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参考答案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A2.C第1题,a处地形平坦,位于河流交汇处,区位条件最优越。第2题,影响a地城市区位的主要因素是地形与河流。3C古代乡村聚落多分布于河流两岸或高原平坦之地的原因:河流两岸有肥沃的土地,便于耕种和渔猎;用水和交通比较便利;地势高,没有洪水淹没之患。4B同等级铁路平均每米工程量和造价最高的是地形最不平坦的一段。四项中太原石家庄段中间有太行山阻断,地形崎岖。5A从图中可以看出,影响图示铁路线走向的主要因素是城镇布局、地形起伏,铁路不完全沿河流延伸,铁路线并没有经过图中的煤炭产地。6C南方地区为了适应降水量较大的气候,房屋顶部为坡状尖顶以利于排水。7A根
2、据夏季风来向,可判定该聚落建在丘陵南坡、迎风地带,多地形雨。8D9.C兰州市是一个典型的河谷型城市,城市主体集中于河谷,并沿着黄河河谷向外扩展。因河流及河谷南北两侧山地均为东西走向,因此南北铁路建设工程量大。10C鞍部地势低,工程量小。11B12D11从图中可知村落沿河流分布,呈条带状。12d处位于河流入海口处,地形比较平坦,交通便利,利于城市的发展。13B14D13从经纬度定位可知该地为日本本州岛,地形为山地,沿海地区地势平坦,便于修建交通线,故铁路沿环海的低地平原修建成环状14虚线处虽然直线距离近,但因其地势较陡(等高线密集),造价成本高,不是交通运输线选择的理想区位。15(1)国道地方性
3、公路(2)方案沿线地形平坦,并连接了F居民点,但线路稍长线路最短,但沿线地形复杂,工程量大连接了E居民点,但通过沼泽地,工程投资大(3)BC(4)人工运河解析本题以模拟现实图作为考查的切入点,考查运用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国道和地方性公路由于性质、作用等不同,选线的原则及线路形状也不同。关于地方性道路的三种选线方案,应在通过居民点以满足地方经济建设和居民出行需要且交通量最大、线路最短和技术难度最低、占用耕地最少等方面寻求平衡。修建人工运河可完善该地区的水运网。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D2.C由图可知,公元前500年前黄河流域有野象分布,而野象喜欢生活在温暖湿润的森林环境中
4、,据此推测当时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从不同时期的野象分布地点可看出,图中所示历史时期野象分布北界不断南移,说明气温不断降低,是个变冷的时期,与现代气候变暖恰好相反。变冷时,雪线不断降低,我国1月0 等温线位置不断南移。3AG8峰会上最为关注的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主要是温室气体增多导致的全球变暖。4A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加快,因此沿海低地被淹没,喜马拉雅山雪线升高;同时蒸发加强,中纬度温带草原地区有可能退化成荒漠,高纬度气流上升加强,降水可能增加。5D限制和压缩重工业规模、减慢工业发展步伐的发展模式不符合现实。6B7.C第6题,温暖时期,树木生长旺盛,年轮稀疏;寒冷时期,树木生长
5、缓慢,年轮因间隔小而密集。第7题,M所指时期,气候寒冷,冰川面积增多,海平面下降。8B9.A第8题,全球变暖会对地球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但在不同地区的影响是不同的,研究表明,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后,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事件的增加,许多地区的降水会增加,有的地区降水会减少,但对洋流影响不大,许多动物的栖息地会发生改变,但变化并不是特别的明显,全球变暖,对非洲等热带发展中国家影响最大,中国自然带因为温度的上升也会相应北移。第9题,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全球变暖的原因和公众参与的含义,全球温度升高,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而人类生产和生活中向大气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
6、气体是其最主要的原因,因此,充分利用太阳能、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而有利于控制全球变暖。10(1)二氧化碳能够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气温升高。(2)有利影响:使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有可能提高农作物产量,尤其是中高纬度地区。不利影响:使蒸发增加而加重干旱缺水程度,使农业减产,如亚热带地区。(3)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或积极推进核电建设;或使用清洁能源);植树造林(防止森林火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能减排);提高公众的节能环保意识(或减少消费、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解析(1)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能强烈吸收
7、地面辐射,起到保温作用。(2)全球变暖,对不同地区农业生产影响不同,既有有利也有不利的影响,中高纬地区可提高农作物产量;使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而低纬(亚热带)地区蒸发增加,干旱程度加重,农业减产。(3)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目标的措施:要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消费,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等。11(1)地面(或地面长波)(2)ABD(3)格陵兰岛冰川大量融化,冲淡来自低纬的高盐分洋流,使表面海水的密度变小,不再下沉温度降低,降水减少(4)促进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环保技术;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12(1)冰川融化,海水热膨胀引起海平面上升;导致生态系统调整,影响生物
8、分布数量和多样性;增加能源的消耗,进一步加剧变暖趋势;世界各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粮食总产量降低。(2)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导致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事件的增加,热带气旋的强度和频率明显增加,导致孟加拉国降水增多,洪灾泛滥。(3)发展技术,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开发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植树造林,扩大绿地面积。解析:第(1)题,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影响明显。第(2)题,洪水泛滥的主要原因在于全球变暖导致气候异常,各类灾害事件频繁发生。第(3)题,具体措施应从针对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植树造林等方面来分析。第三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1D该题主要考查对自然环境、物质、
9、能量、自然资源概念及其关系的理解。从图中可以看出:乙图例所示的地理事物是“从环境中获得,能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即自然资源。只有D项列举的是自然资源。2B海洋中的矿产资源属非可再生资源;地面资源包括土地资源、地表水资源、气候资源、各种生物资源;它们都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一般埋藏在地表以下,不属地面资源。3B解答此题需明确自然资源的属性,即具有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和社会性等特点。4B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逐渐加大,社会愈进步,生产力愈发达,影响越大。自然资源是人类进行各项生产、生活的前提,人类在一定程度上要依赖自然资源,错,故正确选项为B。5B农业社会时期,人类的生产和生
10、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主要是受气候、水、土地、生物资源的影响;工业化的后期,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而各种后天性资源的地位则迅速上升;而后天性资源的运输成本较低,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逐渐减小,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影响也日趋弱化。6A7.C8.A9.D图中人类手中的工具是题眼,在阶段中,人类手执的工具依次是石器、简易农具、电气钻和计算机,分别代表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时代。第6题,木柴在能源消费中占据首位出现在工业革命之前。第7题,世界能源从工业革命开始进入“煤炭时代”。第8题,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明显受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制约的时期是
11、采猎文明时期和农业文明时期。第9题,在后工业化阶段,后天性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占主导地位。10(1)石油煤炭(2)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浓度不断增加,造成全球温度上升和气候变化(3)优点:分布普遍,清洁无污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供利用的时间长。缺点:受天气和昼夜变化影响大,不连续、不稳定,强度低。(4)A(5)西北地区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光照强,太阳能资源丰富;西北地区地势较平坦开阔,人口稀少,有利于对太阳能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利用。(6)能源的总体需求不断上升,需求更趋于多样化(多元化);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向低碳化发展,并最终将走向无碳化;矿物能源的利用造成环境污染,影响
12、全球的气候,新能源将是未来能源的趋势。解析第(1)题,甲是目前一次能源中需求最大的,应为石油;目前对乙的需求也较大,且从1930年开始到2010年左右对乙的需求持续上升,故乙应为煤炭。第(2)题,据图可知目前世界上一次能源主要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矿物燃料,在消费过程中,其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增加会导致全球温度升高和气候变化。第(3)题,太阳能是清洁能源,可再生;但受天气状况影响大,不稳定。第(4)题,我国西北和青藏地区太阳能较丰富。第(5)题,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且该地区地势平坦、人口稀少,有利于大规模地利用太阳能。第(6)题,注意从能源开发和利用两
13、个方面来进行分析。11(1)资源分布不均,资源组合不协调生产成本(2)矿产资源相对短缺可持续发展(3)资源利用率低生产技术管理水平解析:第(1)题,从材料一提供的煤、耕地、水资源的数据不难看出,煤、耕地资源尤其是煤炭过于集中于北方,华北地区耕地资源比重大,但缺水严重,制约土地资源优势的发挥。因此我们能够得出我国的资源问题是资源分布不均,资源组合不协调,特别是煤炭资源分布,必然导致北煤南运,造成运输紧张,而且运费增加,使得生产成本提高。第(2)题,材料二结合我国国情(人口多,经济发展快,对资源需求量大,但事实上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就有十几种探明储量不能满足需要)说明我国矿产资源的问题是矿产资源相
14、对短缺,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3)题,材料三的两组数据说明,我国不论农业用水,还是工业用水都存在利用率低的问题,原因与我国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有关。12(1)美国日本中国(2)D(3)受石油资源条件限制,增产困难;国内石油消费增长加快,供需缺口越来越大。 (4)合理有效利用煤炭资源,使用液化煤代替石油;加大开发与利用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新能源的力度,大力开发水能,提高电能在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的进程。(5)丙地理由:太阳高度角大(太阳总辐射量大);热带沙漠气候;云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多)。解析:第(1)题,阅读图1可以看出石油消费总量远远大
15、于生产总量的国家有日本、美国以及中国。第(2)题,阅读图2可以看出:石油消费量增长速度快于生产量的增长速度。目前我国消费的石油以国产为主。1996年我国石油出口量出现负值。20世纪80年代我国石油自给有余。第(3)题,受国内石油消费增长加快和石油资源条件限制,增产困难的影响,石油供需缺口越来越大,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第(4)题,要发挥煤炭资源优势;大力开发水能;加大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西部天然气的开发。第(5)题,影响太阳能资源分布的自然条件主要从地理位置和气候两方面分析即可。地理位置上,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多。气候方面:云量少,降水少,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的少,到
16、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越多。综上所述,结合甲、乙、丙三地的地理位置可得出丙地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第四节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1C自然事件发生在无人区,就不会给人类带来灾害,因而不能称为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孕育和发生涉及多种因素,人类活动可能诱发某些自然灾害,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改变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自然灾害具有周期性、多因性、群发性等特征。2B在我国的自然灾害中,洪涝和干旱最为常见,并且危害范围较广。3B由表中信息可知,20世纪70年代以来,尽管自然灾害次数增加,死亡人数却在下降。说明人类抵御灾害的能力已有所提高;但灾害损失却越来越大,受影响人数也越来越多,说明灾害对人类社会的损
17、害程度增加了。4B5.C第4题,从材料提供的信息可知:我国洪水灾害的发生频率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第5题,引发洪水灾害的诱因是短时间内大量降水或冰(积)雪融水,河道因不能容纳,导致河水溢出河道,夏季风的进退及强弱的变化导致降水量的时空变化不规律。6D台风带来的暴雨会产生水土流失,大量的雨水也会导致洪涝灾害。7C8.D第7题,在北半球,锋面气旋是一个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涡旋,因此正确;雨带的北移由夏季风的强弱决定。第8题,锋面雨带是由北方冷空气南下和南方暖空气北上相遇而形成的,当锋面雨带位于b位置时,黄河流域还处在单一冷空气控制下,雨季尚未来临,黄河流域仍在枯水期;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当雨
18、带位于c位置时,大约在5月份,台风对东南沿海的影响较小。9D10.A第9题,审题时一定要注意题干中信息“1990年以来”,然后在横坐标上找出1990年的位置,最后分析曲线走向。第10题,洪涝灾害是暴雨、大暴雨造成的地表水泛滥和滞留,因此降水强度大是造成H省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11(1)暴雨、洪涝和干旱(2)冬季风势力强(或春季阴雨多)农事活动早(3)春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强,而降水少;春季是农作物播种和生长时期,需水量大(4)带来丰沛降水,缓解旱情;有助于降温解暑(5)A、C、D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 我国的气象灾害分布最广泛的有暴雨、洪涝和干旱灾害。(2)我国华南地区由于位于我国南部沿海
19、地区,因此,农事安排较早,而一旦北方冷空气较强,就会使得我国华南地区的农作物受到影响。(3)干旱在我国的影响较大,但各地出现的时间不同,在华北主要出现在春季,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出现在夏季(伏旱)的7、8月份。(4)在夏秋季节,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由于经常受到副热带高气压的控制,容易形成高温少雨的天气,造成高温和干旱,而台风可以带来丰沛的降水,同时又可以降低温度,消除夏季东南沿海地区的高温天气,因此,台风不仅给我国带来灾害,同时还可以带来一些有利的影响,因此,分析问题要一分为二。(5)对于防御气象灾害所采取的措施,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干旱,修建水利工程极为重要;对于台风所带来
20、的暴雨洪涝,加固大堤、修建分洪工程,修建水库等很重要;对于台风造成的风暴潮等,可以采取加固沿海堤坝的措施等。12(1)ACACFCDE(2)D、EC、FA、B (3)兴建长江三峡(或葛洲坝、小浪底)大型水利枢纽(水库)等;在黄河中上游(或黄土高原)、长江中上游地区植树造林,加强水土保持或加固长江、黄河堤坝等;在沿海一带修建海防林(或在城市内疏通排水通道等)解析:第(1)题,从图(一)、(二)中可以看出中国洪水与干旱分布地区最广。由图(一)、(二)、(三)可看出地区内干旱、洪水、台风的发生频率较大。地区属黄土高原区,干旱、水土流失多有发生。地区由于地质活动、降水集中等因素的影响,多发生泥石流。第
21、(2)题,水土流失、泥石流多发生于岩石圈内,干旱、台风则发生在大气圈中,洪水、风暴潮是水圈变化造成的灾害。第(3)题,可联系近几年我国的水利工程、生态工程作答。13(1)华南华南(2)江淮梅雨(3)华北东北西南夏季风 (4)长江中下游洪水灾害发生主要受准静止锋的影响;松嫩平原洪水暴发主要是北方冷气团与暖气团相遇,形成快行冷锋,暖湿气流上升,降暴雨,形成洪灾。解析:夏季风强弱和进退早晚是我国水旱灾害频发的根本原因,所以要掌握夏季风的移动规律对不同地区造成的影响。长江中下游大面积的洪水灾害有多种原因,但题目只要求从气象原因来分析,分析思路可以从太平洋吹向大陆的偏南风与从蒙古吹来的偏北风切入,两种气流在长江中下游势均力敌,长期停留,形成大面积降雨。松嫩平原洪水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每年7、8月份从太平洋吹向大陆的偏南风,带来暖湿气流,同时,西伯利亚冷空气急剧南下,与北上松嫩平原的暖湿气流相遇,暖湿气流强烈上升,降暴雨,形成洪水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