛盾中价值观:个人英雄主义倾向,年轻时有过享乐主义,为了自己的追求可以牺牲财产乃至生命,憧憬自由、民权和幸福
借助哪些外界条件促成了他的成功。
学校的教育资源、出版机构发表他的言论、上流社会的社交活动、朋友的帮助、拜伦勋爵的贵族地位、继承的家产、民众的心理和支持、两党间的斗争
有何失败之处。是否当时可以避免。
失败之处。年轻时的享乐主义,向人借了大量债务,与太多女人的感情纠葛,与夫人的不合,被迫离开英国;有些可以,有些不可以。债务可以减少,事实上他所继承的财产和版税收入足够正常的开销,有时过于奢华,而另一方面,他的游历、对朋友的资助、对希腊的支持,都需要大笔资金;母亲的坏脾气还有失败的初恋,令他厌恶女人,又渴望获得女性的温柔和爱抚,对女人征服多于负责""
他的成功经验对你有何借鉴之处。
综观拜伦的一生,他前进的步伐是沉重的,他付出的努力是痛苦的,他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高尚的正义人格和平庸的贵族习气——两者在他的心灵深处一直进行着尖锐激烈的斗争。
他有过失望,但从不绝望;他有过悲哀冷漠,但没有悲观丧志;他有过孤独忧郁,但更多的是忧国忧民;他有过失败,但又奋起斗争,屡仆屡起,用笔用剑,献出家产直至献出生命。
拜伦正像他笔下的人物那样,一方面,热爱生活,追求幸福,有火热的激情,强烈的爱情,非凡的性格,敢于蔑视现在制度,与社会恶势力誓不两立;另一方面,傲世独立,行踪诡秘,好走极端,他们的思想基础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在斗争中单枪匹马,远离群众,而且也没有明确的目标。
借鉴之处:
1大学阶段多读些书,丰富自己的知识,包括专业知识和其它各方面知识;2如果可能,多一些游历,对所在的世界多一些了解;
3热爱生活,增强勇气,即使有挫折、失败,也奋起斗争;""
“一个有血气的人,既不曲意求人重视,也不怕被人忽视。”
——拜伦
第二篇:读《海伦·凯勒传》有感(本站推荐)读《海伦·凯勒传》有感
前几天我看了《海伦·凯勒传》,海伦·凯勒这位坚强的女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海伦·凯勒出生在美国,她在一岁半时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夺取了宝贵的视觉与听觉。海伦·凯勒的父母不希望孩子就这样失去学习的机会,他们寻访了许多名师,终于在一位热心的教授的指引下找到了一位适合教海伦·凯勒读书的老师,她的名字叫安妮·莎莉文,她是专门教盲童的老师。开始的几天,海伦还不太喜欢这位老师。可没过几天,她运用了摸物写名的学习方式,很快就打开了海伦·凯勒的心房。她的家庭教师安妮·莎莉文小姐简直是一位光明的天使。在她的鼓励下,海伦10岁时开始练习说话,当她14岁时她已学会了德语,20岁时她被哈佛大学女子学院录取。
海伦·凯勒凭借着坚强的意志,和强烈的求知欲,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1904年6月从哈佛大学毕业,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大学教育的聋哑人。1906年,她被任命为马萨诸塞州盲人委员会主席,美国盲人基金会就是在她努力下、参与下创建起来的。
她还写下了对世界产生广泛影响的著作。《我的一生》、《我的天地》、《我的后半生》、《石墙之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等。
我们是那么的幸福,有听觉、视觉、声音等很多人体的重要感官。可那些残疾人呢,他们是靠大于我们的努力得来的。假如我们不好好学习难道不惭愧吗。你们不觉得我们这样做未免太不努力了吧,所以我们一定要争取比那些盲人更努力啊。
她虽然失去了宝贵的视觉和听觉,但她凭着自己的毅力和坚强不屈的精神,终于战胜了自我,走出了无声世界,用笔架起了与他人交流的桥梁。
命运给予她不幸,她却并不因此而屈服于命运,她坚持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在不幸中播种希望,并最终凭着这股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对幸福快乐的执着追求,为自己赢得了光明和快乐。
我们要向她学习。努力克服挫折,向生命挑战。
第三篇:读《居里夫人传有感》灵魂的震撼——读《居里夫人传有感》
庄严、平和、高雅、勇敢、……那宽阔的额头包容了无穷的智慧,那深炯的目光流露出饱经沧桑的忧郁,那微微弯起的嘴唇显得倔强,柔美之中透着女性少有的英勇刚毅。这就是曾获两次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然而对她自己来说却是坎坷的一生。在幼年丧母的经历中,难耐的清贫中,常人难以忍受的劳苦中,她做出了伟大的发现。在中年丧夫的极度悲痛中,恶毒小人的无端攻击中,她获得科学研究的辉煌成果。
玛丽踏过求学之路上的荆棘艰辛,踩烂所有的磨难。她终于遇见生命的另一半。俩人一起在艰苦的实验棚里做实验,一起为全世界发现了钋和镭两种元素,一起荣获诺贝尔奖。然而,面对一切荣誉和财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却是淡然,这更让人们认识到他们灵魂的伟大。但是,这幸福却是短暂的,皮埃尔走了,没有给他留下任何的之言片语。玛丽悲痛至极,但并未沉沦,她从悲痛中重生。居里夫人成了法国第一位女教授,并在此获得诺贝尔奖。居里夫人在一生中获得了难以计数的科学殊荣,可谓是智慧超群、硕果累累。然而她更是一位杰出的母亲,对自己的孩子倾注了讯多的心血。居里夫人不但是孩子的母亲,也是“镭之母”在人们尚沉溺于悲痛、失望的时候,呵护科学的精神和价值,让人们在痛苦的失望中看到光明和前途,振作精神,再接再厉,向更美好的未来奋然前行。
伟人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它为人类的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更在于他在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所表现出的伟大精神。居里夫人就是这样一个典范,她为人类的科学事业做出的辉煌成就固然为世人所敬仰,但她的献身科学、服务大众、百折不挠的伟大精神,更成为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的巨大动力。
岁月无情,伟大的人生也总有结束的时候。1934年7月4日,居里夫人与世长辞,年仅67岁。然而她却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第四篇:读《名人传》有感读《名人传》有感
四十七中学八(4)班高晗
在这个严冬,我翻开了厚厚的《名人传》,
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三个人的名字。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列夫·托尔斯泰。
我迫不及待地翻开它,我很想知道,关于这三位名人的故事。
我翻开贝多芬传,如饥似渴地读起来。
当我读到贝多芬被父亲逼着学钢琴的时候,我不由得想起我的童年,我想起我小时候学钢琴的时候,曾经也为那满纸的五线谱烦恼过,也为一天几个小时的钢琴课而苦闷过。只不过后来,贝多芬因为家庭的缘故,不得不到一个剧院的乐队工作,小小的他支撑起整个家,后来因为内心的煎熬与痛苦,而作出一篇又一篇不朽之作;而我仅仅坐在钢琴旁,浪费着一天又一天的大好时光。我想这就是一个平凡的人与一介伟人的区别吧。
我想贝多芬的一生一定是历经很多苦难,不然怎么会创作出那么多听起来很悲怆的曲子呢。
我在我的钢琴生涯中,曾经学过贝多芬一首名叫《致爱丽丝》的曲子,当时小小的我,仅仅局限在:这个曲子难不难。篇幅长不长。这些问题,而我从没有想过:这首曲子表达什么感情。贝多芬的一生中,可以说是不幸的,很多不幸的因素,其中有一个便是因为爱情。他一生渴望爱情,却从来没有一段甜蜜的爱情属于他,仅仅创作过一首给一个叫特蕾泽的女学生的曲子,可他们最终因为种种社会因素,还是没能在一起。
我感到深深地惋惜,难道贝多芬疾病缠身,就不允许有真正的爱情吗。难道一个人因社会地位或其他或大或小的因素而得不到他人欣赏吗。难道人们要屈服于命运吗。
后来我读到贝多芬倍受折磨的时候,我开始有一些感化了,我看到贝多芬受疾病缠身却仍不丧失勇气,受特蕾泽离开的打击而迸发创作的火苗,在侄子的背叛后坚持活下去,在一切上流人物排斥他的时候仍坚持完成他的最后一部作品《终曲》""我从心底油然而生一股敬意,一种由心而发的佩服。
苦难之后将是解脱,就在我猜想贝多芬的一切苦难该到头了,一切折磨会消失了,贝多芬应享受那一份属于他的美好生活的时候,却突然传来了“他逝世了”的噩耗。
我的眼里“簌簌”地流了下来,我知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道理,可是我还是不能接受,一个饱受了风霜的人到老的时候却不能享受一点快乐,一个奋斗了一生的人到死的时候还是没有人为他付出一点点感情。他唯一的小侄儿,却疏于对他的关心,忘记了请医生,导致他一生都未享过福,哪怕一天,一小时,一分钟,一秒都没有。
我想,贝多芬是一个英雄。
不肯屈服于命运,不肯沉沦的英雄。
我擦干了眼泪,又翻开了米开朗琪罗传。
与贝多芬相比,米开朗琪罗更多的不是精神上的痛苦,而是物质上的困难与身边人们的诋毁,他辛辛苦苦创作的作品,却仅仅展出了几个月便被外来的侵略者销毁了,他兢兢业业积攒的钱却被自己的亲人所肆意地挥霍,而他唯一的老父亲,也遭受着非人的虐待。
这一切的一切,造就了他狂躁,悲观,忧郁的性格,他是个工作狂,常常不注意身体,导致他40多岁却已经老态龙钟,他勤勤恳恳地为尤利乌斯二世服务十几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随着尤利乌斯二世的逝世,米开朗琪罗的命运也渐渐转入低谷,仿佛利奥十世并不欣赏这个忧郁的天才,于是他拼命地揽着大批的工程,他靠着自己不肯屈服的性格,像一头垂死挣扎的老牛一般,最后却没有完成一件作品,十几年的徒劳终于使他病倒了。可是病好之
后,米开朗琪罗却拒绝克雷芒七世的俸禄,同时遭遇着父亲发疯般的诬蔑。
他像一个高大的支柱,渐渐地崩塌了。
佛罗伦萨失陷后,米开朗琪罗整日陷在悲苦之中,不久于人世。
米开朗琪罗的一生,应该算很曲折的,它不同于贝多芬的人生,贝多芬不用为了生存而奋斗,一生献身于艺术,用艺术弥补心灵上的缺失。
而米开朗琪罗则一生奔波,老的时候,甚是脆弱,像个一生从未得到过温暖的老小孩。是啊,米开朗琪罗的一生,忙碌也好,碌碌无为也好,寂寞也好,渴望得到温暖也好,都忙碌了一生,历经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到老的时候,静静地独自去了天国,“幸福的灵魂,对于他,时光不再流逝。“
我心里一阵酸楚,然后翻开了托尔斯泰传。
托尔斯泰出身于一个贵族家庭,但父母早逝,造就了他博爱、敏感、自我完善的性格。贵族,拥有一切上流社会的尊贵地位,但是托尔斯泰不要,他有着博大的心胸,他关心一切穷人,渴望平等,他希望社会能够人人安居乐业,但是他做不到,整个家庭都不能理解他,因为他们没有他这般宽宏的心胸,只在乎自私地享乐。能够放弃一切的贵族,将有怎么样的心胸和怎么样的博大才能够放弃这一切。
他的伟大,令所有人为之惊叹。
他的崇高,令所有人为之敬佩。
他的精神,让所有人为之倾倒。
我佩服他,当他拿着笔——他的武器,来批判腐败的封建制度,歌颂勇敢的人民们,然后在恬静的农村结束了他的一生时,我便读懂了这样一种崇高,他不因贵族身份而贬低那些正义的人们,而是勇敢地批判这黑暗的现实。
他就是太阳,照亮了那个漆黑的世界。
我合上书,心里顿生敬佩之感,这些伟人们,并不比我们多拥有什么,甚至,还不如我们幸福,只是他们的意志力,远远超过我们,他们经历了超乎我们想象的苦难以及颠沛流离之苦,正是因为这样,才造就了他们至高无上的品格。
我想,一切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奋不顾身地追求真理。
第五篇:读《海伦·凯勒自传》有感读《海伦·凯勒自传》有感
一个瞎子,已失去了三分之一的成功机会;一个聋子,又失去三分之一的机会;一个哑巴,将再失去三分之一的成功机会。如果,一个又瞎又聋又哑的人,他还剩下多少的成功机会。答案是令人残酷的。但,就是这样一个集聋瞎盲于一身的人,创造了这常人所认为不可能发生的奇迹。她,就是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自传》详细描述了海伦一步步从黑暗的世界走向光明的艰难历程,这是一段怎样的历程啊。充满着数不尽的辛酸,艰难与挫折,又该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去面对,更需要多少的耐心去坚持啊。而她却做到了,并赢得了世人的瞩目。当悲剧命运在她身上上演,她,残忍地被推进了无尽的黑暗之中。这,对任何一个人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恐怕大多数的人在遭此劫难后,会选择放弃,放弃对生活得希望,放弃梦想,放弃自我,一味地任凭自己消沉下去。而海伦,凭借自己的顽强的毅力与坚韧的信念,以及莎莉文老师的教导和支持,奇迹般地经历了众多常人无法想象的挫折,坎坷,始终以乐观,坚强的心态面对人生,面对生活,最终取得了成功。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奇迹是存在的。是的,奇迹是存在的。莎莉文老师的到来,让艾伦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奇迹。从此,莎莉文老师一步步引导她走向了光明,走向奇迹。可以这么说,是莎莉文老师无私而博大的爱,成就了海伦,创造了海伦的奇迹人生。
读了《海伦·凯勒自传》,我深深地被海伦的精神所折服。她,不仅创造了一个盲人的奇迹,更创造了我们这些常人所不能及的奇迹。她将光明带给了每一个同样不屈于命运的残酷的人们,她的成功事迹,使得那些生活在黑暗世界的人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也激励了“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我们,让我们明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使我们更加善待生命,珍爱生命。海伦对世人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正如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曾说,19世纪出了两个杰出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奇迹的化身。
第18页 共18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