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梁家河读后感征文范文8篇 梁家河读后感征文: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我用了连续一周的夜晚,静下心来读完了十万余字的纪实文学梁家河一书,结合脑海中实地参观学习时的影象,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的生活场景仿佛历历在目,此时我不禁掩卷思考,为什么说梁家河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梁家河一书用质朴生动的语言详细叙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梁家河贫困偏远小山村7年知青岁月的点点滴滴,以及之后两次回到当地看望了解乡亲们的感人场景。贯穿其中的一条故事线,就是他融入群众中确立了理想信念,在艰难困苦中实现了精神升华。习总书记这7年的知青岁月无疑是一段极为艰苦的岁月,首先是自然环境的恶劣,60年代的陕北高原风沙漫天,尘土飞扬;其次是生活
2、条件的简陋,缺衣少粮,劳动方式原始,这使得他不仅要过“跳蚤关”、“饮食关”,还要过“劳动关”,加之个人还背负着家庭问题,作为“黑帮弟子”来到梁家河插队,还得要过“思想关”。然而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习近平没有消沉,也没有抱怨,而是调整自己的人生态度,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战胜最初的孤独和迷惘,从而乐观前行,这不仅使他顺利度过难关,而且使得他思想跃然升华、信念愈加坚定、毅力不断坚强、人格日臻完善。 仔细品味总书记的的这段艰苦岁月、成长的岁月、奋斗的岁月,我想这大学问之一便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正是持之以恒地在苦境中练体魄、砺胆气,才铸就了一代伟人超凡的革命意志和坚定信念。 他敢于正视苦难,到了梁
3、家河,无论是自然条件、生活条件还是生产条件都是极为恶劣的,但是他没有悲观绝望,反而努力适应适应当地生活,整整融入到百姓中去,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打水坠坝,修建沼气池,成立铁业社矢志投身艰苦卓绝的斗争中,经历了一个浴火重生的过程,才有了“在这个小村庄里,习近平实现了脱胎换骨式的成长,并触摸到了一个真实的乡土中国”。在苦难中,他也不忘修身,他一面向农民群众学习生活实践,一面在书中汲取精神、思想上的营养。田间地头休息时不忘阅读,夜深人静熬油点灯阅读书籍。他读的书不仅有古代的、现代的,有中国的、外国的,还有文学的、哲学的、自然科学的读书学习对于他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不断成长,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过程
4、。 艰难困苦能够磨练一个人的意志,他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还能干事,就有一股遇到任何事情都勇于挑战的勇气,什么事情都不信邪,就能处变不惊,知难而进。”然而,在当今社会中,总有一些人既想舒心获得,又不愿苦心付出。有的只想舒适生活而不想吃苦受累,让梦想成了泡沫;有的想出彩而不愿出力,让愿景成了纸上文章;有的想升迁而不想作为,让机遇成了“危机”。只可惜,天下没有坐享其成的美事。梁家河这本书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和总书记的亲身体会,娓娓道来催人泪下,教育我们只有经过磨砺和锻造,在实践的大熔炉里淬火,才能为工作和学习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5、。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梁家河读后感征文:奋斗、修身与青春 读了梁家河这本书,使我的意志不再浮躁迷茫,使我的灵魂如沐春风,更加纯洁青翠健壮。这本书使我明白了简单而明了的人生哲理,那就是做人要修身,做事要一碗水端平。 在知青时代,梁家河人的印象里,习近平常看砖头一样厚的书,吃饭在看,上山放羊在看,天黑了点着油灯在看,看的书有中国的,外国的。习近平对自己的要求是,一物不知,深以为耻,凡事都要弄个明白,那就是多读书,多思考,从书中寻找答案,在读书中磨练自己意志。为读一本书,不管多远的路,都要想办法借回来读读。在知青时代里,作家路遥和习近平曾彻夜
6、长谈,也惊叹到,习近平比他小4岁,知识面比他要广得多,志气比他高得多。读书,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其实就是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实自己,使自己能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和理解问题,读书不仅能给人启迪,读书也能使人更容易了解事物间的相互联系,读书不仅促进一个人不断成长,还能丰富自己精神世界。可是想想自己读书程度,真是少的可怜,今后还得努力。 成功的背后,是艰辛的付出。习近平在工作中以身作则,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忘我奉献。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担当,敢于正视矛盾和问题。对于矛盾和问题,不搞变通,敢于坚持实事求是的坚持原则,看清问题后面的本质,公正的解决问题。敢于坚持真理,讲真话,办实事。始终保持革命精神、
7、革命斗志。敢于纠正以前错误并且和以前错误斗争,亮剑。敢于坚持党性原则,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骨疗毒,消除一切错误的决定。坚持凡事要一碗水端平原则,真正把心思用在干事情上,把功夫下到察实情上、出实招、求实效上。在处理同一件事情上,不求多解,同一问题,一视同仁。公平公正的维护着每一位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真心实意的对每一位人民群众的利益负责,赢得了每一位人民群众的肯定和拥护,赢得了每一位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敬仰。这种真挚的人民情怀,人民立场,明显的有别于他人。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对人民群众的幸福担当,担当起自己该担当的责任,这种担当是一种无私担当,这种担当是一种无畏的担当,
8、这种担当是一种炉火纯青的担当。当人民群众需要的时候,就毫不犹豫的挺身而出,正因为有了这种担当,造就了习近平领导力的强大之势、天下情怀。 习近平在刚当选大队支部书记不久,大队接到一批救济粮,围绕如何分,大家意见不同。习近平知道大家的生活都不容易,就想了个办法,现在就到各家各户去看,究竟谁家有多少粮食,都看得清清楚楚,谁该多分,谁该少分,不就清楚了吗。话音落地,习近平就带着大家到各户去看,查看每家粮食,并当众记录在册,从夜里10点一直忙到凌晨5点,彻夜工作,马上就办的这种雷厉风行的作风,实实在在地弄清楚了各家存粮情况,谁家粮食少,就给谁家多分,大家都没话说。 在那个人吃不饱的年代里,粮食就是生命,
9、如果把这个粮食平均的分配给各户,家中存粮多的得到这个救人以生的救命粮,显得就是多余。真正没有粮食的农户,才是这批救济粮的真正主人。习近平要让这个救济粮发挥它真正作用和价值,也要把上级交办事情努力办好。同时也体现了一个年少大队部书记超乎常人的智慧和担当。在关键时刻,能果断做出符合当时情况的英明决策。在那个年代里,习近平就让自己做事情就要一碗水端平。就在习近平接到救济粮那刻起,连夜召开会议,使救济粮、生命粮一分种也不在自己的手里耽误。可见公平公正做事,群众是拥护的,就是自己家里一粒救济粮也没分到,心里也是乐滋滋的,这是因为他们遇到了一个做事能一碗水端平的好带头人。这样的人能公平公正的做事,当自己真
10、正实实在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做事这样公正的人,当然也会帮助你的。公平公正的做事,当然大家心服口服,都没意见。习近平很小的时候就能把一碗水端平。在现实生活中,我该如何在平时的工作中做到一碗水端平,一碗水端平做事是我今后做事的方向。 时代在不断发展,一个人的一生要不断的修身,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努力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学会在工作中处理问题。如果解决同一个问题,用手中的几把尺子,对同一件事不停的更换标准,那问题解决的效果就可想而知。给各个层面造成的恶劣影响远远大于问题本身造成的损失。更换标准做事,就会失去公信力,失去民心,如此开展工作,后果很严重。但愿从现在我们各自人的手里,端出去的水是平的,这是我
11、们做人最低的道德底线。同时,我们要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层含意,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梁家河读后感征文:自信是干出来的 通读了梁家河后,给我最深的感触。习近平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位有大理想、大抱负的伟人,梁家河就是一个大熔炉、大学校。经过7年的磨炼,塑造了习近平为国为民的人生观、世界观,练就了他信念坚定、处事不惊、艰难不惧、百折不挠的硬功,为实现他治国理政的伟大抱负打下了坚实思想基础。而对于总书记在梁家河最大的收获,我感觉就是在理想、信仰钢铁般坚定的基础上塑造出的满满自信,这种自信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他虽然算个初中生但是没有真正上过初中,是一
12、个顶着“黑帮子弟”、“可以教育好子女”帽子的大孩子。通过自己坚韧不拔的努力,他入团、入党,还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为梁家河以及陕北的农村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总书记的成长经历为当代年轻人树立了好榜样,走出了一条“通过自己的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的路。 读书,修身平天下。习近平爱看书,用他的话说“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他的读书与求知紧密相连。习近平看书不只是掌握知识,还会有思考、有借鉴、有批判。在农村7年他读书7年,劳动再苦再累都不忘读书,他博览群书把当年能找到的书都读了,对书中有好的警句都能背下来。习近平求知若渴的态度,心中牢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志向,一
13、面进行着他的农民化实践,一面在书中汲取着精神、思想上的营养。对习近平而言,读书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个不断成长、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过程。 自找苦吃,自我磨炼。按理说当年习近平不属于上山下乡的范围,他属于父辈有问题流放的,所以,在当时的知青队伍中他的年龄最小。但是,自从他悟出“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后,他毅然决然做出“扎根农村,扎根一辈子”的决定。此后,习近平不以年小自居,没有怨言,把困难当做考验,毫不犹豫积极应对。甚至觉得农活还不够苦,还学着怎么办一书中的主人翁“为了磨练意志,睡在钉板床上,扎的浑身是血,过着苦行僧的生活”,他觉得锻炼毅力就得这么练,所以干脆也把褥子撤了,就睡在光板炕上。一
14、到下雨下雪天,他们就出去摸爬滚打,下雨淋雨,下雪去搓雪,在井台边洗冷水澡。对于这样一群自找苦吃,以苦为乐,自我磨练的年轻人还有什么困难能拦住他们,他顺利的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艰难困苦磨练了习近平的意志,习近平回忆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困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 放下自己,融入群众。习近平的父亲习仲勋原来在中央工作,习近平是高干子弟,但是在习近平身上却没有干部子弟的优越感和娇柔造作之态。他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农民,融入到群众之中,很快他学会了所有农活,干活中也舍得出力。梁
15、家河教给他“土”学问,他把“洋”学问也教给了梁家河。他用他的知识和通情达理的处事办法,教育了后进懒汉,解决了很多棘手问题,让梁家河人打心底佩服。他尊重人,帮助人,团结人,赢得老乡的信任,渐渐地他成了梁家河村的中心,人们喜欢他,他也真正成了梁家河的一份子。在这里习近平学会了深入群众,了解群众,自觉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脚踏实际,解决问题。是金子总要发光的,1973年,习近平被县上抽调到社教工作组,当年19岁。社教中他崭露领导才华,带领群众克服困难,苦干实干,不到三个月打好了神车沟大坝,给赵家河增加了近三百亩高产田,还办起了夜校,教农民识字。通过社教习近平重新认识了自己,
16、发现了自己的潜力,增强了自信。在后来当上梁家河党支部书记以后,为解决烧火做饭问题,习近平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建成陕北第一个沼气池,为了方便群众,在不违反政策的情况下建成铁匠屋、缝纫组、小卖部等等。 “一个人要有一股气,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战的勇气,什么事都不信邪,就能处事不惊、知难而进”。习近平学会了处理问题,解决问题。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习近平在梁家河七年,最基层的磨练使他更加了解了群众,他知道群众想什么,需要什么,他有充分的自信,有坚定为民做事的信念,并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以后的仕途道路上,习近平不管走到哪儿,一直到当了国家最高领导后仍然不忘初心。他提出中国梦的设想,并带头实
17、施,他脚踏实地走基层,从小事抓起,搞了厕所革命、河长制、反腐败、精准扶贫、尊重科学,发展国防,“一带一路”等等。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召开的近几年来,他领导下的中国经济总体跃居到世界第二,13亿多人口,正在越来越近的靠近小康目标,中国公民在全世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尊严和权力。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也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更是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的重要贡献。 他的自信是用真才实学、艰苦奋斗、勇往直前干出来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
18、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梁家河读后感征文:峥嵘岁月,纯真感情,伟大时代,伟大梦想 陕北黄土高原的村落,浓缩着中国大多数农民的生存状态。贫瘠的土地、紧缺的自然资源、极度匮乏的物质条件、落后的生产力,然而在艰苦条件下却孕育着中国最广大农民的淳朴民风。这里的人们不辞辛劳、脚踏实地,践行一份付出一份收获的真理;心地善良、热情好客,愿意把最好东西留给客人;尊重知识,崇尚文明,一旦点燃希望的火种,就会赋予极大的抗争精神。象所有农民一样他们饱含着朴素的思想感情,怀揣着过上好光景的淳朴愿望在这片土地上一辈辈地耕耘着,奋斗着,也在改变着。正如路遥在平凡的世界所描写的平凡又不平凡的人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延
19、安梁家河曾度过7年的知青岁月留下的心路历程。 读完梁家河这本书,了解了一代伟人在此经历的成长和变化,深感这片黄土地所给予他的精神营养和深情厚望,也折射出伟人无产阶级的真挚情感、磨砺自己的坚定信念和谋求改变的奋斗精神。文字亲切,感情质朴,却道理深刻,意味深长。 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大家知道,习近平是69年1月来到了漫天风沙的陕北延安梁家河,时年不到16岁。一路颠簸、满身泥土,向往的延安精神高地,实际却异常艰苦贫困的村落。从住土窑到6、7个人睡的土炕,从早晨6点起床上山干活到午饭才能歇一歇,从没有油星的饭菜到拿了发霉的面包喂狗被传
20、糟蹋粮食,从肉体劳作到承受精神批斗,其落差和波动可想而知。 真正接受并开始融入这样的生活是从“扎根农村,扎根一辈子、斩断归途的决心和团结群众的信念”开始的,先改变自己适应环境,才让一颗心平静了下来,很快就有了脱胎换骨的改变。与此同时,当地人也很快改变了对他的看法,淡忘了他的家庭背景,很快接纳了这个见多识广、性格随和、说话不偏激也不保守,不诉苦、不抱怨、能吃苦、不撒奸儿,非常实在的城里娃。 梁家河在知青的眼里是原始的、贫困的、干旱少雨、吃食贫乏的。土豆的物理变化就是生活的日常,把白菜腌制成酸菜就是一顿美味,杂粮细作就是对生活的犒赏,过年才能吃的“蒸碗”只是给北京来的娃娃接风时才有的,而对当时大多
21、数人来说能填饱肚子则是的最大的愿望了。文中记述了习近平在梁家河唯一吃过的一碗白米饭,是铜川当工人的印堂带回来了一点白米,仔细蒸了给的,可把他吃香了。几天后给别人讲这件事的神情,似乎刚吃过一般。不禁让人想起陕北说书半碗饸烙中周恩来回延安不忍心倒掉已经放凉的半碗饸烙并坚持吃完的情节。也让人想起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到县城上学吃不饱饭,待到最后吃剩下的菜叶汤,拿开水泡着“非洲”吃的情景。简单而难忘的味觉记忆常常加剧了人对那个年代的回味,也让人更加懂得珍惜和感恩。 在和当地农民一起上山干活、一起打坝修田的日常劳作中,一起想办法提高粮食产量、学习先进技术利用推广沼气,在找出路,谋发展、为人民做实事的道路上勇
22、往直前。从而学习到农民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精神,练就不怕吃苦的精神,培养改变世界的斗志。越是经过艰苦卓绝的生产劳动,越能体会收获的不易。“我就是一个农民”是对自己深刻认识,是和农民建立了深厚而真挚感情的基础,也是对农民致以最高的敬仰。 艰苦的环境,最易激发人们求知的欲望、改变的力量。农民化的实践、肉体磨砺的同时,通过读书,从中汲取精神和思想的营养,是对物质生活匮乏最好的慰藉。通过读书和思考,在不断积累中成长,在反复思考中深刻。 不知不觉中,时间来到1975年10月,在梁家河已过了7年的习近平就要离开。回顾这段经历,习近平说他最大的收获“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二是
23、培养了我的自信心”。 艰难困苦磨练了一个人的意志,锻炼了吃苦精神。在黄土高原厚重的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踏实而有力。坚定了人生目标并充满自信勇往直前。与父老乡亲建立了深厚而真切的感情,才有了难舍的分离、长长的挂念和深深的关心以及多年带上婆姨再回梁家河的场面。 “一道道山来一道道水”,“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如此艰苦,才叫人魂牵梦绕;如此深情,才叫人牵肠挂肚。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记录一代青年的知青往事;满天的云,满天的花,点亮峥嵘岁月的金色回忆;陕北美食、信天游消减了辛苦劳作后的疲惫;脚踏实地、坚定信心孕育了一代伟人在伟大的时代里的伟大的梦想。 如今,习近平总书记正带领的十三亿中华人民奔小康,
24、实现着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如今,梁家河像所有变革中的农村乘着新时代的东风,在新征程中破浪起航,驶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彼岸。 梁家河读后感征文:梁家河与时代精神 近日,我深入学习了纪实报告文学梁家河,重点对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时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进行了认真研读,结合工作实际,现将个人学习心得体会和大家交流如下。 一、梁家河精神是一种时代精神 梁家河是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插队的地方,也是他立下为人民奉献信念的地方,是他用以诠释中国梦的地方。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这一伟大思想,我们可以从梁家河发现萌芽、找到基础。梁家河的一山一水,梁家河发生的巨大变化,充分展现
25、了习近平总书记为民造福的初心,有追求真理的精神,有埋头苦干的作风,有攻坚克难的意志,有中华复兴的梦想。这些都是我们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领会十九大精神的生动教材。 所以,梁家河精神是新时期我们党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和全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今天,我们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就是要以十九大精神为引领,带头维护核心、拥戴领袖,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锐意进取,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我们党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永葆共产党人的政
26、治本色,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二、梁家河精神与延安精神一脉相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党作为一个拥有89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如果说有什么东西能够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的话,那就是背离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丢失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 从梁家河一书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生活的七年,年少的他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超强的体力支出与艰苦的食宿条件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正是陕北这艰苦生活的步步磨练,锤炼了习近平总书记坚忍刚强的性格,铸造了他志存高远的情怀,并最终使他成为高瞻远瞩的大国领袖。“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习近平总书记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启示我们,经历就是财
27、富,苦难也是锻炼,学会吃苦是人生的必修课。艰难困苦磨砺坚强意志,有了坚强意志,站位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坚韧不拔、充满自信地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从梁家河一书中,我们还可以清楚地看到习近平总书记梁家河担任村支书时,一心为民办实事,带领村民打淤地坝,修建沼气池,打水井,开铁业社、缝纫社,办扫盲班,村子很快焕发出一片生机。诚如村民王宪平评价的“近平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是受苦受难的七年,是踏踏实实干出来的七年”。正是习近平总书记这种“用双脚丈量黄土高原”求真务实、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成就了他在陕北这块黄土地上收获了革命前辈者缔造的“真经”,实现了最初的梦想。
28、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亲身经历,完全贯穿了延安精神的核心价值,是延安精神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发展,是新的历史任务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的延安精神,是我们战胜困难、勇往直前,不断从胜利走向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与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形成的延安精神相比,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全面从严治党,是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新的执政作风,把当年延安时期共产党人的党性、党风、党纪的烙印,深刻地镌刻在领导干部心上,坚持清正廉洁,牢记历史使命,注意防微杜渐,永葆党员本色,这就是今天我们弘扬梁家河精神的时代价值所在。 三、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必须把弘扬梁家河精神贯穿其中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最重要的就是要发扬梁家河精神
29、,着力解决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优良的作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行风。 一是要抓住学习提升这个基础。一个人的能力素质是经过不断学习思考积淀养成。习近平总书记说:“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读书已然成为总书记的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尤是年轻时那种对知识的渴求,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诚如村民梁玉明感慨:“他在梁家河待了七年时间,我就没见他离开过书本,没见他放弃过读书。”习近平总书记与青年学生座谈时也曾讲过“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故事,听来无不为之动容。反观现在我们的学习条件,办公室窗明几净,书架上琳琅满目。可一提读书,一些同
30、志却总说没时间。时间都去哪儿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一些同志把时间都空耗在闲聊中,浪费在迎来送往中,却不愿静下心来读一本书。我们都应像总书记那样,抓紧大好时光,见缝插针地多读书,读好书。通过读书,来汲取营养,丰富知识,开阔思路,指导实践。 二是要抓住党员带头这个重点。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关乎党的形象,决定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分量。作为一名党员,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因此,每一名党员都要带头弘扬和践行梁家河精神,自觉把实事求是、改进作风作为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行为习惯,真正发挥示范和表率作用。要结合省委和集团公司党委组织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加快追赶超越步伐,
31、落实五个扎实要求”等活动,深入群众,联系一线,通过用脚探路,用手记录,用脑过滤,脚上沾满泥土,身上带着灰土,真正把工作和学习做到“深、实、细、准、效”。 三是要抓住解决问题这个核心。我们要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对照八项规定要求,深入查找自身在深入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工作技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抓住问题实质,找准思想根源。要针对影响当前工作进度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学习提高措施,一项一项地抓,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力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将工作进度尽快抓起来,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优质的工作成绩,为建设一流设计咨询服务企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梁家河读后感征文:无
32、悔青春 一个偏远村庄,牵挂着一个人40多年的记忆;一群质朴村民,见证着苦难交织着辉煌的青春岁月;一份厚重乡情,承载着不能忘却的赤子情怀,这个小村庄就是-梁家河 “作为一名党员,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当年纪不满16岁的习近平作为北京知青插队到梁家河的时候,是否想到这里将是他多年牵挂的第二故乡,这里将是他为民初心萌发的地方。 近日,一口气看完梁家河,再细细回想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对习总书记那段艰苦而辉煌的青春岁月有了深刻了解,给我思想带来了巨大震撼,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精神养分,指引着我要努力培养“敢吃苦、勇创新、善学
33、习、心为民”的精神品格。 首先要敢吃苦,将苦难当成磨刀之石。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苦难是人生最好的大学,正是这所大学锤炼了习总书记自青年时代树立起的百折不挠的坚定信念,为其执政兴国、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础。 作为新时代的一名党员就要具备不怕吃苦,敢于吃苦的精神,要有过“跳蚤关”、“劳动关”的思想准备,沉下心来到组织最需要、最艰苦的地方锻炼本领,磨砺意志。 其次要勇创新,将创新当成实干之要。 青年习近平来到梁家河后,从发展村子经济、改善村民生产生活入手,以创新的眼光埋头实干,办沼气、打井、创办铁业社等等一桩桩一件件的实事体现出总书记勇于
34、创新的实干品质。 党员既要会干,更要干好,既要继承经验,又要勇于创新,面对发展中的新问题要着力培养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去看待解决,在解决问题中增长实干本领,努力做一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再次要善学习,将学习当成立身之基。 学习是获取知识的便捷途径,善于学习更是每一名党员的立身之基。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工作生活的那段岁月中,即使条件再艰苦、劳动再繁忙、书籍再有限,都废寝忘食的不忘读书,先后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资本论等马列经典著作、中世纪史史记选中国古代思想是等史学著作、李白诗选鲁迅全集战争与和平等文学著作和军事与国际政治等其他类型的著作,做了大量学习笔记,常常带着疑问
35、进行比较阅读。正是爱读书、善学习的好习惯使习总书记存储了大量的各类知识,为其成为国家领导人后出口成章、妙语连珠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浅阅读流行的当下,作为一名党员既要学习党的理论方针坚定理想信念,又要学习业务知识增长工作本领,还要学习其他各类知识开阔眼界,博采众长,切实将学习作为安身立命的基础,才能更好地为党工作。 最后要心有民,将为民当成做事之本。 2015年2月13日,离开梁家河40年的习近平回到了这个让他魂牵梦绕的地方,看着一张张熟悉亲切的面孔,总书记随口叫出了“随娃”“迎儿”“向前”“根民”等一众昔日“小伙伴”们的小名,与乡亲们闲话拉家常。 在梁家河村民的眼中,不管习近平走到哪里都
36、是他们最牵挂的好后生,这一份浓浓的乡情体现了总书记始终把人民装在心中,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公仆情怀,更深刻影响了总书记执政为民治国理念的形成。 作为一名青年党员,要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在广阔的工作天地中践行为民服务的观念,向群众学习,切实将为民办好事作为做事之本,不忘建党初心。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的知青精神就像灯塔一样指引我前进的方向,就像火把一般照亮我前行的脚步,让我不忘初心跟党走,牢记使命加油干,让青春无悔,使党性发光。 梁家河读后感征文:实干就是解决办法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
37、学问的地方。”这是写在梁家河封面上的话,拿到梁家河这本书时,感觉很亲切很熟悉。 我有幸阅读了梁家河,并在今年前往梁家河学习。站在梁家河的土地上,亲眼看到知青住过的窑洞,劳动过的田地,开挖的水井,建设的沼气池,这些对阅读梁家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习近平总书记从一名普通知青到农村党支部书记再到党的总书记,这一成长历程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磨砺自己,坚持学习。 习总书记曾说。“我爱好很多,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在梁家河时,他除了劳动,就是到处找书、看书,常常看书到深夜,曾跑30里路去借书。读到这些时,给我很大震撼。在那样艰苦的条件和繁重的劳动之余,一个还不到20岁的年轻人,一个身负“历史负担”的年轻人
38、,没有被逆境击垮或退缩,始终没有放松读书学习。7年的磨砺,在读书中,在劳动中,知青习近平学到了大学问,使他的思想和精神境界得到了升华,也为他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比今天的自己,有什么理由不坚持学习、不勤于学习。 难题一个一个解决,实干就是解决办法。 1974年1月,刚刚当选大队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一直琢磨着能为改变梁家河的面貌做些什么,琢磨着推动梁家河发展的切入点。受到XX省大办沼气的启发,决定在梁家河办沼气。选址在哪里。没有石头,没有沙子,没有石灰.难题一个接着一个,远比想象的多,怎么办。行动派的支书习近平发扬实干精神。他反复测量确定了选址;他带人在烂泥滩里铲去一米多厚的土层,挖
39、出了石头;沙子到15里外的地方一袋一袋往回背;石灰自己烧制.难题一个一个解决,实干就是解决办法。他成功了,办成了XX县区第一口沼气池,也是XX省第一口沼气池。今天我们的工作中也会碰到很多困难,也会有看起来很难解决的问题,学习习总书记的实干精神,踏踏实实的去钻研去实干,总会有解决的办法。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2015年2月13日,习总书记回到了梁家河,他说。“我在这里当了大队党支部书记。从那时起就下定决心,今后有条件有机会,要做一些为百姓办好事的工作。”“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过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初心,来自人民,
40、又回馈人民;梦想,从这里发芽,又从这里出发。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3万多字的十九大报告提到“人民”超过200次。“不能忘记走过的路”,才能坚守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进。 读完梁家河,不禁引人深思,习近平在艰苦的岁月里读书修身,在实践中锤炼,在艰苦奋斗中磨砺意志。为民造福的初心、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矢志不渝的信念,梁家河就是让习近平总书记锤炼升华的那片热土。企业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梁家河”,我一毕业就来到了公司,在公司扎根,汲取养分逐渐成长,我们要感恩企业,立足岗位,无私奉献,为企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梁家河读后感征文范文8篇第23页 共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