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学习体会 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推动农业农村工作新发展 根据组织的安排,2017年2月16至18日,我在自治区党校参加了为期三天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训班。通过学习,使我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互联网+农业”、生态养殖等重点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现结合自身工作,谈谈个人的一些收获和体会。 一、学习的收获和体会 (一)深刻领会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与意义 2015年12月24日至25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表述。当前农业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包含三方面要点。一是以增加农民
2、收入和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提升农业综合效益,稳定农业经营收入这个农民收入基本点;二是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通过结构调整实现农业领域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通过改革形成高效率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而提高农业的供给质量;三是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关键就是要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从而实现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的“三个激活”。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供给侧问题和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主要是农产品稳定供给、农民增收、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压力加大。这迫切需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
3、过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农业发展转型升级,转变生产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提高农业效应,促进农民增收。 (二)深入把握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经验与做法 “十三五”示范区工作由创建和认定为主转入了建设与管理并重的新阶段,工作重点也相应转入到加快建设、以点带面、示范引领上来。要以基础设施建设扶持与服务体系建设引导为工作抓手,加快构建各类资源要素协调有序配置的生产体系、各类主体之间相互依存、紧密协作、共融共生的新型经营体系、一二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三)深入学习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与策略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确立“基在农
4、业、利在农民、惠在农村”的基本思路,以一产为基础、二产为重点、三产为亮点相互促进发展。一是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一产向二三产业自然延伸;二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价值链增收链;三是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打造农业与文化生态休闲旅游融合发展新业态;四是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促进资源要素向农业渗透融合。 (四)切实把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抓好“调结构、创规模、降成本、建体系、优环境”五大重点任务。 1.重点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强化一产基础支撑力。遵循市场导向,以农林畜牧结合和种养一体为导向,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重点是抓好农业质量提升和
5、品牌创建,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监管和追溯体系,打造和培育一批优质农产品品牌。加强水、电、路、通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农村事业发展提供有力基础保障。 2.重点发挥适度规模经营的引领作用,优化经营体系。积极探索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退出政策,支持发展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加快开展“小块并大块”土地整治,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复垦等工作,支持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大力引进龙头企业,引导和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适度规模发展。 3.重点推进节本增效,优化生产体系。发展节水农业,推广水肥一体化
6、、喷灌、微灌、膜上灌水等工程,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营效益。生态养殖技术,利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理论方法指导畜牧生产,通过生态养殖,不断地提高畜产品的质量,保障动物肉制品的营养和安全。 4.重点构建农产品流通体系,加速产业链融合延伸。大力推广“互联网+农业”模式发展,加强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不断增强农产品初级加工竞争力,特色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能力,推进原料生产、加工物流、市场营销等融合发展,促进产业链增值。 5.以治理和修复农业生态环境为重点,优化资源利用方式。实施农业清洁
7、生产,大力推广节水、节肥、节药等节本增效技术,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和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推广秸秆直接还田、过腹还田、秸秆饲料、果园覆盖、食用菌生产等综合利用技术,禁止秸秆焚烧;综合整治畜禽养殖场所,推广“微生物+生态养殖”,利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理论方法指导畜牧生产,通过生态养殖,不断地提高畜产品的质量,保障动物肉制品的营养和安全,减少水土污染源。 二、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引领我县农业农村工作新发展 通过培训学习,让我对推进我县当前农业农村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2017年我县坚持调优特色农业产业结构,培育主导产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示范区建设及品牌打造,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特色农业现
8、代化、规模化、产业化、特色化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实现绿色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一)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在确保粮食总产量稳定增长,提高单产和改善品质的同时,做优做强特色农业,继续以林下养鸡、火龙果、葡萄、桑蚕四大产业为主导,统筹发展“双高”糖料蔗、红肉蜜柚、柑桔、荷莲、莲雾,油茶等特色产业,强力推进火龙果品种改良,提高产量,改善品质。积极发展林业、畜牧业,增加林业、畜牧业的比重,实现农业、林业、畜牧业齐头并进。 (二)发挥龙头示范作用,建立新型经营体系。通过授信抵押、财政奖补、项目扶持、信贷支持等措施,扩大招商引资。发展或引进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经
9、营主体,推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地+农户”等模式,提高组织化程度,扩大经营规模,带动农民增收。2017年全县计划培育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2家,发展自治区级合作社2个、市级合作社12个、县级合作社24个,发展家庭农场22家以上。 (三)扎实推进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打造农村改革先行区。积极实施自治区、市、县、乡四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工程,鼓励支持示范区主体实现农工贸、产学研相结合的经营方式,推广多功能有机融合、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模式。加快22个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的详细规划编制。按照示范区建设要求结合我县成功创建经验,逐步在各乡镇全面推进,实现示范区创建工作全覆盖。 (四)创新农产品营销
10、体系,促进产工销一体化建设。大力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建设“一个中心,三个体系”(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农产品电子商务营销体系、赶街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赶街农村物流体系)电子商务综合模式,解决农产品种植销售渠道不畅的问题。支持企业纵深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引导龙头企业实施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提升农产品深加工水平。加快推动惠民蚕业公司、果汁果脯项目、江苏鑫缘集团茧丝绸等一批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落地投产。 (五)着力创建自主品牌,提升农产品综合竞争力。围绕平果火龙果、蚕茧、葡萄、大青枣、柑桔、红心蜜柚、莲雾等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加强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和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三
11、大体系建设,组织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争取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名牌农产品,为品牌化发展提供管理保障。 (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广现代农业新技术。一是加快水、电、路、通讯等公共设施建设。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治、农田水利、中小河流域治理、养殖小区改造等工程,推进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快农业新技术推广。通过引进诺贝丰化学有限公司等企业,大力推广应用喷滴灌、水肥一体化设备等先进适用农业生产设施,搞好农业产业基地农机具配套服务,不断提高农业设施化、机械化装备水平。 (七)推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产业综合效益。围绕
12、我县重点发展的“特色水果、桑蚕、特色养殖、林业、旅游扶贫”等五大特色优势扶贫产业,积极动员贫困户参与现代特色农业产业综合开发,推进现代特色农业与产业扶贫有效衔接;大力开展宜居乡村建设,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有序推进“产业富民”“服务惠民”“基础便民”三个专项活动,打造富美乡村;重点推进“马四坡”整体连片开发,加快推进与东方园林公司合作,着力打造一个25000亩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农业公园,带动旅游产业和相关服务业发展,推动农业转型升级。 (八)深化农业农村各项改革,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重点是落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权属、农村集体经营性资源权属,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生机勃勃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13、。大力推进土地确权颁证和小型水利体制改革工作,推进土地使用权和水资源使用权确权进场交易;推动“河长制”体制建设,切实保护水资源;继续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增强为农服务能力;稳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加快转型升级。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有力保障。 三、对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发展的建议 (一)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区奖补激励机制。自2014年自治区启动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创建工作以来,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发展势头迅猛,效果显著。2016年自治区出台了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建议市级参照自治区级出台相关奖补激励制度。 (二)加强“双高”糖料蔗基地建设工作。根据国家、自治区糖业发展规划意见,到2020年,广西将成500万亩优质高产高糖糖料蔗基地,建议我市抓住当前机遇,加快传统甘蔗产业调整力度,大力引导和支持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的高产高糖糖料蔗基地建设。 (三)大力发展“微生物+生态养殖”模式。随着规模化养殖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种养结合平衡被打破,畜禽粪便污染难处理的问题日益突出。为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目前市场已成功探索出涵盖“微生物+固液分流”“微生物+高架网床”“微生物+饲草料”等多个层次的生态养殖模式,从而实现抗生素用量大幅降低、用料用水用工大幅减少、粪便变肥料实现零排污,畜禽产量质量双双提升。建议我市鼓励支持发展“微生物+生态养殖”模式。第8页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