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8篇 迟子建的矛盾文学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虽然还没有读完,但是它是一部值得推荐的文学作品。它是一部关于鄂温克少数民族的游牧史诗般的作品。额尔古纳河是黑龙江的支流,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定,成为中国与俄罗斯的界河,额尔古纳河左岸划归俄罗斯。鄂温克少数民族就生活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大兴安岭之中。 鄂温克部落生活在叫希楞柱的房屋里,晚上透过尖顶的小孔可以看到天上的星星,像是挂在希楞柱顶上的油灯。到了深夜,有时会听见主人公父母弄出风一样的响声,不久她的弟弟就将生了。黄昏时,他们在河上燃起篝火,吃烤鱼,喝着酒,跳着舞。狩猎时,运气好的话,会捕获一头黑熊,取回熊胆,给病弱的补身子。他们
2、放养驯鹿,用鹿茸和兽皮去交换他们需要的子弹和食盐。随着季节的变换,他们骑在驯鹿背上搬家,在新的营地搭建希楞柱。 小说中除了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还有部落中的人际冲突和矛盾,爱情故事,生老病死。这些是人类社会中永恒的命题,不管是古老还是现代。但是,令我惊奇的是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充满了神秘感。部落的萨满(巫师)通过跳神就可以给孩子看病。有一回萨满发力,还把日本军官的战马给跳死了,有点不可思议。 故事的结局是游牧民族的现代归宿,下山住进政府建造的定居点。村支书动员主人公,“一个放了枪的民族才是一个文明的民族,一个有前途和出路的民族。”虽然主人公坚持留在山上,但是结局是不言而喻的,驯鹿搬迁时的铃声变得越来
3、越遥远 【篇二: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有人曾经对我说。“你不是鄂温克人么,看起来一点也不像呀。”这样的话我确实也听过了许许多多遍。不过这句话确实也不假,我的爷爷确实是一个土生土长鄂温克人,可是足骨老早就病逝了。我对与鄂温克人的了解,也仅仅不过是指导在乾隆时期俄国占据了额尔古纳河的东岸。可是我的家乡到底是什么样的好像并未有人提起。我挂着这么一个少数民族的称号,住在了一个汉化的城市中。 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记录了大概从民国到文革时期的一位九十岁的老鄂温克的老妇人经历的风风雨雨。几位蒙古人,依靠着驯鹿打猎为生。从一个独特的眼光看待了中国近代史。在中华人民中的一个微不起眼的民族中展现了一种中华人民的
4、鲜有的骨气与精神。在一个看似野人的生活习惯中有着对于生命的独特体会。 对于中国文学来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可以算是一个文学中的纯天然。全篇在描写着那些或爱或恨的人们生活在森林中,那不为多数人知道的地方。躺在“乌力楞”中,透过排烟孔中仰望着漫天的星空,活在“四四方方的天空”中的人们怎么能体会得到那种悠闲。划在月光笼罩的湖水上,沉浸在怒吼的风声中,跳舞在绿油油的草地上。 最使我震撼的是有许许多多的平凡的人,安详地死去了被放入白布的口袋中,人到了向阳的山坡上。这一切好像并未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其中就有这样一首神歌:“会领取了远方的人呀,你不要惧怕黑也,这里有一团火光,为你的行程照亮。魂灵去了远方的人啊,你
5、不要在惦念你的亲人,那里有星星,银河,云朵和月亮,为你的到来而歌唱”。他们的那种对与自然神灵与人类的灵魂的敬畏还是在现代还是鲜有的。 再开篇中作者写下了“雨和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看老了。”是呀,在这个斗转星移世界中,人在随着时间而变老而大自然却不会。有人胸怀壮志想起青年时的那天马行空的幻想,可是有时看起来是那么可笑。有人说自己创造了伟大的事业与完美的家庭,可是有时看起来自己却有时那么的卑微。人性也在这幅画的社会中渐渐萎缩。 可以说上篇是一个淳朴的鄂温克人的生活情景,中篇是与日本民族发生的碰撞,下篇是与汉族发生的碰撞。本来是安定的鄂温克人,用精神信仰征服了日本人,汉族人用着狂热的对政府的崇拜破
6、坏了鄂温克人,在鄂温克人对于萨满的那种超自然的力量的崇拜中寄托了百姓对于美好的期望中,可是谁能猜到最后的结局只是选择留下的是年俞九旬已风烛残年的女人和智力始终如孩子却很淳朴的安草儿。一个看似不美满而且包含无奈的结局,一个曾经完美的文明仿佛在简简单单的九十年中衰亡。 在“贝加尔湖畔”的歌曲中有着这样的一句“多少年以后,往事随风走,那纷飞的冰雪留不下温柔,这一生一世,时间太少。”其实谁知一百年后谁还能想起那不知名的主人公与那曾近五千年的文明。而留下的也只是那片绿油油的草原,与潺潺的额尔古纳河。 【篇三: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作文】 读完了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心里是一种别样滋味。那是我国鄂温克族的
7、故事。以前,我只知道我们有56个少数民族,除了几个人口较多的民族之外,似乎很少关注那些人口极少的民族的事,但在看完这本书后,我沉默了很久。毫无疑问的,我们是华夏儿女。由于汉族是个在中国占就大多数人口的民族,所以我们祖国的文化也以汉文化为主,包括语言、生活习惯、思维方式。 记得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时,报纸上曾报道过,我们的兄弟民族苦聪族走出了大山,结束了他们刀耕火种的半原始状态,和我们一样起过起了幸福的生活。那时我正在中学读书,由衷地为他们感到高兴。因为在我那时有限的知识里,我一直以为我们的生活是幸福的,我们的兄弟们也应该像我们一样。尽管我当时只是一个中学生,这种善良的愿望是那么美好,但我的骨子里却
8、包含着救世主的意味,全没有想到他们是否真的要过这种生活。 在前不久的电视报道里,我又一次看到了相似的新闻。纪录片里,是久居我国东北边陲的鄂温克族,那是一个靠驯鹿打猎为生的民族。纪录片里报道了鄂温克族一个部落里走出了他们民族的第一个大学生,这种喜悦是由衷的。于是从那里我知道了这个民族的生活习惯,感到无比新奇。当地政府部门,热情的为这个族人建造了房屋等设施,让他们带着自己的驯鹿下山,收起枪过上居民的日子。我也为他们这种归宿感到高兴。 额尔古纳河右岸里,记述了鄂温克族人的古老的故事。这是一个坚毅的民族。几百年前,他们生活在贝加尔湖流域,那里是他们故乡。后来,俄国人把他们赶过勒拿河,从此他们第一次失去
9、了属于他们的家园,搬到了额尔古纳河右岸。在这次逃难中,这个民族失去了他们一半的人口,带着忧伤在右岸生活下来。以至于他们几百年后仍旧唱着他们古老忧伤的歌曲,回忆着他们祖先曾生活过的那片富饶美丽的湖水,向往着那片碧蓝的天空。他们生活的艰辛却快乐,他们用自己的生活法则,与大自然和谐的互动着:大自然为他们提供生存的物质,他们尊重大自然的规律,为自然提供休养生息的时间。他们遵从着这种规律,已经到了崇拜的地步:到了山里,要为山神祭拜;人死了,要在树上风葬;打猎时,有孕在身的母兽不打、小兽不打;他们分季节的游动着,完全跟从着他们的驯鹿游走着,只要驯鹿没有吃的了,他们就搬家,全然不顾自己的不便。这是一个自由的
10、民族,在大自然为他们提供的空间中,淳朴地生活着。他们遵循的就是纯朴的自然法则。 今天,在周围的大多数人当中,不要说我们在科教中懂得了环保,不要自封我们是环保先锋。在这些山民面前,我们实在该为我们的行为羞愧。与他们相比,我们什么用环保袋、节约用纸、保护水源、限制过度开发等等,实在是幼稚。是我们无节制的开发,破坏了大自然的规律,而今,当我们生存环境遭到报应的时候,才想起要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许多时候的我们仍然是:我们经过极不情愿的斗争后,才会撤出那些疯狂砍伐的队伍,还他们一个清静的森林,让那些驯鹿自然的繁衍,少些人工干预;一说保护动物,就把它们赶进动物园,让人研究。殊不知,人和其他动植物一样,
11、都是造物主的分配,让我们一起和谐的共同生活在地球上。但人总是把自然山川、动物植物归集到自己的视线里,为自己所用,且是无节制的用,名曰造福人类。其实,最终造福了吗。可是,造物主遗存给我们的不仅是大自然、动植物、人类,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自然法则。 面对这一切,我总会想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家史:先污染,后治理;发展,再污染,投入血本再治理。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多资源少,吃饭问题就会耗去我们很大部分的财富,我们没有再治理的时间和财富空间,不可能摞下饭碗去先治理。再说,这么大的人口基数,环境一旦不堪重负,其引发的负作用和连锁反应是我们始料未及的。有时,我在听地方政府开会时常听领导们戏
12、说自己现在的“无奈”:办现在的事,花子孙的钱。现在,我们还天天希望着,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做些什么,能为他们留下了什么呢。作为他们的祖先,我们实在该感到脸红。 这本书看完了,内心真的有些想法。但是,想说的太多,有时又真的无语。 【篇四: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小感】 说实话,我最怕写书评或读后感之类的文字。好好的一本书,一百个人读或会有一百种感受。每个人在读的过程中都有结合自身经历的感悟,无论你的读后感写得多好,说到底不过是一己之感,恐失偏颇。但看到好东西,总想与人分享,也是人之共性。所以很愿意把自己最近读的一本书推荐给朋友们。 这便是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文字清新,如诗如诉。看似平淡的叙述,娓娓中夹
13、杂着挚爱,平静中潜伏着激情。并无曲折复杂的情节设计,但一个弱小民族的一支小小部落,其百年风雨“未成曲调先有情”。作家笔下的森林、驯鹿、风雪、河流乃至日月星辰,无不充满灵性,读之如神游白山黑水之间而忘一身所在。游猎在森林中的鄂温克人,他们简单却快乐自足的生活方式、朴素却浓烈直率的爱恨情仇、原始却真挚坚定的对生命与自然的敬畏是如此撼人心魄。每每合上书的时刻,都感觉身边的一切仿佛那么不真实。我们的所谓现代文明,或许是技术与物质生产的进步,但谁敢说不是距离我们的内心,距离人性中最初的真实,渐行渐远呢。 迟子建是个多产作家,很难说这本书就是她的巅峰之作。但正如作家自己所说,她写这本书,无法在青岛海洋大学
14、的家中进行,而是在故乡(漠河)的大兴安岭山间小屋里完成的。面对着山林、月亮,呼吸着额尔古纳河谷上吹来的风,作家仿佛获得了无穷的创作源泉。为写这本书,她曾经用三个月的时间呆在哈尔滨的图书馆里阅读鄂温克人史料,仅笔记就做了9万余字。我说这些,倒不是赞扬作家的勤奋,而是我相信她浸淫在历史与乡情中,已在精神中与她创作的人物合为一体,再凭借如花妙笔,传递给我们的必然是触及心灵深处的悸动。我无意也无法对本书所涉及的“民族史诗”探幽发微,只想在此说明,看惯了现代都市中的繁华表象,右岸犹如从山林深处不期而至的清风,拂开一角久蒙的心尘,使我们有机会反思一下自己的生活态度。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完稿之日,也是作
15、家迟子建深爱的爱人车祸去世三周年之日。写右岸的时候,作家的方桌上摆着一台电脑,还有她爱人生前最喜爱的一盆花。完稿那天晚上,她“在姐姐和弟弟的陪同下来到十字路口,遥遥地静穆地祭奠着爱人。被焚烧的纸钱在暗夜中发出跳跃的火光,就像我那一刻颤抖的心”。2002年,迟子建在爱人意外离去后,曾怀着极大哀痛写就后来多次获奖的中篇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小说的第一句,女主人公说:“我想把脸上涂上厚厚的泥巴,不让人看到我的哀伤。”迟子建曾坦言:“这篇小说(夜晚)写了我想写的,对爱人的哀思也渗透了进去。”我感觉,右岸依然渗透着这种“哀思”。经历过生活的变故与情感的伤痛,迟子建说:故乡,是上天送给我的爱人。乡情、爱情
16、、亲情,纠变成一种特有的淡淡苍凉,犹如额尔古纳河的晨雾一样笼罩着右岸,塑就了右岸浑然一体的悲悯风格。尤其是书中涉及多处生离死别的描述,笔调愈是平淡,愈是透人腑肺,每每令人掩卷,热泪长流。 【篇五: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读了额尔古纳河右岸感触良多,让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同一个乌力楞的人的相亲相助,不同乌力楞的人也是携手互助。 一个乌力楞代表一族,他们一个族的人虽然住在不同的木力楞(类似帐篷的居住所),但是他们一起打猎一起围着火堆分享所得食物,高兴时,欣然起舞,不管年龄如何,几乎都是舞蹈高手。开心的、不开心的都不会憋在心里,围着火堆,讲喜事和心中的不快一扫而光。 只是后来因为两家人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
17、盾,他们才开始各自为食,我认为这也是他们失去这种纯朴的开端。 现在的城市人被四副墙阻隔了别人的温暖,我们几乎不敢随意跟陌生人交往,甚至从不跟邻居打交道。 很庆幸的是,我从小生活在农村,由于是在乡镇,也不至于太落后,我喜欢我们那里自由的乡俗。看了额之后,我更喜欢我的邻居们,感谢他们陪我一起成长。 我们住在固水凝土的坚固房子了,每家都有一道门,但这道门我们几乎能随便出入。煮菜做饭的时候,缺三少四,我们总能在邻居家借到。我们可以端着饭到邻居家蹭菜,有时候还同用一锅。小时候,不会做菜,邻居们就会三五七地围着我,告诉我他们煮菜的方法经验,甚至亲自下厨煮给我看。一家人有新奇好吃的,左右邻居也跟着添光尝鲜。
18、 一家有困难,一条巷子的人都跟着着急,能帮忙的绝对不会袖手旁观。 作为小孩子,最受不了就是大人们到你家打小报告,说你今天跟谁打架了,又到哪里爬山下水,跟谁到屋顶上捉迷藏。 这样家长即使不在家,也好像长了十八双眼睛处处盯着你的一举一动。特别自己擅自攀爬危险地方嬉戏的时候,只要是被大人看见了,不管认不认识,他都一副老气横秋的责骂。那时候不懂事,感到不高兴,于是玩恶作具报复,大人们笑笑不理,我们也觉无趣,后来就不了了之。现在想想,那些邻居真可爱,多想回到从前。 另一个让我感触最深的人是主人公的弟妇,妮浩,其中一个悲剧人物。她是他们那个乌力楞的萨满,有点像我们常说的巫师。每当族中有困难,或者有人生病、
19、死去等几乎都要请她跳神,以求免除祸事或者治病。 先撇开这些神鬼论,我之所以喜欢妮浩,不是因为她拥有神秘的力量,而是她无私的精神。她一生有好几个儿女,但是只有一个害怕死亡而离家出走的女儿活下来。因为她每救一个人,她就会失去一个至亲。 救了别人就会失去一个儿女,每一次她跳神的时候,都在无比的痛苦中挣扎,但每一次她都选择了救别人。 当族人劝她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别人的孩子,把别人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她说出了让我流泪的话:难道自己的孩子有危险就能至于不顾吗。她指的自己的孩子实质是别人的孩子。后来,她每一次救人都会哭喊一声,自己的孩子还有救,不能不救。于是她救了别人,她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儿女一个个死去,从
20、树上摔下来的、胎死腹中的、被野兽咬死的。 她不敢再怀孕,精神也越来越凋蔽,虽然她终身活在苦海,但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说到这里,我虽然赞扬妮浩无私的精神,但我不赞同她的做法。我认为,人应该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但是不应该将这种行为建立在别人的生命上。每一个孩子来到世上都有他专属的生存权利,不因为父母的决定而随意剥夺他们鲜活的生命。 虽然带有神秘色彩,妮浩每救一个人就扼杀自己一个孩子的生命,这种以命易命的奉献一点几乎价值都没有,而且有点可恨,因为她奉献的不是自己的性命而且别人的性命,尽管那是她的孩子。 她用她孩子的性命来填补自己内心的慈悲,尽管得到别人的感激,但也已成了另类的脍子手。 我认为,一个正
21、真无私奉献的人,是将自己生命以外的任何人,放在等同的位置上去对待。除非是你身边的人愿意,否则你不能以自己的想法而剥夺任何人的权利。否则,在大多数人眼里你是个英雄,但实际你已深深影响了某些人美满的一生,那你的无私奉又算什么呢。 我们可以为别人牺牲完全属于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但是绝对不能未经别人同意就牺牲别人的任何东西,尽管那是你的至亲。 【篇六: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有感】 古老的风葬,通神的萨满,英明的酋长,森林的精灵的驯鹿,美味的鹿奶茶和狍子肉,所以这些都发生在中国东北与俄罗斯交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融渗在一群从贝加尔湖畔迁徙过来的额温克族人的点点滴滴当中。 透过作家迟子建的笔,我看到了鄂温
22、克族最后一位年届九旬的酋长女人的过往以及发生在这个民族身上的世事沧桑。生活在大自然中的鄂温克人的生活是安闲自在的。他们仿佛是生活在一片净土当中不受外界打扰。他们的吃穿用度绝大部分源于他们脚下的那块土地,就像被整个世界遗忘了一般。但千万不要以为远离了尘世的纷扰就会变得野蛮与落后,相反,鄂温克人给人展现的却是一种温存与感动。萨满教作为鄂温克人信仰的宗教具有某种神秘的力量,只要萨满敲起神鼓,开始跳舞,就能让人摆脱生命危险,但代价就是萨满会失去一位她的亲人。文中妮浩萨满为了救人多次失去了她的孩子。这种作为宗教领袖的担当以及身上体现的人世的大爱令人动容。文中还有就是鄂温克人对他们生活环境的保护,这种保护
23、就如同他们与生俱来的使命一般,熔铸在这个貌似弱小的民族的血液里。(伐木声代替了鸟鸣,炊烟取代了云朵。其实开发是没有错的,上帝把人抛向凡尘,不就是让他们从大自然中寻求生存的答案。问题是,上帝让我们寻求的是和谐生存,而不是攫取式的破坏性的生存)他们对六十年代兴起的伐木身怀担忧,他们很讨厌伐木声,因为鄂温克人已经听惯了雨滴和树木亲吻发出的莎莎声。文中流淌的亲情、友情、爱情就好像这个民族巨大的粘合剂把这个民族紧密的黏合在一起,在故事的叙述中我常常会深刻的感受到这个看似落后于弱小的民族所迸发出的强大生命力。 在额尔古纳河右岸这部小说的背后我仿佛看到了某种历史的悲哀,然而这种悲哀不单单属于鄂温克族还属于生
24、活在华夏大地上的中华民族。一条额尔古纳河就仿佛是中华民族的伤疤,那块额尔古纳河左岸的土地被俄国人抢占了去,甚至到了日本人在东北建立伪满州国时,这种民族的悲哀愈发的强烈(日本人训练鄂温克族人到额尔古那河左岸去刺探苏联的情报)。这种小说中不经意流露出的属于民族的悲哀,深深的击打着我的心,使我难以释怀。 “故事都要有结束的时候,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尾声”鄂温克族的故事就这样在现代文明的浪潮的击打下渐次的消失了。曾经那个居住在“希楞柱”,赶着驯鹿迁徙,划着桦皮船,与狼搏斗过的民族,那个曾经在日寇的铁骑,在文革的阴云,以及在所有自然的灾害的打击下都保持着本民族个性的鄂温克族,终于无可奈何的卷入了文明的浪潮。
25、很必然当一种文明被迫融入另一种文明之中时会产生反抗与叛逆,然而这会被视为野蛮。鄂温克人反抗的方式是以偷窃,打架,酗酒因为这些在鄂温克人的文明被镂空了以后困惑的表现,那些温存、那些感动也许只可能在畜牧文明当中上演。 在岁月的沧桑逐渐涤荡完鄂温克族人的民族性格后,我感到一种莫名的悲哀,那样一种和谐的畜牧文明,那种文明背后蕴含的大爱与善良,那种田园牧歌的生活方式,就像被风吹散了一般再也寻不回来了。作文 【篇七: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合上书,充满坚韧、温暖和爱的故事如同燃烧的火把,在大自然辽阔的天地间释放着光和热,用那无限的能量,给人以安定的勇气去生活、去奋斗、去坦然面对这原本平凡的世界。 静下心来
26、聆听茫茫林海中生灵的呼吸,安下心来静静体会纯白雪原上天空的宁静,自然与人依旧密不可分。 读完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书时,正是2012年的秋天,人们从田地里收获粮食,干枯的秸秆安静回归大地怀抱的时节。书里,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汇成丰盈、光亮的额尔古纳河,在我的面前静静流淌,竟比我眼前这收获的景色更加生动、饱满。 作者采用自述的形式,以简约温婉的语言描述了一群生活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的鄂温克人,用壮阔如史诗般的场景勾画了一幅少数民族艰难生存又饱含深情的华丽画卷。作者笔下的鄂温克人以纯朴的感情深沉地热爱着这片森林、爱人、孩童,以及林中的驯鹿,并且用生命让这民族的精神如月光般皎洁,如乐章般源远流长。 生命的敬畏
27、 在他们的眼中,驯鹿如同孩子般珍贵。作者用“白色的驯鹿在我眼中就是飘拂在大地上的白色云朵”来形容驯鹿,甚至说“驯鹿一定是神赐予我们的,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连一头驯鹿,都同样受到尊重,这充分显示出鄂温克人对生命的敬畏。对待死去的婴儿:“我和瓦罗加再一次提起白布口袋,去埋藏鲁尼和妮浩的骨肉。在我们眼中,他就像一粒种子一样,还会发芽,长成参天大树的。”妮浩在离开母亲的风藏之地时说:“她的骨头有一天会从树上落下来落到土里的骨头也会发芽的”。也许你会认为这有些荒谬,可恰恰是这种荒谬和固执的举动,彰显出他们对生命的虔诚。这种纯朴的平等观念更像是弥足珍贵的火种,从容抵达人们纯净的心灵世界,在这方净土中蔓
28、延、传承。每一个生命,之所以能够繁衍至今,必定有其存在的理由,值得人们去珍视、爱护。哪怕是树枝上的一枚叶子,也拥有它绿色的闪着明亮光芒的生命。 生命的奉献 妮浩作为萨满,通过舞蹈的形式为族人沟通天地、达成愿望,在挽救其他生命的同时,必须以牺牲自己的孩子为代价。尽管她心伤、凄凉、泪流满面,但仍坚守原则,遵守她即将成为萨满时承诺的“用自己的生命和神赋予的能力保护氏族”。妮浩懂得“天要那个孩子去,我把他留下来了,我的孩子就要顶替他去那里”。为了挽救何宝林得了重病的儿子,儿子果格力从松树上跌落;为了挽救被熊骨卡住喉咙的马粪包,女儿交库坎托被马蜂蛰死;为了挽救偷鹿少年的生命,无奈失去肚子里的孩子;为了祈
29、雨救火,最终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她在不断的失去中,灵魂高度愈加上升,精神生命渐次充盈。还有很多人物,也为了保护别人而牺牲自己。这种在自身利益的释然中净化的纯洁灵魂正如林中的白雪,在天地间浩浩荡荡、无怨无悔。 生命的传承 小说中,一个个生动的人物陆续走向死亡,新生命不断降生,蕴含“生生不息”的深刻寓意。在如此原始的生活环境中,自然条件恶劣。“我”的第一任丈夫拉吉达为了给大家寻找驯鹿而冻死在马背上,瓦罗加为了保护放映员被熊揭开了头盖骨,齐格达误入捕兽的陷阱而摔死。太多的死亡,太多的失去,每一次都棰心泣血、悲恸不已,然而更多的,是一个个新生命的降生。作者用“它看上去就像落在大地上的一朵祥云”来形容白色
30、小鹿的降生,维克特、安草儿的轮廓更是氏族命脉的缩影,仿佛大树的根系,日益盘结、蓬勃成长,为氏族注入鲜活的血液,让永恒的精神在动荡中依旧流传不息。 生命的坚韧 令小说如同史诗般壮阔的最重要原因,便是书中人们对待生活和困难的勇往直前。季节变换、野兽袭击,都是他们面临生存考验的艰难时节,可是很少有人因为惧怕生活的艰难而退缩不前,更多的是,迎着风雪挑战。作者没有运用过多的笔墨描写斗争场景,可对生命执著追求的信念却从质朴而无华的语句中晕染开来。让人们体会到在茫茫雪原和纵横交错的林间山路中,追求生命质朴之美的那种沧桑与豪迈。 生命的回归 书的结尾部分,作者写到。“月亮升起来了,不过月亮不是圆的,是半轮,它
31、莹白如玉。它微微弯着身子,就像一只喝水的小鹿忽然,那条路的尽头闪现出一团模糊的灰白的影子。接着,我听见了隐隐约约的鹿铃声,那团灰白的影子离我们的营地越来越近。安草儿惊叫道,阿贴,木库莲回来了。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虽然鹿铃声听起来越来越清脆了。我抬头看了看月亮,觉得它就像朝我们跑来的白色驯鹿;而我再看那只离我们越来越近的驯鹿时,觉得它就是掉在地上的那半轮淡白的月亮。我落泪了,因为我已分不清天上人间了。”文中的“我”对驯鹿抱有特殊的感情,在经历了一世风风雨雨之后,白色驯鹿在某个夜晚寻“我”而来,体现出“我”对生命本质的探究。究竟是辽远如明月,还是实在如“我”心中至爱的白色驯鹿;抑或是坚贞纯美如月
32、光,还是跳跃活泼如鹿铃,这些都是耐人寻味的结局。 也许人就是自然,而自然又赋予人力量。那些过往历史的尘埃依旧会在阳光下熠熠发光,成为我们心中宽厚的基石,让我们善待生命、尊重自然、博爱人间。 【篇八: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有感】 花了三天时间我看完了迟子建的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感觉自己仿佛在短短的一瞬经历了一个古老的民族鄂温克族百年的沧桑与变迁。那种真实与不真实斑驳陆离,在时空间交错,奇幻又曼妙。这部作品能荣获了去年矛盾文学奖,它当之无愧。 看过姜戎的狼图腾,蒙古族在我眼里多了份细腻和温存;看了阿来的尘埃落地,藏族在我眼里多了份平和和安谧;现在看了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鄂温克族,这个中国唯一的一个最
33、后告别游牧生活的民族,在我眼里多了份神秘和不安。 该篇以鄂温克民族最后的酋长的女人口吻,缓缓道来了额尔古纳河百年的繁荣灿烂和风霜血雨。“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我有九十多岁了。雨和雪看老了我,我也把他们看老了”。一切都像是世外桃源,在额尔古纳河这篇神奇的土地上,川流不息的河流,茂盛浓密的森林,逶迤多姿的山川,坚韧顽强的驯鹿,纯真任性的自然崇拜,求神跳神的萨满,朴实倔强的鄂温克人民,纯粹和真实的情与爱这一切都是天与地、人与自然的浑然天成,温柔得很从容,温暖得很抒情。随着大兴安岭被开采、自然环境的破坏,这个民族每个人的命运都逃脱不了时代的更替与变迁。 我想也许这就是宿命。就像某位哲学家悲观的说。“神造
34、自然,显示了万能的本领,造人却是失败的。”因为没有哪一片土地不是上帝虔诚的恩赐,但只要有人类,就没有哪一块土地能够永远像处女一样守候贞操一生一世,最后享受恶果的还是人类。无度的开发与侵占,压榨了鄂温克族的生存空间,带走了鄂温克族的淳朴民风。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这个作品进入我心中最柔软的部分最多的还是爱。 爱情的爱。这个活了近一个世纪的女人和前后两任丈夫的爱,对第一个拉吉达的爱一辈子深沉而热列,对第二个男人瓦罗加理解和尊敬。而瓦罗加这个不幸丧偶的男人,也是鄂温克族最后的酋长,他对妻子无限的尊重和信任。在她离开了营地独自感怀过去并失落回家后,这个男人没有询问一句,只是温柔的递上毛巾,而她心甘情愿
35、的忠诚于他,她知道“好男人是不会询问妻子去了哪里的。”我感动与他们婚礼上的誓言:“男人的爱是火焰,你要让你爱的姑娘永远不会感受到寒冷,让他快乐的生活在你的怀抱中。而女人的爱,会让男人永远的强壮。” 小爱与大爱的爱。妮浩温和又倔强的女人,在嫁给鲁尼后,贤惠持家,相夫教子,小爱让她是一位十足的好母亲。在成为了萨满后,为了解救族人甚至偷了他们驯鹿的贼子,她表现出大爱,跳神祈祷,用自己的孩子性命换取他们的性命,一次又一次。她痛苦和心碎的抉择,大爱让她是一位尽责有血有肉的萨满。大爱无疆。 手足爱的爱。林克和尼都萨满这一对亲兄弟同时爱上了一个女人,尼都萨满为了哥哥故意射偏了剑,把心上人让给了弟弟林克。完全
36、不知情的林克跟弟弟斗了一辈子,冤了一辈子,但在紧要的关头,他们都会为了对方的安危而心忧忡忡。 友爱的爱。玛利亚与伊芙琳原本是一对无话不谈的朋友,伊芙琳拒绝了儿子的一段婚姻而使得玛利亚的儿子得到了这份他本来不想要的姻缘。这让玛利亚对这短姻缘的恨上升到了对伊芙琳的恨,友情似乎戈然而止。他们争斗,争吵连绵不休。但在玛利亚病死的时候,年迈的伊芙琳却哭了,他知道这一辈子的恨其实是一辈子的爱,只是自己不愿意承认,她连玛利亚的葬礼都没有参加,但却不停的祈祷希望玛利亚能够风葬,从而获得来世的美好生活。 伙伴爱的爱。鄂温克人离不开驯鹿。在她们眼里,驯鹿是通人性和有灵性的神鹿。他们靠驯鹿生存。驯鹿是他们的交通工具
37、,驯鹿是他们的生产来源,甚至可以说驯鹿是他们的一切。驯鹿是个迁徙的动物,以苔藓和鲜蘑为生。它们要随着季节的变化食物的变化不停的迁徙。鄂温克人之所以游牧,就是因为他们要跟随驯鹿的脚步,驯鹿到哪里,他们就会把家安在哪里。对驯鹿的感情,已经融入到他们的血液里。 这篇小说,就像我开头说的,让我瞬间经历了悲喜,体会了另一种人生。突然我有点想哭的冲动。看完这本书后,我一个人游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看着眼前的车水木龙和灯红酒绿,感觉十分的不真实。我不是第一次为一篇小说如此的动容,但是绝对是第一次为了一篇小说,心中十分的矛盾与纠结。这也是我第一次自愿的而不是执行公事的写读后感,也是我第一次在写读后感时,承受着太
38、想写,却不知如何写的尴尬。一幕幕的情节过电影似的,时而急速时而缓慢的镜头让我不能喘息。 第二篇:额尔古纳河右岸从“右岸”拾起我们丢失的 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有感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一班杜慧 一个古老民族的歌唱,一种原生态生活的重现,一次灵魂的洗涤这是额尔古纳河右岸。 整本书用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的口吻叙述,讲着她眼中的这个古老民族的,不疾不徐,可字字句句洋溢着爱的甘甜,篇篇章章烙印着心的敬仰。这本书可以说还是一本新作,也许还算不上是历史选择后留下的经典之作,但是我相信这部诉说着一个弱小民族的血泪史的故事经得起岁月的打磨和传唱,经得起代代人的阅读和思考。在我看来,时间并不是衡量经典的唯一尺度
39、。 额尔古纳河右岸生活着一个原始的民族,他们有着中华民族共有的坚忍精神,他们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 民族符号驯鹿 民族的符号就如一个民族的dna。鄂温克人把驯鹿看做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与驯鹿同在。 驯鹿自己寻找食物、寻找水源,不需要人过多的照应;不仅如此,它们浑身是宝,皮毛、茸角、鹿筋、鹿鞭、鹿心血、鹿胎、鹿奶这些它们都交付给了鄂温克人,无怨无悔。而鄂温克人是用更多的尊敬和关爱来回馈驯鹿无私的赠予。 在鄂温克人的眼中,驯鹿是神赐予的。“没有它们,就没有我们。看不到它们的眼睛,就像白天看不到太阳,夜晚看不到星星一样,会让人在心底发出叹息的。” 为了保护驯鹿
40、,鄂温克人甚至附上生命的代价也绝不感到一丝丝可惜。老达西为了解救围困在狼群的中三只驯鹿仔,只靠一把猎刀和狼搏斗,被小狼咬断了腿。要知道,健全的双腿对靠狩猎为生的鄂温克族来说,尤其是一个鄂温克男人 来讲是多么重要的事情。断了腿就基本成了附庸,不能再为部族猎获食物。纵使 这样,达西还是不顾一切的解救驯鹿仔。 达西的行为让我想到父母。在孩子遇到危险的时候,父母总是不自觉地把自 己当做神一样,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认为自己强大到可以挑战人体极限。无私, 拼尽全力,不计后果。孩子的一点点危险在他们的眼中被放大了千百倍,而自己 的安全却被缩小到连用电子显微镜都看不到。这种放大和缩小让父母成为最勇猛 的斗士,最
41、高大的英雄。你敢说你没有见过真正的猛士吗。 割鹿茸的时候,驯鹿会疼得四蹄捣来捣去,骨锯上沾染了鲜血。有些鄂温克 女人不忍看到这残忍的一幕,她们见不得骨锯上的鲜血,好像那血是从她们体内 流出来的似的。 这也正像父母,看到子女受苦就像刀绞一样的心痛。十指连心,何况自己的 骨肉呢。善良的鄂温克人把驯鹿当做神一样敬畏,把驯鹿当做孩子一样宝贝。驯 鹿的痛就像是自己的痛一样,连着皮带着肉,生疼生疼的。 他们和它们在几百年的生活中建立了血肉联系,一个民族和一个物种就是如 此和谐地共生着。鄂温克和驯鹿亲吻着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这一片土地和这一条河 流,把土地、河流都一并融入了血液。这一片森林郁郁葱葱地生长着,这一
42、片水 域源源不断地清澈着。见证着一个民族的变迁,参与着他们的每次灾难与庆生。 神灵敬仰萨满 古老民族的神灵亦是充满着传奇的色彩。 在那一支支激情的舞蹈里,在那一曲曲激越的神歌中,我被折服。那是鄂温 克人和天神对话的方式。萨满的舞蹈可以让一个生命代替另一个生命的归去。鄂 温克人信仰、膜拜萨满,或许你会说这是种多么愚昧无知的行为。可是,在他们 的眼里萨满就是神灵的附身,萨满可以保护族人远离疾病,让他们的灵魂完整。 当我看到妮浩为了挽救生命一次又一次跳神,纵使她知道这样会让她的孩子替那 位病入膏肓的孩子走向另一个世界,她还是那样坚定着每一个舞步。她含泪说: “我不会看着自己的孩子受罪而不管的。”其实
43、,她嘴中的自己的孩子就是别人 的孩子,就是这样无私的一位女萨满。 我无心思虑萨满的功力是真是假,我完全沉浸在那一次次跳神中太过神 圣。 他们也信奉各种神:山神、火神、水神其实,这也是对自然的一种敬畏, 他们从来不会破坏一颗树、污染一条河。在他们的眼中,这些都是神灵的赐予, 要好好的保存。 有许多人都会说落后的鄂温克族,因为他们保留着太多的原始遗俗。可就是 这样一个原始部落,他们一直坚持着信仰、尊重自然。 而今,太多太多的现代人高速的生活状态让他们失去了信仰。没有信仰才是 最可怕的,像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我从来不信什么阴司报应的,凭什么事, 我说行就行。”没有信仰做任何事都不会有道德底限。官场贪官
44、层出不穷,商界 诚信难寻,学术界研究成果造假不断信仰的丢失让社会陷入恐慌。 掠夺式开发,目的就是榨干地球的每一份资源,留下了千疮百孔的自然。我 们一直伸出手对地球说:“把你的都给我。”让我想到那句戏谑的话:你的都是我 的,我的不是你的。太多的人完全把自然做为了我们的奴隶,恣意妄为。玛雅文 明的消失扑朔离奇,可我们又怎能知道我们是不是也会如此悄无声息地与地球彻 底告别。当真正的“2012”到来,我们一定后悔我们曾对这个美丽的星球如此不 仁不义。 是鄂温克人太原始,还是我们太现代。 用一首鄂温克某个氏族祭熊的歌来结束吧。 熊祖母啊, 你倒下了,就美美地睡吧。 吃你的肉的, 是那些黑色乌鸦。 我们把
45、你的眼睛, 虔诚地放在树间,就像摆放一盏神灯。 第三篇:额尔古纳河的右岸读后感这是我用了一天下午的时间读完的一篇小说,我似乎跌入了一次史诗般的旅程,而且伴着满腔的热泪,额尔古纳河的右岸读后感。心底里的某一处在咆哮着,忍着的呜咽让坐在我隔壁的朋友侧目。但是我真的是承受不住心底里的那股激烈的情感的流动,身临其境般的令我震撼:这是一个90多岁的女人对自己一生所经历过的事情进行的回顾,重新讲述,就好像她的一生活过来了,再一次呈现在我的眼前女人从出生到长大婚嫁,生孩子,孙子女的诞生成长,百年的沧桑欢愉,里面夹杂着神秘的力量,严寒,艰辛的生活和清澈、深沉的挚爱,无比鲜活 勾勒出一幅跨越时空的神秘画卷,似一
46、曲从额尔古纳河右岸飘来的木库莲 额尔古纳河的右岸,是迟子建的一部长篇小说。故事作者以一个九旬老人、鄂温克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的独有经历,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家族乃至一个民族的悠久历史,从中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里面的严寒、猛兽、瘟疫等灾难,男人和女人的原始和激烈的爱恨,原始的生活习性,蕴涵着最真挚的人类情感每一个民族都会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上演着历史的改变。即使是这支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来,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人。他们追随驯鹿喜欢的食物而搬迁、狩猎,在享受着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备尝艰辛。除了生活的艰辛,在世界这个大背景下,这个民族也经历了日寇的铁蹄和文革的阴云乃至种种现代文明的挤压,但是他们在命运面前虽是百般的无奈,却仍殊死抗争,显示着一个民族无比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生命力。 有人说这是一部民族的史诗。而在我的眼里,我没有看到上升成人类民族的话题。作为一位感情丰富的读者,我只能说这是一部诉说生命和挚爱的作品。看完了它,我的内心有种很不真实的感觉。不是小说的故事不真实,而是发觉自己身为现代人活得不够真实。自己诚然拥有了那些鄂温克人所没有的物质上的安稳生活,却发觉自己失去了一些生命所沿袭的热情,一种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