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梁家河原创心得10篇 文秘网是专业的范文写作网站,每日更新大量热点文章。同时,我们有一支专业的写作团队,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原创文章定制服务。如果下面的范文没有合适的,您可以通过企业qq:4000121855或者写作电话:400-012-1855联系我们,我们将为您提供最优质的一对一服务。 【篇一】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跟我一样,有这样的感觉,我们从来没有像现在一样,在远离首都的陕北延安,学习梁家河。近距离地跟一位大国领袖对话,走进他丰富而具体的精神世界,探究其历练的足迹和博大的胸怀。 任何一代领袖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土壤。 习近平曾坦诚地说,在他的一生中,对他帮助最大的,“一是革命老前辈
2、,一是我那陕北的老乡们”。书中,所触及的内容,不仅是青年习近平感人至深的劳动锻炼过程,更是习近平人生信仰和至高理想的形成过程。通过进一步学习,我们不难发现蕴含在这些感人故事中、在领袖成长过程中的,思想层面的内容。“火,是被人类征服的第一种自然力。从远古钻木取火的神话传说,到煤、油、天然气和太阳能的应用,人类为了火的利用、燃料的来源,曾进行了几十万年的艰辛斗争,不断换取人类的文明、进步。今天,正在进行的推广利用沼气,也是这场斗争的一个新的回合。” 如果说整篇文章记录的是青年习近平在“沼气革命”中的先进事迹,那么,这段话则体现了一种更具理性、更具思想的信息。现在看来这是一段很平常的话,如果将它回归
3、到“全国江山一片红”的历史断面上,这段话的意义和价值更值得我们深思。 【篇二】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首先进入视线的便是总书记的这句话。一页一页的读下去,我深深感受到梁家河里面的学问,感受到习总书记七年成长经历中所蕴含的教育意义。 理想信念的树立。“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青年时期的总书记在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立下为祖国和人民奉献的理想信念。作为一个年轻人,我要对自己人生负责,就应该深刻思考自己生存的意义所在,从而
4、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并为之努力付出,才不会愧对自己的人生。 自身品质的锤炼。我对书中青年总书记的深刻印象是吃苦耐劳、求知若渴。从北京城里来的他和他们,在忍受严寒、饥饿、跳蚤等种种折磨的同时,与农村的“受苦人”一起下地劳动、一起修大坝等等,经历了如今我们难以想象的苦难。同时,苦难中的他坚持着“先从修身开始”的座右铭,“一物不知,深以为耻”,在劳作的间隙、在昏暗的油灯下都曾留有他学习的身影。这两点恰恰是我所缺乏的,更是我应当学习的。 奉献意识的升华。从陌生到熟悉,习总书记在劳作和思索中,树立了为人民做实事的奉献意识。这样的奉献与付出留在了他知青七年的点点滴滴当中,在陕西第一口沼气池里,在他带领社员打
5、坝的身影中,在他作为大队书记为乡亲们带来的一个个改变中。这种奉献意识不断升华,体现在总书记为党和人民、为国家的种种付出当中。对奉献精神的追求,是我们这一代人所缺乏的,但也是我们这一代人应当追求的。年轻的我也应该在工作、家庭、社会等方面懂得付出、甘愿付出、努力付出。 生存还是毁灭。在命运的跌宕间,年轻的习总书记已然开始思考这些,并在七年的锤炼中树立了自己为人民做实事的人生观。尚还年轻的我,在生命还未流逝过多的此时,也应该深刻思索,立下志愿并为之不断奉献。 【篇三】 我们要从梁家河中学习什么。 一、学习理论结合实际的工作作风。 40多年前(1969年1月),年轻的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当知青时谋事、
6、创业、做人的感人事迹和经历,从中很受教育和启迪:首先,我觉得凡事要实事求是,只有结合实际,才能真正做到好心办好事。比如当年国家主席梁家河打坝淤地的地方,感觉陕北跟我们XX县区差不多,无论是地质地貌、人文,只是气候相对较为湿润。但国家主席当年在解决这个困难的时候,就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他通过因地制宜,从梁家河实际出发,带领群众通过打坝淤地,来增加耕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相信正是有了在梁家河的宝贵经验,让总书记能够“居高位而知基层,揽全局更懂细节”。 二、学习谋实事、干实事的实干精神。 工作必须真心实干,只有干部带头,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想当初梁家河缺柴少油,燃料、照明
7、、用水是生产生活最大的问题,国家主席就站在群众的角度,群众想什么,他就带头做什么,群众盼什么,他就带头干什么。于是他就带领村民打井,建了XX省第一口沼气池、创办铁业社等,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照明等问题。他也以“能吃苦,干实事”的党员干部良好形象,赢得广大群众的高度赞誉和真诚拥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定不能在群众面前夸夸其谈,说漂亮话,做表面文章。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干部带头干。作为一名基层的党员干部,今后,我们就是应该在服务群众的工作实践中,以群众满不满意、实不实惠、幸不幸福来衡量和检验工作的成功与否。 三、学习付出在先、不计个人得失的态度。 我还
8、觉得做人做事都必须实实在在,只有求真务实,才能真正树立干部的良好形象。梁家河村在建大坝时,在水沟旁铲土是个苦差,国家主席总是会主动去水沟旁铲土。这虽然是个微小的细节,但却体现出国家主席做人做事实实在在的朴实品质。我时常在思考,我们干部的形象怎么树。威信从哪里来。听了总书记事迹后,我觉得就是靠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实实在在、点点滴滴的工作累积起来。我相信自己多一点苦、多一点累,群众就会少一点愁、少一点难。 四、学习严以律己,抓好“八项规定”的落实。 1994年吕侯生右腿患了骨髓炎,习总书记为他寄去500元路费,回程时又送去2000元。梁耀才妻子病重,习总书记寄去1000元。同时,还帮助梁家河村通了电、
9、修了学校、修了桥等这都是习总书记为村里、为群众办的实事。但在2015年2月回梁家河时乡亲们拿来了自家的土特产,习总书记没有要,但收下了乡亲们的心意。高彩梅为总书记一家人送了三双鞋垫,彭丽媛收下并付了200元钱。离开梁家河时,每人还付了30元饭钱。从以上的种种可以看出,习总书记自始至终严以律己,严格身边的家属,始终牢记“八项规定”的要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也要始终管好自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感染身边的人,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篇四】 细读梁家河不禁使我感慨万千,从习总书记这句座右铭浓缩了他人生价值观的全部,“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
10、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多么朴实的语言;多么发人深思的简短话语;多么的铿锵有力的坚定信念;多么富有感召力的言辞 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时的工作、生活经历和梁家河几十年的时代变迁,被这其中蕴含的习近平总书记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复兴民族的梦想所触动。习总书记在梁家河岁月里一言一行,诠释了他崇高的革命理想。 手捧梁家河,眼前不由自主的浮现出我们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高大的身躯,不同的年代有着共同的志向;共同为人民幸福的生活儿绞尽脑汁,毛主席在延安十三年的情景仿佛与习总书记同年,习总书记的初心就是在梁家河形成的,他初到梁家河村就面对“跳蚤关”“饮食关”“劳
11、动关”“思想关”四大关的挑战;因为家庭原因在入团、入党、上大学等问题上受到不公正对待和种种考验;不放弃自我学习,他博览群书,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为老百姓谋实事,到四川认真学习建沼气池并回来帮助全村建设;带领村民打地坝、挖井、办铁业社、代销点、缝纫社和磨坊;离开梁家河后不忘接济乡亲等等。家境较好的习近平在困境中自强不息、珍惜光阴读书学习、不怕吃苦敢于吃苦、勇于担当善于谋事、心系百姓多干实事、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等正是我们所要学习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认真汲取其中的精华养分,不断完善自我才是工作不可忽视的重点。 艰苦的时代磨炼人的意志,正是伟人孕育伟大梦想的时期,梁家河是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代工作生活的
12、起点,是习总书记读懂人生、读懂中国、读懂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驿站,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祥地和逻辑原点、实践起点。深入学习梁家河精神,就必须要在学习中受益,做到思想上高度统一、政治上高度清醒、感情上高度切近、行动上高度同步。 青年时期的习近平在梁家河奋战了七年岁月,对比梁家河今昔变化,站在新历史方位,人们会感受到,梁家河这个坐落在陕西北部的小村庄,深深包含着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成为每个怀揣梦想、甘于奉献的青年人的向往之地,更是无数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 “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关键只有几步,特别是年轻的时
13、候,所以习主席倡导年轻人应该多读书,读好书,追求人生大理想。今天的中国,处在伟大民族复兴的关键时候,需要一大批的年轻人有大理想,大追求,来实现我们的中国梦,我们必须要将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所展现的优秀品质精神能传承和发扬,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坚定维护核心,始终在思想上看齐追随,按照上级统一安排,学习宣传践行“梁家河”精神热潮,努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展现新气象、干出新业绩。让梁家河精神真正的走进我们每个公民的内心,国泰民安才是所有人最佳的归属。 【篇五】 近日,全国上下掀起学习梁家河精神的热潮。这几天,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仔细阅读、深刻学习了当代纪实文学梁家河。这本书全景展示了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
14、和梁家河发生的巨大变化,记录了他在黄土高原腹地的小村庄梁家河七年的成长、劳动、生活、奋斗,记录他在艰难困苦中磨砺,在不断成长中服务群众。 习总书记说,梁家河的插队生活,让他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看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了解了社会,这个是最根本的。很多实事求是的想法,都是从那个时候生根发芽的,以至于到现在,每时每刻都影响着他。 作为当代的年轻人,尤其是一名党员、一名组工干部,更是要深刻领悟梁家河精神,向青年习近平学习,学习他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习总书记在梁家河一待就是七年,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桩桩实事做起,带
15、领村民打坝淤地、发展沼气、修筑梯田、植树造林,在村里建立磨坊、裁缝铺、铁业社、代销店等,解决了群众日常生活照明问题,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他还把奖励给他的三轮车换成了群众最需要的手扶拖拉机、磨面机、粉碎机,更好的服务群众。而现在,我们大部分人都习惯于做温室里的花朵,而不愿意去经历大风大浪。能吃苦、肯吃苦,是现在青年所普遍缺失的,不能和群众打成一片,就不可能把工作做好做彻底,也不可能真正了解群众的疾苦。 “我爱好很多,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总书记曾这样说。在梁家河时,他除了劳动,就是到处找书、看书,常常看书到深夜,曾跑30里地去借书,这给我很大震撼。而这,是在那样艰苦的条件和繁重的劳动之余做
16、到的。对比今天的自己,有什么理由不去读书、学习,并且坚持下来。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更应该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态度乐于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才能不断增强干事创业的能力和造福人民的决心。 梁家河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梁家河精神更是激励新时代共产党人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精神食粮。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向习总书记学习,做群众拥护爱戴的人民公仆。 【篇六】 最近,单位给我们每人发了一本梁家河,工作之余,我认真仔细研读。 梁家河全书十万两千字,40幅图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树高千尺忘不了根”,讲述了习近平40多年来对梁家河乡亲们的牵挂及两次回梁家河的事情;第二部分“窑洞里长满了故事”,讲述了青年
17、习近平当年带领村民打淤地坝、建沼气池、发展生产以及在艰苦环境下仍刻苦学习、不忘修身的故事。第三部分“一声声喊我小名”,讲述了习近平的为人处事对当年的“小伙伴”的影响;第四部分“我们走在阳光路上”,讲述了现如今梁家河村民的幸福生活,展现了梁家河40多来的变化。 之前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再读梁家河,习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和成长经历,强烈地震撼着我的心灵。习近平在梁家河过“四关”,我觉得每个党员干部也要过“四关”。 一是“学习关”。青年习近平到陕北插队,只带了两个行李箱,里面装的全是书;他在田间地头休息间隙抓紧读书,干了一天活再累,晚上也要看书到深夜。他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
18、程度。而且一直坚持,广泛涉猎了历史、政治、哲学、文学、外交、传统文化等领域的大量书籍。他不仅爱读书,而且善读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党员干部要过“学习关”。现在,书多了,想读什么书就有什么书,但我们的读书学习越来越快餐式、碎片化、浅层次。我们应该克服浮躁之气,静下来多读经典,陶冶情操。还要多读一些业务相关书籍,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水平。多读书,读好书,努力做到又博又专、愈博愈专。 二是“吃苦关”。梁家河的村民说:“近平一直拼命干,从不撒奸儿”。意思就是说习近平干活从不耍奸溜滑。习近平从最开始“扁担把他的肩膀磨得一层一层掉皮、出血”到“肩膀上磨
19、出了厚厚的茧子”;从“躺在跳蚤堆里睡觉,一咬一挠,浑身发肿”到“对跳蚤的毒素产生抵抗力”;从一开始劳动“连婆姨都不如的每天五六个工分”到两年后“拿到壮劳力的10个工分,成了种地的好把式”。不管多累多苦,青年习近平总是一直拼命干,从来不“撒奸儿”。充分说明了习近平的吃苦精神,习近平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实在是令人敬佩。孟子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党员干部要过“吃苦关”。我们现在的生活不愁吃不愁穿,工作环境也这么好,但是有些干部却整天抱怨自己工作多,根本上还是没有吃苦精神,享乐主义作祟。我们要像青年习近平那样,敢于吃苦
20、、乐于吃苦、善于吃苦、不忘吃苦,在奋斗中创造属于自己的无悔青春。 三是“实干关”。梁家河的村民讲,“近平不搞形式主义,不搞那个年代时兴的学习、运动,而是立志办大事,要给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村里缺地缺粮食,他就带领大家打淤地坝;村里缺水,他就带领大家挖深水井;为了方便村民缝补衣服、磨面磨粉、购买日用品和农具,他给村里办起了缝纫社、磨坊、代销店、铁业社。“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办,而且都办得轰轰烈烈。”青年习近平的务实还体现在村民都爱听他讲话。村民们都说,“近平开会和其他干部不一样,其他干部开会,讲话的时候老百姓在下边抽旱烟的、说闲话的、纳鞋底的,基本上没有人听。唯独习近平
21、开会,讲话的时候大家都静悄悄地听”,“能把人听憨了。”原因就在于青年习近平“不说空话,不说大话”,讲得“特别实在”,说的都是老百姓想说的心里话。我们现在的很多干部,都是坐在办公室就把活干了,很少深入基层,偶尔去基层调研,走访,也是走马观花,安排式调研,意义不大,效果不明显。国家提倡精简会议,反对文山会海。但是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反而愈演愈烈。会一级一级开,文件材料一个比一个长,责任状还是满天飞。回想自己去年在乡镇当扶贫干事,就做的不好。每天都是在办公室围着表册、数据、系统、资料转,很少深入贫困户,对上级政策没有结合实际情况,生搬硬套,导致在某些工作安排上考虑不周全。我们偶尔也会听到个别干部说
22、觉得自己干的活毫无意义。为什么觉得毫无意义,可能他自己都觉得自己干的尽是些虚事。党员干部要过“实干关”。少讲一些空话,多干一些实事比什么都强。要为群众办实事,就要先调查研究,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了解当地实际情况。只有真切了解基层群众的疾苦和贫困地区群众生活的艰难,才能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才能够有正确的工作方法,才能真正为老百姓做实事、做好事。 四是“担当关”。梁家河村民梁玉明说。“近平敢说敢做敢担当。”习近平做事情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他一旦担起责任,就有自己的想法,就敢干事,敢干大事。当年他当选为大队党支部书记,在报纸上看到XX省大办沼气的报道后,就立刻想到在梁家河也建沼气池。说明
23、了他敢想,而且他还是个行动派,他立马把想法汇报县委并获得批准去四川“取经”。学成归来,面对村民的流言蜚语、质疑.他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难题一个一个解决,最终在梁家河建成了XX省第一口沼气池。充分说明了习近平是一个敢想敢做敢担当的人。我们现在的很多干部,工作中虽然有想法,但也仅限于想法,没有行动。至于为什么没有行动,我认为不外乎没自信,怕干事,怕担当。觉得自己万一干不好呢。万一出什么错呢。还不如不干,不干就不会出错。我认为党员干部要过“担当关”。不干不是不会出错,不干本身就是错。在其位谋其政,要敢于挑起大梁担责任。只有敢担当才能办大事,敢担当才能成伟业,敢担当才能为人民。 【篇七】 1969
24、年初,15岁的习近平来到XX省XX县区梁家河村,直到1975年10月离开。在这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里,从不会做饭、不会干农活的普通知青,到乡亲们眼里能吃苦、爱读书的好后生,再到为群众办好事、干实事的大队支书,习近平得到了受益终生的东西。他说:“我永远不会忘记梁家河,永远不会忘记父老乡亲,永远不会忘记老区人民。” 在“恰同学少年”的宝贵青春年华里,很多人都曾有过拼搏奋斗的足迹,心中都淌着一条梁家河。这条河或是一张刻着“早”字的书桌,见证着“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明惰寸功”的寒窗苦读;或是一捧带着家乡晨露的泥土,遥寄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不解乡愁;也可能是一摞沾满泥土味的民情日记,记录着
25、“济困扶贫挥雨露,走村串户历山川”的辛勤脚步。 这一条条河流,满载鲜活的故事,寄托着不舍的牵挂。它们不光是地图上一个简单的坐标、生命中一段曾经的岁月,更是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扎根生长的地方,是为民造福的初心萌芽的地方,是“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心在哪里安放,人就会在哪里绽放。这种“梁家河”情怀也蕴含着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的情感与希冀,是检验党性修养、信仰初心的试金石。“草帽书记”杨善洲退休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他说:“入党时我们都向党宣过誓,干革命要干到脚直眼闭。”“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一直把“让中国
26、航天的触角能够伸向更加遥远的太空”作为自己的梦想,耄耋之年仍然奔走在发射场,一年要穿破几双布鞋。电磁弹射器发明人马伟明始终信奉“我们从不仿造,我们做的都是原创”的职业信条,为给新型潜艇造“中国心”,每一年春节都是在实验室度过的。 党员干部与心中的梁家河距离有多近,党和国家的凝聚力就有多强。一个党员干部能否得到群众的支持与拥戴,不在于其工作时间的长短,而在于其历经沧桑仍怀有赤子之心,仍怀有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习近平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这些年来,梁家河的乡亲也一直记得那个“架子车拉得倒好哩”“干活从不撒尖儿”的好后生,那个带领村民打淤地坝、建沼气池,修梯田、办沼气的大队支
27、部书记。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写道。“细想过来,每个人的生活也同样是一个世界。即使是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那个世界的存在而战斗。”愿每一名党员干部心中都有一条深藏心间的梁家河,不忘本色、本来、本源、本根,一直为心中的世界和梦想而战斗。 【篇八】 近日,全国上下掀起学习梁家河精神的热潮。怀着对党的核心、人民领袖的深厚感情我仔细阅读了梁家河一书。一翻开书,最醒目的位置就写着总书记的话:“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总书记在黄土高原腹地的小村庄梁家河一呆就是七年,在这片黄土地上成长、劳动、生活、奋斗,在艰难困苦中
28、磨砺,在不断成长中服务群众。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所树立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初心,奠定了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立足点,形成了他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出发点。后来又两次回到梁家河,见到梁家河村民,关心的都是老百姓收入、养老和医疗等最基本的生活问题。正是这种源自内心深处的“人民立场”,使得总书记把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作为治国理政的目标。 总书记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真诚和群众交朋友打成一片,真心实意为群众干实事,最终成就了在梁家河的一番事业。其实困难的工作只有干部带头,真心实干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在梁家河那样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差、总书记站在群众的角度,群众想什么他就怎样去做。于是从带领村民打井,到
29、修建第一口沼气池、创办铁业社。解决群众日常生活照明问题。以“能吃苦,干实事”的形象赢得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一系列感人事迹,让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又坚定了我服务基层的信念,作为基层干部我们应该促进农村发展、让农民受益、让青春无悔。为推动农村事业的发展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扎扎实实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件事。 【篇九】 在黄土高原腹地XX市XX县区文安驿镇,有一个梁家河村,周围沟壑纵横,干旱缺粮,曾经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陕北小山村。但就是这样一个村子,不但在70年代诞生了XX省第一口沼气,更走出了共和国的领导人,成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源地。梁家河既是少年习近平梦开
30、始的地方,更是激励广大中华儿女奋力实现中国梦的扬帆起航地。 梁家河是知青圣地,需要一步步去丈量那里的每一寸土地;梁家河是一本书,需要一页页去品读那里发生的每一个故事。伟大的时代会造就伟大的领袖,也会诞生伟大的作品。长篇纪实文学梁家河的横空出世,带热了当下略显冷清的读书市场,留下了不朽的传奇经典。它有一种魅力,一听书名就想买,一读就欲罢不能。梁家河情感真挚、描写细腻、语言生动,通过阅读让我们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鲜为人知的一面,他身处逆境却愈挫愈勇,四十多年为民服务初心不改、甘当人民勤务员的爱民情怀。醉心书中,仿佛在与智者对话,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犹如一幅幅波澜壮阔的革命画卷在读者眼前徐徐展开。 “泪
31、别梁家河”章节里,有一幅拍摄于1975.10.8的欢送习近平入学留念的黑白照片,将我们的思绪拉回到了四十多年前。习近平是插队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漫长的七年知青岁月,他从一个懵懂青涩的少年成长为一个一心为民、备受爱戴的青年党支部书记,这其中付出了多少努力。考上清华大学是他一生的梦想,梁家河的乡亲们也知道这张录取通知书来得有多么艰辛,不能因为不舍把他留在村子一辈子。离别的那天上午,他刚一开门,看到全村的男女老少都挤在了院子里、道路旁,大家拿着红枣、小米,有吃的有用的来给他送行。乡亲们百感交集,既为他考上清华大学而高兴,又为梁家河离开这么一个好支书、好后生而难过。总书记一下子
32、就落泪了,渐渐地人群中哭声越来越多了,乡亲们的心与他的心紧紧地纠在一起。他流着泪说:“你们对我这么好,我不走了,就在这儿扎根一辈子。”一位“小伙伴”怕他心软真的不走了,对着他吼,习近平这才依依不舍地走了。那天,乡亲们没有一个人再去干活,送别的队伍一直走到村外十多里远才渐渐散去。梁玉明、石春阳、张卫庞、吕侯生等12个人更是步行40多里送到了XX县区城。在那个年代照相是很奢侈的一件事,平日一贯节俭的大家那天大方了一把,凑齐了5元5角钱,还坚持不让习近平出,这才留下了这张充满温情的珍贵历史照片。带着对梁家河深深的牵挂习近平踏上了离开延安的列车,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一直在梁家河生根发芽,那里的乡亲们也从
33、不曾忘记昔日的知青习近平。 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红色基因,他与梁家河百姓的鱼水情深深感动了每一个人,这是怎样的一种干群关系。我们学习梁家河,就是要学习总书记热爱学习、百折不挠、一心为民、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让梁家河成为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梦田,与祖国一道共创属于新时代的中国梦。 【篇十】 通过学习纪实文学梁家河一书,给我的其实很多。该书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及深刻体悟,对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为当代青年坚定理想、立志成才都有着重要意义。书中蕴含的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复兴民族的梦想,并且坚持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态度
34、、工作责任,始终保持敢打硬仗、敢啃硬骨头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书中讲述了他带领村民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等发展生产的为民情怀以及刻苦学习、不忘修身的励志故事,让我深刻认识到青年习近平是如何在逆境中成长,在磨砺中脱胎换骨,在窑洞里读书求知、汲取精神力量,在实干中逐步树立“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理想信念。正如梁家河村党支部原书记石春阳所说,“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当年的北京知青习近平,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桩桩实事做起,为当地百姓谋幸福、谋发展,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我们党员干部需要向总书记学习的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民服务宗旨。心里装着人民,时刻想着要为人民办实事。在各种困难和考验面前,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坚持读书、修身,不断地练就自己为群众服务的本领和能力,以便于更好的造福一方百姓。第19页 共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