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海新华教育教学教案学科:语文授课课题:曹刿论战阅读扩展年级:初一年级 学生姓名:小班授课老师:李镇家课时计划:2小时授课日期时间: 教学目标掌握曹刿论战主旨思想,理解曹刿人物形象,掌握课内重点实词、虚词含义、运用,难点重点难点:重点:曹刿论战军事指挥才能,实词 虚词应用教学过程家庭作业检查课文梳理讲解重点实词虚词句式讲解对比阅读学习小结(10分钟)作业总结课堂进度:按计划完成 提前完成 推后完成 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案:接受情况:完全接受 部分接受 不能接受 课堂表现:非常积极 比较积极 不积极 作业完成:优秀 良好 合格 不合格 学生意见反馈:学生签名: 教务签字: 主管签字: 日期: 年 月
2、 日上课内容: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
3、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曹刿论战这篇文字选自 。“齐师伐我”中的“我”指 。2下列句中的“属”与“忠之属也”中的“属”意思相同的一句是 神情与苏、黄不属。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译句正确的一项是 那些小小大大的监狱,即使不能都去察看,也必定要有爱憎之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逐一审察,但也一定要凭感情办事。 大大小小的监狱,虽然不能一 一视察,必定因为有特殊的情况。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 一明察,也一定要处理得合乎情理。 4曹刿和鲁庄公的战前对话, 体现了曹刿 ( )的战略思想
4、。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A. “夫战,勇气也”意思是大丈夫打仗,靠的是勇气。“一鼓作气”在选文中的意思是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B. “彼竭我盈”中,“竭”和“盈”意思相对,揭示了敌我双方士气的对比,“彼竭我盈”之时正是反攻的有利时机。C. 选文第段写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言行,表现出曹
5、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D. 选文刻画人物精练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仅8个字就刻画出了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6参考“示例”,根据所给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另写一个含这个字的成语。示例遂逐齐师-随波逐流(1)既克(2)夫大国,难测也(3)望其旗靡左传 鲁国 2 C 3 D 4取信于民 5 A 6 (1)克敌制胜(攻无不克)(2)深不可测(高深莫测、莫测高深、心怀叵测、居心叵测、天有不测风云) (3)望风披靡(所向披靡、所向风靡、望风而靡)(一)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
6、。”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节选自孙子军争篇)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公将驰之 (2) 望其旗靡 (3)三军可夺气 (4)朝气锐 2用现代汉语翻泽下列句子。(1)彼
7、竭我盈,故克之。 (2)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3甲文中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乙文中的中心句是 。(均用句中原文回答)4节选的甲、乙两文在阐述用兵方面相同的观点是什么?这些观点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借鉴作用? 1(1)驱车(追赶)(2)倒下(3)士气(4)锐利(饱满) 2(1)他们的勇气消失了而我军的士气正旺,所以战胜了齐军。 (2)不要去攻击阵容整齐的敌人,这就是治理军队的变化啊。(意思对即可) 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4第一问答案要点: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军事上要后发制人;第二问答案要点:(_1)无论干什么事要善于分析
8、;(2)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3)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等等。 【乙文译文】对于敌人的军队,可以挫败它的士气;对于敌人将领,可以动摇他的意志。因此,初战时,部队士气高昂;经过一段时间后则逐渐懈怠;到战斗后期,士气就衰竭了。所以,善于用兵的人,要避开敌人士气旺盛的时候,而选择在对方士气低落、衰竭时进攻,这是掌握士气的方法。用我方的严整有序,对付敌方的混乱无序;以我方的沉着冷静,对付敌方的躁动不安,这是掌握军队心理的方法。用我方的靠近战地,等待敌人的远道而来;用我军的安逸从容,对付敌军的疲劳仓促;用我军的粮饷充足,对付敌军的饥饿不堪,这是把握军队战斗力的用兵方法。不要去截击旗帜严整、队列雄壮的
9、敌军,不要去攻打阵容强大、实力雄厚的敌人,这是掌握机变的用兵方法。 (二)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警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
10、,秦悉坑之。 (选自史记) 注释约束:原有的纪律和规定。 易置:撤换。 奇兵:变化莫测的军队。 1解释下列旬中加点的词。 (1)小惠未徧 (2)牺牲玉帛 (3)而绝其粮道 (4)秦悉坑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3(1)甲文中体现“可以一战”理由的句子是 。 (2)乙文中赵括所为与“忠之属也”相反的句子是 。 4乙文与主要人物有关的成语是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 1。(1)同“遍”,遍及,普通。 (2)古代猪、牛、羊等祭祀晶。 (3)截断 (4)动词,活埋。 2(1)做官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为什么参与呢? (2)全部改变原有的纪
11、律和规定,撤换了原来的军官。 3(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悉更约束,易鼍军吏。4纸上谈兵;不谈理论,不解决实际问题。 【乙文译文】赵括代替廉颇(担任抗秦大将)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军官。秦将白起听到了这些事,派了变化莫测的军队,假装败退,截断了赵军运输军粮的道路,把赵国的军队一切为二,(于是)军心离散。经过四十多天,军中兵士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结果)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数十万兵士便投降了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三)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四:“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12、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若将追蛇者;蛇怒,复昂首欲吞之,蜘蛛引丝疾上;久之,蛇又将行矣,蜘蛛复悬丝疾下,蛇复昂首待之,蜘蛛仍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盬其脑,果腹而去。 (选自薛福成庸庵笔记)【注释】 飙:暴风。这里指迅速
13、。 盬(gu):吸欲。1 解释下列旬中加点的词。(1) 公将鼓之 (2)一鼓作气,再而衰(3)如是者三四次 (4)果腹而去2用现代汉语翻泽下列句子。(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2) 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下,踞蛇之首 3。甲文中吾军克敌制胜抓住了反攻有利时机是在 之时;乙文中的蜘蛛 是在蛇 之时,乘其不备,置蛇于死地。4 甲文曹刿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给了你哪些启发? 5 甲、乙两文提示了一个共同道理是 【乙文译文】(我)曾看见一蜘蛛在墙壁间作网,蛛网离地约二三尺上下,有一大蛇从蛛网下经过,抬起头想吞吃蜘蛛,它的力量却够不到蜘蛛;过了很长时间,大蛇将要离去,蜘蛛突然悬丝而下,
14、垂身在半空中,好像要追赶大蛇;蛇大怒,又抬起头来想吞蜘蛛,蜘蛛引丝迅速回到网中,又过了很长时间,大蛇又将要离去,蜘蛛又赶忙悬丝而下,蛇又抬起头待机吞吃蜘蛛,蜘蛛仍又回到网中,像这样三四次;蛇精力疲惫了,把头趴在地上,这时蜘蛛乘其不备,迅速悬丝垂下,盘踞在蛇的头上,拼死不动;蛇(被吱得)乱跳乱颠,以至到死。蜘蛛于是吸饮其脑,吃饱肚子才离去。课外小阅读史记孙武传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于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皆令持戟。令之曰:“汝知而
15、心与左右手背乎?”妇人曰:“知之”。孙子曰:“前,则视心;左,视左手;右,视右手;后,即视背。”妇人曰:“诺”。约束既布,乃设铁钺,即三令五申之。于是鼓之右,妇人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复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妇人复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斩左右队长。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斩也。”孙子曰:“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遂斩队长二人以拘。用其次为队长,于是复鼓之。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于是孙子使使报王曰:“兵既整齐
16、,王可试下观之,唯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也。”吴王曰:“将军罢休就舍,寡人不愿下观。”孙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于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家庭作业:一、【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0”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
17、食,归师勿遏,围师必缺。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选自孙子今译)【注释】陵:山头。向:仰攻。匪:高地。逆:迎击。佯北:假装失败。从:追逐。饵兵:用来诱敌上钩的部队。遏:阻击。囤师:包围敌方部队。缺:让条出路。穷寇:走投无路的敌军。迫:逼迫。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公与之乘 (2)公将驰之 (3)既克 (4)望其旗靡2 用现代汉语写出甲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3根据甲文有关内容,发挥合理想象,在“齐师败绩”前简要补写出战斗的经过(可运用文中原有的字词灵活组合,也可用自己的话叙述)。 4 “一鼓作气”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但有人却常常把它误写成“一股作气”、 “一鼓足气”等。想一想,你怎样运用文中的知识来帮助人们避免这些错误。 5 甲文中在长勺之战中,曹刿两次曰“未可”,各与乙文中哪一条法则相吻合? 6 结合“长勺之战”,对乙文“用兵八法”的目的加以深入分析,试从中归纳出战场上所应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二、将曹刿论战改写成一篇故事,字数不限。家长意见:家长签字: 年 月 日上海新华名师辅导中心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