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建筑史复习20090629做法部份一、 名词1. 井干式木构架:利用原木垒成墙体,由井壁发展而来。将木材层层相叠,既是围护结构,又是承重结构2. 抬梁式木构架:柱上搁置两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到35根。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侧梁搁置于斗拱上。这种木架构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3. 穿斗式木构架: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的整体框架。此种木构架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4. 间:4根柱子或两榀屋架。(一是指四柱之间的空间,二十指两
2、缝之间的空间)5. 面阔:木构建筑正面相邻两檐柱之间的水平距离成为“开间”,又叫“面阔”。各开间的总和称为通面阔。6. 进深:指建筑物纵深各间的长度,即位于同一直线上相邻两柱中间线的水平距离。各间进深总和称通进深。7. 明间:七开间中最中间的叫明间。 8. 次间:七开间中明间两侧的叫做次间。 9. 稍间:开间为奇数的木构建筑中次间再外的称梢间。10. 一明两暗:是古代单体建筑平面的典型的基本型,由一个“堂”(明间)和两个“内”(次间)构成。11. 正式建筑:在古建筑中,平面投影为长方形,屋顶为硬山、悬山、庑殿或歇山做法的砖木结构的建筑叫“正式建筑”。12. 杂式建筑:其他形式的建筑统称为“杂式
3、建筑”。13. 宋式须弥座:为木结构,多而密的层次,细腻、纤巧的雕饰以及秀挺、洒脱的韵味,都是宋式须弥座的特征。存在先交易积水的问题。14. 清式须弥座:清式的须弥座取得了石构造合理和石权衡的完善。层次简化,雕饰粗硕,整体反映出石基座的敦实、庄重。是台阶形式美构图的成熟表现。15. 正阶踏跺:位于前后檐正中的台阶。16. 垂手踏跺:位于正阶踏跺两边的台阶。17. 抄手踏跺:位于西山两侧的台阶。18. 垂带踏跺:踏跺石两端设有斜置的垂带石。分为带“御路”的和不带“御路”的两式,后者比前者等级低。19. 如意踏跺: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形式比较自由。20. 御路石:位于殿堂当心间的御路台阶的
4、中心,是御路台阶的分件。寺庙的御路石多刻宝相花图案,帝王宫殿、坛庙、陵墓的御路石多刻云龙或龙凤图案。它的出现克服了两阶制没有突出中心的缺陷,增强了台阶的艺术表现力。(个人总结)21. 抱鼓石:与石栏杆配套,采用“抱鼓”的形象,可灵活地适应不同的地栿坡度。用于石栏结束处,阻住栏杆不使他掉下来,优美形象作为栏杆尽端处理形象优美。22. 大木大式建筑:在明清官式建筑中,殿堂结构仅存表面形式,实际均为厅堂结构,称大木大式。23. 大木小式建筑:普遍应用的柱梁作,称为大木小式。24. 生起p258)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二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缓和曲线,这在营造法式中称为“生起”。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
5、在前后檐方向上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方向上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则同时向两个方向向建筑内部倾斜25. 侧脚 (p258)为了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均向内倾斜柱高的10/1000,在两山向内均倾斜8/1000,而角柱则向两个方向都倾斜。26. 金厢斗底槽宋代营造法式中列举的四种空间(单槽、双槽、分心斗底槽、金厢斗底槽)划分方法之一。其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内外柱高相等,但柱径略有差别。实例: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金殿。27. 副阶周匝 副阶:宋代殿阁等级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副阶周匝:在建筑的主体(塔
6、身、殿身包围一圈外廊)之外围加一圈外廊,在宋代李诫编著的营造法式中称为“副阶周匝”这种建筑结构形式最早在商建筑中已经出现,通常应用于比较隆重的建筑。 例:山西应县佛宫寺。28. 单槽 (教材258)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个区域29. 双槽(教材258)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个区域(唐大明宫含元殿,北京故宫太和殿) 30. 分心槽:是分心斗底槽的简称,指门屋建筑中,用一列中柱将平面等分的做法。现存使用分心槽的建筑例子为河北蓟县独乐寺的山门。 31. 叉柱造:将上层檐柱底部十字开口,插在平座柱上的斗拱内,而平座柱又插在下檐柱斗拱上,但向内退半柱径32. 缠柱造:它是在下层柱端增加一根斜
7、梁,将上层柱立于此梁上在结构上和外观上都比较妥善但需增加梁,角部每面还要增加一组斗拱附斛(音胡hu)33. 明栿(百度)明栿:与草栿相对而言,指的是在平闇,平棊(即天花板)以下的梁,由于明栿在室内能看得见,所以制造精致。宋代常将明栿做成形如弯月的月梁式,以增加美感。34. 草栿(百度)草栿:在平闇,平棊(音其qi)上看不见的栿,由于看不见,所以制造粗略,未经任何艺术加工,制作潦草,故称之为草栿 卷有圆弧之意,杀有砍削之意.宋代栱、梁、柱等构件端部作弧形(其轮廓由折线组成),形成柔美而有弹性的外观,称为卷杀.35. 卷杀 卷有圆弧之意,杀有砍削之意。宋代栱、梁柱等构件端部作弧形,其轮廓由折线组成
8、,形成柔美而有弹性的外观,称为卷杀。36. 月梁(教材262)梁的外观课分为直梁和月梁。月梁也称“虹梁”。梁高呈弧形,梁底略向上凹,梁侧常做成琴面并饰以雕刻,外观秀巧。37. 阑额 (教材259)是柱上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南北朝及以前大多置于柱顶。隋、唐以后才移到逐渐。其名首见于宋代。它有时两根叠用。清代上面的叫大额枋,宋代称阑额。38. 由额 (教材259)是柱上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额枋有时两根叠用。清代将上面的叫大额枋,下面的叫小额枋,也称由额。二者间填以垫板。39. 普拍枋宋代建筑阑额与柱顶上四周交圈的一种木构件,犹如一道腰箍梁介于柱子与斗拱之间,既起拉结木构架作用,又可与阑额共同承
9、载补间铺作。明清称为平板枋。40. 撩檐枋也叫挑檐枋:在令栱上的枋,用于挑檐桁下面,其高二2口,厚1斗口,是斗拱附属构件。41. 正心枋 斗栱间横向联系的枋木,位于檐柱中心线上,与建筑进深方向平行,与正心桁相交。(个人总结)42. 平棋枋平棊枋:斗拱附属构件,用于斗拱最里侧,与井口天花相接的枋子,高3斗口,厚1斗口。清称做井口枋。43. 檐椽 在檐下使用的,垂直搁置在檩上,直接承受屋面荷载的构件44. 飞椽 附着于檐椽之上,向外挑出,挑出部分的椽头,头长为檐总平出的1/3,加尾长(如三尾或二尾半),再乘举架系数三五举增高加斜为长度,椽径同檐椽.45. 叉手 脊桁两侧的斜杆,用以固持脊榑,其形状
10、犹如侍者叉手而立,故名。多见于唐宋元明建筑上。46. 托脚 宋代建筑上各槫均用斜杆支撑固持。其中支撑脊榑的斜杆称为叉手,其余称为托脚。47. 扶脊木扶脊木:位于脊檩之上,辅助脊檩承接正脊的构件。48. 角背:49. 斗拱:由斗形、拱形、悬挑承重构件组成的特殊构造部分。是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型制。它位于木结构梁栿和柱子之间,具有传导屋面荷载、加大屋檐挑出长度、缩短梁枋跨度、吸收地震能量等结构作用和装饰作用,是中国古代建筑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50. 翘(华拱):是置于坐斗内或跳头上的 短横木栱的名称依部位的不同而不同。凡是向内外出跳的 栱,清式叫翘(华栱或卷头)51. 拱垫板:上下两根檩枋或上下两根
11、额枋之间的板状构件,厚度通常为一斗口。(此为垫板含义)52. 昂: 式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由 上下昂之分。以下昂使用为多,上昂用于室内,平坐斗拱或斗拱里跳之上。53. 坐斗:位于一组斗拱最下的 构件称为坐斗(大斗,宋为栌斗)有时也可以单独使用。 1斗口:坐斗正面的槽口,在清代作为衡量建筑尺度的 标准。 2斗耳:斗口两侧凸起的部分 3斗腰:斗口下垂直部分 4斗底:斗下倾斜的部分 5平盘斗:没有斗耳的,常用于角科54. 计心造:跳头上置横栱的 宋代斗拱中,每一跳的华拱或昂头上,放置横拱的一种斗拱的结构方法。55. 偷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栱的斗拱构造形成之一,横拱的设置少于斗拱出踩,如斗拱各
12、向内外两侧挑出三 拽架称为七踩 ,应列有七列横拱,但在制作时却省去一列或数列横拱,这种做法称为偷心造。 (偷心造斗拱表现了很强的功能作用悬挑,而计心造斗拱则利用横拱上的素枋,将各组斗拱连成整体,从而产生了铺作层。56. 柱头科(柱头辅作)位于柱头部位的斗拱称为柱头科斗拱。57. 平身科(补间辅作):置于两柱之间,均匀放置在额枋、平板枋上面的斗拱。58. 角科(转角辅作):置于建筑物转角部分的斗拱。由于转角处的方向性,斗拱构件一端为面宽方向的构件,另一端为进深方向构件,两个方向的构件还要与对角线方向的斜构件相交,构造比较复杂。59. 溜金斗拱:多用于宫殿,庙宇,外跳与一般平身科相同,内跳用斜上菊
13、花头,六分头搭在金主内额上,与外跳构件不发生联系,完全不 起结构作用。 60. 材份制:材为拱的断面,宋代的以“材宽”为单位的模数制度61. 斗口制:斗口:平身科斗拱坐斗斗口的宽度,清代以“斗口”为模数单位的制度取平身科大斗所开口的尺寸为一斗口,相当于材的八分,斗口分十一等,最大斗口用六寸,每一等级差半寸,十一等斗口则为一寸,如柱径为六斗口,柱高为六十斗口。斗口制是单向模数,等分十一级,计算简化。62. 雀替:是置于梁枋下与柱子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可以用于柱间的 花牙子下,称为花牙子雀替,在建筑末端,由于开间较窄自两侧柱挑出的雀替常联为一体叫骑马雀替。雀替可用于柱间的挂落下,成
14、为纯装饰构件。63. 四阿屋顶:(庑殿顶)四面斜坡,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屋面稍有弧度,又称四阿顶64. 厦两头(宋)(清叫歇山):歇山的宋式叫法歇山:我国传统建筑屋顶形式之一。是双坡面屋顶与四坡面屋顶相结合于一体。是庑殿顶和硬山顶的结合,即四面斜坡的屋面上部转折成垂 直的三角形墙面。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依脊组成,所以又称 九脊顶。65. 九脊顶:歇山顶的宋唐说法,是两坡顶加周围廊的结果,它由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故称九脊殿66. 举折: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架“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举架(举折):举,是屋架
15、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 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67. 举架:坡屋顶屋面的相邻两檩,上面一檩比下面一檩抬起的高度。68. 推山是庑殿(宋称四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由于立面上的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度斜直线变为柔和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与步架距离都不一致。69. 收山是歇山(宋称九脊殿)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向内收进的做法。其目的是使屋顶不过于庞大,但引起了结构上的某些变化(增加了顺梁或扒梁和采步金梁架等)。70. 挑山 悬山顶,即悬山式屋顶,宋朝时称“不厦两头造”,清
16、朝称“悬山”、“挑山”,又名“出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也传到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日语称切妻造()。在古代,悬山顶等级上低于庑殿顶和歇山顶,仅高于硬山顶,只用于民间建筑,是东亚一般建筑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悬山顶是两坡出水的五脊二坡式,一般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构成,但也有无正脊的卷棚悬山式。和硬山顶不同,悬山顶建筑两侧的山墙凹进屋顶,屋顶的檩伸出墙外,加博风板保护。由于此类建筑的屋顶悬伸外挑于山墙之外,故名悬山顶或挑山顶。悬山顶是两面坡屋顶的早期样式,但在唐朝以前并未用于重要建筑。和硬山顶相比,悬山顶有利于防雨,而硬山顶有利于防风火,因此南方民居多用悬山,北方则多硬山。71. 回水
17、:中国古建筑出檐出檐深远,其出檐大小也有尺寸规定。清式则例规定:小式房座,以檐檩中至飞檐椽外皮(如无飞檐至老檐椽头外皮)的水平距离为出檐尺寸,称为“上出檐”,简称“上出”,由于屋檐向下流水,故上出檐又形象地被称为“出水”。无斗拱或小式建筑上出檐尺寸定为檐柱高的3/10,如檐柱高3米,则上出檐尺寸分为三等份,其中檐椽出头占2份,飞椽出头占一份。72. 吻兽殿宇屋顶的吻兽,是一种装饰性建筑构件,在封建社会中,构件的造型与安装位置,都被蒙上迷信色彩。唐会要中记载,汉代的柏梁殿上已有“鱼虬尾似鸱”一类的东西,其作用有“避火”之意。晋代之后的记载中,出现“鸱尾”一词。中唐之后,“尾”字变成“吻”字,故又
18、称为鸱吻,官式建筑殿宇屋顶上的正脊和垂脊上,各有不同形状和名称的吻兽,以其形状之大小和数目之多少,代表殿宇等级之高低。73. 鸱尾 汉至宋宫殿屋脊两端之饰物。汉时方士称,天上有鱼尾星,以其形置于屋上可防火灾,逐有鱼尾形脊饰。或称鸱是“蚩”之转讹,蚩是海兽,其尾能却火灾,故以之为脊饰。唐时鸱尾无首,宋时有首有吻,明清时鱼形仅在南方建筑中存在,官式建筑已演变为兽吻74. 仙人走兽也称为走兽,蹲兽,是宫殿建筑庑殿顶的垂脊上,歇山顶的戗脊上前端的瓦质或琉璃的脊兽。分仙人和走兽两部分,其数量和宫殿的等级相关,最高为11个,每一个兽都有自己的名字和作用。75. 平坐:高台或楼层用斗栱、枋子、铺板等挑出,以
19、利登临眺望,此结构层称为平坐。76. 外檐装修: 用于室内外的空间分隔、围护77. 内檐装修:用于内里空间自身的分隔、围护78. 隔扇日本的一种室内装置,以木料构建成骨架,从里面糊纸或者布,在房屋里边起间隔作用的一扇一扇的木板墙,上部一般做成窗棂,糊纸或装玻璃 也称为“格扇”“长窗”,用木做成的柱与柱之间的隔断窗,周围有框架,中间划分为花心、绦环板、裙板等五道,可透光通气。79. 槛窗槛(kan)窗,位于殿堂门两侧各间的槛墙上,它是由格子门演变来的,所以形式也相仿,但相比门,它只有格眼、腰华板和无障水板。槛墙在北方多用陶砖砌筑,南方除此外尚有木板或石板的。80. 什锦窗81. 楣子用于有廊建筑
20、外侧或游廊柱间上部的一种装修,主要起装饰作用。均透空,使建筑立面层次更为丰富。北京四合院住宅及宅园中使用栏杆的部位不多,只是在廊子中常用。在游廊的柱与柱之间,上端设倒挂楣子,下端设坐凳栏杆。倒挂楣子由边框、棂条及花牙子雀替组成。棂条有步步紧等式样。花牙子雀替是安装在楣子的立边与横边交角处的构件,通常是透空的木雕,略起加固作用,与雀替的作用相似,但主要是为了好看。花牙子的纹样常见的是草龙、卷草,以及各式花卉等。楣子安装于檐柱间由边框和棂条组成的装饰构件,有倒挂楣和坐凳楣子。倒挂楣子安装于檐枋下,楣子下面两端须加透雕的花牙子。坐凳楣子安装于靠近地面部位,楣子上加坐凳板,供人小坐休憩。楣子棂条组成各
21、种不同的花格图案,常用的有步步锦、灯笼框、冰裂纹等。82. 挂落中国传统建筑中额枋下的一种构件,常用镂空的木格或雕花板做成,也可由细小的木条搭接而成,用作装饰或同时划分室内空间。挂落在建筑中常为装饰的重点,常做透雕或彩绘。在建筑外廊中,挂落与栏杆从外立面上看位于同一层面,并且纹样相近,有着上下呼应的装饰作用。而自建筑中向外观望,则在屋檐、地面和廊柱组成的景物图框中,挂落有如装饰花边,使图画空阔的上部产生了变化,出现了层次,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在室内的挂落称挂落飞罩,但不等于飞罩,挂落飞罩与挂落很接近,只是与柱相连的两端稍向下垂;而飞罩的两端下垂更低,使两柱门形成拱门状。83. 砌上明造屋内不用
22、平棊,梁架斗拱结构全部可以显露可见,则月梁负屋盖之重。84. 平闇唐宋间使用的一种小方格天花,规格较大方格平棋稍低,一般不作华丽的彩画85. 平棋唐宋间使用的大方格天花,格内贴络木雕花饰,并绘彩画。86. 藻井中国传统建筑中宫殿或厅堂天花板上的一种独特装饰。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状,有方形、多边形或圆形凹面,周围饰以各种花纹、雕刻和彩绘。87. 旋子彩画旋子彩画俗称“学子”、“蜈蚣圈”,等级仅次于和玺彩画,其最大的特点是在藻头内使用了带卷涡纹的花瓣,即所谓旋子。旋子彩画最早出现于元代,明初即基本定型,清代进一步程式化,是明清官式建筑中运用最为广泛的彩画类型。旋子彩画在每个构件上的画面均划分为枋心
23、、藻头和箍头三段。这种构图方式早在五代时虎丘云岩寺塔的阑额彩画中就已存在,宋营造法式彩画作制度中“角叶”的做法更进一步促成了明清彩画三段式构图的产生。旋子彩绘是用或圆润饱满、或流畅柔韧的各色线条旋转盘结而成,带给我们的却是满眼的瑰丽奇巧,眩目迷幻。旋子彩绘比和玺、苏式彩绘的形成时间都早,是中国建筑装饰史上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的彩绘种类。88. 和玺彩画和玺彩画,又称宫殿建筑彩画,这种建筑彩画在清代是一种最高等级的彩画,大多画在宫殿建筑上或与皇家有关的建筑之上。和玺彩画根据建筑的规模、等级与使用功能的需要,分为金龙和玺、金凤和玺、龙凤和玺、龙草和玺和苏画和玺等五种。它们是根据所绘制的彩画内
24、容而定名。全画龙图案的为金龙和玺彩画。一般应用在宫殿中轴的主要建筑之上89. 苏式彩画苏式彩画源于江南苏杭地区民间传统作法,故名,俗称“苏州片”。一般用于园林中的小型建筑,如亭、台、廊、榭以及四合院住宅、垂花门的额枋上。明永乐年间营修北京宫殿,大量征用江南工匠,苏式彩画因之传入北方。历经几百年变化,苏式彩画的图案、布局、题材以及设色均已与原江南彩画不同,尤以乾隆时期的苏式彩画色彩艳丽,装饰华贵,又称“官式苏画”。90. 殿式彩画91. 藻头在清式彩画中箍头区和枋心之间的部位也称找头。92. 营造法式宋朝李诫著,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和建筑管理书箱,全书34卷,分诸作制度,料例,功限,部分,
25、提出了“材分制”这一古典模数制,最后六卷,绘制了有关图样,通过它,我们了解以前的建筑构造术语。93. 工程做法则例清工部于雍正年间颁布的一本关于建筑标准的书是一部工程法典,全书共74卷,五大部分,对单体建筑的用工用料做了响应规定,规定有斗拱的建筑以斗口为模数,使建筑标准话,但限制了都样性,是封建时代最后一部宅修的建筑规范,是木构架建筑高度成熟期后的总结,也论素了工程管理方面的内容。8、平江图平江图为宋代平江(今苏州城)城市地图。系南宋绍定二年(1229)郡守李寿明主持刻绘。比例尺南北方向为1:2500,东西方向为1:3000。该图刻绘了宋代平江城的平面轮廓和街巷布局。该图是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
26、古代碑刻城市地图。从平江图上可以看出,平江城与哦外城、子城两重城墙,平江城利用水网地区条件,采取水路、陆路两套相互结合的交通系统。主要街道都区横平竖直的南北向或东西向,以丁字或十字相交。 平江图表现的平江城的规划建设,充分体现出因水制宜的特色,同时也十分注重街巷的景观,善于发挥塔、观、城楼、牌坊的对镜、组景作用,特别是把塔均匀分散布置在近郊山顶、街道对景、城市门户等显要地位,丰富了城市的立体轮廓和独特个性。10、里坊制 里坊制是城市的一种格局形式,在春秋至汉确立,在三国至唐朝时达到鼎盛期,在宋代以后产生开放式街市时衰退消失。 里坊制的城市格局具体指平面呈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作棋盘式分
27、隔,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格中组成“里”(“里”在北魏以后又称“坊”)唐长安城是这类城市的典范。 由于里坊制管制严格,夜禁森严,里市紧闭,后来城市生活和经济的发展向里坊制的桎梏发起猛烈冲击,北宋都城汴梁于是彻底取消了夜禁和里坊制。宫殿部分一、 名词部分1. 三朝五门:三朝:外朝一,内朝二。三朝的称谓随时代而变迁,古称: 外朝,治朝,燕朝。外朝,举行新君登基,凯旋等重大典礼和重要一是的殿堂。治朝,国君日常和大臣议事的地方,也称日朝或常朝。五门:外曰皋门,二曰库门,三曰雉门,四曰应门,五曰路门。唐长安有五门(承天门、太极门、朱明门、两仪门、甘露门)和三朝(外朝奉天门、中朝太极殿、内朝两仪殿)。明南
28、京宫殿则又用此制,其五门为:洪武门、承天门、端门、午门、奉天门,三殿为: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清代五门为:正阳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三殿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2. 前朝后寝:这是宫室(或称宫殿)自身的布局。大体上有前后两部分,一墙之隔,“前堂后室”,即“前朝后寝”。所谓“前朝”,即为帝王上朝治政、举行大典之处。所谓“后寝”,即帝王与后妃们生活居住的地方。在“前朝”中央靠墙处,设有御座,这是帝王上朝坐的地方;在“后寝”,则没有床具,供休憩之用。3. 紫禁城:紫禁城城南北长961m,东西宽753m,占地面积达720,000。城墙四边各有一门,南为午门,北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
29、西华门。全部宫殿分“外朝”和“内廷”两部分。以乾清门为界,前为前朝,后为内廷4. 午门:由门楼、东西廊庑及四角亭组成的复合式建筑,是中国宫城标志的阙门。在凹字形城台正面开三座门洞,两翼又各开一掖门,形成明三暗五的五座门洞。城台上正面有一座九开间重檐庑殿式城楼,左右两翼各设明廊十三间,四隅各设四角攒尖顶的角亭5. 太和门:九开间重檐歇山顶殿宇式的宫门,位于两米高的白石须弥座上,绕以白石雕栏杆。正门前摆放铜狮及陈设,曾作为御门听政处。在举行御门听政时,皇帝和侍臣侍卫在宫门上,百官立于门前丹墀内,呈奏听旨,庭院就成为露天的会场6. 太和殿:明初称为奉天殿,后改称皇极殿。清命名为太和殿。现太和殿是清代
30、康熙年间所建造,用于皇帝登基、寿辰、大婚、册立皇后等朝廷中重要的仪式举行的场所。以无所不用其极的最高规格表现它的尊严高贵。面阔十一间,进深五间,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木结构建筑,总面积1680平方米,24根红漆柱,中间6根蟠龙金柱围合的空间内只放皇帝宝座一个上有藻井,下有七层台阶的高台,东西设夹室,安防远祖神位7. 大政殿:沈阳故宫最早的建筑,八角形平面,重檐八角攒尖顶,是后金王朝举行大典的殿堂8. 十王亭:呈八字形在大政殿前分列左右,除在北端的两翼王亭外,其余八亭依八旗的序列设置,是努尔哈赤召集八旗王商议国事,供八旗王办公的地方9. 崇政殿:皇太极日常处理国事的地方,凡朝会、接见使臣和降官、凡重
31、要赐宴都在这里举行。殿内有堂陛和宝座,崇政殿后建四小配殿10. 唐大明宫:大明宫位处龙首原高地上,是唐朝政治中心所在地。居高临下,可以远眺城内街市。宫城占地面积约为明清北京紫禁城的4.5倍。全宫分为外朝、内廷两大部分,是传统的“前朝后寝”布局。外朝三殿:含元殿为大朝,宣政殿为治朝,紫宸殿为燕朝。宫前横列五门,中间正门称丹凤门。11. 含元殿:唐代大明宫的正殿,殿基高于坡下15米,面阔11间,进深4间,殿外四周有宽约5米的“玉阶”三级,殿前有长达70余米的龙尾道至殿阶。殿前方左右分峙翔鸾、栖凤二阁,殿阁之间有回廊相连,成“凹”形,是周汉以来“阙”制的发展,且影响了历代宫阙直至明紫禁城的午门。含元
32、殿在“凹”形平面上组合大殿高阁,相互呼应,轮廓起伏,体量巨大,气势伟丽,开朗而辉煌,极富精神震慑力。含元殿662年开始营建,翌年建成,以后的200多年间一直被使用,是举行国家仪式、大典之处12. 麟德殿:是天子赐宴群臣、宰臣奏事、蕃臣朝见、观看伎乐等活动的重要场所。殿平面进深17间面阔11间,面积约5000平方米,规模宏大。殿两侧还有楼阁相辅,形成一座体型复杂的殿宇。陵墓部分一、 名词1. 十三陵牌坊是明代十三陵神道的起点,位于十三陵最南端,为5间11楼的石牌坊,建于嘉靖年间。这座大石牌坊就是整个陵区最前端的领头建筑。2. 大红门明十三陵神道处建筑,位于石牌坊北1公里余,是陵园大门,又称大红门
33、,门内有碑亭,置神圣德牌。3. 石像生东汉起出现的,明十三陵神道处构筑物,位于望柱和一组棂星门之间,共十八对,其中石兽12对,文武臣石人6对。4. 棂星门明十三陵神道出构筑物,位于神道的最北端,为一组棂星门。5. 陵门为明十三陵长陵的陵门,入陵门后为前朝后寝模式的第一进院,院内设有神厨、神库,东侧建碑亭一座,内无字碑。前方为祾恩门。6. 长陵祾恩殿裬恩殿是长陵的享殿,位于明长陵第二进院内,店内供奉明成祖与其皇后的神位。其建筑形制属于最高等级的建筑形制,与太和殿并列为我们现存古建筑中两座最大的殿堂。裬恩殿建于明永乐年间,用材名贵,在大型木构殿堂中堪称首屈一指。7. 石五供石五供始见于明代永乐帝长
34、陵,后为定制,从佛教中借用的供养祭器。明长陵的第三进院中,位于二柱门以北的正中神道上,入二柱门可见石五供,南部为方城明楼。象征着皇陵香火永旺,神火不灭,仙花常开。长眠于地宫里的帝后们一年四季都在享受后代子孙的供养。8. 方城明楼明清帝陵坟丘前的城楼式建筑,位于长陵宝城前方,其下部用砖石砌筑方形墩台,称为“方城”,其上部用砖砌的重檐歇山顶碑楼,称为“明楼”。南部与宝城宝顶直接相连,是一种不带“哑巴院”的做法。及至南京明孝陵,仅有一座明楼,此后明清各帝陵均大致沿袭孝陵方城明楼形制。9. 宝顶皇家陵寝主人的坟墓高高隆起的土丘称宝顶,举例如明长陵的宝顶,呈不规则圆形,上有垛口,形似城堡,其内封土坟丘称
35、为宝顶,地宫即在封土之下。10.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城北天寿山南麓,是明朝十三个皇帝的陵墓,除景泰帝外明朝十三个皇帝均葬于此。以天寿山为屏障,三面环山,南面敞开,形式环抱。南部为神道,各陵以长陵为中心,分布在周围的山坡上,各陵各占一山趾,布置方式相类似。诸陵各踞山峦,顺依地势,以长陵为中心错落拱卫,形成了气势磅礴、恢宏壮阔的陵区总体。十三陵的规划设计充分展现出陵墓建筑与自然环境的高度融合,充分体现出自然美与建筑美的交相辉映。11. 唐乾陵为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位于陕西省乾县梁山。乾陵依山为陵,以梁山主峰为陵山,是整个陵区显得崇高、雄伟,选址极为成功。陵园整体模拟唐长安城格局,设三道门,城
36、郭、内城、宫城。这组气象磅礴的陵园规划,渗透着强烈的皇权意识,也充分展现出善于利用自然、善于融合环境的设计意识。1.天坛 答:地处北京,位于故宫正南偏东的城南,正阳门外东侧。始建于明朝 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中国古代明、清两朝历代皇帝祭天之地。总面积为273公顷。是明清两代帝王用以“祭天”“祈谷”的建筑。2.北京太庙 答:创于明初永乐时,现存太庙为明嘉靖是重建,主要建筑由正殿、寝殿、垗庙三者组成,前设戟门和庙门,两侧设东西配殿。曾经火灾,后修复。现存太庙大殿11间,规格与太和殿相同,是最高等级的殿宇。3.曲阜孔庙 答: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南门内,是祭祀孔子的庙宇。初建于公元前478年,以孔子
37、的故居为庙,以皇宫的规格而建,是我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祭祀孔子的本庙,是其他2000多座孔子庙的先河和范本。庙内共有九进院落,以南北为中轴,分左、中、右三路,纵长630米,横宽140米,有殿、堂、坛、阁460多间,门坊54座,“御碑亭”13座,拥有各种建筑100余座,460余间,占地面积约95000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孔庙是中国现存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堪称中国古代大型祠庙建筑的典范。4.明堂辟雍 答:“明堂辟雍”是一座建筑,但它包含两种建筑名称的含义,它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皇家礼制建筑之一。明堂是古代帝王颁布政令,接受朝觐和祭祀天地诸神以及祖先的场所。辟雍即
38、明堂外面环绕的圆形水沟,环水为雍(意为圆满无缺),圆形像辟(辟即璧,皇帝专用的玉制礼器),象征王道教化圆满不绝。5.祈年殿 答: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大祈殿”,原为矩形大殿,用于合祀天、地,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改为三重顶圆殿,殿顶覆盖上青、中黄、下绿三色琉璃,寓意天、地、万物。是天坛的主体建筑,是明清两代皇帝孟春祈谷之所。6.圜丘 答:位于天坛的最南端,外面有二层圆形围墙,中间是三层圆形石坛,上层台面四周环砌台面石,中心一块圆形石板称“天心石”。其外环砌石板九块,再外一圈为18块,依次往外每圈递增九块,直至“九九”八十一块,寓意“九重天”。人站在天心石上说话,声音特别浑厚
39、、洪亮。7.大成门、大成殿 答:大成门为十三碑亭北,有五门并列居中的一座名大成门,是孔庙第七道大门。 大成殿为曲阜孔庙的主殿后设寝殿,仍是前朝后殿的传统形式,前庭中设杏坛,此处原是孔子故宅的讲学堂,后世将它改为孔庙正殿。宗教建筑部份一、 名词1. 白马寺洛阳白马寺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乃佛教传入我国后官办的第一座寺院,被中外佛教界誉为释源、祖庭。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白马寺座北面南,总面积二百余亩,其主体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五层殿堂及中国第一释迦舍利塔。白马寺是一处保存完整、古色古香的古建筑群。2. 普宁寺大乘阁普宁寺始建于1775年,寺庙
40、占地33000平方米,有殿堂、楼阁各类建筑29座,帝佛合一的格局,即有金碧辉皇家寺庙的宏大规模,又是佛门圣地“曼陀罗佛国世界的中心”。普宁寺的精华在主体建筑大乘之阁,而大乘之阁的精彩部分又在它所供奉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这尊佛像高27.21米。其中须弥底座高为1.22米。须弥底座上莲花底座至无量光佛顶部高度为22.29米,底下3.7米。大佛腰围15米,重量为110吨,仅头部重就达5.4吨,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木雕佛像,已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3. 嵩岳寺塔嵩岳寺始建于北魏永平二年(公元509年),原是宣武帝的离宫,后改为佛教寺院,正光元年(公元520年)改名闲居寺。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改名嵩岳
41、寺。唐武则天和高宗游嵩山时,曾把嵩岳寺改作行宫。现在塔前的山门和塔后的大雄殿及两侧的伽蓝殿、白衣殿均为近代改建。嵩岳寺塔塔高37.6米,底层直径10.16米,内径5米余,壁体厚2.5米,由基台、塔身、15层叠涩砖檐和宝刹组成。4. 河北正定隆兴寺此寺建于隋,原名龙藏寺,到宋初改建时采用此名。起总平面至今仍大体保存了宋氏风格。呈南北中轴线的狭长方形。扇门对面有照壁,门前有石桥及牌坊。门内左右的钟,鼓楼及正面的大觉六师殿已毁。以北是东西配殿和摩尼殿,殿后有戒坛,慈氏阁,转轮藏殿。再北为东西碑亭和佛香阁,最后是弥陀殿。方丈室及僧舍在佛香阁东,。由于利用了建筑体量大小及院落空间的变化,轴线虽长而不觉呆
42、板。5. 佛光寺大殿位于台南豆村东北约五公里的佛光山腰,依山势自下而上,并沿东西向轴线布置。寺内现存主要建筑有成于晚唐的大殿金代的文书殿,唐代的无垢净光禅师木塔及两座石经鍾。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面阔7间,进深8架椽,单檐四阿顶,虽然经过多次休憩,大体仍保持唐代原来的面貌。6. 南禅寺大殿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城西南22千米的李家庄。始建年代不详,重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宋、明、清时期经过多次修葺,1973年又进行了复原性整修,恢复了唐代殿宇建筑出檐深远的浑朴豪放面貌。大殿面阔、进深各3间,平面近方形,单檐歇山灰色筒板瓦顶。檐柱12根,其中3根抹棱方柱当是始建
43、时遗物。殿前有宽敞的月台,殿内无柱。殿内有泥塑佛像17尊,安置在凹形的砖砌佛坛上,佛坛上后部正中为释迦牟尼塑像,庄严肃穆,总高近4米,基本保存了原有风貌,是现存唐代塑像的杰出作品。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 应县木塔在应县城内,又称应州塔,建于辽清宁二年,是国内现存唯一最古与最完整的木塔。塔位于寺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属于前踏后殿的形式。塔建在方形及八角形的双层二级台阶上,塔身平面也是八角形,底径30米高9层67.31米。8. 山门寺院正面的楼门。寺院的一般称呼 。因为以前寺院多筑于山林之间,故以山门为寺院的别名。这是因为过去的寺院多居山林,故名山门。通常寺院为了避开市井
44、尘俗而建于山林之间,因此称山号、设山门。后世造于平地、市井中之寺院,亦泛称山门。一般有三个门,所以又称三门。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今之寺院或仅有一门,也可称之为三门。这三座门常盖成殿堂式,或至少是把中间的一座盖成殿堂,叫“山门殿”或“三门殿”。殿内塑两大金刚力士(属护法神“天龙八部”)像。金刚力土是手执金刚杵守护佛法的护法神,其形象一般都是面貌雄伟,作忿怒相,头戴宝冠,上半身裸体,手执金刚杵,两脚张开。所不同者,只是左像怒颜张口,以金刚杵作打击之势;右像忿颜闭口,平托金刚杵,怒目睁视而已9. 大雄宝殿在佛教寺院中,大雄宝殿就是正殿,也有称为大殿的。大雄宝殿是整座
45、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宝殿中供奉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佛像。大雄是佛的德号。大者,是包含万有的意思;雄者,是摄伏群魔的意思。因为释迦牟尼佛具足圆觉智慧,能雄镇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尊称他为大雄。宝殿的宝,是指佛法僧三宝。10.天王殿天王殿三门内的第一重殿,殿中间供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像后供韦驮天,面向北。东西两旁供四大天王像,民居部份名词1. 北京四合院:是庭院式住宅的最典型布局;主要单体多“一明两暗”,核心庭院均“一正两厢”加垂花门或过厅;可纵向增“进”、横向增“路”以扩大规模;建筑的空间等级秩序反映了封建伦理秩序并能满足安居功能;表现了严整、端庄、凝重、和谐之美。2. 垂花
46、门:通常处在二门位置。它以前檐挑出两根垂帘莲柱为其形象特征,一般多为“一点殿一卷式,其屋顶由前部起脊顶与后部卷棚顶组合成勾连搭悬山顶。是整个宅院装饰重点3. 云南一颗印住宅:是云南昆明地区汉族、彝族普遍才有的一种住屋形式。它由正房、耳房和入口门墙围合成正方如印的外观,俗称“一颗印”。“三间两耳倒八尺”是它最典型的格局。4. 窑洞住宅:它是黄土高原和黄土盆地农村住宅的主要形式。是中国传统民居的一支独特的土生建筑体系。它分靠崖窑、天井窑、覆土窑三种基本类型。它的特点是就地取材,节省能源,融入自然5. 客家土楼:以大家族聚居为突出特色,不同于一般汉民族的聚族而居:一是同宅、同楼聚居;二是多个同宗同祖
47、的小家庭组成“同居异财”的聚居,三是超大规模的大家族聚居四是平等的聚居,各户居住条件均等;五是向心聚居。住宅的防御功能上升为强因子,住宅明显以多层的圆形、方形土楼为主。6. 晋陕窄院:主要分布于山西晋中南地区和陕西的关中地区,以窄长的庭院为主要特征。不同的地区的窄院长宽比不一。它的形成原因有很多:一是遮阳避暑而是防阻风沙三是紧缩占地。它的平面布局以“一正两厢”为基本类型7. 新疆“阿以旺”:新疆和田地区,气候干燥,雨量极少,温差大导致和田维吾尔族民居形成以“阿以旺”为中心的布局形式。“阿以旺”的维语意为“明亮的的住所”就是屋顶上带有竖向天窗的房间。它的主要建筑特点是外墙普遍不开窗,屋顶为平屋顶,平面布置灵活,住宅布局以阿以旺为中心,居室分夏室、冬室,空间组合没有明确的轴线和对称要求没有规定的朝向,居室布置灵活,结构为木柱、梁枋加斜撑承重。8. 东北大院:东北大院以吉林市一带的大院布局最具代表性,这里的汉族大院和满族大院布局形式基本相同。形成这种大院形式,有它特殊的制约因素:一是冬季严寒,需要强调防寒,保温,日照,采暖;二是土地辽阔,宅地相对宽松、平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