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数学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更能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更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要坚持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知识、在用中更新教育观念、在用中提高操作水平,在教学中能保留传统教学工具的长处,利用信息技术所特有的优势,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关键词】教育技术 小学数学 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大跨步地走进我们的课堂。如许多的教师利用多媒体的功能来制作课件,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科学性、形象性和运用的灵活性,使数学课堂教学变得多姿多彩、生动活泼、优化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
2、的兴趣与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因而多媒体辅助教学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数学新课标提出:“重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原则是有利于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正确地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助于小学生对新知识的获取,有利于小学生智力的开发,有利于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小学生获得信息进行思考活动,有利于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它能充分展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思维过程,促使学生在“知其然”的基础上“知其所以然”,显示出它得天独厚的优势。结合我的所见与所思,现在就谈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运用的几点看法。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体参与多媒体技术的运
3、用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课堂是进行教学主阵地,也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通过多媒体信息教学功能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为课堂创造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积极参与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认知的、行为的、情感与价值等因素参与到学习活动,才能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美国专家曾在一份关于数学报告中提到“好的教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数学,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数学的理解力,才能真正学好数学。” 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时,才能真正学好数正因如此,面向全
4、体学生,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这正是新教材所蕴涵的新的理念。多媒体集形、声、色、光于一体,能有效渲染课堂气氛,创设情境。教学方式也能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地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信息,这比教师语言传递的信息更为形象、直观、一目了然。学生很感兴趣,参与率高,对所学的内容,易理解,易接受,特别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的需求。例如在“有余数的除法”这一节中,出示电脑课件情境图,让主题图中的6颗草莓、三个盘子从画面中摆出来,摆成如教科书第60页的主题图,每两颗草莓摆一盘,问能摆几盘。(让学生仔细观察,从而弄清物体的个数。于是教师就此进行微机动画显示排列,学生很快地发现,摆3盘,正好摆完。教师进一步引导,如果是7个
5、草莓能摆几盘? 稍后学生得出,能摆3盘,还剩一个。学生一一发言还剩一个不能摆完,就是余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逐步建立数感,体会数学的应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时,也得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操作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过程的体验,不仅是获取知识的重要学习途径,而且也是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促进其思维发展的重要过程,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的重要手段。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知识本身就是活动。”人的活动和思维密不可分,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好
6、奇爱动,喜欢模仿,新玩具,可爱的实物,几张可爱小动物的画面都能吸引他们的目光,引起他们持久的注意。因此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就需要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和学生手中拥有的学具(含教师制作的各种学具)二者的有机结合。以此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把抽象的知识在直观、形象具体操作中掌握。例如,采取看图片写算式,看算式摆小棒等,使学生知识构建在活动中体现出来,能通过认识数学来学会知识,并应用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除此之外,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营造讨论氛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互帮互补的
7、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从别人的见解中获取认识,使他们能学人之长,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在交流中,不断深化理解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三、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关键在教师经合组织教育与技能董事会主任安德鲁施莱克尔说:“我们面临的问题不是缺少信息设备,而是老师信息技术能力的缺乏。” 在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现场,一位不丹代表说自己曾去过一所乡村学校,学校的电脑上落了一层厚厚的灰尘。特别在乡镇地区,大部分教师在授课时,很少能使用多媒体技术,一般只是在上校内公开课时,才使用电教设备。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我想主要是信息技术融入教育的时间还不算太长,有许多工作还有待完
8、善。分析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第一、信息技术硬件设施的数量有限,客观上限制了教师使用频率。第二、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还不够熟练,有些教师上一次公开课,还要其他掌握技术的教师帮忙做课件,即使是有一定技术的教师在做课件时,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怎么可能经常带学生去多媒体教室。 2013年,教育部正式启动全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围绕“应用”这一核心任务,将“培训-测评-应用”相结合,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拟到2017年底完成全国1000多万中小学(含幼儿园)教师新一轮提升培训。中国教师研修网作为专业教师培训机构,与教育部、各省教育厅、市县教育局(教体局)等教育行政部门紧密合作,经过前期需求调研、方
9、案规划、课程开发、平台设计开发、培训实施、培训效果评估等,循序渐进在全国各省份相继展开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依据教师专业标准、信息技术能力标准和课程标准,研修网采用任务驱动式混合研修设计,按照课堂教学的素养、准备、实施、评价和发展五个环节分阶段设计任务,成果导向、活动引领,帮助参训教师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其实信息技术与教育结合的课堂环境,要比传统课堂对老师的要求更高,特别是课前的课程设计,以及教学过程中老师的引导和对学生的反馈,对老师来说其实是很大的挑战。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关键还是在教师。四、课堂那么大,老师该不断提升!信息技术所发挥的功能是作为老师和学生之间
10、沟通的桥梁,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分析其中的问题,引导老师用合适的方法去教学。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技术无法取代的,通过技术所提供的新的认知工具来引导学生去探索未知,同时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最终获得对新知识的理解。但是如果老师对科技和教学的理解不够,工具也发挥不出应有的价值。因此,课堂那么大,老师该不断提升!现今“互联网+”教育风暴来袭,不断冲击传统的课堂教学,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全世界都在关注教育,尤其是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课堂,为使学生能享有同等的学习资源,与国际教育接轨,减少学生进入下一个学段对信息技术的迷茫与恐惧,我们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无疑为学校信息化建设、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带来福音。在越来越多的教师正在悄悄地使用上新的工具。新技术工具的使用也正在改变着教师的行为。数字化教师,渐渐地成为了先行者群体的称号。他们改变着自己,也和孩子们一起改变,拥抱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但是还有更多的实际问题需要教师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及时交流心得与经验,共同努力,将信息化教育改革不断引向深入。参考文献1谢光;张景生;谢圣献;影响中小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因素及对策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年18期毛湘君 津市市翊武中学 津市市渡口镇415405 13278833465 15044417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