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民国衣冠:风雨中研院有感 余佳 尊敬的各位前辈、亲爱的书友们,大家好。我叫余佳。今天跟各位分享岱峻的民国衣冠:风雨中研院。该书还原了成立于1928年的中央研究院在抗战爆发后南迁至李庄的历史,从描写民国时期中央研究院的学者入手,以人写事,由点到面,绘就民国学术人物群像,铺陈民国学术历史,谓之为山坳上的学术殿堂立碑,为凄风苦雨中的学人塑像。 本书作者岱峻在前言中说道:衣冠之谓,亦指代文明。左传有言: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民国历时甚短,仅三十八年,极盛期即战前的黄金十年.成立于1928年的国家最高学术研究机关中央研究院(简称中研院),无愧民国政府的美服贵冠。较之自己先前的几部
2、作品,作者说道如果说发现李庄、消失的学术城是各有侧重的群雕,眼下这本书则是一座座独雕;如果说李济传是全传,是整本戏,这本书里的十二篇文章则像短篇小说写人记事的横切面,是十二出折子戏。 如作者所言学术史也是学人的历史,作者独立成章,破费笔墨写傅斯年、李济、胡适、梁思成,梁思永,林徽因等名噪一时的学术精英,呈现了战时的世事多艰,南渡时流离颠沛,北归后潜心治学,局势已定后的人物走向。笔墨流连间,潜藏着诸多中国学术史之奠基做出突出贡献的非典型学者,他们或因意识形态差异、或因饱受打压而不为人所知。该书致力于人物整体形象的塑造和时代风貌的全面展现,有别于当下很多挖掘名人的趣闻轶事、过份渲染趣味性的的书,避
3、免了繁杂琐碎或者泛泛而谈。通过再现中央研究院南迁的历程和学人们在李庄居家治学的情景来梳理民国历史,作者岱峻重视考据,他查阅中研院的档案,整理罗萼芬、李光谟等人的口述;访谈过梁思成之子梁从诫,逯钦立的夫人罗筱蕖等等,获得大量第一手的珍贵资料,该书后附有八页注释,一共285条,涉及文章多为档案、日记,以及书中学者后人的回忆文章,还插入了许多珍贵的照片,展现了学者们在李庄居家治学的图景。一口气读罢全书12篇文章,至情至性的傅斯年,龙性难驯、多怀激烈的女书法家、古文字学家游寿,干练有抱负却悲剧收场的曾昭燏,美丽多才的林徽因,专注勤勉的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兄弟,一众人物形象鲜活立体,跃然纸上,
4、酣畅淋漓之余,联想到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这一响彻民国的口号,陷入对大师之后再无大师的思考: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聚集了传统学术之大成;民国时期大师备出,构建了现代学术体系;窃以为或许这与当时国家时局纷乱,政局不稳不无关系吧,没有过多政治因素的介入,学者们可以在相对的自由和民主的研究环境下得以潜心研究学问。 中国的历史不断在经历朝代更迭,历代的文人学者们也尝尝会面临国家与个人的前途抉择,新中国成立之初,中研院的学者们不少选择留在大陆,如陈寅恪、梁思成夫妇等,也有冲破阻力、放弃优厚待遇,毅然回国的钱学森、邓稼先,不论是因为文化认同感和故土归属感,还是肩负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责任和担当,正是他们对学术的执着追求与不懈努力,为新中国的文化科教事业奠定了基础。通过了解他们的故事,铭记他们的精神,感受他们的信仰,疾驰向前时能不忘回望那一群沉吟思考、笔耕不辍、上下求索的身影。第3页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