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告概论读后感 非理性的广告 -读后感 “人是多么神奇的一件杰作。何等理性高贵。才能何等广大。形容与行止何等精密惊人。机灵,多么向个天神。万物的精华,众生之灵长。”哈姆雷特 以上摘自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赞颂了人体的伟大,运作的精细,近乎完美的无所不能。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正确的。人都认为自己是理性的,至少大部分的人是。然而隐藏在人内心的非理性,即感性也是真实存在的,只要稍加引导就可以占据上风,做出一些事后觉得不该(即非理性)的事情。换一种说法:欲望的不可控制性。人们把这种失控叫做欲望。那么,广告中有哪些地方在引导我们做一些出非理性的行为呢。我个人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种情况。 广告中的相对论。人们很少做
2、不加对比的选择。因此广告主们常常在对比中做文章。较为有名的例子是经济学人杂志的广告:59美元的电子版杂志,125美元的印刷版杂志,同样125美元的点子版加印刷版套餐。这三种选择在对比中显得尤为不可思议,特别是第 二、第三种选择放在一起。在该案例中,人们可能不知道59美元的点子版是否优于125美元的印刷版,但人们肯定知道125美元的套餐要优于125美元的印刷版。事实上可以得出,如果选套餐方案那么电子版是免费的。而且没有人会选第二套方案(仅仅包含印刷版)。至于第一条选择,它摆在那里只是为了衬托后面两点以及供少数人订阅罢了。第二条就是所谓的“诱饵”,引诱人们去选择广告主想要你去做的选择(即第三条),
3、而你却仍然以为这个选择是你自己做出的,并且是实惠合理的,没有任何人加以干涉的。但假如没有第一条选项呢。看似没什么变化,毕竟第二条放在那里也没有人选。然而事实告诉我们,有影响,非常大的影响。问卷调查中,由有诱饵的84%的人选择套餐变成了无诱饵的32%的人选择套餐。跨度之大,可见一斑。由此可见“诱饵”在影响我们心理上有很大作用,往往使我们做出不合理性的,难以解释的选择。 人们是懒惰的动物,初中有一篇课文讲的是人类懒惰的伟大,叫懒惰的智慧,人类的一切进步想必都出自懒汉们想少走几步路的良苦用心。我们的远祖住在条件恶劣的山洞里,每次喝水都要走到溪水旁边才行。于是他们发明了最初的水桶,这样他们一次就可以把
4、足够喝一天的水提回家去。不过,倘若他们懒得连水桶也不愿意提,不用说,他们下一步就会铺设管道,这样水便可以顺着管道,从溪边直流进他们的屋子里。为了避免挑着水翻山越岭,水泵和水车就被发明出来了,这些都是懒汉们后来的成就。同样,我们的某个祖先想到湖对岸去,可他又不愿沿着湖边绕过去这时第一条船就诞生了,它就是把一段树干掏空以后做成的。人类因为懒惰而发明了各种各样的工具和机械来代替人们工作,以此来节省劳力或者叫偷懒。人类不是没有伟大的智慧,只是大多时候都不喜欢动脑。于是广告商便给了我们一个不需要费脑筋的选择,就像电子版加印刷版套餐。多数人只有到了具体情境里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一切都是相对的,我们
5、总是靠观察周围的事物以确定彼此的关系,对比才是关键所在。我们有生以来就被比较所束缚。 供求关系的谬误。马克吐温曾经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这样写道:“汤姆无意中发现了人类行为的一个重要定律,那就是要让人们渴望做一件事,只需要做这件事的机会难以获得即可。”人们也确实如此,越得不到的就越想要。如红玫瑰所唱: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比如,二战时期,黑珍珠更本就无人问津,即使是免费赠送也不一定有人要。然而在卖家说黑珍珠是限量的时候,人们便来争抢,黑珍珠的价格也翻了好几倍。所谓物以稀为贵,越是稀有的东西,人们越是趋之若鹜。即使它的实际价值不值得这个价。人们以得到别人没有的为荣耀。在这之中还有一种羊群效应,基于他人
6、的行为来判断某事物的好坏,以决定我们是否效仿。于是别人拥有而自己没有的东西,就会想要去努力得到。当我们一旦以某一价格买了某一产品,我们也就开始接受这一价格,并以此为标准来对比其它。接下来便是习惯。习惯于一种价格,一个商品,不愿意去改变尝试其它的东西。一旦做出首次决定,以后的决定就会以一种似乎合乎逻辑、前后一致的方式紧随而来。因为现在接受的你已经确定它是好的,而其它未曾试过的你不知道好坏,去尝试就意味着风险。所以成功的广告之后会获得持续的收益。其实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可以很容易的被操控,也就是说消费者实际上并不能很好的把握自己的偏好以及他们愿意为不同商品和体验付出的价格。一个精彩的广告的实质是操纵人
7、的心理,让人们心甘情愿的购买产品或服务。 免费的消费。免费的东西给人好感,这不是什么秘密。“零”消费不仅仅是一种特别的价格表示法,它还能唤起热烈的情绪成为一个非理性的来源。我们压根不想买的东西一旦变成免费或者打折了,就变得难以置信的吸引人。有许多的人因为一个免费的赠品就去购买某些东西,即使他们并不需要这个东西。他们觉得,得到了赠品就是赚了,赠品是免费的啊。然而到底是谁赚了呢。商家肯定是不可能亏本的。我们所熟知的肯德基冰激凌“第二杯半价”,又有多少人为了“半价”而去购买本不需要的第二杯。免费的东西本身没错,免费的最大问题在于,它引诱你在它和另一件商品之间挣扎。所谓免费的消费,是指你在得到这个东西
8、时免费了,却要在另外一件东西上消费。人类本能的惧怕损失,免费的诱惑正在于此。假如我们选择的物品不是免费的,那就会有风险,可能蒙受损失。我们选择某一免费的东西就不会有显而易见的损失。所以人们会尽量朝免费的方向前进。一些广告能够灵活的运用免费带来的好处,用一些只有自己知道的公式来计算。看似方便民众,让利于社会,其实是在包装引诱。利润从来不是由单件的售价减成本来决定的,只要能卖得更多,每件少赚一点又何妨。 广告中的诱惑之多难以想象。看似无用的一个小细节就可能影响我们的决定。当然,这也于我们所处的时代有很大关系。毛主席所说的全面奔小康社会已基本实现,温饱即将全面解决,但同时他们又感觉失去了方向,变得迷
9、茫,最终不知所措,于是空虚、无聊必然发生,另一方面,物质的供应仍以加速度疯狂地推进,乃至商人成为了最强的社会势力,消费成为了最大的社会运动。整个人类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即意味着逐渐脱离了为生存而挣扎的历史。从而导致了“以往建立在温饱未解决之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顷刻瓦解,人们此时感觉像一只只无头苍蝇,到处飞,不知道路在何方。温饱后人们也就没有以前在乎金钱的节省。人们的物质欲望相较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已经有了很大不同。温饱问题解决后会怎样。一切生理需求都满足后,人们会发现心理上的新问题,空虚与无聊。人们有足够多的时间也就有了足够多的空虚。这时候金钱已经不能满足他们,于是消费欲望膨胀,大把的金钱花出去
10、,以此来满足心中的欲望。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消费,在创造金钱的同时也在花费金钱。 广告显然在这一时代很受用,广告主们在这一崛起的时代也同样很开心。消费欲过旺,商品种类过多。人们在这琳琅满目的品牌海洋中很难选择。于是精彩的广告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它能引导或者说诱惑人们去选择,去购买它所希望的产品。当代的广告研究者李尔斯这样评论广告人:那些宣扬“人民是我们的主人”的广告人都在私底下将普通人作为无名小卒来看待,对于大多数广告经理人来说,消费者是上帝的理念就是一层虚饰罢了,隐藏在深层的观点则将消费者等同于一群傻瓜。显然,有些广告中融入了心理暗示,引导消费者做出非理性的选择。 广告在这个时代迅速崛起。广告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各个行业甚至政治界都离不开广告。广告的创意花样也越来越多。但其共同点都是在引导人们消费。然而铺天盖地的广告也必然引起人们的厌烦,泛滥的广告甚至引起人们的抵触。无论如何,广告不会如电影brand结尾中一样全然消失毫无踪迹。广告的存在是时代的必然,我希望人们能够正确的认识广告,防止其泛滥,最终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第6页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