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史演义读后感精选范文:惩治贪腐的重要性 明史演义是一部由蔡东藩著作的书籍,不知道各位小伙伴们有没有看过呢。该书主要讲述了中国封建社会长达276年的历史,从朱元璋开国开始,到明思宗殉国,内容丰富,耐人寻味。网友们对这本书的评价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蔡东藩,清末民初人,以著述历史演义小说而闻名,其所著文辞犀利,所述史事详实,展现了历代兴衰、人事更迭,让后来者鉴,可与司马光所著资治通签相媲美。 我腿受伤养病在家期间,对明史演义前五十回进行了认真阅读,大事件可以简单概括为:元末农民起义、朱元璋建国执政、靖难役、仁宣之治、土木堡之变、夺门之变、弘治中兴、宁王叛乱,统治者经历了明太祖至
2、明武宗10代。历览他们治国之得失,可让我们知道今日反腐工作的重要性,更明白党风廉政建设容不得半点虚假。 腐败,犹如社会一颗毒瘤,侵蚀着健康机体,如不祛除,就由表及里,恶化社会风气,严重时可导致社会巨变。 明太祖起于农民,他深知贪官的危害性。因此,在其主政的三十年里,上朝从不敢懈怠,惩治贪官污吏毫不松懈。虽后世对其有诸多非议,但我认为正是他以铁腕治贪,不包庇贵戚勋旧,处理了如胡惟庸、蓝玉等一大批贪腐分子,甚至对贪者剥皮实草以儆后来者。正是这样,才开创了洪武三十年的政治清明、百官勤勉干事的局面。 而后来者,虽有治贪,但力度仍不及洪武时。他们或夹私泄愤,打击报复,或纵情于酒池肉林,过着权色戎马的生活
3、hellip;hellip;才出现了宦官王振误国、刘瑾乱国等。 政治清明时,则群贤毕至,而小人远离。一旦腐败抬头,就会出现贤达人士弃置于山野,而无人问津,群丑则献媚于君前,排挞异己,误国乱权。如不重视身边腐败现象,才出现了正德年间,前有刘瑾乱权,后有江彬、古大用、钱宁等误国,直至后来,宁王朱宸濠暗结中官,外结匪盗,武宗仍被蒙蔽而不知,直至宁王叛乱,几乎危机到大明王朝根基。可见,腐败不除,危及社稷。 政治清明时,则正气汇聚,而歪风远遁。一旦腐败横行,社会就会流行各种潜规则,办事必先备厚礼而求助于人。于是乎,出现了家长给教师送红包、患者给医生送红包hellip;hellip;作为园丁的教师、天使的
4、医护,早已把抚育后人、救死扶伤置于脑后了。故社会需要一丝清明,需要剔除各种滋生腐败的温床。可见,腐败不灭,危害风气。 政治清明时,则国势日隆,而外人不侵。一旦腐败流行,贪官污吏弹冠相庆,卖官鬻爵则横行其势,宵小之徒则荧惑于朝野。大明虽有成祖三征漠北之绩,然英宗朝,朝纲日衰,信任宦官王振,事事由先生裁断,内外奸臣趋炎附势于他,以财贿赂求取高官厚禄,朝中能臣良将或贬或戍。直至我们这位王先生怂恿英宗御驾亲征漠北的也先,出征不足而几近奢靡,遂之土木堡之变。可以说王振擅权并大肆畅行贿赂贪污之风,使明朝的仁宣之治在英宗朝戛然而止,更使明朝经土木堡之变由强盛走向了下坡。英宗之后的后继者,都没有从根本上铲除腐
5、败,依旧是过着纸醉金迷的腐朽生活,相继而来的或是宦官专权、或是朋党之争hellip;hellip;最终,带来崇祯皇帝吊死煤山。上溯到大唐,之所以有开元盛世,这与唐贞观之治,所追求的政治清明,人人求治,而后高宗、武则天治理下也有贞观遗风,最后,带来了四海畏服的开元盛世。可见,腐败不去,祸患于内外,则追求的强盛也仅仅是昙花一现,而不能长久下去。 纵观历史更迭,方知今日治贪已迫在眉睫。惩治腐败,就是要还政治一份清明,挽救社会风气,对我们当代和今后,都是至关重要的。经过十八大以来的洗礼,我们惩处了如周永康、苏荣、郭伯雄等一大批巨贪,足见中国共产党正以何等魄力和勇气,清理队伍中的腐败分子,这充分说明,我
6、们党已经认识到了惩治腐败问题的重要性。 在惩贪时,也不忘完善制度。八项规定落地生根,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把其自己行动指南,把党规铁律灌输到心中,先后不遗余力的开展路线教育、三严三实、两学一做hellip;hellip;这些足以证明,我们党正从根子上挖出滋生腐败的土壤,重塑起为官廉洁,坚守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做合格的共产党人砥砺前行。作为共产党人,更应像习总书记所号召的那样不忘初心。如我们不认识到这些,就会让腐败思想不断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到我们想扭转时为时已晚。因此,我们现在就要有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的认识,从小事抓起,从小事做起,不放纵自己,始终把纪律挺在前,做事有章,为人有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抵御各种侵蚀,自己的人生道路才能越走越远。 读一部明史,可知今日反腐多么重要,惩治腐败任重道远,不能麻痹大意。在以后的道路上,作为纪检干部,理应担负起应有的历史重任,不怕吃苦,敢于同任何腐败现象做斗争,用一身正气去捍卫政治清明。第4页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