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方世界的兴起读后感:当彗星划过夜空 西方世界的兴起读后感 曾凡荣 历史是彷徨者的向导 二、三月里的天,总是会教人说可爱的。暖阳似酒,春水如画,徐徐的微风吹醒了乡间阡陌一绺绺的石子路。树梢的柳芽冒了,田间的花儿笑了,回家过年的人们又开始忙碌起来、走远了。在生了锈的木桥边漫步闲逛,默默探望眼前陌生的沧桑,心里想着的是那浩瀚的历史星河。我在想啊,那段书里描写的西方世界的制度经济史,到底是上帝的安排,还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 史,记事者也 过去的一个月里,我跟着诺斯穿梭到了中世纪,经历了一次奇妙的旅行。我在路途中窥探了西方世界经济逐渐兴起的过程,感叹于人类历史发展的辽阔,顺带嘲笑着自己的渺小。我喜欢历
2、史,我崇拜英雄。风起云涌的历史时光,会给我带来怎么样的惊喜呢。是那共剪西窗烛的唯美绝唱吗。还是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沧海桑田。 到底是我过于浪漫了,纸面折射出来的枯燥长文,差点让我跳下车。整理整理心态,重新出发,这一次我在书本严密的逻辑论述下,惊掉了下巴。从目录页开始,我不敢掉以轻心。 犹今之视昔后之视今 整本书分为三个大部分。理论和概论、公元900-1500年、公元1500-1700年。我在阅读之后,把它总结起来就是,第一,作者认为西欧的崛起得益于经济制度组织的建立,提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同时很明显的问题是,制度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创立、明晰和落实产权是需要巨大成本的,并且只有当制
3、度内在演变的逻辑有激励,且私人利益接近社会利益时,才会出现经济增长的持久现象。 因此,第二步,就是以时间渐进为纵轴用整个西欧的发展过程的整体情况,来论证有效率制度刺激经济增长的核心问题,用同一时期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况为横轴加以对比深入证明和研讨西方世界兴起的原因。其中公元900-1500年就是中世纪的封建欧洲,公元1500-1700便是近代初期资本主义开始发展的西方世界。 历史睡了时间却醒着 紧接着你可能会问,什么时候会出现有效率的制度。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制定一个合理的制度以此保证经济的稳定的增长。前一个问题,诺斯的回答是:只有当资源相对于社会需要变得日益短缺时,才会出现变更所有权的压力。我的理解
4、是制度不能随意制定,只有在环境刺激下才才会出现变更可能。生产要素的稀缺性往往是经济组织变化的原动力。 所以问题又来了,引起西方世界兴起的关键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出现的原动力又是什么。诺斯认为导致西方历史上一次又一次的制度创新的主要参数变动是人口增长。因为人口增长会引起两个经济变化:一是人口密集度的增长会带来市场的扩大、促进市商业贸易的生产率;二是会带来劳动报酬递减,农业生产率下降,导致人们生活水平的下降。 就不要在刨根询问,为什么人口会增长了。繁衍生息是自然法则。即使在历史的某个阶段偶有出现人口下降的情况,纵观整个人类历史人口是一直在增长的。在那些人口呈趋势变化的历史节点,往往就是这个世界运行轨
5、道的调整。 最好的与最坏的创造了历史 现在,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些变化。从十世纪起,欧洲人口出现持续增长,而可耕土地资源却不足于养活新生人口,于是乎土地资源稀缺起来,局部的土地生产开始遭遇报酬递减,人们为了寻找新的土地开展了边疆运动。人口迁移造成各地域间劳动力-土地的密度差异,不同的地区根据资源禀赋生产其有优势的产品,由此带来了专业化生产,不仅提高了生产率,也扩大了商贸圈。为了降低寻找生产要素和商品的成本,原有的庄园制度在商品市场的发展需求下发生了变化,货币给付渐渐代替劳动捐,庄园主-农仆转化为地主-佃农。当然这个变化,在庄园主和农民的斗争中,非常缓慢地进行着。 一直到了13世纪,人口还在持续增长
6、,不过因为土地的有限性,边疆运动已经停止。此时,农业在市场经济的形成中站主导地位。由于没有发展出更有效的经济组织,人口增长的正效应不能抵消其带来的报酬递减副作用,所以原本持续增长的经济停滞了。并且人口增长带来的通货膨胀以及土地价值的上升,让庄园主和农民之间的交易成本上升。利益双方在不能接受新制度创立的巨大成本面前,又恢复了原先的劳动捐制度。 十四世纪和十五世纪,在饥荒,疠疫,战争中,重要的生产要素又发生了变化,欧洲人口的大范围减少,使劳动力成为稀缺的要素。原本受限制的劳动力,因为自身价值的上升,在契约谈判中占据主导地位。庄园主不得不想放宽条件吸引劳动力。在这场博弈中,劳动力获得了解放,土地自由
7、转让也开始被法律所认可,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走向了终点。在政治领域,封建社会的制度结构由民族国家所代替,西欧各国登上历史舞台。 15世纪末到18世纪初,社会逐渐趋于稳定,人口持续增长,更广阔的市场开始复兴,西欧不同的国家为了应对自身的财政需求创立了不同的产权制度。法国对产业的严格控制,限制了要素的流动,最终导致经济停滞,西班牙单纯的依靠新大陆财富作为岁入来源,也在巅峰一时之后走向黄昏,而英国和荷兰在建立了一套激励性的财税体系后都获得了经济的持续增长。世界贸易中心从荷兰转移到英国,预示了西方世界的兴起。 一个人口增长带来要素变化最终刺激经济制度变革的理论框架就这样呈现出来。只是遗憾自己的库存知识量
8、太少,无法做出一个自己的判断和更好的理解以及提出一些新的问题。我所能够做的就是尽我最大的努力去理解这本西方世界的兴起。诺斯在结束语中说,真正开始着手研究经济组织的正是我们。那么当彗星划过,夜空下的我们该何去何从。 第二篇:宪法学读书笔记-如彗星划过夜空读书笔记-如彗星划过夜空 在这里,人们仍然有一种信念,他们相信,他们可能要走一段弯路,可能有一段倒退,可是任何威胁只能阻碍人们追求自由的道路,却不可能堵死它。也许今夜没有星辰,可是,他们相信,在云霭之上,依然有群星在太空闪亮。 这就是林达的信念吧。 我觉得,能够接触到这么一本书,真是我的幸运,书中最精彩地方在“五角大楼秘密文件”部分,惊心动魄,媒
9、体和政府叫板,我看得不停眼。作为一个法学学生,这本书让我了解美国的林达们和美国的司法制度。浏览完这本书,发现林达们是相当以美国为豪的,属于被彻底“和平演变”的那类人,他们就象两个特别会上课的老师,把他们学到的看到的研究到的美国立法、司法、行政、民主制度,通过清晰的事例和生动的文字,尽可能的保持中立的告诉你,这点非常难得。而我看这本书的趣味在于,我不仅是个单纯的大学生,更是个被固定思想教化过十几年的人,虽然自诩自由前卫,但在阅读过程中还是不断地有思想碰撞,有感慨有认同。美国作为一个联邦制国家,美国先哲们最早的思路是建立一个弱政府,是小政府的思路。也就是老百姓自己做地方管理。这就是十八世纪美国人理
10、解的自由。但是这样的弱政府在美国是行不通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精英们聚在一起在费城开制宪会议,建立一个强有力政府的原因。首先,关于这本书,本书首先通过1787年美国费城制宪会议前后的一系列故事,梳理美国宪 政民主从源头、发展到相对成熟和付诸实践的基本过程。作者循着制宪会议的进程,一步步讲述并层层推出对美国宪法中有关制度设计的思想土壤、历史机遇、基本理念的思考;描述出美国早期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在面对各种不同的思想观点时,遵从游戏规则,于交锋和妥协中显示的政治智慧;同时也对美国宪政制度中可忧虑的问题和历史的局限等做了分析。其次,通过20世纪60年代美国反越战运动中,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在披露所
11、谓“五角大楼秘密文件”的事件中,凭借宪法权力,与当时的美国政府行政当局抗衡的故事,凸现了美国式民主的运作机制,也涉及了制度在新的危机中的困境。 在本书的第一章节中,提到了大宪章,大宪章甚至有一些有关司法制度的条款。例如,第40条承诺:“任何人的权利和公正都不能被出卖、被否决、被拖延。”你这么读着,是不是能闻到点“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气息了呢。在第39条中,国王还承诺,“未经法律或陪审团的合法判决,任何自由人都不能被拘捕、囚禁、没收、驱逐、流放,或受任何其他形式的伤害。”你是不是已经从中看出了司法程序的概念。要知道,那还是1215年,中世纪啊。它象征着人性在觉醒,不能说你是国王,我就任你宰
12、割了。当然,有了条约,国王还是要知法犯法的。可是,这些概念、思想的诞生,这些制度条文的形成,实在是人类举足轻重的进步。在今天,大家热衷讨论民主和自由的大话题,我在一边看着,有时很是困惑。因为我常常发现,民主、自由这样的概念,已成为非常奇怪的东西。就是说,那是大家耳熟能详、张口就来的名词,在讨论中被参与者频频地运用,可这并不 是说,大家在讲的就一定是同一回事。在民主和民主、自由和自由之间,可能存在很大的认知差异。 可是,我发现,要真正理解这些名词的意义,真是让我疑惑。先是这些概念就来自外来的文化。当它被引入中国、用“民主”、“自由”这样的“汉字”来表达的时候,这些“字”本来已经有了自己的灵魂,开
13、始自我表述,在我们脑子里形成固定印象,形成新一轮的概念。它们和原来的本意,可能就不完全相同了。 但是此书中向我们读者展示的民主是令人无比的向往的。新闻和媒体的自由也许是民主进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美国的新闻业是从南北战争中开始腾飞的。在独立战争以前13个殖民地加起来也只有二十几张报纸。它们只是属于上级阶层中不大圈子的读物。后来,在美国新闻业中出现了一批有思想,有事业的精英。他们为美国新闻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的代表就有约瑟夫o普利策。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美国“五角大楼秘密文件案”它是被艾尔斯o伯格泄漏出去的。他这样做的目的是阻止美国继续侵入越南。最先是纽约时报开始批漏此
14、文件,但是没几期就被国防部告上法庭,不得不停止报道。随后华盛顿邮报也加入进来,后来一些小报纸和媒体也加入报道的行列,最后国防部与新闻业打了一场官司,最后新闻业获胜。这不禁使我大吃一惊,因为作为一名中国人,站在中国人的立场看这件事,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假如把这个事件放在中国,其结果可想而知就拿山西说吧。不知道煤矿上一年能出多 少事故。但能报道出来的又有几个呢。如果我们的新闻和媒体能自由一点的话,那么我想我们的民主也许比现在好一点吧。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获得更多的民主,我想新闻和媒体自由会起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吧。我真心的希望中国的民主进程能够更加迅速。 最后引用本书中“华盛顿邮报(6)”中得一
15、段话来表达我的祝愿“国家安全还依赖于我们这个自由制度的价值。为了保障表达的自由和民众知情的权利,一个不受压制的顽强的无所不在的新闻界,必然会遇到权势方的刁难宪法第一修正案不仅仅保护社论作者或者专栏作家的意见。宪法第一修正案保护的是信息的自由流动,从而公众可以了解政府及其作为。当今正是困难时期。没有什么是比表达自由更好的安全阀了。在我们的历史上,这是我们制度的守护神。这是我们国家区别于其他形式的政府和国家的主要特点。”-希望有一天,这也将带领我国走向更成熟、完善的民主。 2011年11月20日星期日 法学111班徐则栋 第三篇:如彗星般划过星空读后感如彗星划过星空 近距离看美国之四 从1997年
16、开始,林达陆续出版“近距离看美国”系列。历史深处的忧虑、总统是靠不住的、我也有一个梦想和如彗星划过夜空。如彗星划过夜空延续着以往的书信体形式,以给卢兄写信的口吻和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亲切自然,不仅使读者容易理解更令人印象深刻。 作者开篇以台湾的大选风波引出关于民主政府的一系列问题和有关自由的话题,将这本书大体分为两个部分。本书第一部分讲述了的由于政府软弱效果甚微,各州各行其是,内外矛盾重重,在这种情况下,各州决定尝试建立一个有力的联邦政府组织,于是就诞生了1787年美国费城制宪会议,而作者通过讲述了其前后的故事,梳理美国宪政民主从源头、发展到相对成熟和付诸实践的基本过程。作者循着制宪会议的进
17、程,一步步讲述并层层对美国宪法中有关制度设计的思想土壤、历史机遇、基本理念的思考;作者描述出美国建国初期,以华盛顿、杰斐逊等美国早期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在面对各种不同的思想观点时的个人思考。林达在这里用大量笔墨描述了华盛顿的个人人格,他为自由而战,赢得了无人能及的地位,胜利后却解散军队,重做回农场主,等到美国宪法在多方讨论、妥协,最后形成后,才重返政治舞台。他也试图通过杰斐逊来展现,在美国立国初期阶段所面临的精英政治与民主之间的冲突。受到洛克思想深刻影响的杰佛逊,不仅强调 个人自然权利的神圣性,而且也认为,美国这一套共和制度,就是要通过限权来保障个人的权利。那位同样也担任过美国总统的亚当斯,则对民
18、主所蕴涵的动员人民的力量,感到相当的警惕,因为对他而言,人性改善之路相当艰难,不可轻易信之。再到后来的南北战争,林肯所面临的则是美国的一次重大选择。在南北战争初期,林肯是反对解放奴隶的。然而,到1862年下半年,林肯竟然改变初衷,放弃了原来维护南方奴隶制度的作法,而走上解放奴隶的道路。我们熟知的林肯是美国内战的英雄,不过林达却将美国史学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平实的语言,指出当时林肯在废奴方面,并不是国内公众所习惯的“废奴主义者”的形象,而是多种历史合力的共同结果,这对于公众而言,应是颇有新意的部分。林达在描写这些美国早期历史人物的同时也对美国宪政制度中可忧虑的问题和历史的局限等做了分析。 书的第二部
19、分的内容讲述的是,通过20世纪60年代美国反越战运动中,美国行政机构和新闻界的纷争,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在披露所谓“五角大楼秘密文件”的事件中。这一事件的起因来自于反战者艾尔斯伯格偷印美国国防部对于越战的调查报告,将这份报告交给纽约时报发表,相继有华盛顿邮报、波士顿环球报跟进,最终演变成美国政府与新闻界的一次公开诉讼对抗。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凭借宪法权利,与当时的美国尼克松政府行政当局抗衡并取得最后的胜利的故事,这一事件给予我们认识美国政治制度,却是一次生动的教育,凸显了美国式民主的运作机制,也涉及了制度在新的危机中的困境。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制度之所以能成功与其本土的
20、社会、经济、文化有着不可割断的联系,是美国独特的地理和人文历史造就了美国的制度,成就了现今的美国。美国的强大不是没有道理的,但同时也拥有自身不可避免的缺陷和弱点。林达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独特的方式为我们展现出一个与大多数人们所熟知的美国不同的新的美国历史发展过程。 第四篇:近距离看美国之四如彗星划过夜空近距离看美国之四如彗星划过夜空 照亮我心中的美国 美国,这个政治课上被称为“一超多强”中的超级大国于我来说是那么陌生却也那么熟悉,客观的说,在我的认知结构之中,很多名词与美国二字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代表着她,之所以用女子部的她,在我看来,国家就好比是母亲,她的国民,一切基于她而诞生的东西都是她的孩子
21、。自由女神像可以说是美国的代表,每次提到美国,我几乎都会想起纽约的这位女神,不过可惜的是到目前为止我并没有机会踏足纽约土地,近距离地感受她带给我的震撼。之所以对她印象如此深刻,多半是由于我所喜爱的电影。提到电影,就必然不能忽略“holywood”。好莱坞作为美国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代表词汇之一,十足是个让我心生向往的地方,即便只是表面的光彩夺目,那里也是无数明星升起,无数大片诞生的地方。我接受别人对于我这种想法肤浅的评价,因为除了好莱坞之外,我所知道的美国就更接近物质远离文化内涵,虽然我知道他们的国民拥有者着与我们国家相异的个体主义思想,但却不甚了解其真正的内涵,必经我没什么机会接触到真正的美
22、国公民,一切只能从身边与之相关的文字、声音和图像中揣测。当互联网、计算机和移动电话在我的生活中扮演起越来越不可缺少的角色,苹果,微软,高新科技成了代表着美国这一概念中比重更大的一环。 我所见到的美国是片面的,甚至我只能见到她展现给现今生活中人们的那一面,我所了解的她的过去也仅限于她与我的祖国有所交集的一些端点和世界史教科书上印刷着的美洲历史那一部分。在阅读本书之前,我知道美国的独立宣言标志着其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开始,却不知道这份宣言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如何诞生;我知道林肯领导了解放黑奴的南北战争,却不知道林肯在开始这场战争之前美国的详细状况,也不知道这场内战带走了那么多人的生命;我知道美国的第一任
23、总统是华盛顿,却不知道他和当时的副总统两个是仅有的全票通过而产生并且连任的总统。浅薄的我头脑中的美国,与真实相比,只不过是一些杂乱无章,组合起来连轮廓都无法形成的断点。很庆幸,我有机会阅读这本书,否则也许美国在我的印象中永远都无法形成整体的平面图形,甚至立体的三位影像。刚开始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多少有点儿不喜欢作者呈现出来的封面,但阅读了书籍内容并反思我所认识的美国之后,我开始喜欢这个封面,没错,最初的时候,我所认识的美国就好像是一扇扇脱离了楼宇主体而凭空出现在蓝天之下的窗子,我能够看到它,却不清楚眼前的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在作者的文字带领之下,我渐渐的看到镶嵌这窗子之外的墙体,甚至也许会形成一
24、幢平面的大楼,但这也远远不是真实的美国,也许只有真正的走进她才能够真正地认识她,才能够形成那个立体的三维建筑,那个真真正正的美国,或者对于我这个“外人”来说永远也没机会见到这样的她。不管能否一睹她的真容,能够见到一张较完整的平面图形就可以令我心有慰藉了。很早就知道,美国与我们的国家不同,是一个几乎缺少厚重历史沉淀的国家,因为她仅仅度过了200多个春秋,如今却是走在世界前端的泱泱大国,这听起来多少让不明各中缘由的人有些匪夷,而我便是这样的人。可以说,这本书从很大程度上解答了我的疑惑。应该说,英国对于美国的殖民统治并不是一点益处都没有的,至少它为美国带去了西方文明长期演进后的果子,但这颗果子能否令
25、其所代表的制度在这片大陆上生长发芽,还要取决于土壤和照料它的人们。并且,美国之所以能够生长成今天的参天大树,正如书中作者描述的一样,“美国从无序到有序,是在经历了教育的普及、制度细节的完善、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以及包括媒体在内的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在这200多年的时间里,她的大部分时间被用于自身和国民的成长,即便新生时的她所采用的几乎已经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政治体制。当然这并不是说美国的体制就是最好的,因为毕竟它也未能实现孔子的“大同社会”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反观我们国家的发展,即便我们与美国所走的路线大不相同,但她的成 长过程却能用以借鉴。作者的一句话让我深有感触“战争就像是一颗
26、炸弹,以巨大的具有破坏性的震撼力,把历史炸停在那里”,我们的国家经历了太多次这样的轰炸,结果导致了历史的伤痕不只是一处。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今天也只不过经历了短短不到100年的岁月,我们似乎被现实世界的繁华刺激的有些眩晕,有些操之过急,忘记了老祖宗步步为营的教诲。我们大力发展农业、工业、经济和科学技术,却恰恰忽略了民众的素质,物质成为了越来越多的人趋之若鹜的东西,精神与良知被愈多的人甩到了身后。也许我的见识肤浅,会有人站出来说中国不是已经发射了n多卫星上天,成为世界上国民生产总值最高的国家等等的荣耀,可是作为最普通的民众之一,我所感受到的却是飞涨的物价和被老祖宗视为“天”的吃饭问题成为了最明
27、显的安全隐患。说这些并不是抱怨,只是希望国家可以在为人们带来精神荣耀的同时,提供更多切身实际的保障,通过教育和法治换回奸商的良知。话说到此处,就已经是离跑题不远了,还是回到正题跟着林达认识美国为好。 最初的美国政治舞台上活跃着那么一些绅士,他们所持有的荣誉观作者是这样描述的“荣誉涉及到自己怎样看待自己,怎样寻求自身的人格完整而不仅仅是名誉,不仅仅是别人怎样看待你”,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批绅士,才避免了美国走向专权。虽然如作者所言,这样的古典政治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这些绅士们逝去“不论从观念到形式,都无可避免地在向现代政治转化”,但是我还是无法不怀念和向往那样的时代和那些绅士们,因为他们是一群很难再
28、出现的“好人”。仔细想想,我们的国家在成立之初,也同样存在着这样的一批绅士,他们也为国家工作走上轨道而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政治舞台上扮演着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角色。作者诉说了太多触动人心的话语,我所喜爱的有关政府和国家论述有如下几条,“人类历史上的国家和政府,都是历史地自然地形成的,而不是依据理论,依据纯粹的契约过程建立起来的,现实和历史中充满了血腥和污秽,根本没有那么理性”、“不论是哪一种政治观点的实行,都必须在一定时间、条件和地点,维持在一个适度的分寸中”、“一个好的政府,它的权力既要强到能够管得了下面的人和事儿,却又不能过强,以致于侵犯公民们保留给自己的自然权利”、“政府不但应该拥有一般人
29、民授予的权力,而且应该拥有他们的梦想和愿望”。这样漂亮的句子是我一个才疏学浅的普通公民无法叙写出来的,但却十足地阐述着我对于政府和国家的期望。我并不奢求政府能够将全副的精力投入到满足人们寄望中,只是希望在实现宏伟目标的同时兼顾底层人民微小心愿的实现。 杰弗逊在他起草的独立宣言的开头写道“人人生而平等,都有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美国人民之所以选择革命,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生而具有的权利。不单单只是美国,全世界的人们之所以走上革命道路也都有着这一相同的目的,不是吗。这本书通过作者的信件一点点地呈现了美国以及美国人民为了实现自己权利而奋斗的历史,虽然只有不到400页的文字内容,
30、但其背后所包含的深意却不是区区400字这么简单,这本书带给我的启发和影响也不是区区几百字的读后感就能够完全阐述。真正的美国和她的成长并不只是这区区400的文字,否则就不是历史和现实。由此便知,想要认识真正的有着丰满血肉的美国,不是一朝一夕之间通过阅读几本书籍就可以轻而易举达成的事,但作者一席话已经如他的书名一般划过了黯淡的夜空,带来些许光亮,指出了我们认识美国这位小姐的路。先贤们早就教会了我们要以史为鉴,不但要以自己的过去作为借鉴,更要学会从他人的发展中找寻适合于自己的出路,不论是个人还是国家,相信都同样能够从过去和历史中得到启发,迈向更高的辉煌,而这不正是我们所祈求和盼望的吗。 第五篇:西方
31、世界的兴起读书报告读书笔记西方世界的兴起读书报告 阅读各类不同的书籍,一直是我的爱好。书籍不但有助于增长知识、开拓视野,也是寂寞时的朋友,逆境中的慰藉,求知上的导师。不同的心况和环境下,对书的选择也不尽相同。最近,我有幸读完了诺斯和托马斯合著的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阅读的原因很简单,我大学选修的是史。这本书所涉及的西方国家中世纪经济史是我比较生疏的领域,以前的历史课只讲述中世纪的一个概况,而这本书正好填补了我的历史知识断档。所以希望在西方世界的兴起这本新经济史学的经典之作中,汲取到人类文化的瑰宝。 一、阅读概要: 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共分三篇十二章。第一篇:理论和概述;第二篇:公元9001500年
32、;第三篇:公元15001700年。在本书中,诺斯和托马斯是围绕着土地和人口的增长问题展开论述的,解读了9001500年间整个西欧的发展过程,尝试“为西方世界的兴起这一独有的历史成就的原因作出解释”;作者提出的中心论题是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有效率的经济组织需要在制度上作出安排和确立所有权以便造成一种激励,将个人的经济努力变成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的活动。 并将制度创新的原因引向了人口增长,强调在西方世界的不 同时期,人口变迁发挥了不同作用,引致出一系列的制度变迁,从而将西方世界引向近现代的兴盛。 又通过西欧各国制度和所有权安排
33、的差异来论证经济表现的差异。作者认为进入16世纪,按照历史沿革是“马尔萨斯抑制”的时期,在同等历史下,西欧经济并没有大面积衰退,特别是荷兰(尼德兰)和英格兰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而法兰西和西班牙变成了落伍者,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在于经济组织的效率。法国和西班牙由于王权的垄断,使得人们的所有权得不到保障,必然影响经济的发展。和他们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荷兰(尼德兰)和英国,这两个国家良好的制度框架为所有权提供了保障,进而一系列的创新为技术革命奠定了基础。也提出了更具现实意义的“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国家又是经济衰退的根源”的理论雏形。作者的创新点是将现代的经济理论用于经济史研究。蕴含的经
34、济理论:成本收益原则、交易成本、公共品供给、外部性等。 作者的论证逻辑主要是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才是经济增长。收入增长的关键是要产生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所谓“有效率”是指在这个机制内部,个人收益率接近于社会收益率,因为只有满足这个条件,个人才有激励去从事有利于社会的创新活动(否则,如果个人不能获得他创新的所有或大部分成果,他将没有激励去从事创造和发明)。达到这个目的地手段是明晰产权。但是,创新制度是否真的出现更关键的还在于创新制度所产生的成本和 收益,只有在收益大于成本是,制度变革才会出现。所以对于创新制度的成本分析就很重要了。影响成本的一个重要的变量就是人口。 二、阅读思考: 阅读这本书后,我认
35、识到这本书绝不应仅仅被看作是一本介绍历史的书,它全书问绕的一个中心,即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制度因素。制度安排推动经济发展应该会成为中国政体改革的一个的参考观点。 上世纪80年代末期苏联和东欧的危机,使社会主义的基础发生了动摇。中国进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即在社会主义框架内,引进市场和竞争机制,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此打破大锅饭,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社会财富。从1978年开始中国通过解放思想,实行农村实行承包制,试行特区经济发展模式,一路摸着石头过河,到中国加入wto后,中国改革和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数据表明:经济平均增长率达到9.5%以上,是美国经济增长率的3倍,中国也
36、成为世界工厂和制造业大国,结束美国在制造业110年雄踞全球首位的历史。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中国随即又超越德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和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外汇储备已达到3万亿美元。目前,中国已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且根据预测中国gdp总额将于2019年超越美国。 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制度创新因素已凸显人们的面 前。最近这些年,尤其是最近三五年时间里,民众对国家前景感到惶惶不安,出国定居的风气大盛,民众怒气有可能慢慢向更上层移动。决策体制承受的压力之大,常人难以想象。国际环境更不能令人乐观,崛起的中国虽不是四面楚歌,却是树大招风。如果放到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三十年这样的大背景下再看,
37、这些年中国社会的氛围和过去三十年整个的氛围大不相同。比如说经济发展步履越来越沉重,社会两极分化,社会矛盾越来越突出。似乎整个社会已经变得越来越沉闷,整个生活变得越来越僵滞,社会中的活力与生机遇到前所未有的负变化。张维迎教授说过一句话,中国社会的气质在变。中国的内外问题使有识之士不由得为之着急甚至焦虑。 对这种现象,现在流行两种解释。一种是世界银行提出的所谓“中等收入陷阱”的解释,说一个国家发展到人均收入大约三四千美元就会遇到一个坎儿,原来的动力会逐步丧失,原来的优势也不再继续。在这样的情况下,整个经济会陷入停滞状态,各种社会矛盾在增加。另一种解释,即认为真正的原因是在体制上,是改革开始处于停滞
38、,甚至是倒退的状态。其实这两种解读脱胎于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的理论,即经济的增长与个人收益率的问题。可这么说,所谓转型陷阱,就是在改革和转型的过程中,形成的既得利益集团、既得利益格局,阻止进一步变革的过程,要求维持现状,希望将某些原来看做是具有过渡性特征的体制性因素定型化,形成最有利于其利益最大化的混合型体制。而政治 体制改革滞后经济体制改革因素,影响了“有效率”的活力。 现在,改革从何处入手成了下一步改革的关键。很多人在谈“深化”,“攻坚”,进入“深水区”或“决定中国命运”云云。政治体制改革也出现了两个版本,一种是政体不能在改革过程中陷入危及政权合法性的漩涡,这类漩涡既有全盘西化的诱惑,也有精
39、英拜金主义的黑洞。另一种是宪政改革,它通过国家机构的设置来达到限制国家权力,保障人民的自由与权利的目标。 从政治层面上分析,前一种政体改革的主要思想是:首先,改革为了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不是削弱其领导。其次,为了理顺决策过程的关系。其三,改革为了加强国家的稳定与安全。而后一种政体改革的主要思想是:对于权力的限制是其制度安排的出发点,从代议制政府、人民对代表的选举与制约到对政府的权力与行使权力的方法、过程的监督,再到公民社会的各种监督制度都是以限制权力为核心。我觉得现实社会中的过渡现象、过渡制度,它要求定型下来,变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制度和结构。这才是中国现阶段首先面临的问题。 融会贯通西方世界
40、的兴起的论点及论证逻辑,也为当代中国的长期经济增长提出一些经历史验证的命题。比如:真正促进长期增长的原因是什么,阻碍因素是什么,怎样才能趋利避害,现今政治体制改革的急与缓把握问题等等。换句话说,“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国家又是经济衰退的根源”。也让我们有一种警觉,在转型陷阱逻辑没有打破之前,那些所谓的深化改 革的措施、那些想校正现在社会当中一些弊端的方法,都很可能会扭曲变形,到最后会变成既得利益集团获取利益的环节。在这样的情况下,改革很大程度上会陷入进退维谷的状态,不改不行,改有时更不行。我们要对这样一个困境保持一种警觉。 西方世界的兴起是一本引人见智的好书,如反复阅读或能从中发现更多有价值的东西。它有高屋建瓴的西方哲理思辨,但透过行文也暴露出各种偏颇,由于篇幅有限,不再一一列举。以经典诠释历史,以历史诠释经济,以经济诠释发展,以经典解读历史演化的路径,用智慧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这是我掩卷而思的启迪。 以上读书报告,文思把握跳跃,源自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信息量博大的缘由,点与面顾及难全有关,不到之处请老师批评指正。谢谢。第23页 共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