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师承授受学习心得与体会 文 交忘年、师承授受,大医诲人润物无声 授真谛、衣钵薪传,巨匠饰物凿玉有方 陶国水 2005年6月28日至30日首届著名中医药学家学术传承高层论坛在xx召开,广大中医药学家聚首xx,传经授学,振奋人心 老中医药专家们经过多年孜孜不倦的探索、研究,积淀了丰富而独特的临床经验和学术主张,他们“身怀绝活”,继承和发扬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对于指导临床实践和丰富中医各家学说多有裨益,意义重大;同时,老专家的治学方法、治学经历以及对学术的执著与求真的精神,对后学多有启迪 师生龄差逾甲子本草为介乐忘年 集腋成裘水穿石橘井云霞耀桑梓 在中医界尤其是中医本草界,谈到xx医学院xx医
2、院尚xx教授可以说是无人不晓的传奇人物。现年90岁高龄的尚xx教授乃我国著名本草文献学家,1991年被评定为对高等教育事业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为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确认的全国第一批500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教学工作指导老师。尚公60余年来,专攻本草,矢志不移,捞经药海,索隐勾沉,先后研究、辑复、校点了如,名医别录、吴普本草、海药本草、本草经集注、本草图经、本草纲目、本草拾遗、大观本草、证类本草、食疗本草、等本草文献著作多部;特别是对唐新修本草的辑复成功,使得1300多年前世界第一部国家药典复见原貌,被誉为“本草研究的一大贡献”。 最早认识尚老,是在医
3、学杂志和报纸上看到有关老先生传奇经历的介绍,那时我才二十刚出头,先生已经八十多岁了;我们是通过信函交往进而逐渐加深认识的。先生在看完我给他写的信件后,在视力严重下降的情况下,给我回了满满几页纸,并且在首页眉批上写到“你的旧学根基很深,现在一般的年轻人很少能有你这样的文笔了”看到先生工整的小楷字,我感动万分;作为我国本草文献研究界的泰山北斗,老先生给人的感觉是那么的和蔼可亲;对我来说是一个莫大的鞭策与鼓励。自那以后我们便每月一封信,寒来暑往,不经意间,我的书柜里已经堆了厚厚一大叠先生的回信。这里面有长辈对晚辈的关心与呵护;有老师对学生手把手的指点与谆谆教诲;有学界泰斗对后学的鼓励与期望。 先生主
4、张,建立良好的师生友谊甚为重要。刚开始,我的信笺字里行间流露的还多有客套与敬畏,不敢发表一些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和思考,尚老觉得这样不利于我们在学术上的更深层次的交流,于是尚老在我们的书信中说:“首先我们是最好的学术朋友,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我除在本草文献上起步早花的时间与精力比你稍多些而外,其他并不比你高明多少;在医古文上,你的根基很深,我是不及你了”。这种年龄跨度和学术成就上的压差,随着交往深笃,结为忘年之后,逐渐淡化。我开始谈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许多都得到了尚老的肯定与支持。最近以来,我发现先生的笔迹已经很吃力和费劲了,我再也不忍心在让先生回信了,但先生每每以“来而不往,非礼也”加
5、以回驳,令我无言。 记得在2004年5月份我回芜湖老家,专门到xx医学院附属xx医院先生家中拜访,先生见我登门拜访甚为激动,一见面就说“我都等你一个多月了,我还以为你不来了,来了就好,来了就好,因为许多东西我想和你当面说”(缘由我在信笺里5字写的不太清楚,老人家误认为是3月去芜湖,这也算我们交往中的一个小插曲),当时先生仍在修改书稿,进门时看到先生手里还抓着资料。 当我到传达室问先生家时,传达室大叔的一句话,深深的烙在我的心里,他说“尚老家很好找,就是那个窗户最破的一家”,我心一阵酸楚。虽然,来以前已经有心理准备了,但我仍觉得心里面很不是滋味,先生家住的约莫50平米的简陋的不能在简陋的房屋了,
6、家里除了一台老式旧电视,其他的家用电器几乎没有。家里四周墙面下堆满了书稿和资料。先生年届九十,“老骥不伏枥,志在本草学”,生活简朴,仍手不释卷,笔耕不辍,忙于做学问,忙于著述;因为不会使用计算机,先生依旧凭借用最传统的作学问方式,仅仅靠手工作业。几十年来,手工摘录卡片上万张,构建了中国本草文献的资料库雏形。 尚老拉着我的手谈了2个小时,我们谈的很多,范围也很广,涉及许多方面,老师很激动、思维不减当年;令我感到欣慰的是,尚老虽然年事已高,但尚老不老。考虑到老师年事已高,加之高血压宿疾,我只好主动告别。临别时,先生送我一本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最新出版的二版新修本草,并在扉页写下“请陶国水同志指正”令
7、我感到万分不安,如坐针毡。老先生说,“这是我对你的希望,因为你主要是搞临床,我的一些东西对你帮助不大,但理具有互通之处”,最后说“我们是老朋友,是最要好的学术朋友,我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因为你们年轻,可以开展许多工作,而我已经精力不够了,许多工作都没法开展了,真实羡慕你们年轻啊。 昔文敏公曹文埴曾为XX县区雄村竹山书院题写楹联竹解心虚,学然后知不足;山由蒉进,为必求其成这是一个很好的劝学句,送给你;希望你,排除万难,刻苦钻研,有所作为” 先生曾告戒我为学应当: 1、循序渐进夯实基础所谓循序渐进,就是要在学习或研究过程中克服浮躁和急于求成的情绪,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其次
8、,在各项工作的开展中,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尤为重要,这就好比造高楼,基础牢才能耐受负荷,稳固不倒;在掌握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后,尚需对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做到“本专业知识扎实牢靠,信手拈来;相关学科知识不含糊,触类旁通”;这是基本功。 2、难其所难易其所易这里仅仅从涉及方法论的问题上谈,在学习过程中要勇于应对困难,不要见到难题就害怕或委曲求全,或改弦易辙,不能坚持到底;某些学术的难题存在环环相扣关系,解决某一问题或突破口后,便会柳暗花明,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关键在于研究者本人的选择取向和意志力。 和尚公交往的短短6年里,我所学到的除专业知识以外,更是一种老专家治学方式和对学术的
9、执著;一种人格魅力和精神动力的源泉。感谢尚老,感谢我的恩师;感谢我的忘年老友。 深宵莫负读书灯躬耘书屋勤恒精 万里云天万里路医风一代树新人 我的第二位启蒙老师就是安徽中医学院顾植山教授。先生出身医学世家,幼承家学,后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得余瀛鳌教授亲炙,与沪上名医、著名中医学家,上海中医药大学裘沛然教授等老一辈著名中医学家交往甚笃,在先生家的书房正面挂有裘老“勤恒则精”的题词。先生为人谦逊、知识渊博、治学严谨。从先生那里我学到的大量中医各家学说和文献学知识,学到了务实的治学方式,丰富了学养,积淀了内涵。 先生多年来,一直潜心中医各家学说、中医文献学以及运气学说研究。由先生主持,与中国中医研究院、广
10、州中医药大学等承研单位合作的“运用五运六气学说研究疾病预测学研究”,已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项研究基金立项,邓铁涛、陆广莘、许家松等中医界名家,担任了该课题的学术顾问。 记得在安徽中医学院跟随顾老师学习的日子里,我们许多时间都是在一起度过的。周末,先生在安徽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上专家门诊,我一直跟随先生侍诊。顾师在临床上,主张治疗手段的多样性,针药结合。如,在治疗颈肩腰腿等痛证时,运用药物治疗与针灸、点穴等手法治疗,优势互补,比单一运用药物或仅仅依靠针灸治疗,疗效显著。先生告戒我说,要想成为大家就必须要掌握多种技能,首先在治疗手段上成为全才。 下班后我一般情况下都会在老师家吃中饭,许多时候我都
11、是在吃过晚饭后才回到学校(这是不交伙食费的),有时老师连座公交车的零钱都给我准备好了。午休后,老师便开始针对早晨应诊病例进行讲解,每一病例都详细加以阐述病理机制,剖析理法方药和用药特色,以及别具匠心的用药之处,对自己借鉴先圣近贤之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讲解详备。 病例分析后,我便在老师的安排下在读书,顾师为我拟订了一个长时段的读书计划,比如说,这个礼拜读绛雪园古方选注,下个月读柳选四家医案等。我看书时,顾师便在一旁备课,准备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讲课的讲稿,遇到问题我可以随时发问,可以及时得到解决;先生的讲稿准备充分,涉及古代医家对某一问题阐述的发展源流,缕清、理顺学说发展的来龙去脉的同时,紧
12、扣有关学者研究的最新动态。先生要求我,博采众家,不拘门户,这样中医各家学说的重要性就突出来了,而中医各家学说不仅包括古代各家,同时现代各家学说更是十分重要。 老师多年来一直勤于笔耕,著述丰富。并且,要求和指导我积极撰写心得体会,要我做一个临床上的有心人。谈到撰写论文的好处,先生说,“这样一方面可以给自己加压,因为要撰写论文首先要选题和立意,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思考和探索过程;其次,需要查找和阅读相关资料,这也是间接学习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另一方面,可以为与其他同道交流和学习搭建一个平台”。几年下来,我已经先后陆续在省级以上医学期刊杂志发表论文10篇,并且参与了先生所著疫病勾沉一书的部分撰稿与统稿
13、工作,学到了许多教科书上得不到的知识。 先生藏书丰富,家里书房四面书橱里分门别类、整齐地放满了各种书籍,许多学校图书馆都没有的珍本、孤本中医古籍在先生的书架上都可以找到。先生说,要想研究中医,没有丰富的藏书是不行的;我国现在许多著名中医学家都有丰富的藏书。同时,书房里也珍藏了许多著名中医药专家学者如,吕炳奎、邓铁涛、余瀛鳌等的墨宝,先生视为至宝。 从先生那里还学到了许多作学问的良好习惯,一是细心,二是善思,三是勤于笔耕,坚持做读书卡片,记笔记,因为人的记忆面临最大的敌人就是遗忘。 顾师除对我关怀有加的同时,对其他学生也都在默默奉献和引导着。许多低年级的学生对中医不感兴趣,先生总是对他们加以引导
14、,带他们到门诊体验中医的神奇,谆谆教诲,循循善诱,充分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 每逢节假日顾师都会嘱咐师母为我们加餐,师兄师弟,每每济济一堂,以茶代酒,交流学习心得与体会,畅谈中医药发展的现状与前途。顾师还经常拟订一个题目或病案组织我们进行讨论,气氛热烈,然后在逐个进行点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如数家珍,不仅授人以鱼而且授人以渔。 从先生那里我体会到了以下几点: 1、精研医经旁及各家中医经典是中医的根,是中医的灵魂所在;要想学好中医,就必须首先在中医经典上下工夫,而且要下硬工夫;这是顾师一贯倡导的。为了方便学者检索中医经典条目,先生早年曾主编中医经典索引一书,由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其次,就是中
15、医各家学说,中医各家学说提炼了历代中医学家,学说流派以及学说主张传承、延续、发展的脉络;充分体现了中医学说的丰富多样,博大精深。只有精研经典,旁各家才能做到源头即充活水不乏。 2、索隐勾沉稽古鉴今中医历代文献著作里,蕴藏丰富的经验,需要后学者不断的发掘,索其“隐”,而勾其“沉”;先生根据素问遗篇里有关“三年化疫”的论述,结合五运六气学说探讨了中医疫病发生规律,从而为更加全面系统构建中医疫病防治体系,提供更翔实的理论依据,真正做到了稽古以鉴今。 3、事贵坚守恒勤则精“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学习是一个长时间不断积累的过程,只有不断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如此周而复始的进行。
16、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有内外主观客观原因的干扰,必须沉下心来,坚持、恒守才能最终有所得有所悟,否则可能半途而废;先生几十年来如一日,躬耕书屋,遨游书海,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楷模。 顾师曾录朱子“新学培养转深沉,旧学商量变邃密”与我共鸣,我将牢记先生的教导,恒于用功,勤于实践,精于治学。 深谙叔和指下功仁术济世惠四方 严师慈母倾囊授侍诊五载益终生 这里最要谈的就是我的慈母兼恩师张炳秀主任。张炳秀主任中医师现任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XX省XX市中医院)大内科主任,国医堂首席专家;安徽中医学院兼职教授;XX省XX市疾病控制中心专家组成员;XX省卫生厅“首届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268计划)”导师;人
17、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认,全国第三批500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教学工作指导老师。迄今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35余年,学验俱丰,德术双罄。 张师曾受业于新安医学名家,已故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全国温病学科和新安医学学科带头人王乐匋教授,深得王老学验精髓,临证对中医热病颇具心得。 张师四十年来一直耕耘在临床一线;中西医两套本领过硬,求诊者众,惠泽四方。先生虽然已届花甲,但仍然精神抖擞,思维敏捷,不减当年;在日常临证诊务繁忙的同时,仍然主持医院大内科和全院内科会诊工作;先生工作兢兢业业,从不讲条件;为人慈祥,待人和蔼可亲,关心下级医师在全院是人皆晓知,下级医师有问题,无论是业务上的
18、还是其他事情总喜欢找她,她已经成为我们大家心中共有的慈母了。张师对待工作和业务向来都是“严”字当头,一丝不苟,身体力行,针对中青年医师中医专业思想受现代医学同化现象严重的情况,带头组织大家进行中医大温课,是我们全体医护人员学习的榜样。 掐指算来,我师事张炳秀主任已届五载,这期间无论先生在门诊应诊还是病方查访,或是外出讲学、参加学术会议,张师都让我跟随左右,从未间断。师生关系融洽,情同母子,张师亦已收我为义子,视为手足;对我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关怀有加,可以说是无微不至了,经常特意准备好饭菜把我叫我到她家去加餐,逢年过节更不用说;有时晚上还打电话让我早点休息,别太熬夜学习,累坏了身体;一言一语
19、,一举一止,宛如款款暖流,淌进我的心田;先生对我的关心与照顾我将我牢记心中,终身难报。对于我在工作中或学习上出现的一些麻痹大意或草率行事,张师便会毫不留情的予以指出并加以批评,下不为例。这些都为继承工作的深入、全面进行,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得益于张师倾囊相授,用药特色、辨证思路、处方套路诸端,贯穿于整个门诊应诊和病房查房、会诊的讲解过程,张师对自己的经验毫不保守,向来都是全盘托出,不懂或遗漏的地方,还会仔细讲、反复讲,直到理解和掌握为止;主张对继承工作的讲解应不拘于时段,正常工作时间或平时闲暇聊天过程,都可以见缝插针,有时不经意间谈论的话题或许就是平时容易忽视的地方。 五年来,除老师手把手的教
20、外,我还仔细参合、揣摩、研习张师已发表之有关论著、临证手记、心得体会随笔;尽可能多的了解先生学术主旨。在张师指导下已陆续将张师学术经验整理成文,发表研究论文多篇,并获得XX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在获得省市相关科研课题立项支持;我将寻求最大程度,尽最大能力将张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继承和发扬。 作为一个临床家,我从张师那里学到的更多的是临床经验和学习方法: 1、不囿方隅不泥成说不囿方隅,不泥成说,并不是意味一味强调标新立异;而是要求医者,不落窠臼,不呆板。达到这一境界,需要融会贯通是前提;精益其术是保障。不然,谈不上不囿方隅,不泥成说。张师对药物相反问题有自己体会。在治疗危重病人时,主张有是证
21、用是药,如,在治疗心系重疾时,不拘泥于十八反和十九畏,经常附子与半夏、栝楼同用等,疗效显著,屡奏奇功。 2、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这是楮氏遗书里面的一段话。可谓一语切中要害,对于医学这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重视实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道是“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一味纸上谈兵,往往会导致“心中了了,指下难明”,强调一定要高度重视临床实践,注重高临床中医素质的培养。 3、临证学习见缝插针临证学习,是一个漫长而延续的过程,处处可学,时时可学,要做一个学习的有心人。有许多可能平时容易忽略的问题,在不经意的闲聊或谈话中可能涉及,这就要求说者无心但听者应有意了,否则说
22、就说了。此外,人的思想意识,有时会有瞬间的超长发挥,不放过任何一丝创新火花,要及时记录下来,不然有可能再也想不起来了。 4、名家医案常备案头作为临床家,注重对历代医家医案研习和借鉴的重要性更大。张师要求我在阅读名家医案时一定要多加思考,揣摩,识其意旨、发其余蕴。如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中治疗温热病时,善投甘寒育阴、甘凉濡润之品,并时时顾护津液。从临证指南医案中“中风”、“肝风”、“头风”、“眩晕”等病的论述,如,“高年水亏,是根本虚在下”(“肝风”某案),“老人厥中,是阳气不交于阴,乃下虚不纳”(“中风”金案);在风证的论述上提出“水亏”、“下虚”之因,并主张“清上实下”旨在存津补液,裨水盛阴充,诸风自息。此外,如,“宜柔忌刚、贵在生津清燥”;“药淡量小、贵在清轻取胜”等有关温热病的用药特色,与老年病中的相关疾病治疗法则有值得借鉴之处。此外,如清程国彭杏轩医案中重视脾肾,提倡“二脏安和,百骸皆治”等观点值得很好推敲。 此外,张师还主张,勿拘门户,惟效是用,避免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经常鼓励和引见我跟随其他在某方面有专长和绝活的老专家学习,让我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文第13页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