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读《廉泉清风》有感:一曲廉泉唱清风
曲廉泉唱清风
——读《廉泉清风》有感
邱劲松
在"两学一做"学习活动中,笔者挑灯夜读《廉泉清风》一书。《廉泉清风》翔实介绍了连州的历代清官廉洁从政的励志故事。伴着淡淡的墨香,一个个连州历代清官的形象眼前浮现,一股股廉洁清风扑面而来……
读《廉泉清风》,我读懂了"廉泉之源"深厚的廉洁文化内涵。
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写《爱莲说》一文而名扬天下,《爱莲说》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莲花坚贞的品格,表现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周敦颐初为分宁主簿,南安司理参军,移桂阳令,知郴州,后为转运判官。一生清正为官,传为佳话。据记载,周敦颐在任广南通路转运判官期间,曾两次来连州巡视,见巾峰山下的荆楚古道边潺流不绝、清冽甘甜的泉水,联想自己的经历和连州的刘禹锡、刘瞻、石文德、黄匪躬等清官,睹物言志,感若泉涌,奋然写下"廉泉之源"四个大字,并请石匠凿刻于泉边的岩石上。千百年来,"廉泉之源"以其深厚的廉洁文化内涵,既昭古人,又示来者,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为官者修身励志,勤政为民。
读《廉泉清风》,我感怀刘禹锡"功利存乎人民"的炙热情怀。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唐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刘禹锡被贬为连州任刺史,当时心情极为复杂,一方面他对社稷百姓心怀厚爱,一方面又对当时朝廷腐败深恶痛绝,觉报国无门,心怀不悦。在连州,"剡中若问连州事,惟有千山画不如"(刘禹锡《送曹璩归越中旧隐》)的优美自然景色和"几度欲归去,回眸情更深"(刘禹锡《吏隐亭》)的淳朴民风感染了他,让他立下要在连州大做好事实事的雄心壮志。
刘禹锡任连州任刺史近五年之久,他在《连州刺史厅壁记》一文中写道:"既视事,得前二千石名姓於壁端,宰臣王晄、幸卿刘晃、儒官严士元、闻人韩泰佥拜焉。或久於其治,功利存乎人民;或不之厥官,翘禺载於歌谣……余不佞,从群公之後".文中"功利存乎人民"是刘禹锡连州发出的为官宣言,刘禹锡托文言志,表明自己要以四位贤吏清官为榜样,要有所作为,做一代清官。刘禹锡在连州励精图治、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关心民间疾苦,使连州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他教连州农民以机械吸水灌溉农田,使粮食产量大幅提高;他编辑医书《传信方》,救世济民。他躬身农耕,体恤民情,为加强了瑶、汉两民族的团结,他还经常深入连州瑶区,与瑶民们一齐劳作和娱乐,写下《莫徭歌》、《蛮子歌》、《插秧歌》等反映劳动生活的诗篇;他兴学重教,带动连州文化走向兴盛,他培养出连州第一个进士刘景,后来刘景的儿子刘瞻亦高中进士,官至宰相。在唐宋时期,广东进士共175人,连州就占55人,由此,史上有"连州科第甲通省"之美誉。
因着刘禹锡的名气和连州文风之大振,当时荆、楚,吴、越一带的儒生趋之若鹜,赴连州求学,湘南的儒生周鲁儒、吴越儒生曹璩都是刘禹锡的得意门生。刘禹锡开启了连州一代文风,清代学者杨楚枝高度评价说:"连州风物媲美中州,则禹锡振起之力居多。"另外,刘禹锡重修海阳湖和燕喜园,既为连州人民提供休憩的好去处,又为连州留下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而他"功利存乎人民"的为政观更为后人所传颂。
读《廉泉清风》,我为刘瞻"却四方之赂"的壮举喝彩。
刘瞻,字几之,连州人,唐大中年间登进士第,官至宰相。在宰相任上,刘瞻为拯救300多无辜性命而向皇帝冒死直谏,获罪被远贬荆南。刘瞻刚正不阿,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行为光照后人;刘瞻的清正廉洁,为世人所景仰。据《资治通鉴》记载,刘瞻正是因为"素有清名"才入阁为相的,翰林学士郑畂在他被罢免宰相的诏书上写道:"(刘瞻)安数亩之居,仍非己有,却四方之赂,惟畏人知。"堂堂宰相,连几亩宅地均不属己有,足见其之清廉。唐咸通年间,唐僖宗重新起用刘瞻为宰相,朝野上下对此一片欢欣。《资治通鉴》还有这样的记载:"瞻之贬也,人无贤愚,莫不痛惜。及其还也,长安两市人率钱雇百戏迎之。瞻闻之,改期,由他道而入……".刘瞻重被起用,百姓载歌载舞迎接,他却执意避开这份荣耀,足见他低调的为人。刘瞻故后,葬于巾峰山上,后人在燕喜园里修建"刘几之祠"以念之,一代贤相的的动人故事在其故乡代代传颂。
读《廉泉清风》,我为曹镐植竹筑建清风楼、黄匪躬"一挹清风"、徐常筑亭修德、石文德冒死上谏的故事击掌。
明弘志十年(公元1497年),连州知州曹镐在州衙侧边修建"清风楼",楼的周围只植种竹子,其它花草一概不种。竹是君子的化身,彰显气节,象征高雅、纯洁、虚心、有节、刚直的精神。曹镐植竹寄清廉,表心志。据记载,他在连州任职期间,勤勤恳恳,口碑极佳,"离任之日,州人攀辕涕泣者数百人".北宋元祐年间,连州知州徐常在燕喜园里建一亭子,徐常取《易·井》六卦辞"井收,勿幕"之义,将亭取名"勿幕亭"(后改名为流杯亭),并题写《勿幕亭记》,文中以井和泉的关系,比喻道和德的道理,赞美"德"和"清".徐常筑亭以修德,为后人所传颂。黄匪躬为连州鹅岗村人,五代十国后梁时期任江西幕奏记,楚王马殷慕其诗才,于黄匪躬奉命出使楚国时,欲以减免鹅岗村的赋税徭役作为见面礼,黄不受,马曰:"老夫尝恐不一挹清风,今幸得见之,唯恐不足以奉汤沐……"黄答道:"志大重忧国,恩深岂顾家",以抒发襟怀。黄匪躬去世后,后人在他家乡建"清风祠",在燕喜园建"慕黄堂"以念之。
石文德,连州沙坊村人,五代十国时期楚国水部员外郎。石文德见楚王马希范生性奢侈,铺张浪费,便上书劝谏:"夫农为民本,食为民天,今广取皮革,牛囤虚空,耕民逃窜,转为强盗……",楚王见石文德伤了自己的面子,将石文德贬为融州副使,不久石文德辞官归隐家乡,立"耕读传家"为家训,带动族人勤耕种,苦读书。他开垦良田数十亩,特设10亩为"祭祀纪念田"租赁出去,其收入供族中弟子求学所用。家训流传千百年,沙坊村积淀了厚重的耕读文化,成为振兴家族的精神内核,从此,石氏家族文运兴盛,人才辈出。
读《廉泉清风》,我还阅读了宋代连州知州何坦"惟俭足以养廉"、明代连州知州余勉学"凿井泽民"、明代连州太守徐美"勤政为民,官声载道"、明代连州籍官员曾象乾勇除奸臣以保廉等廉政故事。《廉泉清风》中一个个鲜活的正面人物形象让我想起焦裕禄、孔繁森等近代从政楷模,想起许许多多在平凡岗位上为社会、为人民默默奉献的人。
俗话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当下,全国上下正掀起轰轰烈烈的"两学一做"热潮。"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我们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勤政为民之风吹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作为公务员,我们一定要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开卷有益",读一本书,就是读一段历史,读一种文化。品读《廉泉清风》,让我沉思,催我奋进。
第二篇:唱清风廉韵养浩然正气唱清风廉韵
养浩然正气
尊敬的各位领导、
同志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唱清风廉韵,养浩然正气》。“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古往今来,有多少清正廉洁、务实爱民的好官受到了百姓的尊崇和爱戴。一代清吏包拯、海瑞的故事家喻户晓、众口称赞;人民公仆孔繁森、任长霞的事迹又是何等的震撼人心、感天动地。是他们,在勤政廉政、亲民爱民中谱写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是他们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中书写了一首首不朽的诗篇。
晨迎日出,暮送日落,我们忙碌在这个鸟语花香的世界里,而我们这些平凡的纪检人,正如一股山间的清泉,一轮天上的明月,给每一方土地带来清新、爽朗和光明。正是这千千万万个纪检人,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廉洁自律的品质建设并维护着我们美丽的祖国。XX省XX县区原纪委书记王瑛,她为官多年,节操自律,手中的权力一尘不染,企业朋友在她生病住院时送来礼金,她断然拒收,而面对素不相识、上不起大学的农村女孩,她却雪中送炭。“万紫千红随风去,冰心一片载玉壶”,这,就是一名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这,就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中华的长城。广西XX县区信访室主任钟世才,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自己不平凡的人生。他接待的上访群众形形色色,他不是没有“机会”在办案的过程中得到灰色收入,然而,他总是一次又一次地不为所动,其实他的生活并不富裕,沙发是旧的,茶几是旧的,电视也还是旧的。有一次钟世才拿着一张发票到财务处报销,发票上面写着80元的数额,而他却在底下用钢笔字清晰地写着:实报75元。5元钱,就是这5元钱,铸就了一名共产党员傲然挺立的脊梁,铸就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铮铮铁骨、浩然正气。
然而,在当今社会,商品经济风起云涌,清廉之风每况愈下,一些人道德底线轰然倒塌,把贪婪罪恶的双手伸向了人民和国家的利益。胡长清、成克杰不就是这样的害群之马吗。他们虽是国家干部,却为了膨胀的私欲不惜以身试法,铤而走险,这种玩火自焚的行为最终使他们绳之以法、以警后人的教训。这声声长鸣的警钟也在拷问着每一个在“廉洁危机”重压下的人们,真的就应该将“廉洁”二字摧残得面目全非、无地自容吗。不。我们不能让现实的尘埃落满自己的肩头,我们要不停地拍打,不停地擦拭,因为,我们要把双肩留给责任。
站在新世纪的门槛,长城在我们脚下延伸,黄河在我们胸中沸腾,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民族精神在我们的血液中滚滚流淌。“唱清风廉韵,养浩然正气”,让我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让我们告别灯红酒绿,在“清风廉韵”的海洋中赢取心灵的海阔天空。
第三篇:《清风长留天地间》——廉文荐读《清风长留天地间》——廉文荐读
腐败,是人类权力史上与生俱来的痼疾,也是国际普遍关注的社会话题。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为官清廉、堪称“中华民族脊梁”的清官,至今为人传颂。人们常说,历史是一面镜子,读史可以明智。那么追寻清官的心路历程,在他们悲壮与悲怆兼有的经历中,或许能找到造就官吏清廉自守的若干历史规律,从而启发我们今天如何建设廉洁文化,减少贪腐现象的发生。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李小红著的《中国反腐败史话·清风长留天地间:清官的悲怆历程》给笔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全书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前人在长期的反腐败实践中积累下来的重要遗产,忠于历史、追求真实,以史为鉴、雅俗共赏。在这些清官中,最让笔者感慨良深的是“四知”却贿、清白传家的“弘农杨氏”杨震以及被誉为天下第一清官的“南包公”海瑞。
封建社会,贪官污吏盛行,官场上贿赂成风,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但也有个别官吏,为官两袖清风、廉洁奉公,不同流合污。他们的品格历来为人们所景仰,他们的事迹千百年一再被人们传诵,”杨震四知“的故事就是这样的一段佳话。杨震,东汉时华阴人(即今陕西),家贫却学识渊博,人称”关西夫子“,以教书为业,直至五十多岁才出外做官。其为官,一向廉洁不贪,且敢于“同腐败作斗争”。当时汉安帝乱用公款民财供他个人享受,甚至大兴土木,给他幼时的奶妈盖华丽的宅院。满朝官员附合者甚众,唯杨震敢于上书加以劝谏,即使为汉安帝不喜、为群臣所嫉恨也不在所不惜。
据《后汉书·杨震传》记载,杨震先曾做过“荆州刺史”,旋即调任“东莱太守”,在他去东莱上任的时候,路过昌邑,当地县令王密是他在荆州刺史任内举荐的官员,听说杨震到来,当即准备隆重接待。到了晚上还悄悄拜访杨震,并且带着黄金十斤作为赠礼。可是杨震立即不讲情面地拒绝了,痛心地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还道他不过是假客气,故意推让,便笑嘻嘻地说:“暮夜无知者。”谁知杨震更生气了,义正辞严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知。”王密羞愧万分,只得带上原封不动的重礼,狼狈不堪地回去。这则故事千载之下读来,依然感觉痛快淋漓,大快人心,关键就在于杨震针锋相对的回答,表明了一种操守、体现了一种人格、展示了一种襟怀。“杨震四知”的警语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我们今天的某些“人民公仆”,论廉政却比不上这位封建官吏,其思想境界、道德水准、为官清正程度相距不可以道里计。那些时有曝光的“贿选丑闻”、“跑官卖官”者,大都以为行事隐蔽,“暮夜无知”,因此心怀侥幸,贪婪无状。但其实,“欲要人不知,除非已莫为”,一则反腐败力度加大,“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违纪违法者终究会受到追究;二则有社会舆论的监督,老百姓心里也有杆秤。更重要的是,无论行贿者还是受贿者,也必然内心惴惴不安,深受良心的谴责。可见,“天知地知”是他律,“你知我知”是自律,为官者常思“杨震四知”,见贤思齐,必然对反腐倡廉,廉政自守大有裨益。否则,自以为暮夜无知,像许多落马的官员东窗事发后再来忏悔反省,则无论多么深刻诚恳,也只会令人感到可悲又可叹。
杨震就这样因为清廉自守而清史留名,而说起清官,就不得不提到有明一代的海瑞,他的名字可谓震古烁今,足以与历史上任何朝代的清官相提并论。他不但生活清苦俭朴,为官两袖清风,而且刚直不阿,嫉恶如仇,不畏强暴,冒死谏诤,称得上中国古代清官的典范。
海瑞自号“刚峰”,特重个人节操,鄙视荣华富贵。在任福建延平府南平县教谕之职时,当地长官至儒学上香,左右教官皆跪迎,独海瑞长揖不跪,引起轰动。就职XX县区令时,他以身作则,饭粝羹藿,俸薪之外,分文不取,隆冬之际仍服一袭破敝的单衣。当时来往官员路过,必以各种方式索要财物,海瑞一反常规,从不招待,不惜得罪权倾一时的朝臣。嘉靖四十四年,海瑞把仅有的二十两银子托付给交往甚密的一位官员,冒死上著名的《治安疏》,直指世宗种种过失,言词激烈,世所罕见。虽然得以幸免于死,但被关进监狱。直至世宗驾崩才得以复出。后来他到应天府赴职,单车入官署,其清廉如此。当地豪门大族赶紧将来赭红色的大门漆成黑色,韬光养晦,生怕招惹海瑞。万历十五年,74岁的海瑞卒于官舍,其行囊中仅有俸银八两,葛巾一端,旧衣数件。
海瑞的清廉节操,使他的道德声名到达了巅峰。他的去世在南京掀起了哀痛的浪潮。据说当丧船行至长江之上时,身穿白衣冠,为海瑞送殡者夹立于两岸,长达百余里。但是,海瑞“不怕死、不爱钱”却在官僚阶层中引起非议,其刚直廉洁的风范使得整个官僚阶层自惭形秽,从而让其处于极端孤立的境地。由于他过分追求道德完善,并固执地将道德与世俗人情相对立,苛责他人,这是极不现实的。所以与他的道德建树相比较,其仕途可谓坎坷不平,一生多蹇,皇帝与权臣对他的态度是名扬实抑,根本不予重用。若论匡时济世的功绩,同时代的大改革家张居正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尽管张独断专行,生活奢侈,有结交宦官,贪污受贿之嫌,于道德有亏,但其历史功绩却是不容抹杀的。海瑞身怀治国安邦之志,但仅仅“立德”,而未“立功”,反被视为“异类”,这是海瑞的现实困顿,也是其无法摆脱的悲剧命运。
历史上这样的清官还有很多,在腐败成风的社会现实中,清官历来尤为人们敬仰。直至今天,仍有不少人把澄清吏治,救民水火的愿望寄托在一两位清官横空出世,树立楷模,从而扭转风气。其实这是相当靠不住的。历史上的封建王朝,虽然推行“官本位”,号称“学而优则仕”,而且“做官”与“发财”往往联系在一起,但官员的薪俸制度存在着明显的缺陷,根本矛盾是正常的报酬无法维系与其官职与身份相应的体面生活以及一家老小、仆役的生存需要。更有甚者,官还有薪水,吏却常常无薪可拿,故而官场上贪污受贿成风,腐败盛行,渐成惯例,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按正常薪俸是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的。统治者其实也是心知肚明,但对此也无能为力,只好睁只眼闭只眼。所以,类似一般京官受收地方官员“冰敬”、“炭敬”居然形成了“制度”和潜规则。众多贪污受贿的官员中,虽然偶尔出现个把杨震、海瑞似的清官,终究无补大局。你清者自清,他浊者自浊,无法从根本上和制度上保障官员廉洁奉公。
建设廉洁,其中官员的廉洁是一个关键的环节,毕竟没有一个廉洁高效的官吏体制,一切都是空谈。可直到今天,官员的廉洁仍然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不少官员包括高级官员纷纷落马,案情触目惊心,反腐形势非常严竣。从历史的教训来看,根本的解决办法,除了官员自律,提倡清廉自守外,还要加强包括法律监督、组织监督、社会监督等多层级、全方位的督促体制的完善,形成强大的“他律”,让官员不能不廉洁。而从制度上根本加以约束,则是最为关键的,即一方面从源头上控制,确保高素质的人才进入官员队伍,实现“高薪养廉”,使得从政的杰出人才获得相当的待遇,至少不致于因生活困顿而作奸犯科甚至铤而走险;另一方面加强监督考核的淘汰机制和惩罚机制,一旦发现官员不廉洁行为,立即从严处罚并驱逐出去,加大其不廉洁成本,让其因代价巨大而不敢触犯,否则会因触犯法律政纪而受到严惩,并且丢掉其优渥的待遇而得不偿失。目前,广东经济发达,处于全国前列,财政收入充足,具有“高薪养廉”的物质基础,因此,提高官员正常收入,同时建立官员自律与他建相结合的机制,从制度上根本上杜绝贪腐势在必行。总之,与其寄望清官偶出,以个人的力量端正风气,不如建立“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廉洁体系,并且从制度上确保官员待遇优渥,遵纪守法,做一名合格的“公仆”,这就是读清官的历程这本廉洁图书带给我们的启示。
第四篇:舞动清风扬正气唱响廉曲颂和谐舞动清风扬正气唱响廉曲颂和谐
学校是培养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阵地。文化的传承、祖国的建设与繁荣昌盛离不开“德才兼备”的人才。廉政文化,它是一种无形的、潜在的力量,为反腐倡廉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确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具有深远的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五次全会上提出,要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促进社会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再次重申了“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对任何腐败分子,都必须依法严惩,决不姑息;要确保权力正常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行使。”作为传播先进文化、担负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学校,更应理直气壮地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首要任务。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七都中心小学校址就设在明朝刑部尚书加太子少保林聪的故居---林氏大厅。明朝在我国两千多年封建历史中,是一个重要的朝代,出过多位名相名臣,在明史中留下他们的英名,一直传诵至今,受到后人世世代代的敬仰和纪念。林聪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官居刑部尚书,历事三帝四朝,仕途三起三落,是一位为国忧劳、为民请命,“正色敢言,法不私恩”的历史名臣。七都中心小学这几年就立足当地文化底蕴,把林聪的“体恤下情关注民生”“为国忧劳、为民请命”“正色敢言,法不私恩”“不为名,不为利,只求天下太平,百姓安乐”人文精神进行归结,以及人物的事迹及具有的优秀品质等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进行梳理、提炼、整合形成林聪“廉政文化”,并把林聪廉政文化的教育活动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课题研究、课堂教学等之中,使学生在学科渗透、班队主题活动、课外活动等过程中接受熏陶,形成以学校教育为渠道,课题研究为平台,少先队主题活动为媒介的多层次的廉政文化教育覆盖体系,逐步形成“敬廉崇洁、诚实做人”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氛围。
如何以战略的眼光、改革精神和创新思路谋划在党风廉政建设中对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现结合工作实际,对我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作交流探讨,并提出基本思路和重点举措:
一、廉政文化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
我们知道,“廉政文化”从属于“文化”概念,包括“廉政”和“文化”两个部分,是一种以“廉政”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形式的特殊文化,是廉政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廉政与文化相辅相成,它的内容十分丰富。廉政文化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廉政文化是以“廉政”为主题围绕廉政开展的一系列文化教育活动。其目的在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地位观、权力观、利益观。廉政文化与党风廉政建设联系密切,对党风廉政建设作用巨大。浩翰的中国传统文化长河中,流淌着深厚廉政文化的基础。传统道德的核心“礼、仁、忠、义、孝”经过历代的传承发展,也逐渐构成了丰富多样的中国廉政文化体系。目前,七都中心小学主要通过先进文化、先进理论的教育,特别是通过对历史廉政名人(林聪)和现代的孔繁森、任长霞、牛玉儒等廉政楷模的学习教育,使广大党员教师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筑牢思想道德防线,永葆党的先进性,并用自己先进的思想和榜样来推进廉政文化建设,从而使每个党员教师真正成为廉政文化的倡导者、示范者、实践者、管理者和完善者。
二、廉政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一)利用资源优势,积极建设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不断增强廉政文化感染力。
2009年9月,我校提出林聪历史文化德育特色强校策略,明确研究挖掘七都林聪历史文化,就是纪念弘扬祖德,使同学们能从中学习继承先贤爱国爱乡爱民的优秀品德与精神。让林聪文化乃至XX县区文化在少年儿童思想教育上萦绕脑际,道德力量积蓄心中,实现德以化民的目的,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施林聪历史文化德育特色强校策略,就是围绕学生培养目标,以传统道德核心“廉”思想为基本元素,以培养“四有”新人为基本归宿,努力创新德育载体,从“一利用、二渗透、三结合、八形式”上实施教育活动。即利用班级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采取渗透的形式,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整个文化环境中展开教育活动。
“一利用”就是围绕“书香润泽,精彩童年”这一主题,采用“读”(关于林聪历史文化的文章);“找”(查找经典的故事);“背”(自背、互背《三字经》《弟子规》《孝经》古诗等),主动解读内容,感受语言,启迪思想,享受审美,丰满精神。“二渗透”就是把班训、班级口号、班级有关公约和规定转化为学生的观念形态,渗透“文明班级六项评比”,促进同学们的文明行为的养成。“三结合”就是与校本课程相结合,与传统节日活动相结合,与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相结合。依托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素养。八形式为读(读书活动)、查(查找经典故事)、背(自背互背三字经、孝经、弟子规、古诗等)、赛(校级比赛活动,如读书比赛、讲故事比赛)、赏(吟诵欣赏)、展(手抄报展,画展)、演(文艺汇演,课本剧)、用(以平常的六项评比检查礼仪、礼貌、礼节在生活中的运用)。
(二)整合各方资源,积极开展廉政文化活动,不断增强廉政文化吸引力、感召力。
2011年3月,我们在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的同时,组织林聪历史文化特色强校教育活动的主题授课《孝道是这样的一个东西》,“红领巾广播室每天播放‘三字经’”(全体学生)等形式的理论研讨活动,对林聪历史文化当代价值进行深入研究探讨,诠释“礼”、“孝”的内涵和价值,延伸礼孝传承空间,营造人人争做礼孝模范的良好环境。广泛开展廉政教育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以致用,主动宣传廉政知识,把廉政文化与家庭、社会等结合。利用教育的双向性,2012年4月,结合“我们的节日清明节”主题活动组织开展乡土地域文化专题讲座《七都历史名人明朝刑部尚书林聪渊源及当代意义》,将进一步扩大廉政文化建设的社会效应,将廉政文化与整个社会的敬廉崇洁活动融于一体,充分让学生置身与学校与家庭和社会的廉政文化氛围。
(三)创新载体,不断增强廉政文化辐射力。
2012年3月,与区文体局等文化单位联手合作,以“利用尚书里文化等人文资源,探索开发和利用经验与操作模式,构建德育教育课程实践体系,不断拓展学校德育内容。指导学生了解认识家乡的历史名人,潜移默化的引导他们学习这些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增强他们的道德认识,指导他们的道德行为。”等为主要内容的“乡土文化教育资源开发与德育课程实践”课题研究向海峡乡土教育资源开发与课程实验研究课题组申请成为“全国教科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重点研究基地)实验校。
2012年4月27日,我们以校本课程《走进历史名人林聪》为题为在霍童中心小学由蕉城六小、七都中心小学、三都中心小学和霍童片区联合举办的“深化片区教研、共建有效课堂”教学研讨会送教的一节精品课。《走进历史名人林聪》这个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我们采用的是福建闽东历史上名人林聪,他身上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因此通过闽东本土的地方教材《福建民间故事》等,选择家乡籍的人物对学生进行教育,最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他们更感到这些人物可亲、可信、可敬,这些人物的事迹及具有的优秀品质对他们的教育作用也最大。所以在教学中有目的地注入本土资源,能增强对学生的教育效果,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努力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本节课的授课,不仅增加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谐调发展,而且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与民族精神,促进乡土文化的延承。
三、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对策和途径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急功近利,它需要润物无声,需要长期的不懈努力,更需要各地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真正围绕廉政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潜心研究,加强领导,真抓实干,为廉政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智力支持和物质保障。
(一)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廉政文化建设
1、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开展学校廉政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紧紧围绕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把廉政文化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在课堂上进行廉政文化的灌输,廉洁意识的培养。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特点,收集整理一批传统文化中的“廉论”、“廉文”、“廉戏”、“廉画”等;提炼、挖掘民间的有关廉洁自律、克己奉公、勤政务实等优秀廉洁思想;在教育、制度、监督各个环节中增加廉洁文化的含量,与学生共同研讨反腐倡廉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接受廉政文化的熏陶。要加强学科渗透,教师要挖掘各学科教育中蕴含的丰富的廉洁、诚信、勤俭等教育资源,以多方面融入廉政教育的内容。
2、定期开展廉政文化活动。学校每学期开展“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周或活动月活动,活动以“廉洁”为主题,形式多样,主题鲜明。将廉政文化融入学生的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之中,引导学生树立“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意识。如唱廉洁歌曲、讲廉洁故事、举行廉洁主题团队会、以廉洁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以廉洁为主题的绘画、漫画比赛、办反腐倡廉黑板报、写敬廉崇洁作文、背一组反腐倡廉的格言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强化廉政文化在领导、教师、学生中的影响。
(二)要深化认识,进一步改进廉政文化传播的方式方法廉政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扬弃和发展,它符合反腐倡廉建设从根本抓起的发展方向。在廉政文化的传播上,应尽量做到“内容要深,载体要新,形式要活,效果要实”,要做到既雅俗共赏又情趣健康,既讴歌榜样又鞭打丑恶,既要体现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性,又要表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群众性,既有群众积极参与的广度,又要突出领导干部受教育的深度,要与道德文化建设相结合,与法治文化建设相融合,要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简而言之,就是要使廉政文化成为全党全社会都乐于接受的一种文化,让廉政文化犹如阳光一样普照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让廉政的思想、廉洁的品德成为公民都可以遵从的一种行为规范,使廉政文化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三)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要大力宣传、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精粹。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成为牢固的文化心理和精神纽带,熏陶了中华儿女,滋养了党的优良作风。如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
二是要注重机制创新。廉政文化建设要注重在健全和创新机制上下工夫:首先是要立足于教育,着眼于防范,建立健全预防机制。其次是要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做到教育和机制创新相结合。
三是要使自律与他律相结合。道德性是廉政文化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文化而润其内,养德以固其本。”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着力点是要提高领导干部的从政道德素质,进一步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干部廉洁自律是廉政文化的重要内容,廉洁自律要靠“依法办事”锻炼“外功”,又要坚持“四自”苦练“内功”。他律是要不断扩大监督的领域,把党内监督、行政监督、制度监督、群众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监督的整体合力,使权力运行真正置于严格的监督之下,确保权力真正用于为人民服务。
XX县区七都中心小学
林辉彬2012.6.15
第22页 共22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