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科学年会录像课观后感 7月8日上午,我们科学教研组根据进修学校的要求,安排大家观看了2009年小学科学年会的两堂精彩的课水和水蒸气、昼夜交替现象,随后大家各抒己见,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现主要将第二堂课昼夜交替现象的观后感重点分析如下: 从课堂的有效性方面来说,如果教师只是交给学生一个只是概念的话,那只需要一分钟的时间就足够了,直接告诉学生昼夜的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那我们为什么要花一节课的时间呢?这样看来这堂课的重点不仅仅在于此,而是要学生作出自己的假设,并且和小组同学合作设计模拟实验,研究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明确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那么这堂课有没有真正达成这个教学目标,就体现了本课
2、是否有效。教师有没有引导全体学生收到实效的教学,促使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不会,课后学生有没有增量。一、 教学目标、重点的合理定位先让我们来看看课堂整体设计是在教学实践中引领学生经历“提出问题揭示课题对问题进行假设小组讨论模拟实验验证汇报实验结果”的探究过程,这个目标的设立时有效地,是建立在学生原有的认识基础的:昼夜交替时大家每天都要经历的现象,而且部分学生也知道时差、公转等概念,所以学生对此的前概念还是比较丰富的,但是成因很多同学不定知晓。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模拟实验对昼夜现象的形成进行解释。围绕这个目标设计了三个有层次的活动:一是学生自由发表有关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说;二是做有关
3、昼夜现象的模拟实现;三是根据模拟现象提出有根据的多种可能的解释并对这些解释进行分析,在探究活动中不断修正学生的前科学概念,引导学生意识到科学成果的产生是一个需要不断改进的过程。二、 充分挖掘、修正学生前概念学生在学习这个科学概念前,他们对此大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维果茨基称之为前概念,前概念在学学习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例如:课堂中当老师提问:“是什么原因形成了昼夜交替的现象?”学生根据自己所知的得出四种假设A、地球自转B、地球边自转边围绕太阳转C、地球不紫装围绕太阳转D、地球围太阳转,近昼远夜,而且纷纷说出了猜测的依据,根据时差,美国是白天,中国是黑夜,推测出是地球自转;还有的认为如果地
4、球自转的话那么这个面总是对着太阳,很炎热,所以地球应该是不自转的我觉得这些预测都是学生平时听来的看来的碎片,学生并没有进入预测和解释的思维层面,是不是可以建议教师先提供一些材料让学生玩一玩,让学生的预测从实验中来。学生的假设中必然存在着一些误差,教师怎么去修正学生的非科学的前概念呢?模拟实验的探究活动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实验、讨论学生的会发现很多,思维发生了碰撞,在这个引导过程中教师的问题引导也很重要,例如:提问1“用模拟器材怎么做?会有什么问题出现?”提问2“地球不动,绕太阳一圈,你有什么自己的想法吗?”提问3“一圈形成一个昼夜,转一圈要一年,不符合现实的什么情况?”提问4“这两种必须的原因是哪一点?在探究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这种有目的的引导性,有效提问很多,都可以去修正学生的前概念,最终形成科学的概念。绿城育华小学科学教研组201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