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我为何逃出大学读后感.docx

上传人:pc****0 文档编号:6369353 上传时间:2024-12-0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6.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为何逃出大学读后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我为何逃出大学读后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我为何逃出大学读后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我为何逃出大学读后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我为何逃出大学读后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我为何逃出大学读后感 那天,一位朋友从香港来京,晚上约了几位新知旧友在城东的一家酒楼小聚。席间,朋友的一位旧友谈起了她的儿子,说:苦熬了十几年,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可是没读到一半他就跑出来了,连文凭也不要了。他的一个同学,以高分考进上海一所重点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只读了一年也跑出来了。还有我老同学的儿子,在北京上大学,也在闹着要退学。你说,这些年轻人是怎么了。就是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想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也得先拿到文凭啊 正说着,一位高个儿,梳着马尾辫,穿着大红t恤,背着黑色摄影包的年轻人推门进来。 这是我儿子小路。她马上打住话头,给大家介绍说。 分手时,小路母亲悄悄跟我说。他也许愿意跟你谈谈,

2、你问问,他是怎么想的。 这之后,我曾多次给小路打电话,都是他母亲接的。他不是在忙着拍电影就是去法语班听课或是去酒吧看电影会朋友。 不久前的一个深夜,我终于在电话那头逮着了小路。他很痛快地答应和我聊聊。18岁以前,所有的人都告诉我.人生的路只有一条,这就是上大学 从小学到高中,我一直都是好学生,虽然初中毕业以几分之差没考上重点高中,但是高中3年我不敢有丝毫的懈怠,那些年,我满脑子就想着一件事:一定要考上大学。 我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虽然他们不像我有些同学的父母那样将考大学挂在嘴边,但是他们每一点细致人微的关怀,每一句殷殷叮嘱的话语,都能使我感觉到那份沉甸甸的期望。我还有一位姐姐,她在国内读了大

3、学后,又留学日本,每逢谈起她,爸爸妈妈总流露出掩饰不住的骄傲。 后来我才明白,不管我和我的同龄人愿不愿意,上大学,这似乎是一条规定好了的路。在我们前面,已有无数师哥师姐从这条路上走过,在我们后面,还将有无数的师弟师妹从这条路上走过。 为了考上大学,虽然我没有头悬梁、锥刺股,学习也算是刻苦的。我不喜欢英语课,可是为了高考不拉分,我不得不硬着头皮背单词,记句型,那些日子我背得昏天黑地。虽然下了这样的苦功夫,后来进了大学,我对英语也没热爱起来。上课时,我不得不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因为老师告诉我们,只有跟着他走,才能考上大学。 记得上高中时,语文老师让我们给课文分段,并写出段落大意和课文的中心思想。我

4、向来就对这种划分段落、总结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的作业很反感。一篇好文章,一千个人阅读,会有一千种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怎么可能只有一种答案。况且,划分段落、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怎么可能只有一种划分。我想,如果请文章的作者来做这样的题,说不定也会做错,因为,他绝对不会是想好了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才动笔写的。可是老师告诉我们,有不同的看法可以保留,但是考试时,必须按标准答案答题。 一次,化学老师给我们布置课堂练习,我做错了一道题。老师罚我回家后做100道化学题。其实这种惩罚在不少校园一直盛行,罚读一百遍书的,抄写一百遍课文的,罚去学校操场跑10圈的。老师也许是恨铁不成钢,可是,这种惩罚在学生心灵留下的阴

5、影和伤痛也许会伴随一生。 上小学3年级时,我爱上了摄影。开始,也就是拍拍风景照。后来,我进行了一种尝试,就是将正活动着的人或动物拍成一组,我将这种反映连续动作的照片给同学看,同学说你这拍的有点像电影。我一下子很振奋,觉得拍电影也许并不是什么难事。 虽然当时的想法很幼稚,但是后来我知道了,我的兴趣和爱好其实早在小学时就开始潜伏在身上,只是为了考大学我闭目不见而已。因为上大学与玩摄影比起来,前者似乎实惠得多。一直到上高二,寒暑假时,我还偷空骑自行车出去拍照。那时候,我甚至有一个很宏伟的拍摄计划,我想将北京城里的胡同都给拍下来,为正在不断消失的胡同留下一份史照。我陆陆续续已经拍了不少胡同。可是到了高

6、三,一日重似一日的学习压力终于使我不得不中断拍摄计划。 为了考上大学,我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爱好,那是我对自己内心欲望的一次妥协。 这种随波逐流,在我填报大学志愿时可略见一斑。1997年,我参加了高考,总分超过了重点大学本科录取分数线。填报学校和专业时,虽然我很想上电影学院,可是听说电影学院不是重点大学便犹豫了。父母建议我报考上海一所重点大学,我很喜欢上海这座城市,于是,学校很快就敲定了。父母问我想学什么专业,我将那所大学所有的专业都看了一遍,似乎没什么感兴趣的,后来觉得自己化学还可以,就胡乱填报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当时我的感觉,就好像一场马拉松比赛终于跑到了终点,我只知道自己是胜利者,其他我都

7、不关心了。进了大学才发现我犯了一个错误,所学的并不是自己所热爱的 刚进大学时有一阵子兴奋和新鲜。可不到一个月,这种感觉就没有了,随之而来的是沮丧、失望、苦闷和仿惶。 因为我发现,所学的并不是自己所热爱的。我为自己错误的选择而懊悔。最初,我也曾试图说服自己干一行爱一行,也曾尝试着进人学习状态,但是,我最终不能说服自己,如果干了一辈子也不爱这一行怎么办。我为这个假设的结果不寒而栗。 不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也就没有了学习的热情和动力。第一个学期我算是硬着头皮撑过来了,各门功课勉强及格。可是到了第二个学期我再也打不起精神去听课了,同学会上课,我就躲在宿舍读自己喜欢的书。那个阶段我读了很多书,尼采的、弗

8、洛伊德的、泰戈尔的、惠特曼的、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托尔斯泰的、钱钟书的有许多书都是原来我一直想读而没时间读的。我还开始写诗,不是为了发表,也不是想当诗人,而是宣泄内心的苦闷。在当时,读书和写诗成了我缓解内心苦闷的一种手段。 那段时间我很彷徨,我不知道脚下的路该怎么走。如果就此放弃,寒窗十几年的努力将付之东流;如果不放弃,学一门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是一种痛苦,也许会是终生痛苦。就在这时,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计算机系一年级的s君(请原谅我不说出他的名字)。 s君来自青岛,虽然他学的专业令许多人羡慕,可他自己并不喜欢,他喜欢的是音乐,他收藏了1000多张cd,书桌抽屉里、衣服箱子里装的全是cd。自从进

9、了大学,s君就很少去听课,不是躺在床上听cd,就是趴在桌子上作词作曲。大一上学期,他每门功课都亮了红灯。我没有问过s君,他为什么要读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也许是父母武断的决定,也许是阴差阳错的无奈,也许是像我这样糊里糊涂进错了门。因为在我的同学中,不少人就是这样进来的。 认识s君后,我们常在一起唱歌、弹吉他、聊天,也倾诉各自心里的苦闷,我们觉得,仅仅为了一张文凭在学校混下去,是浪费生命,不如离开学校去做自己感兴趣的、喜欢做的事。 到那个时候我已经明白了,我之所以对所学的专业提不起兴趣,是因为那个在儿时就潜伏着的梦苏醒了,摄影才是我最喜欢最热爱的。 1998年5月,我给父母写了一封信,态度坚决地提出

10、要退学,并谈了退学的种种理由,我说,我不愿将生命耗费在我不感兴趣的学习上。我不知道我的信给父母带来怎样的震惊和不安。 几天后,母亲从北京赶到上海。我以为母亲一定会严厉地训斥我,没想到,她见到我后平静地说,你不喜欢现在的专业,我跟你爸都能理解,但是,不能不上大学。那天晚上,我和母亲在林阴道上一边散步一边交谈,母亲讲了许多鼓励我继续上大学的话,她答应让我转校。 从不求人的父母,几乎动用了他们所有的关系,上海另一所重点大学终于同意让我转到该校广告专业。 虽然这并不是我喜欢的专业,但我不忍心伤害四处为我奔走的父亲和母亲。1998年9月,我作为该校98级新生人校学习,读后感我为何逃出大学读后感。既然结论

11、有了还是谁一的,还用得着学吗 刚进校我就打定了主意,好歹将4年学完,拿到本科文凭后再去干自己喜欢干的。 没想到,不到一年我就坚持不下去了。我的失望是从哲学课开始的。 我对哲学一直怀有好感,如果没有哲学家,人类也许还在黑暗中摸索。可是学校开的哲学课却让人失望。单 一、陈旧的教材,死板、僵化、照本宜科的教学,使这门课变得索然无味。 哲学本是引发人思考的学问,本是思想火花的撞击,可是我们的哲学教材却已经将自认为正确的观点和结论告诉你了,不管你同不同意,你只能接受这样一种现成的观点和结论。 既然别人已经代替我思考了,我还需要有思想吗。这样的哲学课培养的只会是思想的懒汉。 大一上学期临近期末考试时,老师

12、让我们写一篇论文,我写的题目是哲学的末路,探讨的是哲学的危机和困境。几天后,老师找我谈话,说:你可以有不同的观点,但是最后评价你的还是考试,如果考试时你这样答题肯定不行,你可以保留自己的观点,但是答题时,你必须按标准答案做。当时我心里就很悲哀,不知是为老师,还是为自己。既然结论和观点都是现成的,而且还被规定为是谁一的,还用得着我去学吗。还用得着我去思考吗。从这以后,哲学课我基本上不去听了。这一切都让我失望,这就是我十几年寒四苦读梦寐以求的大学冯 大一下学期开了现代诗歌课。这本是我很喜欢的一门课,可是听了几课后,我再也不想去听了。诗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是思想与思想的握手,诗是一种意境,是一种以忽

13、不定的感觉和瞬间的顿悟。可是老师却将诗进行硬性切割,一首完整的诗被肢解得七零八碎,而且不管什么类型的诗都要归纳出个一二三,都要上升到一定的思想高度。这种教学常让我有一种强奸诗意的感觉。它使本来很丰满很动人的诗,变成了丢肉失血的骨架。苍白的骨架,又谈何美感。 这一切都让我失望,这就是我十几年寒窗苦读梦寐以求的大学吗。我来这里求知,可是我又学到了什么呢。有的老师十几年讲一本教材,有的专业甚至还在使用六七十年代出版的课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的升级更新,已经在以月和日计,可是我们使用的计算机教材还是90年代初的版本。 失望还来自周围的环境。我有一位同学,每天都过着机械、刻板的生活,专业课不怎么上心,

14、却拼命在学外语。我问他学了外语以后干什么,他回答说:出国。我又问:你出国以后干什么。他一脸茫然。在大学里,像这样的同学为数不少。还有一些同学终日无所事事,经常逃课到校外泡网吧,在网上聊天玩游戏,因为他们太空虚太无聊。 为了使自己不至沉沦迷失,我开始自学有关摄影的理论书籍,我参加校学生剧社,演话剧、舞台剧和小品,我还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为盲童录音制作历史故事和中外名著。 到了大二上学期,爱好音乐的s君已义无反顾地退学回了青岛,快乐地做着自己想做的事。那些日子,我一次次问自己,仅仅为了一张文凭付出4年时光值得吗。虽然一百次一千次地认为不值得,但是我怕又一次伤了父母的心,所以一直迟迟不能下决心。

15、也就在这时发生了一件事,老师将经常旷课的学生名单交到了学校,那上面就有我。有关领导找我们谈话,让写个检查保证以后不旷课。其他同学都写了,只有我没有写。我想,我该下决心了,如果再拖下去,也许我会失去今天的激情。 去年2月,我去学校办了退学手续。离开大学后我活对充实和快乐,父亲说他最欣赏的是这一年里的我 感谢父母,他们平静地接受了我退学的事实,使我没有太大的心理负担和压力。他们每个月给我200元零花钱,他们说,这条路是你自己选择的,希望你走好。 我将父母每个月给我的200元零花钱几乎都花在买影碟上,那些日子,我看了四五百部中外影片,一些优秀的大片和艺术片我反复看,分析和研究各种镜头的使用。除了看电

16、影,其他的时间几乎都放在阅读有关电影摄像、电影导演的书籍上。 去年4月,一位朋友告诉我,北京电影学院后面有一家黄亭子酒吧,每周 六、周日放电影,在那里看电影的大都是一些电影爱好者。从这以后,黄亭子酒吧几乎成了我每个星期必去的地方。在那里,不但能看到在电影院难以看到的欧洲艺术片、亚洲的新电影,还能看到很多独立电影、纪录片。留学生短片、实践社社员的dv作品。实践社是一个由喜欢看电影和拍电影的年轻人组成的民间组织,在那里,我认识了许多像我一样做着电影梦的年轻人。 去年4月,我随父母去日本探亲时带回了一台小型数码摄像机。拿着这台摄像机,我急不可耐地开始了尝试,急不可耐地要将自己的电影理念用镜头语言表达

17、出来。 我的处女作是一部实验片,讲的是两个年轻人甲和乙的故事。甲在一家机关上班,每天都过着机械、呆板却很平稳的生活,这样的生活似乎将甲变成了一个中规中矩、四平八稳的人。乙是做音乐的,喝酒、打架,有点玩世不恭。可是这两个有着不同生活背景、不同性格的人,内心却有着几乎相同的苦闷和压抑。我将两个人同时表现在一个画面上,屏幕一分为二,这一半讲这个人的故事,那一半讲那个人的故事。拍完素材给圈内人看,有人说看了很新奇很震撼。 去年8月的一天,我正在黄亭子酒吧看电影,有人将电话打到酒吧找我,是一位电影发烧友,说他写了一个剧本,想请我做摄影。这是一部19分钟的故事片。故事情节很简单,一位在公司上班的男人,日复

18、一日地重复着相同的生活,为了排遣苦闷,每天下班了便去泡酒吧。一天,当他百无聊赖地随手翻阅酒吧的留言簿时,发现了一位女大学生的日记,那是对远在国外留学的男友的刻骨铭心的思恋。从此后,男人每天都能在留言簿上读和女孩留下的日记,日历一页一页地回过去。一天,男人又来到酒吧,可是这天留言簿上没有女孩的日记,有人看见她坐在街边哭泣。拍完后,我们拿到黄亭子酒吧放映。 去年国庆节,我一天都没休息,日夜赶拍一部新影片。剧本写的是一个没有开始也没有结局的故事,通过一对青年在恋爱中相互躲藏又相互寻找,表达了人们对于爱情不可把握的困惑。影片中,我采用双镜头相叠的手法,强烈地营造出一个亦虚亦实的意境。白天,我背着摄像机

19、乘公共汽车从一个外景点起到另一个外景点,晚上进行剪辑,常常忙到天亮才回家。片子拍完后,我们拿到北大、清华和三味书屋放映,受到欢迎,网上还出现了评论文章。 前不久,我与一位朋友合拍的一个短片,获得了数码专题片优秀奖。这个短片还被推荐参加纽约短片节,最近,我们已得到了人围通知。 这一年,我是在忙忙碌碌中度过的,可是却过得充实和快乐,每一次创作的过程都是一次神秘的游历,充满了探索、困惑和喜悦。那天,父亲笑着说,他最欣赏的是这一年里的我。其实,在这23年的人生中,我最欣赏的也是这一年里的自己。学习的自由是一种基本权利。成功的标准应是人生的幸福圆满 在北京理工大学,我向长期从事教育研究的杨东平研究员讲起

20、了小路和他同学的故事。杨东平告诉我,近年来,大中学生退学的案例时有所闻,似有增多之势。 据了解,相当多的在校大学生并不喜欢所学的专业,在有些学科更是高达三至四成。他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大学资源短缺,大部分学生的第一选择是考上一个大学,而个人兴趣则被降到了最低点。这种无奈的现实,使许多人不得不学习和从事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这种对个人兴趣和爱好的压抑,其实是对个性和创造性的扼杀。 杨东平说,学习的自由是人的一种基本权利,人有权去学习自己所喜爱的专业,有权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过去在计划体制下,人的这种权利被剥夺了,个人选择的自由被取消了。大学之大,原本意味着广博、综合、自由开放,应

21、在大学的范围内确立自己的学习领域,而不应将学生的知识和视野局限在一个非常狭窄的专业领域之内。美国哈佛大学校长的名言之一,是告诫新生不要说自己是某某学院的学生,每一个进人哈佛的学生都是哈佛大学的学生。 小路在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逃出了大学,可是不少大学生虽然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却只能硬着头皮坚持着。杨东平说,虽然我们都明白学力不一定等于学历,能力不一定等于文凭,但在当前这种重学历、重资格的社会环境中,在现行体制之外一的处我发展,无疑极其艰巨、充满风险,只有那些真正具有实力、具有创造性潜质、个性比较发展的人才敢于尝试。他们在对愈演愈烈的惟学历、惟文凭的世俗风气发起挑战,他们同时也在挑战世俗的成功观

22、念-成功并非等同于成名成家(否则就意味着社会上绝大多数人注定是失败者).更不意味着获得许多高级标签的包装。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人的生存状态,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使人获得圆满幸福的人生。 虽然小路没有大学文凭,可是如果他在获得自由、获得快乐的同时,不断进取并最终自我实现,以自己的创造和所热爱的职业服务于社会,谁又能说这不是一个成功的人生呢。 近日,我接到小路母亲的电子邮件: 说实话,这一年里他很努力、很辛苦。我与他父亲有同感,很欣赏这一年里的他。现在经常有电话或电子邮件请他拍东西,但是为了学外语,争取出去学习自己爱好的电影,他毅然恶痛割爱。从前他不喜欢外语,现在自觉学习;他以前痛苦地抑制自己的爱好

23、,现在自觉抑制。从中我们真正感到电影对他的重要,理解他说过的电影将成为他的生命的含义。同时也看到他的成熟。现在才意识到退学对他来说是一种积极追求的开始。现在我们后悔自己没能早一点从世俗中走出来,没能早一点给他以更多的支持。我们也已经不会在乎人家如何看我们,不会在乎脸面问题。 有朋友对我说。他敢于放弃重点大学的辉煌,一定会创造更大的辉煌。我想辉煌不在于名利,而在于人要有目标,在于对目标做最大限度的努力和追求。对父母而言,又有什么能比孩子有所追求,生活得充实、愉快而更感欣慰和幸福的呢。 (段礼样摘自中国青年报2001年6月13日,) 本文摘自读者2001年第17期 2002-11-18全文读完,看

24、到落款的内容,才知是10年前的文章。文章的所讲述的内容及所涉及的几人的心灵剖析,时值现在仍很有意味。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人生的目的是什么。迈入大学之门,此时孩子大多年满18岁,已经成年,有很多的人生方向需要他们去自主选择,父母的要责便是及时撤手,像小鸟的妈妈一样,果断地对羽翼已满的孩子痛下逐客令。在这点上,人类真的应该向自然界好好学习。很多时候,父母的内心一直将子女视作长不大的孩子,总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及社会普遍的认知去指挥他们,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譬如,学习的目标就是考上大学,找个体面的好工作。此时,孩子的兴趣爱好被无情地搁置在一旁,不被理会;孩子的种种思考与梦想被视作不务正业。他们成了父母未

25、实现的理想的后继者。同样家有高中生,我的个人感触是,文章最终是在提醒各位父母,父母需要不断地学习,修正自己的观念,从世俗中走出来,对自己的孩子爱而不溺,懂得爱他先要放手的道理。子女们首先是他们自己,是独立的个体,而不是父母的影子。 第二篇:逃逃读后感逃逃读后感 放暑假时,我到新华书店时看到了一本书,书名叫逃逃。真奇怪的书名,为什么叫逃逃呢,不是有范跑跑,王跑跑之流吗。干嘛不叫跑跑呢。带着疑问的心情,我买下了这本书。 回到家里,好奇心驱使着我打开了这本书,我一页页的翻看它。原来,“逃逃”是个小男生。这个小男生可不一般,经常逃课,所以混得了“逃逃”这个外号,而他的真名,其实叫陶一。他还有一个同父异

26、母的弟弟名叫陶金,以及两个好朋友“大大大”和“小小小”。 故事里面分为好几章,第一章讲的是“逃逃”和“大大大”去过的一个叫“迷人巷”的地方。因为“迷人巷”里面能见着想见到的人,还包括“上天堂”的人。但其实这一切只是“大大大”偷喝了“眼泪水”酒之后做梦梦到的。 第二章开始讲的是“逃逃”听“大大大”梦到有“迷人巷”之后,一定要去。因为他亲妈在他小的时候便去世了,“逃逃”太想念他的妈妈了,就相信了“大大大”口中“迷人巷”这个地方,以至于他离家出走,寻找“迷人巷”。 一路上,“逃逃”遇到了各式各样的坏人,有坏司机、小偷和骗子,甚至还遇上了人贩子,他也因此受尽了苦难。但是一路上也遇到了许多好心人,比如“

27、龙龙”、“小山东”、“小四川”、“李大叔”和一个收留了他的“奶奶”,他们帮助了“逃逃”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到了最后,虽然“逃逃”还是没有找到“迷人巷”,但是他也明白了家才是最温暖的地方。 读到这里,我感触良多。我们跟“逃逃”比,我觉得我们很幸运,因为“逃逃”没有妈妈,我们却有妈妈,有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爱。因此“逃逃”爸爸给“逃逃”找了后妈,后妈对”逃逃”不怎么好,而且“逃逃”的后妈的家人们不希望“逃逃”爸爸有孩子。所以,每次家里有客人来,“逃逃”就不能把爸爸叫做“爸爸”了,要叫做“伯伯”。而爸爸就不能把“逃逃”叫做“儿子”,要叫做“外甥”。“逃逃”每次陪客人吃完饭后,就进了房间,锁上门

28、,偷偷地哭。“逃逃”比我们坚强多了,我们要向他学习。 这是一本既感人,又惊险而且幽默的小说,真的值得一看。 第三篇:围城读后感之逃出你的城与经典同行,为生命阅读 围城读后感之逃出你的城 学院:经济学院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报关与国际物流)班级:b1101姓名:李晶舟 围城读后感之逃出你的城我想以此篇随笔来劝慰那些像上了发条的机器一样不停运转的人们。希望你们可以偶尔停下来歇一歇,用心去感受,做真正的自己,享受生活,逃出你的城。何谓“围城”。钱钟书的夫人杨绛曾给黄罗芳一张纸条,阐明了“围城”的丰富内涵,上面写道:围城的主要内涵是: 围在城里的想逃出来,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

29、大都如此。 想起了这句话,我又读了围城这本书。 主人公方鸿渐从欧洲留学回国后,进出事业、爱情、家庭三座“围城”,屡屡抗战,最后仍免不了失败的命运,书中还塑造了另一些“归海派”人物和国内的知识分子,如空虚无聊的赵辛楣,矫情浅薄的苏文纨,纯真可爱的唐晓芙,巧于心计的孙柔嘉,虚伪卑鄙的李梅亭。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运用讽刺的语言和巧妙的比喻,入情入理的发掘了人物的隐秘心理。 性格决定命运,我想是这样的,书中的主人公方鸿渐,就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他虽然善良,但又有些懦弱,缺乏原则,甚至还带有,一丝玩世不恭的态度,正是因为这种性格,使他身陷“围城”。其实,“围城”都是自己创造的,他想成为大人物,这

30、出发点是好的,但他只想去改变环境,并没有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在那个时代,作个大人物不容易,必须有高尚的品质和情操,要具备很多优点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他人的尊重,或者利用旁门左道,利用手段,做一些自己都觉得对不起自己的事情。而方鸿渐,他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面对自己的欲望,他有些亦正亦邪,他一直在两者交界处游荡。正是这种性格,使他身陷自己为自己创造的“围城”。 围城这本书我读了很多遍,这次读完以后,对这本书又有了些新的认识。有的报道说,方鸿渐是作者的化身,甚至有的人还怀疑作者的博士单位是否也是虚构的。但无论如何,方鸿渐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这句话是无容置疑的。但正因为他是知识分子,而且是那种带着玩

31、世的态度处世又有点良心的知识分子,才构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围城”。他希望做个大人物,这样的性格,似乎就决定了他的一生。 方鸿渐的第二圈“围城”就是给他带来多灾多难的假学位。方鸿渐到底是个知识分子,在买假文凭之前,他也问问良心,他为自己起了最好的籍口:“父亲是科举中人,要看报条,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据。”以他自己的口气,就是“说了谎话,还要讲良心。”说谎就说谎嘛,讲了良心这谎话就变得不伦不类了。既然讲良心,就干脆别买学位了。既然都不讲良心了,就干脆把学位发扬光大吧,省的害得自己当个副教授忍气吞声的,两头不着岸。 方鸿渐一生的第三圈“围城”,我想没有人会反对,是他在处理感情问题时候的玩世态度。或许,

32、第圈“围城”建立之时,就注定了会有第二圈围城,就注定了会有第三圈围城了。在那个到处是小人物的时代,做个大人物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耐的。可是他还是希望做个大人物,买文凭时,希望自己能够使家翁光耀门楣;买了文凭,又觉得有损道德。要知道,社会上只有两种人能够混得好。 种是真正大写的人,他们有他们独特的才能,他们有他们高尚的情操。他们是因为他们近乎模范的举止,才赢得别人的尊重。而另种,则是完全相反的。他们用旁门左道,说谎时,能够令自己都骗过来。他们深有城府,他们的行为举止有时真是没有良心可言。而社会上更多的,是后者,从古到今都是如此。袁世凯用了多少手段才当上大总统,乾隆又是如何登上皇位的。就连现在的企业

33、,在商场上竞争也用尽手段,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面对这些时都能够狠下心的。多数的人都像方鸿渐样,有那么一点的良心,有那么点的虚荣。他们处处做小人,又不得处处提防小人。他们也知道世道的艰险,可是并没有好好地去接纳它。他们尝试去改变,就好像方鸿渐想知道韩学愈文凭的真伪,以此找回自己的公道一样。熟不知道,人家早就设定了陷阱等他踩进去。 或许围城的文学价值也正在此。它写出了人们不愿意正视的,真实的社会。 我认为,做人应该有原则,应该用正当的手段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如果这个目标现在实现不了,就只能说明你自身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要多看看自身的因素。如果目标很大,可能自己无法实现,那也不要为达目

34、的而不择手段。要做事,先学做人,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做人原则都没有,是不可能成功的。我觉得,一个人一生最大的成就莫过于学会做人,当自己已是不惑之年时,回想自己的一生,或顺利,或坎坷,但自己问心无愧,这便是一生最大的成就。 可是,方鸿渐偏偏爱慕虚荣,看到他购买假文凭那段时,我不禁心生笑意。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他购买了假文凭,买了以后又觉得良心受到了谴责,他又深陷“围城”了。而这个“围城”,使他自己为自己筑建的枷锁,一切皆因欲望,利益,虚荣。 在竞争愈加激烈的今天,更多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和虚荣所困。这本书恰巧揭示了人的心灵最深处的罪恶。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躲在黑暗的角落里,或攻于心计,明争暗斗,

35、甚至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人们在贪婪和欲望的驱使下变得可怕。这本书,更是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欲望和利益的可怕。 方鸿渐一生中遭遇了很多“围城”,这是他的性格决定的,这些看似偶然的困扰,事实上却是必然的。 这本书写得也很有文学色彩。作者幽默的笔墨使一个性格鲜明的小人物跃然纸上。有人说,方鸿渐是作者的影子,无论是真是假,方鸿渐这个人物作者描写得非常到位。作者的笔墨幽默,在几处人物的外貌描写中也得以体现。但更令我佩服的是作者以幽默的语言讽刺嘲弄一些社会现象,文字顺畅,使人读起来通俗易懂。在写作方面这本书也有很多我值得学习的地方。 其实,有时我们也会身陷“围城”,但更多都是我们自己为自己创造的。我曾经也有很多

36、烦恼和困扰,现在看来,也不足为奇了。成功要靠自己努力争取,“如果你失败了,就说明你还不够强大,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吧。”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想要成功,只能改变自己。只能是我去适应环境,环境并不会来适应我。想要打破自己身边的“围城”很简单,凡事应更多地站在客观的角度去考虑,多找找自身的原因。 “围在城中的人想突出来,城外的人想冲出去,职业如此,其他大多也莫过于此,人生大都如此”这就是那本书阐释的主旨。其实,我感觉也可以理解为:“一些人普遍想冲出那些落后、守旧、不切实际的思想,而那些落后、守旧、不 切实际的思想在人们心中却成了围墙,把他们包围住了,而他们却要想方设法冲出去。”大概如此。 读完这本书

37、后,我很自然就想起这样一件事。我曾经问过我的两个朋友一个同样的问题:假如太阳掉到大海里去了,那将会是一个怎样的画面呢。他们的回答截然不同,前一个骂我天真烂漫、愚昧无知;而另一个则不以为然地答道:“那就一定会变成一大锅鱼汤啦。”我俩听后不禁捧腹大笑。大笑过后,我却在沉思,会有多少人给我类似的答案呢。 曾经,我也在书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资深的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他分别给在校的大学生和一群小朋友看一个画在纸上的圆圈。在校大学生们的回答几乎一致,“这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圆圈而已,没什么特别”;而一群小朋友的答案却是无奇不有,答案有很多,就只是没有一个回答说只是一个普通的圆圈而已。 上述两个例子可以

38、看出,年纪越大,学识越渊博的人想象力就越差,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人们是被模式化的教育培育出来的,都被标准的答案所套住,如果人类真的被这样的程式套住的话,那么就不会再有“夸父逐日,女娲造人”这些从远古时期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因为它们给予人类的都是荒唐。 作为学生,在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时代赋予我们的激情与梦想,都被禁锢了。人们的想象力呢。更早就在小学的时候就被扼杀了。我们所拥有的快乐呢。激情呢。难道被牢牢地压在书本的下面了吗。我们从小不就已经住进了“围城”了吗。 模式化教育就像一堵无影的墙,千万不能偎依在它的怀抱中,要学会摆脱,冲开这堵无影的墙。那么,才不会成为被层层筛选剩下的畸形

39、心理的学习机器,这样才不会被束缚住,才可以追求自己的梦。 围城已读,生活仍在继续,围城如社会,故事如生活,但我希望:我的社会不是围城,我的生活也不仅是故事。我们不要重蹈覆辙。真诚对人,用心做事,享受生活,做自己就好。 经济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报关于国际物流) b1101 李晶舟 第四篇:逃出13号牢房读后感4篇逃出13号牢房读后感4篇 周琪悦: 这篇小说讲的是一位科学家思考机器挑战逃出严密看守的牢房。进了牢房,他惊人的思考能力就慢慢显露了出来。他精心为典狱长设计了一道道玄机,我都有点看不太懂,真是比名侦探柯南还让我困惑。最后逃出来了,向典狱长解释一切时,才让我恍然大悟。重重的心机真是少见。

40、读完故事,我惊讶于他深藏不露的逃脱计划。我敬佩于他仔细谨慎的思维方式。他多么勤于动脑。难怪被称作思考机器,简直比机器还精密。得好好学习动脑,爱思考的人一定是聪明的人。 好好运转一下我生锈的脑子吧。 吴逸楠: 逃出13号牢房的开头与八十天环游地地球的起因极为相似,都是来自一场赌约。被称为思考机器的凡杜森博士与他的朋友打赌:凡杜森博士不带任何东西,若能从关死囚的监狱中逃出来为胜。 逃出13号牢房故事情节一环扣一环,处处隐含着微妙的联系。我第一遍读的时候,读到他逃脱成功那一段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搞清楚他到底是怎么样逃出来的,很多情节似乎对成功逃脱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真是一头雾水。后来我又细致认真地阅读

41、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语句,经过分析思考才知道,这些蛛丝马迹正是这次成功逃脱的关键。 这也许就是这篇小说的点睛之笔,要我们认真细心,不能马虎,要开动脑筋,思考分析。因为你一不小心,就会让某些重要的线索在眼前一晃而过。 在阅读的时候也可试着想一下自己就是凡杜森博士,被关死囚的监狱中,你会怎样脱险呢。开动脑筋吧。我想这就是凡杜森博士被人称为思考机器的原因吧。 吴思泓: 今天彭宇晨为我们分享了三篇有趣的小说,篇篇都精彩,可谓是各有千秋,不过第三篇小说逃出十三号牢房的风格我最为欣赏。 虽然不是我最喜欢的侦探推理小说,但我认为主人公很会思考,有胆量,并且言出必行,但情节极为现实,作案方法也合乎情理,可以看出

42、作者思维缜密。 我觉得作者对主人公的人物描写也很到位,由小到大,有的部分描写细致,有些部分的描写比较概括、模糊,给人一种秘密感。让我可以在自己脑海中根据这个人的性格来刻画他的长相,反倒更给人一种栩栩如生的感觉。我以后在描写人物的作文中也可以用这种有详有略的技巧了。 其他文章的文风也很有意思,如果有时间,我也要把第一篇全文找来读一读。 郝晨伊: 这篇文章是一篇悬疑推理小说,讲述了一位博士在一个星期内神奇地逃出13号牢房的故事。 悬疑小说有几点显著的特征: 一、令人想快速读下去; 二、故事情节环环相扣; 三、真相出乎读者意料。这篇逃出13号牢房样样具备。 满以为思考机器一定不能在一星期内逃出牢房,

43、但这个聪明人利用一种让人意想不到的方式逃了出去。从思考机器进入牢房的那一刻起,每一个细节描写都有可能成为最终越狱的线索。所以在看这类文章时需要格外仔细。 思考机器是一个很善于观察的人,看到排水道的老鼠就想到利用动物传递信息。阅读到作者描述思考机器逃出监狱见到监狱长的一幕时,读者想知道答案的强烈意愿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达到高潮。 文中思考机器善于动脑,有着非常厉害的逻辑推理能力,我要向作者学习,争取也写一本推理小说。 第五篇:如何逃出教育的死亡谷读后感如何逃出教育的死亡谷读后感 原创:郭英霞XX市明远小学 近日,我阅读了英国创造力研究专家肯。罗宾森的演讲文章如何逃出教育的死亡谷。在演讲中,他概括了

44、使人类生活繁荣的三大关键原则,而现行的教育文化又如何与其背道而驰。 他以风趣幽默,激动人心的演说告诉我们,如何逃出目前教育所面临的死亡谷,如何以开放的文化氛围培育年轻的一代。 在这三条法则中,第一条是人类天生彼此千差万别,第二条人类拥有好奇心,第三条是人的生命具有与生俱来的创造力。 这三条法则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繁荣,而现行的教育文化却与之相抵触,多数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有几点体会如下: 一、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做到公平公正。 人类的生命与生俱来就是不一样的,每名学生都是家里的宝贝疙瘩,都是爸爸妈妈最亲爱的孩子,不论自己的孩子多么聪明,多么笨拙,在父母眼中,他们都是

45、最棒的。 所以在学校里,教师要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因为这个孩子的父母是我的亲戚、那个孩子的父母是我朋友、这几个孩子太笨了等等各种原因区别对待,影响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让孩子们体会到社会的残酷和无情,继而毁掉孩子的前途。 每一名孩子都是我们国家的花朵和未来,如果每名孩子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长大成才,为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繁荣昌盛、富强文明。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天赋,引导他们正确面对学习。 学习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天赋,作为教师只要引导他们去学习就可以了。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证明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断学习的,不断进步的。 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让孩子对学习感兴趣,掌握学习的方法,这样

46、离开教师也能自己主动学习,不断进步,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学习应该是自由自在的,不受约束的,而当今的社会,学习完全成了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考试只是一种测试学习成绩的方式,不能作为判定一个孩子优秀与否的标尺。 现在的社会中,优秀的孩子是从全面来说的,不是仅仅从学习方面来说的,高分低能的孩子随处可见,所以教育的主旨就是引导人们去学习,我们的孩子和教师都应当被鼓励。 三、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验与众不同的生活。 因为我们拥有不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了不同的生活,所以才有不同的人生履历,一边经历着一边享受着,这是人类通用的生活模式,人类文化才能如此有趣、丰富充满活力。 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中国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等一直处在世界的先进行列,因为我们国家始终重视民族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 但是自19世纪以来,我们国家禁锢了民族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导致了一百多年的落后挨打局面,被世界其他国家超过,远远落在后面。新中国建立后,我们国家大力发展教育,通过教育唤醒并开发民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心得体会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