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刘勰“声得盐梅”说探微.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43132 上传时间:2024-01-23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2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勰“声得盐梅”说探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刘勰“声得盐梅”说探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刘勰“声得盐梅”说探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年 月第 卷第 期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赵志恒()男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刘勰“声得盐梅”说探微赵 志 恒(曲阜师范大学 山东 曲阜)摘 要: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篇中提出“声得盐梅”说言简意赅地表达了声律对于文学创作追求“和谐”之境的重要意义 仔细推敲“声得盐梅”发现它吸收了听觉、味觉领域的概念综合“声”“味”以喻文 此一独创性的艺术范畴的生发并非偶然而是有其思想渊源 阴阳五行哲学使“声”“味”结合成为可能象喻思维扩展了其意义范围使其从感官领域进入到文艺创作鉴赏领域关键词:文心雕龙声律“声得盐梅”阴阳五行象喻声味喻文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2、”().“”.:“”()文心雕龙声律篇(以下简称声律篇)乃刘勰论述诗文声律的专章全篇围绕音律、声韵技巧展开继承和总结了六朝声律论的主要成果 考察声律全篇可知刘勰追求的是一种整体的和谐之感此乃声律篇的核心目的 而追求和谐之感的关键在于解决“内听之难声与心纷”这一难题 刘勰认为解决这个难题只有运用声律的法则才能求得声韵之调谐 以此出发刘勰从语言韵律、节奏、声调等技术层面进行了精妙论述 在赞语中他以“声得盐梅响滑榆槿”形象地概括了和谐声律之于文学创作的妙用“盐梅”作用于“声”并与“声”相结合成为新的艺术范畴 二者的结合同阴阳五行论息息相关 二者成为艺术范畴进入文论领域则是受古人象喻思维的影响一、声得

3、盐梅:对和谐之境的追求声律篇是刘勰对前人所发声律论的系统性总结 一般认为声律论出现于魏晋之际 如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中认为:“为文须论声律其说始于魏晋之际而遗文粲然可见者为士衡文赋 数言”魏晋时期声律论得到长足发展产生了第一部以五音区分文字的韵书声类又有吕静用反切法注音的韵集 繁荣发展的文学理论中也多有涉及声律者 如陆机文赋“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认为“音声”错落更迭产生如同五色搭配而生出的美感 此外陆机引乐器之音律进入文论中如“譬偏弦之独张含清唱而靡应”“象下管之偏疾故虽应而不和”“犹弦么而徽急故虽和而不悲”以“管”“弦”的张弛、缓急比喻诗文之声律节奏所追求的乃一个“和”字刘宋时期受佛经转读

4、影响四声被发现 周颙作四声切韵沈约作四声谱极大促进了声律论的发展“四声八病”说的提出使崇尚华美靡丽的骈体文盛行并生出“永明体”诗歌 刘勰的文心雕龙正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创作的 后世学者对声律 篇进行研究亦多从魏晋六朝声律论以及沈约对其的影响入手 如纪昀评声律篇曰:“即沈休文与陆厥书而畅之后世近体遂从此定制”黄侃认为刘勰“将欲取定沈约不得不枉道从人以期见誉”陈中凡也认为“刘氏之说同符沈约其他无所发明也”声律篇究竟是否刘勰为“取定沈约”而作尚无定论然而其所作声律篇受到魏晋六朝声律论的影响并对之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在声律论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则是毫无疑问的声律篇以“和韵”为美学理想技术层面的论述亦

5、是为了达到“和”的状态 而要达到“和”的状态首先要解决的是“内听之难声与心纷”的问题刘勰在神思篇中论述了文学创作过程中的构思想象与落笔行文之间的关系认为“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意思是若言语表达、心中之思、文章之意三者不能紧密结合便会相互矛盾陷入“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的窘境 只有通过“秉心养术”“博观”“贯一”等文学素养修炼才能最终达到“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的境界 解决了想象同落笔之间的矛盾便进入到具体的创作过程即“阅声字”声律篇便属于“阅声字”部分 其所要解决的“内听之难”同神思篇所谓“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有相似之处性质却不同 神思是论述言语表达无法还

6、原神妙之思声律所讨论的则应是文学创作中的后半段是以“结虑司契”解决了言不尽意的难题之后如何对语言文字进行排列布置的部分“今操琴不调必知改张摛文乖张而不识所调 响 在 彼 弦 乃 得 克 谐 声 萌 我 心 更 失 和律”刘勰认为对“声字”整饬编排使其达到“克谐”的境界并不似弹奏乐器那般容易 因为“良由内听难为聪也”“外听之易弦以手定内听之难声与心纷”“内听”就是听发自内心之声律而声律又与内心之情感纷扰纠缠故而“内听”实难只可以“数求”而不能“以辞逐”“以数求”便是要求为文者要掌握声律的规律与技巧 接下来刘勰论述了其有关声律的理论见解学界对其内容的分析成果颇多笔者在此不复絮烦只就其赞语所云“声得

7、盐梅”略作探究二、五行生克理论:“声”“味”结合的依据声律篇赞语曰:“声得盐梅响滑榆槿”以盐梅之酸咸比喻和谐音律对于文章的妙用 在这里刘勰创造性地将味觉之“味”同听觉之“声”结合起来并使其作为艺术范畴进入文学创作和鉴赏领域“盐梅”一词最早见于尚书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商高宗武丁将傅说比喻为酿酒不可或缺的酒曲、烹调肉汤必备的酸咸调料“盐梅”作为调味品可以使肉汤鲜美可口达到“和”的状态正所谓“盐咸梅醋羹须咸醋以和之”可以说“盐梅”一词始一出现便同“和谐”之意密切相关刘勰所言“声得盐梅”是否就是简单地化用自尚书 中的这一典故呢?形式上看似乎是这样但应注意的是“声得盐梅”是刘勰在论述文学创作理论

8、时提出的所以应当将其置于刘勰的整体理论体系中加以考辩 通过文心雕龙中大量的诸如“肌理”“风骨”“滋味”等范畴的运用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刘勰十分擅长以身体感官和感受比喻文学创作和鉴赏 此类范畴许多是从文学领域之外化用而来的如“肌理”“风骨”乃化用自人物品评领域“滋味”本义乃指涉食物的口味等等 以具象之物形容不可名状之物以直观感受形容难以言喻之意是古人常用的表达方式 追究刘勰何以将本义为描述酸咸感受的“盐梅”一词化用至论述文章音律的理论中就不得不对其词义衍化过程加以考察“盐梅”本义为酸咸调料因此同描述口舌之感的“酸咸”关系密切 战国策楚策四有言:“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咸”庄辛以林中黄雀为喻劝诫楚襄王应慎

9、于“君王之事”此处的“酸咸”是对味道本身的描述与它义无涉 同样史记礼书所言“口甘五味为之庶羞酸咸以致其美”也是这个意思 可见早期“酸咸”一词多应用于食物烹饪的相关描述“酸咸”需要细致地“调”才能达到“美”的状态成为“庶羞”并最终实现“口甘五味”的目的 由此可见“酸咸”本身追求的亦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和谐的状态 而到了抱朴子辞义对“盐梅”和“酸咸”则又有了不同的论述:“五味舛而并甘众色乖而皆丽所谓考盐梅之咸酸不知大羹之不致明飘飖之细巧蔽于沉深之弘邃也”“考盐梅之酸咸”意为从细微处推敲琢磨使其达到和谐之境可以看成是对一直以来“盐梅”和“酸咸”所暗含和谐之义的继承 但大为不同的是尚书中的“盐梅”乃是作用

10、于主体的客体而在抱朴子这里“盐梅”却成了被研究的对象本身 其既有“和谐”意义的指向又成了与“大羹”相对为文的存在指代雕琢打磨、苦心钻研的文学风格词义的演变过程通常是复杂的 本义为“酸咸”的“盐梅”其意义与使用领域扩展背后的学理基础可以从多个角度溯源辨析仔细探究 而语言作为思想的外在转化形式其意义的变动自然最终取决于思想的变动故而探究此类语言词义的转徙、流变就应当挖掘其背后的思想渊源“盐梅”一词的语义流变同古代盛行的“阴阳五行”哲学息息相关 五行生克哲学将万事万物与相生相克的“金木水火土”联系起来五种“元素”首尾相连达成平衡成为解释天地万物的一种范式作为人体感受的味觉自然也被囊括于这个体系之中

11、而在阴阳五行哲学 体系里 同味觉 相关的“味”与同听觉相关的“声”也存在着相互对应的关系 如此便不免让人猜测刘勰以“盐梅”这一味觉领域之物来喻“声律”这一听觉领域之物是否也受到了其背后的这种哲学思想的影响“声”呈现于听觉“味”呈现于味觉二者同为五官感受天然相通 且二者均为构建“阴阳五行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声”“味”因此得以并行同举以互相渗透、交融的姿态出现于古代思想史中中国古代哲学和医学领域便有大量将“五行”与身体躯干、五官和五感相联系的论述 在不断的实践中这种“以人为喻”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不仅使其自身更易理解、广泛传播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论同时也逐渐成为人们认识和理解“人”的主流思想 如

12、尚书洪范将“五行”与“五味”联系在一起:“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金、木、水、火、土”分别与“辛、酸、咸、苦、甘”对应 又如六韬五音中有关于“五音”与“五行”相联系的论述:“夫律管十二共要有五音 宫、商、角、徵、羽此其正声也 万代不易五行之神道之常也可以之敌金、木、水、火、土各以其胜攻之 古者三皇之世虚无之情以制刚强无有文字皆由五行 五行之道天地自然 六甲之分微妙之神”认为音律与五行相应乃“万代不易”之大道作战中能因地制宜地运用不同属性之“音”便可敌而胜之 中国古代历来重视军事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作为兵法的

13、六韬以五音对应五行论述用兵征伐之道足可体现古人对“五音”的重视 到了黄帝内经这种对应关系更加明确了然: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味酸其类木其音角其数八其臭臊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味苦其类火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味甘其类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味辛其类金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味咸其类水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此时的五脏、五味、五音、五色以不同的特性与五行一一对应 在这个系统中不同感官之间的界限被打通人体成为一个相通相连的有机整体“声”与“味”自然便有了相通的依据 由此可知刘勰在声律篇中将“声”同“味”相结合创造出“声得盐梅”这一理论概念并非偶然而是有其文化背景和思想渊源的

14、三、象喻思维:具象到抽象的“声”“味”之喻刘勰以“盐梅”为喻表达文章得声律之和谐正如大羹得酸咸调料而可口 在此过程中声音同味道相结合成为新的范畴而这个范畴为何进入文学艺术领域并指向“和谐”这一意义也是有其原因与动力的 简而言之这种动力正是源于中国古代思想传统中以具象阐释抽象、以实感之物比喻难言之意的象喻思维 这种象喻思维正是“声得盐梅”以及文心雕龙中其他类似艺术范畴生发的理论基础“象喻”起源于古人的“尚象”意识古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和实践形成“观物取象”“象其物宜”“取象制器”等传统 最能体现这种思维方式的当属周易 周易乃卜卦之书全书六十四卦每卦六爻以卦爻的排列组合解释万物的运作以及占

15、卜吉凶祸福 系辞曰:“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 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说明“卦”乃圣人为观“象”而设不同的“卦”对应不同之“象”并象征吉凶、悔吝、变化、刚柔等抽象概念 观象并且通过言辞予以解释说明观变并且通过占卜预测福祸便能得天之庇佑 这里的“象”有形而上的本体论意味 正所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可见“象”是同“形”相对的存在圣人通过探察天地万物幽深之理而后作“象”旨在“观其会通”“行其典礼”然后“系辞焉以断其吉凶”“

16、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周易是卦象与卜筮之书 古人相信兆象与卦象代表了宇宙秩序及变化法则自然的某种变化与天的意志有着神秘的关联这些变化及其征兆就体现在兆象与卦象中据此不仅可以判断天意变化、人事吉凶而且宇宙人事的变化法则也可 以根据“象”模拟出来“象”作为真实可感之物喻向某种象征义形成一套完整的思维模式 在这种思维模式下万事万物都可被取为“象”并指向形与物内部的幽深之理在这种认知体系中人作为“三才”的中间环节起着沟通天地的作用 人体各部位、感官亦被赋予不同寓意 颜色、脏器、味道、声音古人以人体部位与感受取譬使抽象的宇宙观形象化、具体化以具体之“象”的辗转流变、交通勾连来演绎抽象的概念形成抽象具体抽象

17、的发展模式 从具象到抽象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从自然之象到社会人生之象其多义性与歧义性构成了一个庞大的语义系统与思想空间此种思维模式构建了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中的深层结构成为古人思维活动的“底层逻辑”故而大到对“天”“道”“文”等概念的哲学层面的论述小到对具体事件、事物的分析均被笼罩在这个语义系统与思想空间中 正是在这种思维传统中“盐梅”一词的意义实现了逐步扩充:从调味品到描述口舌之感的“酸咸”最终衍化为指向“和谐”意味的“盐梅”并被刘勰引入到对声韵、音律的论述之中形成“声得盐梅”这一论述 这个过程无疑是非常复杂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人”在其中起到了枢纽的作用 无论是“酸咸”还是“和谐”抑或最终被引入的

18、对声韵、音律的论述都建立在以人体沟通外部世界的基础之上 在以人为喻的进程里不仅外在的器官感官成为喻体内在的心灵活动、精神状态也起着沟通喻体同所喻本体的作用 淮南子中的论述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是故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五声哗耳使耳不聪五味乱口使口爽伤趣舍滑心使行飞扬 此四者天下之所养性也然皆人累也 故曰:嗜欲者使人之气越而好憎者使人之心劳弗疾去则志气日耗”“五色”“五声”“五味”成为欲望的代名词嗜于欲者劳心耗气 此处的“声”“味”“色”显然于其本义外又有着更复杂的意味指向并同人的心灵、精神发生关系产生影响“声得盐梅”之“声”同样与人的内在情感发生联系因此也被赋予了更深层的意义 声律 篇云:“夫音律

19、所始本于人声者也 声含宫商肇自血气 响在彼弦乃得克 谐 声萌我心 更失和律”认为“声萌我心”乃外化之心声源于自身之“血气”刘勰前便有此类论述如礼记乐记云:“凡音者生人心者也 情动于中故形于声”毛诗序 云:“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说文解字 云:“生于 心有节于外 谓之音”历朝历代此类说法层出不穷可见“声”发乎情起于人心乃古人的主流看法 而与“五音”“五色”相对应的音乐与绘画艺术同文学一道又被刘勰认为乃统摄于“文”之道的三部分:“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 五色杂而成黼黻五音比而成 韶 夏 五 情 发 而 为 辞 章 神 理 之 数也”刘勰认为“声音”与“

20、文章”均源起于人的内心情感且二者共同统摄于形而上概念的“文”成为“文”的不同表现形式 那么不同的“声”自然便与不同的“情”相对应 不仅如此文心雕龙中也有继承前人“乐象”传统以“音”喻文、以“乐”比(下转第 页)种全新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必须加倍珍惜这一来之不易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总结始终坚持并不断拓展和深化新的实践探索从而使得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更加行稳致远为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贡献新的中国智慧参考文献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

21、告/.().:/./.刘鹤.必须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民营经济为我国贡献了 以上的税收、以上的、以上的技术创新/.().:/./?.何传启.中国现代化报告 现代化科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新华社.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为人民谋幸福:新中国人权事业发展 年 白皮书.中国宗教():.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年人类发展报告:强调全球不确定性日益增加呼吁在未来采取新的发展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责任编辑:礼 玥)(上接第 页)德的论述如散见于多个篇章中的“溺音”“正音”“德音”“讹音”等概念 以“声”喻情以“

22、音”比德在文心雕龙关于“声”“音”的论述中象喻思维昭彰明著四、结语刘勰以“音”和“味”为喻论述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理论 通过对其“声得盐梅”思想溯源探究可以发现此类文学理论范畴的生发离不开古代哲学理论和思维方法 探究这些范畴同其后的哲学理论、思维方法相互作用的过程不仅可以加深对艺术范畴本身的理解也可以举一反三以同样的理路与视角探赜其它文学理论范畴参考文献 詹瑛.文心雕龙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萧统.文选.李善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陈寅恪.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初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陈中凡.中国文学批评史.北京:中华书局.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刘向.战国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葛洪.抱朴子外篇.北京:中华书局.曹胜高安娜.六韬鬼谷子.北京:中华书局.孙武.十一家注孙子.北京:中华书局.王冰.黄帝内经素问.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夏静.“象喻”思维论.江海学刊():.夏静.古代文论中的“象喻”传统.文艺研究():.张双棣.淮南子校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毛亨.毛诗传笺.北京:中华书局.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责任编辑:杨 洁)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