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1 目的为对本公司储存等工作场所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与评价,采取措施,防止职业病危害,特制定本制度。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能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所有工作场所的检测与评价。3 引用文件4 职责4.1安全主任负责组织岗位危害因素的调查、分析与登记;4.2 行政部负责联系对危害因素的检测评价;4.3 实施检测方根据检测情况形成检测和评价报告。4.4 相关部门负责实施有效的预防措施。5 程序5.1危害因素的识别应根据公司相关岗位接触或产生危害人体身体健康的物质的浓度、类别等,公司应组织人员对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其主要内容有:5.1.1识别确定适用的相关法律、
2、法规、标准和其他应遵守的要求;5.1.2评价危害因素与上述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的符合性;5.1.3判定危害因素及其岗位;5.1.4对现行活动进行审查;5.1.5对以往不符合要求的情况进行调查,取得反馈信息,包括职业病危害事故、卫生监察等的调查;5.1.6该岗位及所处的相关背景资料,包括有毒有害物质排放等。5.2 危害因素的识别5.2.1识别时机A. 以岗位为对象,每年年初;B. 发生职业病或疑似职业病情况时;C. 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更新,产品涉及的原料或成分变更,新建项目或购进新设备以及相关方要求的情况下。5.2.2安全主任制定工作场所危害因素识别表分发到相关岗位,相关岗位则根据自身的作
3、业、原料成分设备及防护等特点,最大限度地调查识别出本岗位的危害因素。并对可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危害进行识别。5.2.2.1识别危害因素时各岗位须考虑:当前及过去的有关活动、产品(含原料)和服务,纳入计划或新开发的项目、新的或修改的活动以及原料和产品所包括的危害因素成分,并考虑到正常和异常的运行条件,以及可合理预知的紧急情况。5.2.2.2识别时还应考虑与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有关的因素,如:设计和开发;制造过程;包装和运输;顾客和供应商等相关方的职业卫生要求和操作方式;废物管理;原料和资源的获取和分配;产品的分销、使用和报废。5.2.2.3 进行危害因素分析评价时,可采用座谈的方式,集思广益进行讨
4、论。并可通过现场观察工艺、流程分析、物料走向、平稳分析、生命周期分析法等进行。5.2.2.4 以工作场所危害因素识别表记录所分析出的危害因素,经部门经理签字确认后交由行政部整理汇总。5.3 危害因素检测评价5.3.1将危害因素的原因分成若干类,具体如下:(1)违反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2)潜在危害健康因素或存在的职业卫生安全隐患;(3)向环境排放有毒有害物质;(4)管理制度不完善;(5)防护用品不符合要求或个体防护不当;对以上原因,公司应在技术上进行改进的可行性及投入,特别是强化管理及在运行中控制,如有些可无投资或低投资,加强管理即可改进或控制;有些在技术上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并有投资保证可实现;还有些在近期(1-2年)内改进有难度(技术不成熟或投资较高),或技术、经济条件都不可行,只能列为远期目标,作为将来改进的对象。5.3.2 作业场所危害因素经识别后,应及时联系具有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危害因素检测,出具检测评价报告,以确立其危害程度及符合情况。公司则根据检测结果制定具体的改进措施,特别是对于重大危害因素,必须制定周详、有效的控制计划及方案,对于一般危害因素,可针对性地实施改进措施,如意识培训、强化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