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心得体1 2011年2月19日,总书记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要形成和保持一定的社会秩序,就必须有一定形式的社会管理”。“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为了贯彻落实总书记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精神,根据省委的统一部署,今年3月中旬,我们赴XX市、XX市就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统一思想,深化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一是解决伴随经济发展产生的社会问
2、题,迫切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我省是人口劳务输出大省,每年约有700万农民工流入城镇,需要提供相应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农村“空心化”现象比较突出,城镇流动人口逐年增加,这就迫切需要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随着我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得计划经济时期许多由单位承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现在由国家和社会共同承担,包括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也应承担了相应的社会管理责任。在推动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同时,必须要下大力解决各种社会问题。二是适应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迫切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在封闭、半封闭环境和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社会结构发
3、生了全方位、根本性变化,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需要通过社会管理和创新来加以解决。三是顺应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迫切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随着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人们的思想意识、法制意识、监督意识不断增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愿望日益强烈,给社会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同时,基于我省“欠发达、欠开发”的省情,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一些民生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加之一些地方和部门对群众的思想教育、人文关怀、心理疏导、舆论指导等工作跟不上,致使一些人心理失衡、道德失范,引发了不少社会矛盾问题。这些都需要通过社会管理和创新来解决。 二、转变理念,适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树立以人为
4、本、服务为先的理念。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必须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贯彻始终。要求管理者在思想观念、管理方式、工作作风等方面,必须充分尊重群众、贴近群众、依靠群众、保护群众,必须认真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树立多方参与、共同管理的理念。在社会管理中,一方面要不断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和成效,另一方面要不断增强社会自我管理能力。必须从传统的简单管理转向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协同服务,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发挥好各种社会力量协调、自治、自律、
5、他律、互律作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强大合力。树立统筹兼顾、协商协调的理念。当前,我们面临着许多的社会矛盾和问题,而且往往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老问题与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交织在一起。必须统筹兼顾,正确反映和协调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阶段的利益诉求,特别是处理好征地拆迁、失地农民的救助等问题,既要左顾右盼,又要瞻前顾后,促进社会动态平衡。同时,要运用民主的方式、群众路线的方式、说服教育的方式,尽可能通过平等地沟通、协商、协调、引导等方法进行社会管理。 三、关注民生,做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点工作从我省情况来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面临许
6、多工作需要做,但必须抓好以推进民生为重点的工作。 第一,要着力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要建立健全诉求表达机制,发挥人大、政协、人民团体、行业协会以及大众传媒等社会利益表达功能,完善公共决策社会公示制度、公众听证制度、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完善信访工作机制。建议推广XX市“三级视频联动接访”的成功经验,借鉴XX县区成立“群工部”的经验,将信访局改为群众工作部(局),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建立健全矛盾纠纷预警机制,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第二,要着力加强和完善民生工程建设。一要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落实好中央和省
7、关于促进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下岗职工、农民工、“零就业家庭”等就业工作。二要推进教育工作。依法保障教育投入,确保各项教育经费按时足额拨付到位,加快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和师资队伍建设步伐,逐步实现以县为单位的业务教育办学条件、师资配置、管理水平、教育质量上的均衡。三要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扎实抓好城镇廉租房建设,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切实帮助解决城乡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四要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卫生、文化、体育事业,提高城乡公共服务水平,着力解决好群众“看病难、饮水难、修路难”等热点和难点问题,以民生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第三,要着力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特
8、殊 人群的管理和服务。一要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制定出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和房屋租赁管理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实现对流动人口的依法管理和优质服务。二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和权力保护。推行未成年人违法和轻罪记录消除制度,规范完善工读学校建设,建立轻微违法犯罪青少年就业帮教基地。三要加强对特殊群体的管理和服务。健全刑事解教人员综合信息平台,推进刑事解教人员信息系统的建设和运用,建立健全吸毒人员人性化戒毒康复机制和重性精神疾患人员监管机制,加强服务救助。 第四,要着力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一要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完善食品药品安全标准,建立食品药品质量追溯制
9、度,健全食品安全应急体系。二要建立健全生产监管体制,完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标准体系、技术服务体系,确保实现安全生产。三要加强对城中村、城乡接合部的综合治理,全面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对城中村、棚户区的改造步伐,深入推进城中村、城乡接合部的治安整治。四要建立完善社会治安动态管控机制,不断完善以警防网、技防网、民防网、保安防范网、调解网为载体的治安防控体系,形成地面有特警巡警、义务巡逻警巡逻,道路主要通道有警务工作平台、治安卡点站岗,空中有电子视屏监控探头监视,夜间有城市联防报警、保安值守的立体治安防控网络。五要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坚持预防和应急运作、常态和非常态结合的原则,加强全民风险防
10、范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提高危机管理和风险管理能力。 第五,要着力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虚拟社会管理。一要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工会组织、工商联组织共同参与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谐劳动关系协调联动机制,促进劳动关系和谐。二要强化社会组织培育管理,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谁登记、谁监管”的原则,积极培育并管理好各类社会组织。加强对社会组织的日常管理、活动管理和监督管理,完善社会组织信息披露制度和公开承诺制度。制定完善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综治委成员单位、联席会议等制度,构建协调配合机制。三要建立完善网络和舆论引导机制。建立现有网络信息平台之
11、间的信息交流制度,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创新警务模式,完善虚拟人口管理系统,强化网络侦防工作,建立网上舆情检测预警、网上舆情导控、网络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提高应对网络突发事件能力,加强对手机、微博、论坛、社交网络等信息媒体的管理。 第六,要着力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一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传统美德。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自强不息、忠孝仁爱、敬老慈幼、尚礼崇义、重诺守信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开展传统美德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等多种形式的主题实践活动。二要大力弘扬“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志愿精神,组织动员全社会以志愿服务形势广泛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
12、服务。三要大力弘扬法治精神。深入开展法律宣传教育,增加全体公民知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引导公民理性合法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四要大力弘扬诚信精神。要增强社会诚信,建立和完善社会诚信体系和行为规范,通过自律、他律、互律,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行为符合社会共同行为准则。五要大力弘扬民族大团结精神。要教育引导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发挥积极作用。 四、夯实基础,发挥基层组织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抓好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和社区组织建设。要建立健全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和社区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要学习和推广“全
13、国学习型家庭示范社区-XX县区城关镇水西社区”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社区在基层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在城市,要加快城乡接合部、城中村、工矿企业所在地、新建住宅区、流动人口聚居地的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组建工作,促进组织全覆盖。在农村,要从实际出发,积极推广在社区、农民合作组织和产业链上建设党组织的做法。强化基层保障,做到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要进一步扩大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来源渠道,特别要研究建立新录用公务员到社区锻炼制度,鼓励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等各方面优秀人才到社区担任专职人员。将居委会的工作经费、人员报酬以及服务设施和社区信息化建设等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实现权随责走、费随事转
14、。注重加大从优秀村干部特别是优秀大学生村官中考录乡镇公务员和选任乡镇领导干部力度,积极探索对村党组织书记培养、选拔、发挥作用的新途径。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形成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村干部报酬和养老保险、党员干部培训基金保障机制,充分激发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动力。不断强化基层政法综治保障。要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乡镇政法委、综治办、维稳办、禁毒办、流管办、“两所一庭”等机构设置和力量配备的要求,制定强化基层综合工作队伍保障方案。农村要根据实际情况配备一定数量的巡防人员,所有社区(村)要建立综治工作站。要深入开展平安街道(乡镇)创建活动,将平安建设延伸到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 五、加强
15、领导,提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水平和实效健全组织。各单位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建立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党委负责人要成为第一责任人,把它列入党委的议事日程,设立专门的机构具体抓落实。积极探索社会管理的新路子,从思想上主动适应,从措施上积极应对,从方式上不断创新,动员公众广泛参与,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转变作风。干部风清气正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决定因素。要努力营造“发展要快、风气要正、作风要实、干部要干”的良好氛围,以开展“创先争优”、“三个建设年”、“四帮四促”活动为抓手,密切干群关系,不断在实践中提升做好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工作的能力。加强宣传。要充
16、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多渠道多层次大力宣传社会管理创新的重大意义,树立典型,推广经验,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参与创新社会管理的良好局面。同时要加强督促检查。健全各级领导干部和基层组织的工作责任制、督促检查制、考核奖惩机制,把创新社会管理的责任分解到有关领导、部门和个人,坚持领导带头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并把它作为党政领导班子年度工作目标和目标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确保取得实效。 第二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心得体1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心得体会 江伟健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要形成和保持一定的社会秩序,就必须有一定形式的社会管理,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
17、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就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以下几点思考。 1、创新决定平安度,创新决定竞争力。只有与时俱进,探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科学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 深化改革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前提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做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统筹发展。目前,社会建设是整个建设的“短板”,社会管理又是社会建设的“短板”。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把宁化建设成为海峡西岸中部经济强县和实现富民
18、强县新跨越的总体目标,对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此,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在调整中厘清思路,在完善中确立规则,努力实现社会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真正走出一条符合XX县区情、具有边界贸易特色的社会管理新路子。社会管理的重要职能部门,必须主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根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不断创新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机制和管理手段,提高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当前,我县社会结构多元多变,社会管理环境从静态封闭走向动态开放,社会管理对象从“单位人”转为“社会人”,社会管理领域从现实社会延至虚拟社会,“人(流动人口)、屋(出租屋)、车(机动车)、场(重点场所)、网(互联网)、
19、会(社会组织)”等社会管理要素纷繁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而社会管理和治安防控的机制、制度、措施和手段还跟不上,长效机制还不完善,一些“顽症”还没有从根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深层次分析,许多社会不和谐因素,都与社会管理缺失相关;要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改善治安秩序,增强群众安全感,很多情况下也必须从改善社会管理入手。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畏难”、“过得去”、“怕担风险”等错误认识,牢固树立“与时俱进”、“迎难而上”的意识,不断深化改革,赢取主动,破解社会管理难题。必须按照观念人性化、机制规范化、手段信息化的思路,创新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寓管理于服务,使社会管理工作更
20、好地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更加贴近群众的期待和要求,探索服务型管理的新路子;创新管理体制,建立政府牵头、部门负责、专群结合、社会参与的服务管理队伍,明确职责,形1成合力,探索社会化管理的新路子;创新管理手段,着力打造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全覆盖管理信息平台,并逐步整合其它社会管理信息资源,探索信息化管理的新路子。 2、夯实基层基础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基层基础建设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政法机关执法司法能力的重要基础。首先,社会管理创新的难点在基层。底数不清、信息不灵、基础工作不扎实,基层力量薄弱分散,体制机制相对滞后,长期以来都是困扰基层基础建设的主要问题。如果没有坚
21、固可靠的基层基础,社会管理创新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社会管理创新的源泉在基层。基层有第一手的鲜活信息,有第一线的实践经验,只有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鼓励基层从实际出发,大胆探索,改革创新,才能为社会管理创新带来不竭动力。再次,社会管理创新的落脚点在基层。当前大量矛盾纠纷发生在基层,大量治安隐患滋生在基层,解决矛盾纠纷和治安隐患的重点也在基层。因此,我们必须面向基层、服务基层、建设基层,大力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切实发挥其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和谐稳定的作用。 3、依托信息化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当前,信息化浪潮正席卷全球,物联网、泛在网、互联网、语义网、“智慧地球”等,令
22、新一轮技术变革蓄势待发,必将推动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信息化与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全球化相互交织,在多重意义上影响、改变、塑造着世界,社会呈现日益复杂的形态,单靠传统手段已难以实施有效的社会管理。掌握信息化、应用信息化,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成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至为关键的一环。中央明确提出,“要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职能部门尤其是政法公安机关,必须顺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潮流,把信息化建设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大力实施警务信息化战略,在维护稳定工作中做到信息灵敏,在打击犯罪工作中做到反应快速,在服务群众工作中做到便捷高效,不断提升警务效能。依托信息
23、化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一是必须科学规划、高位布局,实现“集约化、少投入”。政法公安机关构建信息化社会管理格局,必须从全局整体进行考虑。在全县统一规划建设了“一平台三系统”和“五个一网”,形成全警采集、全警应用、全警共享的信息化应用格局。二是必须立足实际、面向实战,做到“高效率、可持续”。社会管理的现实需求是信息化建设的导向。三是必须实现信息的互联共享,发挥实战的最大效益。我县政法公安机关着力推行“大情报”平台建设和“网上作战”,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资源的整体规模效益,真正实现了信息主导警务的目标。 四、加强党的领导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保障。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
24、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这一社会管理格局中,党委领导是根本,政府负 2责是前提,社会协同是依托,公众参与是基础。党委领导主要体现在把握好社会管理的大方向,支持政府依法行政、管理社会事务,引导人民群众和社会组织积极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及时研究社会管理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经验,推动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4、关注民生,做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点工作 第一,要着力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要建立健全诉求表达机制,发挥人大、政协、人民团体、行业协会以及大众传媒等社会利益表达功能,完善公共决策社会公示制度、公众听证制度、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完善信访工作机制。建议推广XX市“三级视频
25、联动接访”的成功经验,借鉴XX县区成立“群工部”的经验,将信访局改为群众工作部(局),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建立健全矛盾纠纷预警机制,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第二,要着力加强和完善民生工程建设。一要推进就业再就业工作。落实好中央和省关于促进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下岗职工、农民工、“零就业家庭”等就业工作。二要推进教育工作。依法保障教育投入,确保各项教育经费按时足额拨付到位,加快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和师资队伍建设步伐,逐步实现以县为单位的业务教育办学条件、师资配置、管理水平、教育质量上的均衡。 由此可见,只
26、有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才能确保社会管理的正确方向,才能有效地整合各种社会管理资源,团结和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科学、有序、高效地进行社会管理创新。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把社会管理创新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措施,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治理工程,摆上更加突出位置。为加强组织领导,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政法公安机关主要领导具体抓,深入研究解决体制、机制、政策问题。政法部门之间、政法部门与其他社会管理职能部门之间既各司其职、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又协作配合、形成攻坚克难合力,着力解决关键性问题。坚持改革创新,注重从法律、政策、体制、机
27、制上研究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形成一套与新形势相适应的社会管理的法律、政策、体制、机制。坚持典型引路,加强检查考核,努力推动工作,提升水平。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的重大任务。我们一定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理论上深入研究,在实践中勇于探索,努力建立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型社会管理体制,为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3 第三篇:构建和谐社会心得体1构建和谐社会心得体会 工设08-1班柴维英 阅读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及相关文件后,关于构建和谐社会我有两点体会,分别如下:首先,
28、进入21世纪后,中国共产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任务的提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也反映了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重要思想指导。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意义重大。 我觉得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既要充分发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推动经
29、济社会发展根本力量的作用,又要鼓励和支持其他社会各方面人员为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既要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先富群体的发展活力,又要高度重视和支持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的发展愿望。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既是社会和谐的题中之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际关系的和谐,而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安全阀,有公平社会才会稳定,才能长治久安。 我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重大的而且是高难度的任务。诚然,世界上一些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有在现代化过程中某种程度上实现社会和谐的经验。但是,在中国这样存在较大地区差异的大国里,在传统农业、大工业和信息化并存的时代里,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
30、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怎样构建和谐社会,还从来没有先例。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解决有关问题的难度,从而对于构建和谐社会问题高度重视,不断进行探索,才能很好地完成这一历史性任务。和谐社会心向往之,问题是如何建设和谐社会。首先,我们要处理好阶级、阶层的关系。不同阶层之间的经济地位是有差别的,有时还是有悬殊的。差别不大是正常的,悬殊过大是危险的。高低悬殊必然带来不安宁、不和谐。因此,我们必须建立阶层利益的整合机制。其次,我们要从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入手优化社会结构。一方面,我国社会仍然存在显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另一方面,还存在一种潜在的城市二元结构,它由市民的关系网络构成的空间和农民的关系网络构成的空间这两
31、部分构成。这种不合理的分布,从根本上影响着阶层间的协调和社会结构的和谐发展。再次,我们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市场、政府和社会组织三者之间是互补、互动的关系,从治理国家来讲,政府是主导;从管理社会来讲,社会组织是主力。当前,社会组织应当努力克服依赖性,增强自主意识;政府应当大力扶持社会组织,伸出双手欢迎社会组织的参与。最后,我们要以制度创新构建和谐社会。不论是从现实上看,还是从理论上来讲,要消除社会的不和谐,关键还是要从制度入手。这里的制度既包括正式制度,也包括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是人们有意识建立起来并以正式方式加以确定的各种制度安排,非正式制度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习惯习俗、
32、伦理道德、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对人们行为产生非正式约束的规则。除此之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从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另外,在构建和谐社会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本质上是要把关注的目光从片面追求物质的增长和财富的积累,逐渐转移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来。和谐社会应当是各种社会关系和谐的总和,其中又以社会各利益主体、社会各阶层之间生存状况与发展
33、预期的和谐更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而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体现人文关怀。 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首先要保障群众包括生存权和发展权在内的基本权利。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现象,可谓屡见不鲜,个别地方还比较严重或长期存在。一些地方出现“招工荒”,就与恶劣的劳动环境得不到有效整治不无关系。没有和谐的劳动关系,就没有和谐的经济环境,也就不可能构建起和谐的社会,甚至可能给社会埋下不稳定隐患。 坚持以人为本,这里所说的人,固然是指人的总和,但体现人文关怀,更应向弱者和弱势群体倾斜。农村失去土地而又别无长技的农民,城里下岗失业的困难职工,在财大气粗的业主手下工作的卑微的员工,身
34、处险境困境中的人们,都比一般人更需要社会的救济和关爱。如果辛苦打工的农民到头来却拿不到应得的报酬,有的人仅仅因为贫困就得不到最基本的医疗救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就可能产生被主流社会遗弃之感。这种形态不是和谐社会应有的特征,在社会阶层间的过度分化与对立的基础上,也不可能矗立起和谐社会的大厦。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更要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胸襟。当今社会,人员流动性增强,社会活力以及不确定性也因此增强,而有的城市在人文关怀上却依然以户籍为标准,对外地人及其子女低看一眼,沿袭早已丧失现实合理性的歧视性规定,从而在“本地人”和“外地人”之间播下引发不和谐乃至矛盾冲突的种子。没有目光四射的眼光,
35、没有让更多人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胸怀,所谓人文关怀就很可能是一种有失公正的偏爱,所谓和谐也很可能只是一种并非完整意义上的和谐。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适应社会时代的发展,学会用和谐的态度对待日常的生活和学习,同时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观察世界。用平和宁静的心去思考问题,以乐观豁达的情怀对待生活,顾全大局,从而求得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第四篇: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1深入学习推广文建明工作法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 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要坚持“三创新”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事关新形势下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安居乐业。当前农村正处在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中,只有坚持把加强基层
36、基础作为战略性、根本性任务来抓,立足实际理清思路,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社会管理能力。 一是理念思路要创新。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社会管理创新置于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总要求中来把握,切实找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努力实现基层党组织建设与社会管理“双争先”。重点要转变管理理念,着力推进由防控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变;转变管理主体,着力推进由重党组织领导向社会协同管理转变;转变管理方式,着力推进由重事后处置向注重源头预防转变。 二是方法手段要创新。加大党代表工作室建设力度,建立党代表工作室运行管理机制,扩大党代表视察
37、范围,充分发挥党代表在收集信息、建言献策等方面作用。建立党员服务群众工作网络,深化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和党员服务群众承诺制度,深入开展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完善远教功能,提高远教学用水平,将远教打造成为基层党员干部素质能力培训的主平台。重视网络作用,畅 通信息渠道,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提升社会管理效能,做到“管得到、管得住、管得好”。 三是管理机制要创新。要成立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领导机构,定期研究部署城乡基层党建工作,形成工作合力,强化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主导地位。同时,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加快组建多种形式的群防群治力量,真正把社会管理建立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之上,努力形成社会管理人人参与、管理
38、成果人人共享的局面。|只有坚持把加强基层基础作为战略性、根本性任务来抓,立足实际理清思路,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社会管理能力 第五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魏礼群 2011年第3期社会建设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这是我们党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局出发、科学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作出的战略决策。正确把握和全面贯彻落实这一重大决策,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重大贡献,就是明确提出
39、“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是科学发展,并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集中体现,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的新升华。 实现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和途径,就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管理,是指党委和政府以及其他社会主体,运用法律、法规、政策、道德、价值等社会规范体系,直接或间接地对社会不同领域和各个环节进行服务、协调、组织、监控的过程和活动,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密切
40、相关,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它的核心目的是维系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主要任务是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应对社会风险,控制社会冲突,维护社会治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创造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社会生存和发展环境。社会管理的内涵、目的、任务,规定了它对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科学发展和社会管理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社会管理就没有科学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既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有着多方面的意义。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发挥人民首创精神,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
41、思想;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更好地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增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之间的协调性,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才能落实科学发展的统筹兼顾的要求;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才能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总之,只有加强和创新
42、社会管理,才能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发展环境。 二、社会管理,一要加强,二要创新 社会管理是维系社会正常运行的基本要求。在不同国家和不同发展阶段,进行社会管理的要求有所不同。这次中央建议明确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这是在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刻认识我国现代化事业面临的新情况新任务所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由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由于发展不平衡、不协
43、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人民内部各种矛盾难以避免地经常地、大量地表现出来。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一方面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也凸显出来,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管理越来越重要,任务越来越繁重,社会管理也随之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新课题。从社会管理的现状看,虽然近些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十分重视社会管理,但由于多种原因,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对经济建设“一手硬”、对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一手软”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社会管理工作薄弱,社会管理法制欠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滞后,社会管理能力建设不足。问题还
44、在于,由于传统的社会管理思想观念、思维模式还没有完全改变,社会管理的方式和手段陈旧、单一,以致社会管理效果不佳,甚至有的事与愿违。以上这些情况说明,在新的情况下,社会管理既要加强,更要创新。 加强社会管理,关键是要从思想上、工作布局上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彻底克服轻视、放松社会管理的思想和做法。必须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实把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全面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一要加强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建设。加快社会管理领域的立法工作,依靠法律来规范个人、组织的行为,协调社会关系;进一步制定完善有关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健全社会规范体系,弥补社会政策的不足;加快建立和完
45、善个人行为的规范体系,探索建立公民个人信用制度,健全违反社会公共行为准则的惩戒制度。二要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健全对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体系建设;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做好对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和服务工作;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和长效机制,提高效率和水平;实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进一步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力度。三要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通过集中培训和基层实践锻炼等途径,切实加强各级政府和社会领域其他组织的社会管理能力建设,着力提高政府社会管理决策能力、处理社会纠纷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有效开展群众工作和激
46、发创造社会活力的能力;加强社会管理基层基础建设,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提高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的社会管理和依法办事能力,提高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能力;加强社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升社会管理信息化水平,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着力提高社会管理快速反应力。四要加强社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对社会管理人才的培养,强化对社会管理人员的在职培训,为社会管理提供人才保证;积极营造尊重、支持社会管理人才工作良好的社会环境,激励他们的工作热情,发挥他们的工作潜能;搞好社会管理人才的选拔和引进,多渠道、多方位选拔政治素质好、业务素质好的人员,充实加强社会管理
47、队伍。 创新社会管理,首先是创新管理理念。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当前我国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主动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变化,自觉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坚决改变那些片面地认为社会管理就是单纯“管控”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创新管理理念,要切实做到以人为本、服务优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实行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柔性管理、人性化管理,推动社会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努力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服务更到位、管理更有序、社会更和谐。要按照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扩大人民民主,保
48、证人民当家作主,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从各个领域、各个层次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依法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同时,要创新管理主体,创新管理方式,创新管理环节,创新管理手段,创新管理制度。一是在管理主体上创新。要从单纯重视政府作用向社会共同治理转变,既发挥党委、政府的领导和主导作用,又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社会管理,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从传统的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二是在管理方式上创新。要从偏重管制控制向更加重视服务、重视协商协调转变,坚持更多地运用群众路线的方式、民主的方式、服务的方式,教育、协商、疏导的方式,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三是在管理环节上创新。要从偏重事后处置向更加重视源头治理转变,把工作重心从治标转向治本、从事后救急转向源头治理,使社会管理关口前移。四是在管理手段上创新。要从偏重行政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在运用行政手段进行社会管理的同时,更多地运用法制规范、经济调节、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手段,并加强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五是在社会管理制度上创新。要坚持加强源头治理体系建设、强化动态协调机制建设、推进应急管理制度建设,构建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规范、机制和制度体系。 总之,创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