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路径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32799 上传时间:2024-01-19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999.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路径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路径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路径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大连干部学刊社会与文化2023 年第 6 期51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路径研究郭嘉雯(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河南 郑州 451150)摘要: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时代价值,它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纽带,是坚定华夏儿女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是促进黄河流域优质发展的强力抓手,也是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核心内容。但在面临全球性文化竞争和国内社会主要矛盾转换等时代机遇时,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工作存在着遗产保护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精神特质及世界影响力尚未显现,创意开发和创新转化不足等诸多问题。要做好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工作,需启动黄河流域世界遗产申

2、报工作,加强对黄河文化精神内涵的挖掘,注重黄河文化资源的教育转化,构筑黄河文化标识及体系,搭建符号化与场景化传播矩阵,从而使黄河文化担起新时代的使命与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黄河文化力量。关键词:黄河文化;时代价值;标识体系;基本路径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183(2023)06-0051-07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142,“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143。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和灵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谱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性、文化性和主体性

3、。2019 年 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2。2021 年 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其中第十二章专题强调“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相关政策文件精神,为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收稿日期:2023-05-14 基金项目:2023 年度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校级重点科研项目“黄河文化的符号转化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3ZD0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郭嘉雯(1997),

4、女,河南漯河人,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文化产业、艺术设计。大连干部学刊2023 年第 6 期52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分析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时代机遇和工作开展现状,研究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基本路径,有助于推动以黄河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黄河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放异彩。一、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纽带历经千年沧桑的中华民族,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其根本在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其中黄河文化以其独特的地位,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共同认同的标志性符号。从公元前 21 世纪夏代

5、开始到现在为止的 5000 多年历史中,黄河流域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始终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诗经到百家争鸣,再到唐诗宋词,大批文学经典与文化典籍产生于此,丝绸、茶叶、陶瓷等中国的代名词也与黄河流域有着紧密关系;黄河文化还蕴含着中华民族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民惟邦本、天人合一等;从民族文化符号体系来看,汉字、河图洛书、四大发明、二十四节气、长城、“中”的理念等重要的文化符号,更是塑造了全体华夏儿女共同的精神图谱,也是各族人民文化认同的根基所在。同时,黄河文化蕴含着同根统一的家国观和融合会通的民族观。翻阅中国历史可以发现,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国家统一。

6、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肇始之地,古老的伏羲、炎黄二帝的传说流传至今。现如今,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河南)、清明时节的公祭轩辕黄帝典礼(陕西)成为凝聚华夏儿女的重要活动。“炎黄子孙”这个凝聚了全球华人的称谓,是中华民族根亲思想的直观表现。从历史进程来看,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形成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区域,是各民族人民交往交流、融合碰撞的主要历史舞台。可以说,黄河文化所蕴涵的是各族人民对国家统一的心理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纽带。(二)坚定华夏儿女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黄河以中华文明的摇篮之誉而载入史册,是中华民族名副其实的“母亲河”。首先,从黄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来看,它与中华文

7、明的发展是并驾齐驱的;其次,从黄河文化的特点来看,它表现出极强的包容性。关中文化、河洛文化、齐鲁文化等不断充实着黄河文化的内涵,黄河文化的兼容并蓄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的关键内容,并以主干性、根源性和正统性为主要特征;最后,从黄河文化的精神特质来看,其同根同源的国家民族观、创新务实的发展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合尚同的世界观等,都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文化的精髓和核心理念,可以说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折射和集中展现。黄河纵贯九省(区),在中国大地上形成了数以万计、寓意深远的文化遗产。有直接展现黄河文明历史进程的文化遗产,如马家窑文化、仰韶文化、老官台文化等;有体现黄河文明雄浑气势的古都遗存,如秦都咸阳遗

8、址、安阳殷墟遗址等;有历代黄河变迁与治理的文化遗址,如商丘等地的黄河故道、黄河大堤、避水台等;有与黄河有关的关津渡口,历史人物或事件等关联性遗产,如孟津的盟津、荥阳的汜水渡、永济的蒲津等;还包括作为黄河文化基本组成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大禹治水、治河典籍、河神祭祀、黄河号子、黄河澄泥砚等。黄河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是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素材,也是坚定华夏儿女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三)促进黄河流域优质发展的强力抓手黄河流域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在推进黄河流域优质发展这一国家战略中,黄河文化是重要文化支撑。大力建设以黄河文化为内在支撑的融

9、合发展带,以黄河文化为抓手,以实际行动实现文化、生态、大连干部学刊2023 年第 6 期53经济、社会共赢的生动局面,是时代机遇,也是时代要求。受历史和现实的影响,黄河流域是我国贫困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是我国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战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3因此,没有文化的乡村是不完整的,没有文化要素参与的乡村振兴是空壳化的。从黄河文化特质来看,黄河文化所蕴含的自强不息、坚忍不拔、敢为人先的伟大时代精神,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文化依托和文化动力,也是乡村振兴所需要的精神力量。同时,黄河文化也为黄河流域经济发展提供了

10、文化资源基础。从社会发展规律来看,经济水平达到一定规模后,旅游就会成为人们的更高需求,以文化为核心的文化旅游则是人们的首选。而黄河流域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高山峡谷到一望无际的平原,从游牧到农耕,从远古传说到历代王朝,从新中国到新时代,自然与人文景观的交相辉映,为黄河流域文化旅游奠定了坚实的根基。实施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在吸引更多资金、人才、政策关注,推进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文化交融提供了便利条件。(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核心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4随着日益强大的对外传播,黄河文化远播寰宇,文化能量不断向外输出,成为凝集海

11、内外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和精神原乡,也逐渐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发挥作用、提供智慧。首先,黄河文化饱含世界因素。黄河文化并不是孤立形成的,而是在与亚、欧、非各国的文化交流过程中逐渐形成,在与各方少数民族相互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其次,黄河文化彰显和合包容的发展观和世界观,最为知名的就是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极大便利的“丝绸之路”。由于黄河流域长期处于王朝统治的核心区域,文化互动必不可少,所以形成了黄河文化开放包容的特点,它以其开放的胸襟和气度,不断从相近的文化区域及异域的优秀文化中汲取精华,从而不断丰富其内涵,保持自身的活力和魅力。最后,黄河文化还具有贯通天下一家的理想。儒家“四海之内若一家

12、”的大同理想,“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处世之道,“以义制利”的道义准则,都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思想和准则,对处理当今国际关系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与此同时,黄河文化旅游带推动文化交流与互鉴。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估计,文化旅游是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部分之一。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涉及文化因素的旅游活动约占 37%,文化旅游人数以每年 15%的增幅保持增长。巨大的文旅市场在为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多渠道,将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华文化展现给世界,构建国际文化交流新局面。二、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时代机遇(一)国外机遇:相互交融的全球性文化竞争首先,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显著,促使不同国家

13、之间的思想交流频次日益增长,国家之间的经济交往逐渐向文化交往靠拢。各个不同的文化之间的融合与交流,加快了文化的更替转型。处于全球化的时代境遇下,文化多样化的必要性逐渐凸显,将黄河文化对外发展,推进不同民族之间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可以积极应对当前形势。其次,使黄河文化踏入世界舞台,从而提升国家文化形象,是顺应现今时代主题的必经之路。要在交汇融合的全球性文化竞争中脱颖而出,就要挖掘自己国家思想文化中更深层次的精华成分,提升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同时,要更好地吸取他国优秀思想文化,从而不断为黄河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多新的机遇,为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发展提供中国智慧5。大连干部学刊2023 年第 6 期54

14、最后,信息化社会让信息交流变得异常便捷,媒介的差异形成了各种创新性传递形式。信息化社会促进了文化交融,拓宽了文化交融区域,人类文明与交往模式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这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黄河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同样也加速了人类思维的更替。黄河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迎来了更多的挑战,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二)国内机遇:社会主要矛盾转换赋予黄河文化新使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为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也赋予了新时代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新使命。所以,如何以量的增加与质的转变持续增强黄河文化消费力,成为我们要研究的首要课题。基于黄河文化内在包含的各种矛盾,我们仍需纵观整个国家的发展立

15、场思考对策。首先,促进黄河文化发展的前提是形成黄河文化的民族认同感;其次,要遵循其本身包含的规律,持续增强黄河文化影响力;最后,要以服务百姓为宗旨,以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为出发点,坚持供给各类优秀黄河文化产品,使人民在文化领域不断获得精神满足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6。但面对黄河文化,我们仍需保持科学态度,黄河 5000 多年的衍生过程,形成了许多制约条件,其中既蕴含精华成分,又蕴含糟粕成分。在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进程中,需站在科学角度进行研究,将中间存在的时代或阶级局限性刨除,汇总出黄河文化的精华成分,与现今时代发展相统一给

16、予全新内涵与时代需求相联系。新时代更加强调“文化自信”,为人类带来丰富的精神满足感以不断推动文化自信,正是黄河文化纵深发展的需要。最后,要懂得鉴别和整理优秀文化。必须立足于中国国情,鉴别和吸收他国优秀文化,在持续实践中学会继承,在继承中学会鉴别,在鉴别中不断发展。三、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开展现状(一)黄河文化遗产保护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首先,黄河文化遗产的界定有待深入探讨。要明确保护对象和范围,需先界定“黄河文化遗产”的内涵和概念这一最基本问题。但学术界对于这一问题至今缺乏较为深入的探讨。从广义上来讲,黄河流域所有文化遗产都可以归为黄河文化遗产,包括反映黄河历史文明进程的重要遗产、

17、反映黄河盛世文明的都城遗产、反映历代黄河变迁与治理成就的遗产以及反映黄河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狭义上则指水利遗产、漕运遗迹等利用和治理黄河过程中产生的物质遗存和智慧结晶。大跨度的时空演变和遗产系统的复杂性,导致黄河文化遗产内涵的笼统和概念的模糊。其次,黄河文化遗产的保护缺乏整体性管理。当前,黄河文化遗产的保护采取的是点状的、区段性的分散模式,不足以应对遗产要素的多样性、自然及人文环境的复杂性等方面提出的要求。同时,黄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由多个政府部门主导,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横向分部门、纵向分级别”的管理体系导致了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的局面,给管理造成极大的不便,也使得遗产保护工作趋于碎片化

18、。最后,黄河文化遗产的保护缺少合力。我国虽然已对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采取了一定的引导措施,但远远不够。公众参与在文化遗产保护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但参与形式单一、深度不足的问题仍需解决;缺乏遗产社团组织,在遗产保护事务中缺少话语权,也没能从根本上激发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内生动力。公众参与的不足制约了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二)黄河文化的精神特质及世界影响力尚未显现大连干部学刊2023 年第 6 期55黄河文明是中国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它孕育了众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文化遗产,诞生了许多伟大的发明和创造,孕育了许多有影响力的哲学和文学作品。黄河文化源远流长,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19、,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精神资源。黄河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道德、文化等方面的价值,对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长期以来,我们对黄河文化的研究和挖掘还局限在黄河流域物质遗存的梳理和归类上,仍停留在地域文化层面,而缺乏对其精神内涵的凝练,对黄河文化所蕴含的宇宙观、民族观、文明观的阐释有待深入。同时,缺乏面向世界讲好黄河故事、弘扬黄河文化的载体和平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黄河文化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地位还不够高,黄河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也应该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黄河文化的国际推广和交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黄河文化,让其在国际文化舞台上展现出更加独特和鲜明的魅力

20、。(三)黄河文化的创意开发和创新转化不足黄河文化的展示水平较为滞后。黄河文化中既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也有传统技艺、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这些文化遗产需要专业的展示手段和技术支持。虽然现代博物馆展示的手段和技术不断更新和升级,但仍有一些博物馆的设施已经老化;同时,一些博物馆的场地有限,无法扩大展示面积,展示水平和建设规模难以满足观众对多样化、互动化展示的需求。沿线博物馆建设层次的参差不齐制约了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水平的提高。沿线博物馆对黄河文化的展示尚不成体系,展示主题缺乏有效统筹。沿着黄河流域分布着众多博物馆,它们在展示黄河文化时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同时也缺乏共识和规划,

21、导致展示内容和主题重叠,缺乏特色和亮点。这使得黄河文化的展示效果大打折扣,也不利于其整体价值的发挥。以黄河文化为主题所展开的文艺创作、文创开发、旅游利用等都较为薄弱。文艺创作方面的滞后表现在,有关黄河文化的文学、音乐、电影等方面的文艺创作没有充分挖掘和利用黄河文化的历史和文化素材。文创开发方面的滞后表现在,对黄河文化的文创产品开发缺乏多样化和创意性,一些地方的文创产品还停留在简单的纪念品和小商品层面,导致其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难以得到充分的体现。旅游利用方面的滞后表现在,对黄河文化的旅游开发和利用不够全面和精细化,旅游商品和服务质量也不够高,使得黄河文化旅游缺乏吸引力。这种滞后的现状在制约黄河文

22、化价值体现的同时,也影响了黄河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四、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基本路径(一)启动黄河流域世界遗产申报工作黄河流域作为华夏文明的肇始之地,拥有超大规模的线性自然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威胁,且黄河文化遗产的保护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因此,启动黄河流域世界遗产申报工作,是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基本路径之一。黄河流域拥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如黄河三峡、中原文化、陕北民俗文化等。启动世界遗产申报工作,需要对遗产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估和保护规划,这不但可以将这些遗产列入国际保护名录,得到更好的保护,也可以促进黄河文化遗产界定的深入探讨

23、,避免遗产保护工作的碎片化。通过世界遗产申报工作,可以将具有深远历史和文化价值的黄河文化推向国际舞台,提升黄河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黄河文化。同时,世界遗产的认定也会带来更多的旅游和经济效益,为黄河流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世界遗产申报工作不但需要开展全民参大连干部学刊2023 年第 6 期56与的宣传和教育活动,也需要依靠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学术支持,建立起相应的智库和专业团队。总之,黄河文化遗产保护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可以通过世界遗产申报工作来推进,从而让黄河文化在国际上得到更好的传播和推广。(二)加强对黄河文化精神内涵的挖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

24、记先后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引领全党全国人民不断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在发展中创造新的精神力量。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需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精神内涵,讲好“黄河故事”,延续中华文脉,从而为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精神力量。黄河文化是一条不断延续并不断革新的历史文脉,始终鲜活,绵延至今。黄河文化内涵丰富,涉及历史、文化、艺术和哲学等方方面面。要想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首先,需要相关专家和学者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以及多种研究方法的运用,如历史文献的研究、考古发掘、民间传说的收集等。其次,要加强对文化传承的研究。需要研究黄河文化的传承方式、传承路径、传

25、承模式等,为黄河文化的传承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最后,引入现代科技手段。现代科技手段在文化挖掘研究方面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如数字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等,在提高文化挖掘的精度和效率的同时,也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到文化传承中来。加强对黄河文化精神内涵的挖掘,不仅是为了增强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上的文化自信,这也是决定着我们采取何种态度来对待黄河文化以及如何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延续历史文脉的基本前提。(三)注重黄河文化资源的教育转化绚丽多彩的黄河文化既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教育事业的重要资源。我们现在所了解的黄河文明大都是经过长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筛选而保留下来的优秀内容,在这个过程中

26、,学校教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黄河文化之所以能够实现跨越时空的流传,为黄河流域每一个时代的人创造新的社会财富,与学校教育所具备的传承和更新文化的功能密不可分。也恰恰是通过教育,黄河文化才得以保存和发展。教育有三个维度,即家庭、社会和学校。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学校是主要场域,学校教育能够通过其特有的模式对黄河文化进行教育转化和创造性整合。首先,构建多元一体教育目标下的地方文化典范。地方文化之于学生的体验不像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那样触手可及,但它是依靠隐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地方性精神力量一点一滴地维系起来的。其次,规划学校传承黄河文化的主要内容。结合传统教育教学理论,学校在选择黄河文化的

27、教育内容时,通常需要从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多方面来考量。最后,不断探索学校教育与黄河文化的融合途径。黄河文化与学校有效融合的桥梁是课程,而黄河文化与各地区学校进行有效融合的途径之一便是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与此同时,应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合作,即通过三方面的沟通互动,推动黄河文化的全方位影响。在文化的连续性与继承性特征的引领下,我们将黄河文化里与学校教育教学一脉相承的内容发掘和整理出来,通过这样自上而下的传承、相互间的平等交流以及反馈,其影响力不仅有助于黄河文化更好地发挥其教育功能,赋予教育以改革创新的原动力,更为黄河文化的延续找到了合适的生存空间。(四)构筑黄河文化标识及体系

28、辞海中“标识”同“标志”。文化标识就是一种文化类型的直观显现,是具有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独特性和鲜明辨识度的文化资源。文化标识呈现方式多种多样,或人,或物,或事件,或符号等,多个不同的文化标识集合起来就构成了我们对黄河文化的整体认识。可以概括地说,黄河文化标识是指以黄河为载体,蕴含黄河文化元素,包含黄河文大连干部学刊2023 年第 6 期57化故事,具有重大历史价值、丰富文化内涵、彰显时代价值且体现黄河文化根魂特质的文化资源类型。黄河文化标识体系的构筑,不仅能够使其得到全方位展示,凝聚其所蕴含的精神力量,也能够存储其记忆、表达其形象、展现其特性,这对于黄河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意义重大,更能够系统体现中

29、华文明、中国精神、中国革命、中国地理、中国治水等价值导向,能有效支撑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建设。因此,作为能够实证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黄河文化,构筑其文化标识体系是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必然路径。要构筑黄河文化标识体系,需要从提炼黄河文化精神标识、挖掘黄河文化遗产标识、打造黄河文化地理标识、推出黄河文旅新标识、繁荣黄河文艺产品创作生产、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加大黄河文化标识创意制作等七个方面入手。通过构筑黄河文化标识体系,形成黄河流域及其辐射地黄河文化元素矩阵,使黄河所孕育的文化形态及其代表性形象呈现出来,在陇原大地、黄河两岸烙下浓墨重彩的黄河文化记忆,形成一串串璀璨夺目的文化标识,与形式多样的地

30、域文化、历史文化一道谱写壮美的黄河文化交响曲。(五)搭建符号化与场景化传播矩阵从黄河文化符号类别来看,不仅有丰富的地标符号和视觉符号,同时还有丰富的时尚符号。比如,以黄河文化为灵感所拍摄和研发的电影、电视剧、动漫、卡通、文创产品以及结合民俗文化与先进技术而拓展出的新的文化空间,赋予传统的、陈旧的、静态的黄河民俗文化以新兴的、时尚的、动态的表现7。要拓宽黄河文化传播渠道,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新兴媒体传播技术,搭建黄河文化传播矩阵。首先,要促进媒介跨界融合,拓宽传播渠道。发挥传统媒体在文化宣传和价值引领方面的优势,加大黄河文化网络建设力度,利用“两微一端”新媒体平台,征集黄河文化话题和议题,调动用户参

31、与的积极性,凭借网络的力量,形成促进黄河文化传播的强大合力。其次,应助力线上线下相结合,加强实时互动。激活视频传播形式,结合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拓宽黄河文化的传播范围。以短视频为主,辅以视频号和视频直播,增加黄河文化节目的点击率,让观众在虚拟网络平台上体验有滋有味的黄河民俗风情,引发社交圈层的二次传播。最后,要融入智能媒介技术,提升交互体验。以 AR、VR 为代表的智能化媒介技术为场景化传播奠定了技术基础。主导多感官场景,实现多重空间的并置叠加、文化杂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交融的多元意象。以场景呈现和场景再现的方式将黄河文明塑造成生动、活泼、有趣的符号,实现黄河文化的符号

32、化和场景化传播。参考文献: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 习近平在河南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 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N.人民日报,2019-09-20.3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9.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58.5 罗强强,钱佳乐.新时代文化认同危机及建设路径兼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6 张希中.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形成的历史文化基础 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6(7).7 王海飞.论黄河文化的形成过程、内涵与形态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3).责任编辑:李成林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