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读蒋勋《孤独六讲》有感.docx

上传人:xrp****65 文档编号:6439236 上传时间:2024-12-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蒋勋《孤独六讲》有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读蒋勋《孤独六讲》有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读蒋勋《孤独六讲》有感 ——读蒋勋《孤独六讲》有感 “孤独”这个词,已经在文学作品中被演绎过无数个版本。彼时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尔克斯所著的鸿篇巨制《百年孤独》,今有知名媒体人刘同讲述励志故事的《你的孤独,虽败犹荣》。如果再去谈论它,似乎有些文艺青年卖弄矫情之嫌。然而,当我读到蒋勋写的《孤独六讲》一书时,却从他的文字中再次领受到了孤独的新意。 “残酷青春里野兽般奔突的‘情欲孤独’,众声喧哗却无人肯听的‘语言孤独’……”开篇这一系列对孤独鞭辟入里的剖析,像一连串激越的鼓点,在我心底击起了一阵劲烈的回响:啊,原来孤独还可以划分出这么多种类别。书中,作者从情欲孤独、语言孤独、思维孤独等令人耳目一新的角度,全方位阐释了孤独这一人类害怕却又无法逃避的事物最核心的实质,让我们了解到,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当今这个“愈来愈孤独”的社会。 “人类语言的极致其实是一种孤独。”这是作者在《语言孤独》一章中抛出的一个具有颠覆性的观点。起初有些不解,如果说缄默不语的人是孤独的,而终日高谈阔论的人,怎么可能孤独。然而,静心凝思,才发现蒋勋的视角确实很“毒”,可以直击喧嚣背后的虚无。就像大多数人喜欢在社交场合中大声发表自己的观点,享受那种引人瞩目的感觉。而当别人各抒己见时,他们的耳膜却像产生了一种屏蔽信号,即使回应,也只是出于礼貌地附和几声,极少去认真思考别人到底说的是什么。而自己说到最后,也只剩下重复嘴巴开闭的动作而已,仅仅为了保持那可怜的存在感。 谈到“思维孤独”,作者归结为“不可思不可议”。仔细揣度这六个字,我的脑海里不禁浮现出了那些超然物外的诗人。无论隐遁山野,抑或垂钓溪边,他们都是特立独行的存在。而恰恰是这种彻底的孤独,往往能孕化出一种更为强大的精神动力,使人得以更加专注地思考,更加纯粹地感受,从而创作出不朽的作品。 譬如李白,清冷的月色下,一人一桌,一壶一盏,他非但不觉孤独,反而乐得逍遥自在,进而吟出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样传诵千古的佳句。李白的孤独是饱满而充实的,而当下的现代人,又是怎样去面对孤独的呢。为了排遣空虚和寂寞,大家总是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花样繁多的社交活动中,喝酒、k歌、泡吧,然后迫不及待地拍照分享到朋友圈,可最终的结果,却往往如歌手庾澄庆在《叶子》中唱的那样:“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待曲终人散,一切归于沉寂,孤独感依旧如期而至,而且反而变得愈发强烈。 事实上,孤独并不是一件坏事。相反,孤独是一种沉淀。在独自喝茶散步、独自思考生活、独自面对得失时,我们可以让心灵释然,让思辨明彻,诚如知名学者刘瑜在《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中所写:“回到你的内心,寻找你自己,与心灵深处的他、他们一起出发去旅行。” 第二篇:《品味孤独》—读《孤独六讲》有感品味孤独 ——读《孤独六讲》有感 一次很偶然的机会,读到了蒋勋先生写的《孤独六讲》一书,这是本视点独特且略带黑色幽默的书,他从情欲孤独、语言孤独、革命孤独、思维孤独和伦理孤独的多角度诠释了孤独这一人类害怕却又无处不存在的事物它最深刻的涵义。让我用孤独的视角了解人性最深处的欲求,他让我了解我们现代人身上越来越缺失的东西是什么,而那些缺失的东西这个社会产生了的巨大孤独感... 我一直觉得,敢于面对孤独、处于孤独状态的人是坚强和了不起的,我不把孤独理解为寂寞,因为孤独持续的状态正是人类大脑清醒且自己和自己对话的黄金时间,我们生活的环境里,太多噪杂的言语和复杂的事物左右我们的思绪,用一句话可以归结为:每个人都在讲,却没有人在听。每个人都善于叙说自己的观点,用自己亟待考证的论点去说服别人,重复着嘴巴张开闭合的循环动作,却从不去思考、不会认真去解读别人说的是什么,自己又到底在讲什么,因此,人类语言的极致其实是一种孤独。 我一直觉得诗人都是孤独的,从古至今,隐居山林的也好,孤舟垂钓的也好,月下独酌的也好,一览众山的也好,他们都是孤独的,而在那种彻底的孤独中,他们往往能更加清晰地思考人生和世间,感悟出更多至今都不会过时的人生哲理,这也就是孤独的产物,独自思考,往往能产生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让我们获益更多。 李白有首诗我很喜欢,那就是《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一种很闲适很坦然的孤独感,他并不害怕孤独,反而享受孤独,这样的孤独则是饱满而充实的。当我们面对孤独,是从容地去面对,还是不断努力去打破这种孤独感呢。我们不停地去接触人群,参加聚会,结交许多朋友企图消除孤独,可最终的结果是一群人在一起的孤独,只是因为言语和动作缓和了孤独的存在感,倘若大家散去,孤独依旧如期而至,我们的人生依旧变得干涸而沉寂。正如作者所说:有时候我会站在忠孝东路边,看着人来人往,觉得城市比沙漠还要荒凉,每个人都靠得那么近,但完全不知道彼此的心事,与孤独完全对立的位置,那就是寂寞。 孤独是一种沉淀,而孤独沉淀后的思维是清明的。我爱自己和自己相处,喜欢独自喝茶散步、独自思考生活、独自面对得失、独自倾听自己的烦心琐事,我觉得人类并不会因为把自己的苦恼和欢乐一股脑地倒给别人才会舒 坦,因为苦恼和欢乐是此消彼长的一样东西,不会时时有人充当你的听众,也不会有刻刻给你关心,你所要做的是了解自己,然后才能解放自己,做一个生活的智者,我期待我们每一个人在破碎重整的过程中找回自己久违的孤独感,在生活中做一名真正的强者。 第三篇:【党员读书心得】 读《孤独六讲》有感【党员读书心得】 读《孤独六讲》有感 不知从何时起,一些公众号总是会拿孤独说事,甚至列出了所谓孤独级数表。从第一级的一个人逛超市到最后一级的一个人做手术。于是,有很多网民就在下方附和,现在的人们,越来越孤独,却又变得越来越害怕孤独,独处时没有勇气去面对它,为了逃避,便打开手机看点什么,听点什么,让自己忙起来——又或者,让旁人看到自己忙起来。 然而这普通的儿女情长不是这本书所要讲的,或许这就是这本书最大的吸引点吧。若让我来写孤独,我会如何行文呢。大概是也如众网民一般,浅层地记叙我眼里所映的日常种种,生活中亦或是网络上,再究其因果。然而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怎么写都让人反感。于是抱着怀疑的态度,翻开《孤独六讲》这本书后,便会为之惊异,原来孤独会与暴力、与思维、与语言有这么深的关系,还有情欲、伦理、革命。蒋勋先生每讲以一个故事为基,将其中孤独娓娓道来。那一个个故事读来让人心寒,而蒋勋先生字里行间的一些关于孤独的见解又许人点滴温暖。 便如在谈及暴力孤独时,他写了自己创造的一篇小说。一位妇人在银行遭劫,被截断了九根手指,手指跟着钞票遗失,而她荒唐地认为‘只要手指跟着钱,就还能感受到钱’,从而被一名崇仰科学的大学生轻视,在上出租车后还被司机斥责弄脏了坐垫,最终又被法律所疏离。小说呢,是带有夸张成分,以此来讽刺暴力对人的冷漠,人性潜藏的暴力本质,而一种暴力美学在小说背后缓缓渗透出来,让人不寒而栗。其实对于现代大学生来说,对这种暴力孤独和其后的革命孤独共鸣很少,老一辈的人恐怕会有更多感慨。因此,会带有淡淡的荒谬感来读这两章。 对于当代人来说,语言孤独怕是最易引起共鸣的。“每个人都在说,却没有人在听”这句导读一下便让我想起近来的薛之谦事件。此前,我是知道薛之谦有着一大帮粉丝,被其人品与努力上进打动,坚定地相信自己的偶像便是自己心中那个完美的榜样。在女模特李雨桐的一系列对薛的指控后,粉丝们愤怒了,用他们能想到一切恶毒的话语攻击李雨桐,无视李雨桐在微博上罗列的一条条法律证据。想必看着这些辱骂的李雨桐对言语孤独深有感触吧,“好像自己变成在荒野上一个喃喃自语的怪物”。 当然,对于孤独,蒋勋先生也给出了“解药”:在孤独中追求生命的圆满、丰富。虽然这听起来更像是一种以毒攻毒。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大仁大智,都追求自我的终极圆满。这也是孤独的难处:什么是孤独的反义词。这不像好和坏,进步和退步,孤独的反义词好像很多词都沾一点,却无法汇聚成一个词。而对于孤独,《孤独六讲》更像是一种皈依。 本科生党支部袁婕 第四篇:读蒋勋《谈莫奈之美》有感读蒋勋《谈莫奈之美》有感 晓华 今天跟你谈谈看了蒋勋谈莫奈之美的感想。 艺术能带给人美的享受,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艺术。那么,应该怎样欣赏艺术,怎样欣赏艺术品呢。比如,一幅画、一本书、一首曲子。可能你会脱口而出,喜欢啊,看着喜欢,读着喜欢,听着喜欢,就是在欣赏啊。这话,其实没有错,欣赏就是带着一颗愉悦的心去与一幅画,一本书,或是一首曲子相识,各人有各人的理解,各人有各人的感悟。欣赏没有什么标准,更没有对错之分,可能你为之痴迷的,别人会毫无感觉;而别人爱不释手的,你也不一定想再多瞧上几眼。当然,专业人士会有其专业标准,但,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却不需要非要具备专业水准才行,没有专业知识,也可以去欣赏美。这,是肯定的。 当人,这并不是说对于艺术而言,专业知识一点也不重要。其实,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去欣赏艺术。比如说,你现在学了素描,有了一些绘画的基本功,那当你面对一幅画时,不论是油画、国画还是版画,除了第一眼的视觉感受外,你还会注意到其构图比例是否匀称合理,其光影处理是否自然和谐,整个画面是否灵动传神,等等。总之,拥有一些绘画方面的专业知识,能让你更多地关注到一些细节,让你对画作的欣赏更深入,更细腻,也更能发现其动人之处,也才能辨出大师与一般绘画者之间的细微差异。 也正因如此,面对一幅幅主题单一的《干草堆》,蒋勋才能从我们一般人不曾体会,不曾留意的光影变幻中发掘出莫奈画作那深藏不露的美。同样的干草堆,在日光下,在月光下,在清晨,在黄昏,在春光中,在夏阳下,在秋风里,在冬雪之后,在莫奈地笔端生动着,经历四季轮回,经历阴晴冷暖。干草堆,像是一位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女子,每一天都姿态不同,每一刻都神情各异,但,都是美的。于是,虽然那个手执画笔的人,在一天天老去,但干草堆却日复一日站在那里,站成了永恒。 以此推之,对于一本书,一首乐曲的欣赏,也是如此。专业训练和专业熏陶,能让人对作品的理解更细腻,更深入,会让你从作者的行文和字句间更深、更真切地体会到其文字或音符的张力和表现力,体会到其构思的精妙或是处理的巧妙。欣赏是创作者和欣赏者之间的一种沟通和对话,彼此了解的越多,沟通才会越流畅,对话才会更深入,才能成为一种心灵之约,心灵之会。 有时,欣赏需要的又是对创作时代和创作背景的了解。了解了其创作时代,我们才能把目光收回,放置在我们不曾生活过的那个时代,那段时空,不管是几千年前,还是几百年,几十年还是几年前,不管是世界的哪个角落。当你学会和懂得把你当下看到的东西,重新放回它们所属的那段时空,不再用当下的眼光去观察,你会更多地感受到艺术的感染力,以及创作者惊人的创造力。 现在,人们一提莫奈,就想到他的名作《日出》,想到他所代表的印象派。但如果单以那副画作而论,我想,大多数人并不会感觉莫奈有什么高明之处,特别之处,甚至某个在校的艺术系学生都能画出一幅足以以假乱真的画作。也许,会有人说,就是因为是莫奈画的,所以现在才价值连城,才会有那么多人千里万里不辞辛苦地跑去看上一眼。而当我们随着蒋勋,回到莫奈生活的那个时代——在那个时代,他的很多画作并不为大众和专业评论家所认可——我们才真正懂得莫奈的价值,以及莫奈的勇气与对美的执着。 那时候,人们都是在室内完成画作的。一个模特,摆好姿势,站在室内某个固定的角落,阳光或灯光从同一个角度照射过来,画家们或坐或站,在那里忙碌着,一天,两天,一年,两年。莫奈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感觉到了这种绘画模式的刻板与造作,于是勇敢地走出房间,走到室外。于是,他感受到了大自然最神奇的光影变幻,每一处都不同,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不同。 他爱上了在自然天光云影下活动着的人们,爱上了那些因自然的光影变幻而披上迷人面纱的万事万物,一棵柳树,一方荷塘,一朵莲花,一片莲叶,一段石桥,一座凉亭,乃至一个个再寻常不过的干草堆。他的画作,因真实的自然,真实的光影而生动,他的心也被那样的光亮抓住了,牢牢地抓住了。大工业时代为人们带了崭新的生活,莫奈的心也随着时代的脉搏澎湃,向往光明,向往温暖,向往美好。 你一定还记得在临沂博物馆看到的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吧。还记得在廊坊博物馆看到的青海马家窑出土的红陶器皿吧。如果拿现代的眼光看,那些画像石和红陶器皿实在粗糙得很。画像石上的人物,面部表情单一,身材比例也不合适。至于场景构图呢,更是没有运用什么透视手法,没有什么近大远小的概念。那些红色的陶盆陶罐呢,上面的线条则太过简单,动物造型更是朴拙,像是出自某个孩童的手笔,更不要说,有些还上下左右不对称,看起来歪歪扭扭呢。 但是,要是我们把眼光放回它们各自的创作年代,放回它们各自所属的那个时空,用两千年前的眼光去看看那些画像石,我们就能感受到汉代石匠们的才思之巧妙。是他们开始尝试,把尘世的人物和生活场景,用刻刀一笔笔刻画在坚硬的石头上,让离开人世的人们在死后也能如生前一般,看到自己想看的人,看到自己想看的生活。他们耐心地雕刻着那扇虚掩的大门,那个从门内探出头来的侍女,那个端着酒杯的人,那个在厨房忙着杀鱼的人,雕刻着自己想象中的极乐世界,以及那里生活着的西王母和乐女。而他们,生活在两千多年以前。当我们尝试用三四千年前的眼光去看那些马家窑出土的陶盆陶罐,想象着那时的先人们还住在洞穴或是不遮风雨的草屋中,想象着他们还在拿着粗糙简陋的石器与野兽搏斗,想象着他们还不曾穿上一件像样的衣服,吃上一顿像样的早餐,那么,我们当会对那些陶罐刮目相看,对那些烧制陶罐并在上面画上简单图案或线条的人刮目相看,会为他们对美的追求所折服。 在那样恶劣的生活条件下,在那样险恶的环境中,他们居然也会有美的需求,会想到要为生活添加一些修饰。换成四千年前的眼光,你看到了,那些线条是不同的,有直线,有波折线,有网纹的,有锯齿状的。你看到了,那条鱼好像真的在游,那只青蛙也好像真的在跳。总之,你会看到,那些红色陶罐中的稚拙之美,会看到,那些四五千年前的生活艺术家们,凝聚自己全部智慧与心力所传达出的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 同样的,欣赏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你也得了解那时的时代背景;欣赏摇滚乐,欣赏邓丽君的歌,欣赏现代白话文,欣赏朦胧诗,你都得把自己的目光放回到那个时代。这样,你才能感受到艺术创新的可贵之处,感受到艺术创新的活力所在,正是因为突破了原有的束缚,艺术才可以飞得更高,更优美,也更自由。 怎么样,闺女,艺术世界走一走,我们两人手拉手。一首诗,一幅画,一支曲子,只要用心去感受,我们的心就能在那一时,那一刻,忘记压力,忘记烦恼,静静地,自由地飞翔。因为,那一刻,心中那双隐性的翅膀会悄悄地自动张开。 第五篇:读《百年孤独》有感《百年孤独》读后感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作品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奇妙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 看了之后,我常常思考,它到底想表现什么。作者因本书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那这本书的内涵应该很深刻,它到底是什么。一个家族兴衰的过程及结束的原因。还是告诉读者人类与生俱来的孤独无法逃避。抑或是拉丁美洲一个世纪的真实再现。布恩地亚家族延续了100多年,但所有的人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孤独中,并在其中终其一生。虽然布恩地亚家族历经六世,也有过繁华与鼎盛,但自始自终没有人能逃离孤独。每一个灵魂都在孤独中游荡,家庭成员中没有情感,没有交流,没有沟通与理解。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没有人关心他人,没有人关心身外的世界。他们在自己的世界中忙碌着,却不知道为何忙碌。他们在忙碌中体味孤独,甚至享受孤独,最后在孤独中离开这个世界。 马尔克斯在书中溶汇了南美洲特有的五彩缤纷的文化。他通过描写小镇马孔多的产生、兴盛到衰落、消亡表现了拉丁美洲令人惊异的疯狂历史。布恩蒂亚家族在马贡多这个小镇一百年来不断奋斗,这个创业史其实就是拉美大陆的殖民者们不断拓荒与发展的历程。这也是包括哥伦比亚在内的,拉美许多个国家的建国和奋斗的缩影。而其中的哥伦比亚,尤其命运多桀。从1830年至上世纪末的70年间,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使数十万人丧生。本书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方面的史实,并且通过书中主人公带有传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现出来。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等等都写得淋漓尽致。这也难怪,马尔克斯在书中表现出了一种深深的悲观之情,布恩蒂亚和马贡多镇最终被风吹走,正是这种悲观的最好表达。 孤独,是布恩蒂亚家族的共同命运,每个人都逃不脱。一家七代人从创业到败落到复兴到毁灭,都与孤独这个主题紧密相关,作者也一直在描述孤独,每个人都看上去是孤独的,他们无法沟通,无法互相支持,无法携手共振家族,只能任孤独把一个又一个家族成员扭曲和毁灭。马尔克斯把每个人的心路历程和外在表现都刻画得淋漓尽致,孤独就在每个人的个性中凸显出来。 布恩蒂亚家族的孤独,给他们带来的只是愚昧、落后、保守、僵化,这也是为什么结局让他们毁灭的原因。马克克斯在最后说:“遭受百年孤独的家庭,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我想这是一种深沉的悲怆,更是一种改变自身性格和命运的希望——对拉美,对哥伦比亚,对他自身。 每一个人都在用不同的方法来表达来宣泄自己的孤独,表面上他们是漠不关心的,而内心深处,他们渴望被人爱,被人认可,被人同化""谁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用梦幻般的语言叙述了创业的艰辛,文明的出现,繁衍与生存,爱情与背叛,光荣与梦想,资本主义的产生,内战的爆发,垄断资本主义的进入,民主与共和之争等足以影响拉美的大事,却让他们集中发生在一个小小的名叫马贡多的乡村中。把布恩迪亚家的每个成员都深深的牵扯了进去。在故事的结尾时,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阅读了记载这个百年世家的命运的羊皮卷后说:“这里面所有的一切,我都曾经看到过,也早已知道。”作者正是借这个总结性的人物之口,表达了自己对拉丁美洲百年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余年的历史是重复的,拉美的发展和历史进程都停滞不前。马尔克斯那冷静沉着的笔调描绘出一个魔幻般的拉丁美洲,刻划了那么多形形色色的孤独者们,让我在悒郁中又带着一点点讶异,同他们热烈的交谈,慢慢感到幸运和渴望,慢慢感受悲怆和荒凉,在酷烈的悲剧力的撞击下,灵魂战栗不已。仔细品味,书中表现了另一个主题:人的孤独、封闭以及由孤独封闭而造成的落后、消亡。作者对“孤独”这一具有民族特性的问题作了深刻的揭示。 对于我们平淡的而又前进的生活,我想这本书给了我更多思考的深度,开阔了另一种世界,另一种幻想,那种孤独的镜像,好像很远,在拉丁美洲那片传奇而又广阔的土地上,又突然的好像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人。 《百年孤独》是值得读好几遍的书,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想我会更加深刻的理解这本书,也许孤独,轮回是人生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不能长期的陷入书中的孤独,悲凉,窒息的气息中,偶尔吸收一下现实中的新鲜空气,还有一条前进的路,要慢慢走下去。 第15页 共15页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心得体会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