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模拟-状物散文阅读(二).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6428452 上传时间:2024-12-08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8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模拟-状物散文阅读(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模拟-状物散文阅读(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模拟-状物散文阅读(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模拟-状物散文阅读(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模拟-状物散文阅读(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高考二轮复习模拟状物散文阅读精选(二)一、黄河入海流1二、时间的残雪2三、北京声音4四、大明湖之春6五、滋 润8六、追寻那遥远的美丽10七、严冬,荒野,松柏11八、姑苏看水13九、父爱15十、荷 叶17一、黄河入海流李康美冰雪融化成水滴,水滴聚成了河流,一滴一滴的水珠,竟然汇成了滔滔流淌的大河,在人类生活的舞台上,大自然才是最伟大的导演。我曾经去过青海高原,虽然未到黄河真正的发源地,但流经的河水也是幼年的黄河。那里的黄河清澈见底,甚至一直到兰州,都还算不上波澜壮阔。在宁夏虽有了波澜壮阔的味道,但是同样算不得汹涌澎湃。实际上,黄河也有着自己的成长过程,如果说它是一条主动脉,那么,依附着

2、它壮大着它的,还有许许多多的支动脉或者叫做毛血管。在我们渭南的土地上,黄河就形成了一个典型的奇特景观:在那个人称“三河口”的地方,渭河和洛河几乎同时注入了黄河,从而使黄河一下子变得那么地浩淼。很早以前,我总以为渭河和洛河在临汇入黄河时,都会因为落差,而腾起冲天的水雾,并且是波浪翻卷,发出日夜不息的水与水的冲击声。后来,我多次去过“三河口”,遗憾的是,它们似乎永远保持着一种十分友好的姿态,从未听见过哗哗的冲击声,甚至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进行了短暂的倾诉后,又一同相依相偎向东而去。前年去山东,驱车看遍了胶东旁边的大海,我突然想到,任何东西都可能有着生命的尽头,世界上的每一条大河都会注入大海,

3、最终也就在大海中消亡了。河流和大海的交汇,也是河流的荣耀。回程经过山东东营市,我们竟然异口同声地要去看看黄河的入海口。真该看一看,终年冰雪的喜玛拉雅,人迹罕至的青藏高原,那里冰雪融化成的一滴一滴水珠,到头来却仍然在这里融入了海洋,巍然屹立的世界屋脊,竟然以水为使者,贯穿了中国的土地,再通过海洋,和世界连为一体,飞溅起自己的声音。还应该包括我们的渭河、洛河,尽管它们在“三河口”之后就已经隐名埋姓,默默无闻地随着黄河的水流涌动,但是黄河能注入大海,它们的动力功不可没。未到目的地之前,我又做了一次错误的判断,仍然以为黄河和渤海有着一定的落差,说不定还形成了一面宽大的瀑布,很远就可以听见惊涛拍浪般的响

4、声。从东营市始发的路程上,我总是侧耳倾听,心里还是继续着想象,只要听见那种万马奔腾的水击声,那里就一定是黄河的入海口。可是那样的咆哮声一直没有出现。也许是年深历久的冲刷,也许是流经万里的黄河太疲惫了,在这里,别说听见什么声音,就是黄河的流速也变得非常迟缓了。乘游艇而下,我一直企盼的声音也始终没有到来。只是水面越来越宽,两岸的芦苇荡遥远得只能望见一缕绿色。黄河入海口原来也和我们的“三河口”一样,只是像扇面儿似的铺展开来,慢慢地,慢慢地和前边的渤海衔接,走向了无边无际的浩瀚,最终也就消亡了自己。当然,黄河入海的景观绝非我们的“三河口”可比,那样的博大更是无法想象的。当游艇的主人告诉我们,真正的黄河

5、入海口就在那一片水域时,我们早就看不见两岸的边际,可以想见,黄河临入海时的河面有多么宽广!何以见得这片水域才是黄河和渤海的衔接处?其实,我们已经从异样的空气中得到了鉴别,一边是黄河还未经过大海洗礼的泥土气息,扭过头去,那边却是略带咸味的海风拂面了。游艇继续驶入了大海,为了黄河的消亡,或者说为了黄河和世界的衔接,我们也该送她一程。 (选自散文2010年第2期,有删改)第一段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4分)答: 文中说“河流和大海的交汇,也是河流的荣耀”,作者这样表述的理由是什么?(6分)答: 联系上下文,请分析文中第二处画线文段的表达特色。(4分)答: 请探究“黄河入海流”的生命轨迹蕴含了哪

6、些人生启示。(6分)答: 二、时间的残雪瘦 谷去年冬天的残雪其实也是时间的残雪。我们眼看着它们像一朵朵地上的云团被时间风干,被在温度计中一天天向上爬行的季节吞敛雪融化的声音从房檐上滴落下来,真是很像古老的以水计时的钟漏。每一下声音都在提醒我们:覆水难收,时间一去不返;逝去的岁月留下的只是充满想像、幻觉的记忆,而不能再现、重逢。关了一个冬天的窗户已经打开,初春的阳光径直射进屋来。我们看见石头壁炉中的火苗正在熄灭,松香的气味在阳光中像是陈旧的灰尘,在归来的故人的眼中徐徐缭绕、升腾。这一切都予人时间停留的感觉其实只有在现实中生活得情绪沮丧的人才有这种幻觉。除此之外还有多情善感的诗人、作家、艺术家,他

7、们耽于幻想,热爱童话的气质使他们喜欢做梦。他们以他们的青春和生命做这种他们称之为“艺术”和“创造”的赌注。他们与时间拔河,与时间作战。看见壁炉中火苗最后的情景,我似乎看到了这种努力的结果。这些最顽强的火苗即使在生命濒临死亡的最后一刻,它们仍然伸直身体,做一个最后的腾跳。这些最后的焰舌即使在阳光中也仍然可以把我们的眼睛照亮。当火焰熄灭,我们就感到我们所处的屋子、世界、时空突然一暗。但是,即使是这种辉煌的结束,即使火焰完成了这最后的挣扎,时间仍然会毫不留迹地匆匆走过。我们可以暂时保留火焰后的灰烬,但却无法保留火焰原本的音容和身体。火焰后的灰烬其实就是时间的残雪。这些美丽的、白色的翅膀安静地垂落下来

8、,然后消失之后,就再也没有人能描述火焰曾经的、真实的样子了。我从冬天末尾的黑屋子中走进春天最初的山岗。早晨灿烂的阳光中,满山岗都是残雪被阳光烧灼时发出的轻轻的、咝咝的声音。残雪卷着身体,在湿漉漉的山岗上三五成群地晒着太阳。如果闪电已经横空出世,那么雷声是不是就要滚滚而来?地壤下冬眠的虫子是不是就要苏醒?那个名叫“惊蛰”的调皮孩子是不是就要把地上的残雪惊吓得魂飞魄散,以至于连身体都会躲进时间深处?虫子和残雪在同一条路上相逢,匆匆忙忙的它们甚至来不及相互问一声好,就错身而过了。松软、湿润的土地中,麦苗舒展开了身肢,而草则笑嘻嘻地露出了星星点点细小的牙齿。是谁在这山岗上放牧这娇小的白羊?是谁在这山岗

9、上放牧这时间的残雪?时间在达利的画笔下可以折叠,而残雪呢?柔软的残雪却不能被一个真正的、关注时间的忧世伤生者保留,哪怕是一个短暂的季节。美丽的残雪在我们的面前匆匆走过。啊!残雪,你发出的足音是溪流、是瀑布、是东去的大江,还是枝头音乐般闪烁异彩的晶露?我坐在山岗的石头上,任由残雪在我的心中徐徐地漫漶,感受残雪热烈的簇拥。一条小路曲曲弯弯,我留不住你们,就像我留不住我自己。你们也留不住我,哪怕你们在这山径两旁伸出温情真挚的手,想拉住我在风中飘拂的衣襟。除了山岗上停留着残雪外,河流上也有残雪,树枝上也有残雪,但鸟巢上没有。黑黑的鸟巢像是冬天中落尽枯叶后的果子,硕大,饱经风霜。残雪不时从树上喀嚓一声落

10、下来,落到地上和河中。这是春天来到时,注定要发生的事情。那些枝上的嫩芽齐心协力,“嗨”的一声便把残雪从自己的身上推了下来。有薄冰嚓嚓破碎的声音,这声音和河上的残雪一起顺流而下。明亮的阳光从天而降,直达河上漂流浮升的碎冰。从碎冰上折射出来的光斑在我黑色的衣裳和树下的阴影中闪闪烁烁。残雪就在这些沾着阳光的浮冰间安静地穿行,而我却看不见河边牧鹅的少年。是的,在这个季节,残雪将从我们的眼前溜走,就像那些暗藏心机、调皮的白鹅从牧鹅的少年的竹竿下溜走一样。我们触景生情地张开嘴巴,却无法唱起往日的牧歌。时间已经使我们再也找不准那首老歌的调子。即使残雪漫漶的水痕最终也干枯消失得踪迹全无。(有删改)同样是写火苗

11、即将熄灭,第段用“腾跳”,第段却用“挣扎”来描绘它,这是为什么?简述你的理解。(3分)答: 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第自然段中“虫子和残雪在同一条路上相逢,匆匆忙忙的它们甚至来不及相互问一声好,就错身而过了”这句话的含义和作用的理解。(4分)答: 人们表情达理往往要借用一些具体的物象。文中除“残雪”之外,作者还选用了哪些物象? 文章借用这些物象传达了怎样的信息?(4分)答: 本文的语言形式唯美,立体鲜活,灵动跳跃。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从文中任选两例具体赏析。(4分)答: 从文章对“时间的残雪”的具体思考中,我们可以从中解读出作者对时间这一古老话题的新思索和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请结合全文简要阐述。(5

12、分)答: 三、北京声音吴越客居京城两年,印象最深刻的是北京的静。北京的静,当然不是荒凉的静。这个城市,人口数以千万,商圈喧哗,楼群生长,昼夜有航班起落。然而,所有的声息都如同碎片,顺着风,搅起一些,还没听真切,它们就低下来,着地了;所有含混的响动,像河底的泥草,像茶杯里的渣脚,微小地交织在主体的边缘,反而映衬出静的亘古远大。北京的静,和城市地理相关。三面雄关,指缝间漏下一个平原,不接水路,气质上与山居相近。北方苦寒,气候干燥,日短夜长,并不适宜欢饮达旦。历史也为北京人留下了惯看秋月春风的稳健。年轻时爱瞎侃吹牛的,倘不是为了谋生,过一定年龄还这样,就教大家都瞧不上。皇城根下的平头百姓,基因里埋着

13、“揣着明白装糊涂”的地线。北京的静,使之真正成为北京。在首都博物馆的非物质遗产展览会上,我得知有“北京声音”这一项,十分好奇。首博一位女士托人传给我原始素材,包含二十多个各有名字的声音文件:唱京剧,二胡,蝈蝈,花鸟虫鱼市场,空竹,驴,磨剪子磨刀,清扫寺院,寺院钟声戒台寺清晨台阶上扫地的唰唰声。扫帚带过落叶,落叶是湿的吧,雾应该还没散,初日照高林。胡同里磨剪子手艺人的吆喝。磨一阵子剪子,嚓嚓嚓,吆喝一长一短两声,手艺人说:“你先别录,你要听哪种?”又换了一种吆法,更有古意,尾音像能勾魂。又磨剪子,嚓嚓嚓。驴拉货进城,在墙角不老实,叫唤起来。有大人带着孩子经过,孩子第一次看见驴,咯咯笑了,清脆得像

14、两根花针掉在瓷釉上。这些声音,每一个的寻找与录制都很不寻常。例如鸽哨,如今踪迹难觅,如果不是有一户祖传鸽哨手艺的人家,辗转听说首都博物馆在进行声音搜集计划,“找上门来”,这种极具京城代表性的声音也将付之阙如。看似举手可得的,也不容易。如清晨禅寺扫阶声,得去好几个大清早,反复调试;天坛的风声,因其南侧有火车道,周围有七千多只鸟,早晨六点多就有游客,难以“提纯”声音,是形象思维之门。推开这道门,人们跨越时空,与这段声音的“生命”同在。在她的理想中,北京应该有一个“音库”,收藏古建筑的声音,民俗活动的声音,自然四季的声音。然而,她告诉我,这项收藏并没有按计划继续下去,她为北京建一个“音库”的想法似乎

15、也遥不可及。由于种种原因,它并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和支持。“有一些声音,前两年还有,现在也已经找不着了”。是的,这些声音很普通,甚至卑微。微小到没有谁觉得要把它们留下来,珍藏之。它们默默地来,默默地走,正如产生它们的市井生活,正如与它们相伴的、多半不会在历史留名的普通人们。有什么必要,为普通到几乎无人察觉的存在与消失的历史立志呢?可是,当它们如缕地消失,记忆便失去了依傍。也或许,这些曾经的声音,都已归还给了大历史,无声地滋养着北京的静。作者说:“当它们如缕地消失,记忆便失去了依傍。”这句话的含义如何理解?(2分)答: 文中所写的“北京声音”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5分)答: 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

16、北京的“静”?(6分)答: 试根据文章内容探究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哪些情感态度。(6分)答: 四、大明湖之春老舍北方的春本来就不长,还往往被狂风给七手八脚的刮了走。济南的桃李丁香与海棠什么的,差不多年年被黄风吹得一干二净,地暗天昏,落花与黄沙卷在一处,再睁眼时,春已过去了!记得有一回,正是丁香乍开的时候,也就是下午两三点钟吧,屋中就非点灯不可了;风是一阵比一阵大,天色由灰而黄,而深黄,而黑黄,而漆黑,黑得可怕。第二天去看院中的两株紫丁香,花已像煮过一回,嫩叶几乎全破了!济南的秋冬,风倒很少,大概都留在春天刮呢。有这样的风在这儿等着,济南简直可以说没有春天;那么,大明湖之春更无从说起。济南的三大名胜

17、,名字都起得好:千佛山,趵突泉,大明湖,都多么响亮好听!一听到“大明湖”这三个字,便联想到春光明媚和湖光山色等等,而心中浮现出一幅美景来。事实上,可是,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湖中现在已不是一片清水,而是用坝划开的多少块“地”。“地”外留着几条沟,游艇沿沟而行,即是逛湖。水田不需要多么深的水,所以水黑而不清;也不要急流,所以水定而无波。东一块莲,西一块蒲,土坝挡住了水,蒲苇又遮住了莲,一望无景,只见高高低低的“庄稼”。艇行沟内,如穿高梁地然,热气腾腾,碰巧了还臭气烘烘。夏天总算还好,假若水不太臭,多少总能闻到一些荷香,而且必能看到些绿叶儿。春天,则下有黑汤,旁有破烂的土坝;风又那么野,绿柳新

18、蒲东倒西歪,恰似挣命。所以,它即不大,又不明,也不湖。话虽如此,这个湖到底得算个名胜。湖之不大与不明,都因为湖已不湖。假若能把“地”都收回,拆开土坝,挖深了湖身,它当然可以马上既大且明起来:湖面原本不小,而济南又有的是清凉的泉水呀。这个,也许一时做不到。不过,即使做不到这一步,就现状而言,它还应当算作名胜。北方的城市,要找有这么一片水的,真是好不容易了。千佛山满可以不算数儿,配作个名胜与否简直没多大关系。因为山在北方不是什么难找的东西呀。水,可大难找了。济南城内据说有七十二泉,城外有河,可是还非有个湖不可。泉,池,河,湖,四者俱备,这才显出济南的特色与可贵。它是北方唯一的“水城”,这个湖是少不

19、得的。设若我游湖时,只见沟而不见湖,请到高处去看看吧,比如在千佛山上往北眺望,则见城北灰绿的一片大明湖;城外,华鹊二山夹着弯弯的一道灰亮光儿黄河。这才明白了济南的不凡,不但有水,而且是这样多呀。况且,湖景若无可观,湖中的出产可是很名贵呀。懂得什么叫作美的人或者不如懂得什么好吃的人多吧,游过苏州的往往只记得此地的点心,逛过西湖的提起来便念叨那里龙井茶,藕粉与莼菜什么的,吃到肚子里的也许比一过眼的美景更容易记住,那么大明湖的蒲菜,茭白,白花藕,还真许是它驰名天下的重要原因呢。不论怎么说吧,这些东西既都是水产,多少总带者些南国风味;在夏天,青菜挑子上带着一束束的大白莲花出卖,在北方大概只有济南能这么

20、“阔气”。我写过一本小说大明湖在一二八与商务印书馆一同被火烧掉了。记得我描写过一段大明湖的秋景,词句全想不起来了,只记得是什么什么秋。桑子中先生给我画过一张油画,也画的是大明湖之秋,现在还在我的屋中挂着。我写的他画的,都是大明湖,而且都是大明湖之秋,这里大概有点意思。对了,只是在秋天,大明湖才有些美呀。济南的四季,唯有秋天最好,晴暖无风,处处明朗。这时候,请到城墙上走走,俯视秋湖,败柳残荷,水平如镜;唯其是秋色,所以连那些残破的土坝也似乎正与一切景物配合:土坝上偶尔有一两截断藕,或一些黄叶的野蔓,配着三五枝芦花,确是有些画意。“庄稼”已都收了,湖显着大了许多,大了当然也就显着明。不仅是湖宽水净

21、,显着明美,抬头向南看半黄的千佛山就在面前,开元寺那边的“橛子”大概是塔个塔吧静静的立在山头上。往北看,城外的河水很清菜畦中还生着短短的绿叶。往南往北,往东往西,看吧,处处空阔明朗,有山有湖,有城有河,到这时候;我们真得到个“明”字了。桑先生那张画便是在北城墙上面的,湖边只有几株秋柳,湖中只有一只游艇,水作灰蓝色,柳叶儿半黄。湖外,他画上了千佛山;湖光山色,联成一幅秋图,明朗,素净,柳梢上似乎吹着点不大能觉出来的微风。对不起,题目是大明湖之春,我却说了大明湖之秋,可谁教亢德先生出错了题呢!载一九三七年三月宇宙风第三十六期【注】亢德先生:即陶亢德,老舍先生的好友,时任宇宙风杂志编辑。大明湖之春即

22、是由他出题目向老舍先生约的稿。请写出高中课本中学过的老舍的散文篇名 (2分)文中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虽如此,这个湖到底得算个名胜”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答: 请用简练的语言分别概括出作者笔下春天和秋天的大明湖各有什么特色。(4分)答: 文章结尾处,作者说“对不起,题目是大明湖之春,我却说了大明湖之秋,可谁教亢德先生出错了题呢”,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用不少篇幅“说了大明湖之秋”的原因,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5分)答: 本文语言形象生动,请就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做出赏析。第二天去看院中的两株紫丁香,花已像煮过一回,嫩叶几乎全破了! 答: 在夏天,青菜挑子上带着一束束的大白莲花出卖,在北方大概只

23、有济南能这么“阔气”。答: 五、滋 润刘醒龙生活在南方,对湿润有着别样的感情。去年十一月,我去西北某地时,突然接到朋友的邀请,从千涸到十几个人共用一盆水洗脸的黄土坡上的窑洞,直接飞到宁波。这是我第一次来到这座城市,由于是深夜到达,直到第二天早起,才产生对她的第一感觉。一个在长江边玩水长大的人,去到那种干旱得对水都麻木了的地方,自然更加怀念天设地造的江河湖泊了。我是一个对水怀有不舍之心的人,偏偏宁波读懂了我。在我抵达宁波的第一个早上,就下了一场不大不小的好雨。那一天,只要在户外,自己就坚持不使用任何雨具。并说,自己是从西北来的,那里的人将打伞当成一种罪过。宁渡的雨,竟然如此深得我心。人在室内时,

24、她便下得激越而豪迈。一旦发现我们走到门口,那雨马上变得温婉而抒情,细细密密地从空气中弥漫下来,比打湿脸庞多一点,比浇透衣服少一点,让人实实在在地放心地走在雨中。说来很怪,这么多年,一直没有机会来宁波,来过一次后,不算因故没有成行的那几次,仅成行的,半年之内竟达三次。第二次从武汉自驾来宁波,时值四月,沿途都是艳阳高照。一到宁波,天就下起雨来,待我离开宁波,出城区不远,那雨就消失了。所以,第三次来宁波时,心里已经不可能有其他假设了。从武汉开出的动车到上海后,不出站依然是动车转到宁波,七小时的动车车程,我一直在入神地看一位藏族肢残写作者的长篇小说打印稿。一旦放下书稿,朝着车窗外若有所思时,一定会在心

25、里重复地问:宁波会再下雨吗?宁波后来用我所喜欢的湿润回答说,会,一定会的。事实上,在我前往的路上,宁波正下着一场少有的豪雨,只是当我们走近时,那雨才变得温情脉脉。对于外来者,走马观花是其永无休止的真理。第一次采宁波,只与浙东古代雕刻艺术最集中、最精致、内容最丰富的建筑之一林宅,有一些接触,它仿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的诗意而建造。第二次来宁波,也只看了两个地方,除了少有人去的国内最早全木榫穹隆顶结构的保国寺,还有赫赫有名的天一阁。坦率地说,第三次宁波之行,所了解的是比天一阁的存在更让人为之心动的另一种事实,二O一O年十一月二日的宁波日报说:据不完全统

26、计,全市现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八十四家,其中国办七十一家,民办十三家:由文化文物系统归口管理的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三十一家;国家三级以上博物馆十家;向社会免费开放六十六家。让人觉得惊讶,同时又更觉得欣慰的是,文章所说的十三家民间博物馆,馆舍总面积有四万四千八百余平方米,藏品总数已逾一万九千六百件。这样的事实如何不让人心动,如何不使人觉得,这是一场无声细雨在湿润这座城市!在宁波的最后一天下午,去阿育王寺,瞻望佛顶骨舍利。一行人一边排着队,一边听管事的僧人细说瞻望之要领与心得。说是自从佛顶骨舍利供人瞻望以来,无数得到佛祖引领的人,所看到的景象,再没有任何重复的,人所各异,异所各人。终于轮

27、到我们一行,并终于轮到我自己,诚惶诚恐地上前去,尽可能地贴着阿育王塔的小小飞檐,放飞自己的视野。或许只有十秒钟,这样短的时间,想要看清一种影像该是何等的不易,更何况是在金碧辉煌的背景之中。所以,我只能说从中“看到”了自己的一种感觉。但至于是什么,则不敢轻易地说定。从寺庙里出来,上了车,迷迷糊糊中像是又遇到一片雨雾。睁开眼睛的那一刻,心里突然冒出一个词:滋润!在阿育王寺内的阿育王塔中,我所看到的正是一种滋润,将人的渴望还给人,让人的渴求满足人的滋润。正如宁波的雨,可以轻浥心尘,却不会寒侵筋骨。文章的第段写道:抵达宁波的第一个早上,下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雨。作者为什么说是一场“好雨”?(4分)答: 作

28、者在文章的前半部分极力地写宁波的雨,这有什么作用?(4分)答: 作者三次到宁波的感受各是什么?请概述。(4分)答: 文章第段中的“心里突然冒出一个词:滋润”,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滋润”的理解。(6分)答: 六、追寻那遥远的美丽梁衡快二十年了,总有一个强烈的向往,到青海去一趟,这不只是因为小学地理上就学到的柴达木、青海湖的神秘,也不只是因为近年来西北开发的热闹。另有一个埋藏于心底的秘密,是因为一首歌,那首在那遥远的地方,还有它的作者,像一个幽灵似的王洛宾。大概是上天有意折磨,直到今年夏末,才有缘去朝圣。当汽车翻过日月山口的一瞬间,就像一个千磨万难之后到达西天的唐僧。日月山口是当年藏王亲迎文成公主

29、的地方。山下是一马平川,绿草如茵,起起伏伏地一直漫到天边。远处有一汪明亮的水,那就是青海湖,是配来映照这蓝天白云的镜子。我们的车像撒欢的马驹,追着天边的云朵,路边闪过金色的彩带,那是一片片正在开花的油菜。微风掠过草面,送来一阵远古的苍茫。那首歌就诞生在这里,青海湖边这片被称为金银滩的草原。这里的草不像新疆的草场那样高大茂密,也不像内蒙古的草场那样在风沙中透出顽强,它细密而柔软,蜷伏在地上,如毯如毡,将大地包裹得密密实实,不见黄沙不见土,除了水就是浓浓的绿。草地上虫草、人参果、秦艽等中药材随处可见。牛羊漫过天边,帐篷旁闪过姑娘的彩裙,牧人悠然挥鞭带着他的歌声翻过山梁。老鹰发现了什么,在低空一圈圈

30、地盘旋。这真是金银一般的草场。当年二十六岁的王洛宾采风到这里,十七岁的卓玛姑娘用鞭子轻轻地抽了他一下,含羞拍马远去。这倩影绕心三日,挥之不去,终于幻化为一首美丽的歌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永远定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卓玛一辈子也没有想到她那轻轻的一鞭会抽出一首世界名曲。当后人听着这首歌时,总想为它注释一个具体的爱情故事,殊不知这里不但没有具体的爱,就是在作者的实际生活中也没有找到过歌唱着的甜蜜。王洛宾好像生来就负有一种使命,总是去追寻美丽,美丽的旋律,美丽的情感。王洛宾是美令智昏,乐令智昏,他认为生活甚至生命就是美丽的音乐。他一入社会就直取美的内核,而不知这核外还有许多坚硬的甚至丑陋的外壳。所以他一生

31、屡屡受挫,他活了八十多岁,有三年是坐国民党的监狱,有十五年坐共产党的监狱,又有十五年的时间是被控制使用,直到年六十九岁时,才正式平反,恢复正常人的生活,年七十九岁时,中央电视台首次向社会介绍他的作品。这时,全社会才知道那许多传唱了半个世纪的名曲原来都是出自这个白胡子老头儿。这时,离他的生命终点只剩下两三年的时间。王洛宾的生命是以歌为主线的,信仰、工作,甚至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成了歌的附属,就像一棵树干上的柔枝绿叶。年,他到西北,这本是一次采风,但他被那里的民歌所迷,就留下不走了。他在马步芳和共产党的军队里都服过役,为马步芳写过歌,也为王震将军的词配过曲,他只知音乐而不知其余。他像草原上一只渴急的

32、黄羊,见到一点水光,就拼命地向这惟一的目标冲去,至于路边的石块荆棘,他全没有看见。在音乐的感召下,他是一个勇敢的先锋,而对音乐之外的一切,他却是不屑一顾。在劳改服刑时他宁可用维持生命的一个小窝头,去换取人家唱一曲民间小调。他也曾灰心过,有一次他仰望厚墙上的铁窗,抛上一根绳,挽成一个黑洞似的套圈,就要通向另一个世界时,一声悠扬的牧歌,轻轻地飘过铁窗。他分明看到了铁窗外的白云红日,嗅到了原野上湿润的草香。他终于没有舍得钻进那个死亡隧道,三两下扯掉了死神递过来的接引之绳。我们至今不知道这是哪一位牧人的哪一首无名的歌,这也是一根“卓玛的鞭子”,又一回轻轻地抽在了王洛宾的心上。这一鞭,为我们抽回来一只会

33、唱歌的老山羊,一个伟大的音乐家。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分).“当汽车翻过日月山口的一霎间,我就像一个千磨万难之后到达西天的唐僧。”一句表明作者既有实现夙愿的喜悦,又有历经艰辛到达目的地的欣慰。.王洛宾能写出定格在世界文化史上的作品,是因为他找到了自己实际生活中没有找到的“歌唱中的甜蜜”。.作者写王洛宾对音乐的热爱与执着,其实道出了现在的人们不能创作出伟大音乐作品的原因。.文章以“追寻”为明暗两条线索,明写了作者对遥远的青海湖金银滩美景的追寻,暗写了作者对王洛宾歌中美好生活的憧憬。.现实中得不到的东西往往都是甜蜜的,美好的。作者远赴青海湖,是因为现实中找不到美丽的草原、动人的风情。文中对草原的大量描写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概括。答: 文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高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