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78一个差生的觉悟有感
读《给教师的建议》之78《一个“差生”的“思维的觉醒”》有感
真的是“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在校领导的力荐下,我终于在慢慢地一条一条地拜读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然而每每读完一条,就会让我联想到我的教育实践,联想到我们的教育现状,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在读到《一个“差生”的“思维的觉醒”》,感慨更深。
“差生”名叫巴甫里克,入学后不久,他就由一个活泼的、好动的、好奇心强的孩子,变得沉默寡言,过分地守纪律、听话和胆小了。学习上,他的老师们跟我们现在的老师一样,通过补课,不断地补,竭尽全力要把巴甫里克“拉到”那个标志着平安无事的救命的分数线上来。巴甫里克为此吃尽了苦头。他几乎没有时间去参加课外活动。只要他跟同学们一起玩耍那么个把小时,女教师就认为他偷懒,不肯用功。
让人惊讶的是,巴甫里克,这样一个“差生”,到了五年级竟然“咸鱼翻身”,一跃而成为非常聪明好学的学生,而他的智慧——用自然学科教师的话来说,是“表现在手指尖上”。一位教师在校务委员会的会议上说:“这个五年级生会做的事,是有经验的园艺工也很少能做成功的。”
到了五年级,许多课堂上,已经不像在低年级时那样只要求听讲和记忆,而且还要求动手做一些事情。这种课给巴甫里克带来了欢乐。在巴甫里克来说,幸福的日子开始了。他用玻璃和塑料盖成一个小小的温室,里面栽着几根剪下来的苹果树枝。他开始每天用温水浇土,注意使温室里经常保持一定的温度和空气的湿度。有半数的树枝成活了:芽苞绽开了,透出了发亮的小树叶,幼小的嫩枝开始生长了。但是,教师看到,巴甫里克心里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情。“那些成活的树枝,是我从树顶上剪下来的,”孩子对教师说,“而这些死掉的树枝,是从树的中部和下部剪来的。这么说,应当从树的顶部去剪取树枝。那样可以多培育出一些树苗啊……”
巴甫里克在学习上也一年比一年取得更好的成绩。这个青年的知识是牢固的、透彻理解的。他有一种突出的特点,就是想把学到的知识在以后的学习里加以运用,并且使它们在脑力劳动中占有一个确定的地位。中学毕业后,巴甫里克进了农业学院,后来成为农艺师,现在已经在一个国营农场里顺利地工作好几年了。
或许有人认为巴甫里克的成就不算伟大,不值得称道,然而他的事例让我想到了校长开会时讲的他的邻居,那个学习时就被认为是“差生”,而现在却可以帮我们的校长修电视机。也让我想到了我在教的一个“差生”,成绩是“大红灯笼高高挂”,然而他却可以在XX市科学学科带头人来校上示范课的时候,在全班几乎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坚毅地说“萝卜是浮的”,(然而无知地自认为聪明地学生却还嗤之以鼻),不过他现在仍在忍受着学习之苦。
苏霍姆林斯基,作为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论述、教育思想历来为教育专家、行政领导津津乐道,可是在实践层面上,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在中国当今的教育格局中却没有市场,这不免让人悲观。由此,我感到,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论著,这不仅是广大教师的必修课,更是教育行政领导的重中之重,因为只有他们,才有能力带领广大教师们共同走出应试教育的暗夜,走向光明。才能让我们中国更多的“巴甫里克”更快地“觉醒”。
第3页 共3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