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再富也要穷孩子”有感(凌钰) 第一篇:读“再富也要穷孩子”有感(凌钰)读“再富也要穷孩子”有感 五一班 凌钰婷 在世界上,孩子都是家庭中的“小公主”、“小王子”。但我读了读“再富也要穷孩子”后,却不这样认为了。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澳大利亚的父母从小就磨练自己的孩子。在烈日炎炎中,大街上从来没见到过一辆有遮阳伞的婴儿车;小女孩口渴,父亲不给她买1元1杯的果汁,却给她接自来水喝。大家看了可能会觉得澳大利亚的父母很残酷,一点也不爱自己的孩子,其实他们这样做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我觉得他们的的做法很对,因为爱不等于溺爱,等于害。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不想让孩子长大后依赖父母,什么也不会做,是想让
2、孩子长大后不依赖父母,学会独立,学会坚强。澳大利亚的父母对孩子真是用心良苦啊。 爱不等于溺爱,等于害。我最近看了一本书,叫做大林和小林。故事中大林的父亲十分富有,光是大林一个小孩的佣人都有200个,他天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十分懒惰,最后被饿死在了金银岛上。 爱不等于溺爱,等于害。如果小时候不独立,长大后一定会依赖父母,所以我们绝不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惰,不独立的人,我们要向美国的小孩学习。在这儿,我也要向我们的爸爸妈妈们提出一个小小的建议:不要过分的溺爱你的孩子,因为,溺爱不等于爱,等于害。 第二篇:再富也要穷孩子再富也要穷孩子 澳大利亚属于西方发达国家,人民生活较为富
3、裕。然而,富裕的澳大利亚人信奉再富也要穷孩子。他们的理由是:娇惯的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长大后难免吃亏。 孩子应当比大人少穿一件衣服。这是澳大利亚居民为孩子穿衣时常说的一句话。因此,在澳大利亚,即使在最冷的冬天,也很少见哪一位家长会给孩子穿棉衣和防寒服,最多是在短打扮外面罩上一套绒衣而已。 许多澳大利亚居民用粗来打磨顺境中的孩子。澳大利亚的污染小,太阳辐射异常强烈,稍不注意,就会被晒得皮开肉裂。然而,走在大街上,却不时见到母亲推着婴儿车在炎炎烈日下前进其实,那车上并没有遮阳蓬,这些母亲是以此来打磨幼小孩子的。对此,你不能不佩服他们的良苦用心。 曾由外来者在澳大利亚悉尼一家医院目睹这样
4、一幕。一对夫妻来医院就诊,妻子进诊室去作检查了,丈夫便带着两岁的女儿在外面的大厅等候。女儿口渴要喝水,这位父亲便在身旁的自动售货机上顺手扯了一个免费纸杯,然后进厕所接了一杯自来水(澳大利亚的自来水经过净化,可以直接饮用)递给孩子。其实,这位父亲并不是买不起饮料,他是一家体育用品公司的经理年薪15万之多,而此刻自动售货机上正出售的可口可乐和橙汁,才不过一元一杯。 这种穷孩子的现象在澳大利亚并非个别。每逢给孩子打防疫针的日子这里的儿童保健站里便排起长龙。排队中,家长常将不会走路的孩子甩到铺有地毯的地上,任其去爬、去滚,绝对看不见一哭就抱的现象。澳大利亚人酷爱勇敢的运动冲浪,无论是炎夏还是寒冬,父母
5、都常常带孩子去海滩,太小的孩子便光者脚丫自己去玩沙、玩水,稍大一点的孩子便跟着父母下水冲浪。 不过,澳大利亚人穷孩子并不像日本人那样刻意为之,他们的想法很简单,为未来着想:既然孩子长大后早晚要离开父母,去独闯一片天地,与其他们那时面对挫折惶恐无助,还不如让他们从小摔摔打打,穷出直面人生的能力和本事。然而这并不算太新鲜的观念,对于那些过分溺爱孩子的父母来说,是不是该有点启发呢。 前些天,帶兒子去逛書局,他吵嚷著要我買一個精致、昂貴但不實用的鉛筆盒給他,最後我只買了一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給他,他的嘴頓時呶了起來。接著,他看中一個設計小巧玲瓏,曲線優美,尺面圖案喧賓奪主地蓋過刻度的精美塑料尺,
6、我買給他的卻是一把木尺。他的嘴嘟得更有“克夫”(curve)了。我不作聲,打算晚上臨睡前才透過故事開導他。 自升為人父後,我一再提醒自己要貫徹一個與東方社會價值觀反其道而行的育兒理念再富也要窮孩子(雖然我並不富有)。幾年下來,我漸感難于堅持下去,直到有一天我輾轉讀到南京大學一布告欄上,一封署名為“辛酸的父親”寫給其上大學的兒子的“匿名信”,才又深感無論如何得貫徹始終。上述“私函大公開”(是無奈才將私函公開吧。)很有轉述的價值,茲摘錄如下:親愛的兒子: 儘管你傷透了我的心,但是你終究是我的兒子。雖然,自從你考上大學,成為我們家幾代里出的惟一一個大學生後,心里已分不清咱倆誰是誰的兒子。扛著行李陪你
7、去大學報到,挂蚊帳鋪被子買飯菜票甚至教你擠牙膏,這一切,在你看來是天經地義的,你甚至感覺你這個不爭氣的老爸給你這位爭氣的大學生兒子服務,是一件特沾光特榮耀的事。 在你讀大學的第一學期,我們收到過你的3封信,加起來比一封電報長不了多少,言簡意賅,主題鮮明,通篇字跡潦草,只一個“錢”字特別工整,而且清晰。大二以後,從你一封接一封的催款信上我們能感受到,言辭之急迫、語調之懇切,讓人感覺你今後畢業大可以去當個優秀的討債人最令我痛心的是,今年暑假,你居然偷改入學收費通知,虛報學費沒想到你竟也運用這招,來對付生你養你愛你疼你的父親母親,僅僅為了能出入卡拉ok及酒吧我一想起這事就痛苦,就失眠。這已成為一種心
8、病,病根就是你我親手撫養大卻又倍感陌生的大學生兒子。不知在大學里,你除了增加文化知識和社會閱歷之外,還能否長一丁點善良的心。 閱畢整封信,我想起妻懷孕時一位辛酸的父親第一次上做超音波掃描時,我最關心的不是胎兒的性別,而是他到底是孤身上路抑或結伴而來雙胞胎甚或4胞胎。難以兩全其美.我執教的學校,有2男2女各取名為“歡、樂、新、年”的4胞胎兄妹。我常看到他們的爸爸拎著4份一模一樣的便當盒在籬笆外分4次塞給4名可愛的孩子,而每次看到他們蹦蹦跳跳地回課室享用,便知道他們對便當的“內涵”相當滿意。我身為窮教員,如果孩子是結伴而來,我所能給他們準備的便當的內容,恐怕會顧得了“量”來顧不了“質”。 我之所有
9、這種顧慮,主要受華人“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傳統觀念所影響。直到有一天,我那移居澳洲多年的老同學回國探親,及時給我來個當頭棒喝。據他說,澳洲人民生活富裕,然而他們在信奉上帝之餘更信奉:“再富也要窮孩子。”的教育理念。他們認為,在過份呵護下長大的孩子將無法自立並且不懂感恩。 他回國的第二天,我陪他冒著風雨出外辦點事,他指著一個被包裹得像棉花團的華人小孩說:“孩子應當比大人少穿一件衣服。”他說在澳洲,即使冬天時也很難見到“棉花團”;如果是艷陽高照,母親們也會別有用心地故意不撐開嬰兒車的遮陽棚。 我們東方家庭“再窮也要富孩子”的做法,看來有糾正的必要了。那天晚上,我思前想後,決定等將來孩子入學了,為他準
10、備一些“其貌不揚”的便當,以窮他物質,富他精神。 其實,以上辛酸的父親在信里提到的不孝兒,恰恰是我們用傳統的“再苦不能苦孩子”模型塑造出來的典型“模”特“兒”。我手頭上有這麼一則資料:美國費城納爾遜中學門口有兩尊雕塑,左邊是一只蒼鷹,右邊是一匹奔馬。雕塑所要表達的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鵬程萬里和馬到成功,而是象征一只餓死的鷹和一匹被剝了皮的馬。 原來,那只蒼鷹,為了加速實現飛遍五大洲七大洋的偉大理想,練就了各種高超優雅的飛行本領,結果忘了學習覓食,只飛了4天就活活餓死了。 那匹奔馬嫌第一位主人磨坊老板給的活多,就乞求上帝把它換到農夫家;而後又嫌農夫喂的飼料少,又要求與其他馬對調,最後到了皮匠家不必
11、幹活,飼料又多,好不愜意。然而沒過多少天,它的皮就被皮匠剝下來做了皮革。 由此可窺見,一個缺乏起碼的獨立生存能力及不懂感恩的人,無論他有多大的才華,日後有多了不起的成就,都不算是一個健全的人,都是一個生命有缺憾的人。 動物界有一套超越萬物之靈的育兒理念,許多動物在它們的幼兒很羸弱時,會把它的幼崽含在嘴里或護在翼下,怕它們遇險而夭折;但當它們的孩子長大些,它們會毫不留情地把孩子趕離自己身邊,讓它們獨自去經風雨、練本領,甚至不給孩子留下回頭路。只有這麼做,孩子才能經得起任何風浪之襲擊,才能夠絕處逢生。含在嘴里護在翼下和趕離身邊(只掛在心上),都是父母對孩子不同的愛的體現,連動物也深懂慣子如殺子的道
12、理。 再富也要窮孩子,才能逼孩子學習獨立前行,學會感恩惜福,畢竟,孩子的後半生我們已不能參與了。 第三篇:再富也要穷孩子再富也要穷孩子 在网上无意看到这样一篇文章,看后,觉得在生活中,确实天天面临这个问题。买东西,只看好看,喜欢不喜欢。一样的东西,重复买了几次。就一个孩子,几乎也就要什么买什么了。特别是外小的孩子,经济从来都是不缺的。可是,如果真的有一天,变成了这篇文章中的那个孩子,我们是害了他,还是帮了他。再富,也要穷孩子。前些天,带儿子去逛书局,他吵嚷着要我买一个精致、昂贵但不实用的铅笔盒给他,最后我只买了一个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给他,他的嘴顿时呶了起来。接着,他看中一个设计小巧玲珑,曲线
13、优美,尺面图案喧宾夺主地盖过刻度的精美塑料尺,但我买给他的却是一把木尺。他的嘴嘟得更有“克夫”(curve)了。我不作声,打算晚上临睡前才透过故事开导他。 自升为人父之后,我一再提醒自己要贯彻一个与东方社会价值观反其道而行的育儿理念再富,也要穷孩子。但几年下来,我渐感难于坚持下去,直到有一天我辗转读到南京大学一布告栏上,一封署名为“辛酸的父亲”写给其上大学儿子的“匿名信”之后,才又深感无论如何都得贯彻这个理念。 这封信很有转述的价值,摘录如下: 亲爱的儿子: 尽管你伤透了我的心,但是你终究是我的儿子。虽然,自从你考上大学,成为我们家几代唯一一个大学生后,分不清咱俩谁是谁的儿子。 扛着行李陪你去
14、大学报到,挂蚊帐、铺被子、买饭菜票,甚至教你挤牙膏,这一切,在你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你甚至感觉你这个不争气的老爸给你这位争气的大学生儿子服务,是一件特沾光特荣耀的事。 在你读大学的第一学期,我们收到过你的三封信,加起来比一封电报长不了多少,言简意赅,主题鲜明,字迹通篇潦草,只一个“钱”字特别工整、而且清晰。 大二以后,从你一封接一封的催款信上我们能感受到,言辞之急迫、语调之恳切,让人感觉你今后大学毕业时可以去当个优秀的讨债人。 最令我痛心的是,今年暑假,你居然偷改入学收费通知,虚报学费,没想到你竟也运用这招,来对付生你、养你、爱你、疼你的父亲母亲,仅仅为了能出入卡拉ok及酒吧。 我一想起这事就痛
15、苦,就失眠。这已成为一种心病,病根就是你我亲手抚养大却又倍感陌生的大学生儿子。不知在大学你除了增加文化知识和社会阅历之外,还能否长一丁点善良的心。 阅毕整封信,我想起妻怀孕时一位辛酸的父亲,第一次上超音波做扫描时,我最关心的不是胎儿的性别,而是他到底是孤身上路抑或结伴而来双胞胎甚或四胞胎。 我执教的学校,有二男二女各取名为“欢、乐、新、年”的四胞胎兄妹。我常看到他们的爸爸拎着四份一模一样的便当盒,在篱笆外分四次塞给四名可爱的孩子;而每次看到他们蹦蹦跳跳地回课室享用,便知道他们对便当的“内涵”相当满意。我身为穷教员,如果孩子是结伴而来,我所能给他们准备的便当的内容,恐怕会顾得了量而顾不了质。 我
16、之所以会有这种顾虑,主要是受华人再苦,不能苦了孩子。的传统观念所影响。直到有一天,我那移居澳洲多年的老同学回国探亲,及时给我来个当头棒喝。 据他说,澳洲人民生活富裕,然而他们在信奉上帝之余更信奉:再富,也要“穷”孩子。的教育理念。他们认为,在过份呵护下长大的孩子,将无法自立并且不懂感恩。 他回国的第二天,我陪他冒着风雨出外办点事,他指着一个被包裹得像棉花团的华人小孩说:孩子应当比大人少穿一件衣服。他说在澳洲,即使冬天时也很难见到棉花团;如果是艳阳高照,母亲们也会别有用心地、故意不撑开婴儿车的遮阳棚。 我们东方家庭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做法,看来有纠正的必要了。那天晚上,我思前想后,决定等将来孩
17、子入学了,为他准备一些“其貌不扬”的便当,以穷他物质,富他精神。 我手头上有这么一则数据。美国费城纳尔逊中学门口有两尊雕塑,左边是一只苍鹰,右边是一匹奔马。雕塑所要表达的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鹏程万里马到成功,而是象征一只饿死的鹰和一匹被剥了皮的马。 原来,那只苍鹰,为了加速实现飞遍五大洲七大洋的伟大理想,练就了各种高超优雅的飞行本领,结果忘了学习觅食,只飞了四天就活活饿死了。那匹奔马嫌第一位主人磨坊老板给的活多,就乞求上帝把它换到农夫家;而后又嫌农夫喂的饲料少,又要求与其它马对调,最后到了皮匠家不必干活,饲料又多,好不惬意。然而没过多少天,它的皮就被皮匠剥下来做了皮革。 由此可窥见,一个缺乏起码
18、的独立生存能力及不懂感恩的人,无论他有多大的才华,日后有多了不起的成就,都不算是一个健全的人,都是一个生命有缺憾的人。 动物界有一套超越万物之灵的育儿理念,许多动物在它们的幼儿很羸弱时,会把它的幼崽含在嘴或在翼下,怕它们遇险而夭折;但当它们的孩子长大些,它们会毫不留情地把孩子赶离自己身边,让它们独自去经风雨、练本领,甚至不给孩子留下回头路。只有这么做,孩子才能经得起任何风浪之袭击,才能够绝处逢生。 含在嘴或在翼下和赶离身边,都是父母对孩子不同的爱的体现,连动物也深懂惯子如杀子的道理。 再富也要穷孩子,才能逼孩子学习独立前行,学会感恩惜福。毕竟孩子的后半生我们不一定能参与。 盼天下父母共勉之。警
19、惕之。 第四篇:“再穷不能穷孩子”与“再富也不能富孩子”上海的万玮老师,凭借其一部兵法响彻教育界。这部兵法就是班主任兵法。初读部分内容,我就能断定这确实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书,打算走上教育岗位的我,自然希望能从中学得或多或少的“兵法”了。然而,我读书有一个毛病:爱它不够乖顺。下面是我今天读到的内容,读后我虽然坚信:万老师绝不是思考不周的人。但我还是写下了评论,似乎就怕万老师思考不周。请万老师见谅。 万老师的原文再富也要穷孩子。 中国青年报曾经委托某门户网站做了一个调查,结果有52.9%的人认为孩子从小需要接受挫折教育,56.1%的人认为再富不能富孩子(08年7月28日中国青年报)。 中国人的传统观
20、念是“再穷不能穷孩子”,而西方人的观念是“再富也要穷孩子”。问题是中国人历史上大多数时候都是很贫穷的,而西方社会进入资本主义工业化时代以来,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因此,中国人总体上还是保持了一种勤劳朴素的生活传统。但是,随着近年来富二代越来越多地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如何在富裕的环境下对孩子进行正确培养的问题也就浮出水面。 在寒冷的冬天,我们时常看见中国的孩子被他们的家长包裹得严严实实,而一些蓝眼睛白皮肤的孩子却穿着单薄的衣服在冷风中运动,孩子应当比大人少穿一件衣服,这是其家长的观点。他们认为,娇惯了的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长大成人后难免不吃大亏。 中国的父母亲辛辛苦苦把孩子抚养成人,从读
21、书到毕业找工作,到谈恋爱,到结婚带孩子,都觉得是自己的义务,自己辛辛苦苦打拼为了给子女创造尽可能多的财富。而西方人的财富观却截然不同。 世界头号首富比尔盖茨在退休时宣布将580亿的财富捐给自己创办的基金会,而不是留给自己的孩子。无独有偶,世界二号富翁巴菲特则将370亿美元的财产捐给比尔盖茨的慈善基金会,并提前宣布遗嘱,希望将99的财富用在慈善事业上。巴菲特说:“财富应该用一种良好的方式反馈给社会,而不是留给子女。我深信遗产对于子女只会弊大于利。巨大的财富不仅会使他们好逸恶劳,成为纨绔子弟,并且不能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财富是好东西,但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很可能成为祸害,磨难人人畏惧,却很可
22、能是促人成长的最好推进剂。 我读后写下的评论(有修改): 万老师,听听学生的观点好吗。 在我看来,“再穷不能穷孩子”与“再富也要穷孩子”并不构成针锋相对的两个观念,而且它们可能还是相容的。“在穷也不能穷孩子”,曾今是社会对成人的一种高尚道德要求,这种道德要求应该是符合当时的时代特点和需要的。我想理由可不必陈述。既然曾经合理过,那么就依然可能再合理,只要时间、地点、条件相似。有报道披露:有些年轻母亲,玩游戏、打麻将等等,全然不顾怀里的孩子再那里哭泣到底是为什么。这个例子,不知道是不是能部分地支持以上观点。只要部分支持就行,因为我只说明:提倡“再穷也不能穷孩子”有其合理的一面。 尽管如此,在有些地
23、区,在有些家庭,确实不能多提“再穷不能穷孩子”的过时道德口号;而应提倡“再富也不能富孩子(再富也要穷孩子)”的育人理念。对,我不再称“再富也要穷孩子”是一种道德要求,因为从人性角度来说,这并不一定是合理的因为人性是追求人人平等、追求人人幸福的。就像这个社会一样,真正人道的社会,一定是“富人的财富要部分地反馈社会,富人帮助穷人”。孩子,说到底还是不能自立的人,需要成人的帮助的人。然而,从“幸福来自自己的双手”、“培养孩子自立,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目标”等观点来看,“再富也要穷孩子”在有些家庭确实是最需要的。 万老师,您身在上海,好像是生活在书香世家,不管从地区特点来看,还是从您自身的成长过程来看,
24、您确实体会到了“再富也要穷孩子”的重要性;可能您却往往未能体会到“再穷也不能穷孩子”,是社会应该对有些成人的重要教育内容。万老师,我吃过的饭可能比您吃过的盐还少,但未必真理不在我这边哦。请您听听我的故事吧。 我有一个堂弟,他13岁就得病去世了,既然去世了,成人就可以给他冠宇“得了绝症,叫天也无用”的措辞,以其解脱自己的原罪感。我就说说堂弟的病史过程吧,堂弟的母亲前四五年确实也得病去世了(其病如何,我这后辈确实不太清楚),本来并不很好的家庭自然更是雪上加霜了。然而穷人自有坚韧的一面,堂弟懂事,帮着其父亲,于三四年的工夫使家庭“缓过神来”。一家人其乐融融之际,堂弟父亲又陷入“痛苦”的征兆之中,他于
25、当年四月就初步感觉到堂弟身体的略微变化,然而可能是“穷怕了”,也可能是“愚昧”,也可能是为了另一小孩的考虑,他静悄悄地等待死神的降临。我那堂弟啊,多懂事的堂弟啊,当自己还没有感觉到身体不适时,已经如同成人一样为这个家奉献着,直到七八月的烈日把他压倒在沸腾的农田里,才知道自己已经患病了。这个时候,堂弟父亲才向所有亲邻透露不幸的命运。一切如同堂弟父亲的预料的结果奔去,堂弟于当年十月离开了这个世界。听其他亲邻说,堂弟临终前几日,不停地向其早年死去的母亲“拨通”电话,堂弟已经于其母亲可能取得了联系,正在另一个世界母子相聚。 万老师,听了这个故事,您难道不觉得成人的裁判有时候是多么的残酷啊孩子身体略微变
26、化,则已经被父亲断为死刑。万老师,听了这个故事,您难道不觉得成人也需要进行人道再教育对有些成人教导他“再穷也不能穷孩子”是多么的重要。 像我一样来从农村出来的研究生,成长时期的一半时间在农村,一半时间在城市。特别是我还在富裕的温州生活了三年硕士求学三年。这三年里,我在富裕的家庭里打转(做家教),确实也体会到了生活的另一面,这可能是我之所以也理解“再富也要穷孩子”的原因吧。 真希望,一切都不要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 第五篇:让孩子学会独立读再富也要“穷”孩子有感让孩子学会独立读再富也要“穷”孩子有感 明媚的阳光普照大地,天气格外晴朗。此时,我正津津有味的品读再富也要穷孩子。 文章讲述了澳洲父
27、母的教子方。澳洲人民的生活十分富裕,但他们利用各种艰苦的方式来磨练孩子。孩子口渴了,只给喝自来水;不论炎夏还是寒冬,父母都会带孩子去冲浪,大孩子就下水冲浪,而小孩子就在沙滩玩沙。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让孩子学会直面人生的能力和本事。 读完文章,我对文中父母们的做法表示赞同。这么做不仅可以让孩子不娇气,增强独立性,还能让他们直面人生当中的挫折。娇惯的孩子不会独立,在社会中会对自己不利。所以,必须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澳洲的父母用狠来爱孩子,可中国的父母呢。他们给孩子吃好的,穿好的,上、放学还专车接送。从种种绑架中表明,有很多家境好的同学会成为犯罪分子的目标,这就是家长溺爱的结果,这样的结果决不会带来好处。许多孩子的生活不会自理,因为他们力所能及的事全由家长代劳了。 家长们,请不要再溺爱孩子了,与其让他们长大后面对挫折而惶恐无助,不如从小培养他们的独立性。这种爱的方式,或许是比溺爱更好地一种爱的方式。独立是给孩子们长大成人的礼物,这礼物,比金钱更实用。 陶育路小学五年级:韵笙第16页 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