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用心去灌溉,枯枝也会发芽!
------如何转化学困生
学生情况介绍: A同学,男,15周岁。家境富裕,不需要他承担过多的家庭责任和负担,加上爷爷奶奶的宠爱,他身上不具备农村孩子吃苦耐劳的品质。所以当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没有坚持下去的勇气。加上父亲的管教简单粗暴,只是一味地指责,打骂。他在逆反心理因素下产生对抗、对立而且厌学严重,生活中喜欢讲脏话,有话不会好好说,和老师搞对立,学习上懒惰、基础薄弱、成绩差,经常不完成应有的作业,缺乏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能力。
由于他常常违反纪律,经常做错事,很难得到老师的喜欢,而得到更多的是批评和出丑,所以他常与教师针锋相对。你说东,他偏西;你要左,他偏右。加上他学习能力和学习意识差,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有意无意地忽略他的存在,挫伤了他的自尊心。他就像一根枯枝,没有生机与活力,那是否就没有希望重生呢?
当家长和老师戴着有色眼睛看他的时候,他的优点也就被埋没了,他头脑灵活,善于表达自己,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喜欢钻研。这样的学生真是让我既“爱”又“恨”,但做为班主任,我的原则是不能放弃任何一名学生,我决心要帮帮他。
针对他的具体情况,我采取了以下的方法:
首先,联系学生家长,改进家庭教育方法,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步、协调、讲究方法,要有耐心。
记得是一次家长会的前一天,A同学找到我,一脸的愁云,嘟囔着说:“老师,我妈出门了,来不了了!”口气不容许我有回绝的余地。“那爸爸呢?”我不想放弃。“我爸才不来呢!他嫌我丢人。”话虽然说的很轻松,但也有一丝无奈和苦涩。“那如果是我亲自邀请他,他能同意吗?”“真的?”他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光芒……那次家长会,他爸爸真的来了,是在我的强烈的“邀请”下来的。开会期间,他爸爸一直坐在角落里,他在班级里也无心上课。会议结束后,我留下了家长共同商讨教育方式,让家长懂得教育孩子要用心、用情、得法。要重在思想上关心、帮助。家长会后的一天,他又兴奋地找到我:“老师,你和我爸爸说什么了?我没挨揍!”看着他,我心里不禁酸酸的,我相信这个孩子是能够教育好的,只要我们有爱心,有耐心,有恒心!
在教育过程中仅仅有家长的支持是不够的,班主任在教育过程中还要讲究方法和策略。
一、 消除疑惧心理
有过错的学生由于担心受到或曾经受到人们的严厉指责与嘲笑,往往比较“心虚”、“敏感”、“有戒心”、“有敌意”。他们常常主观地认为老师也会轻视自己,厌弃自己、甚至会“迫害”自己。教师应怀着深厚的感情主动去亲近他们,多方面去关心他们,使他们在生活实践中亲身体会到老师的真心善意,从而把老师当作他们的知心人,这样就能消除学生的疑虑,引起态度的转变。
A同学曾经流露出这样的想法:老师找我,肯定没什么好事。那我就让“好事”找到他。打水时遇到他,“哎呀,真沉,老师拎不动,帮帮忙!”“老师有本好书,拿去看看。”……这样的交流机会很多,只要班主任抓住这样的教育机会和他进行有效的沟通,他就会欣喜地认为自己是个有用的人,老师也需要我,让他的自我需求得到满足,有利于树立他的自信心,消除师生之间的隔膜。
二、 呵护脆弱的心灵
每个学生都有特定的权利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因此,班主任要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当学生做了错事的时候,班主任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要大声训斥。而应该耐心细致地开导他们。
A同学和老师搞对立简直就是家常便饭,经常有科任教师到我这里告状,我知道简单的训斥是没有用的,只会更加激化他与老师的矛盾。怎么办?当我找到他的时候,他还是一脸的不服气,看样子已经做好了迎接暴风骤雨来临的准备。上课铃声响了,我没有留下他,只是告诉他中午早点来,有重要的事和他说。他很意外,犹犹豫豫地走了,到了中午,他在办公室门外探头探脑,终于忍不住进来了,“老师,什么事?”“给你布置一个任务,观察一位老师的生活,一周后写篇作文交给我。”我的语气不容许反驳,他有带着疑问走了……一周后,他准时交了作文。他不好意思地说:“老师,你们可真辛苦啊,你们不累吗?”“累啊,你能帮老师减轻负担吗?”他又不好意思了,笑笑,愉快地走了。以后,他和老师的矛盾越来越少了。我也和科任教师沟通,给他更多的关注。
三、 寻找“闪亮点”
对待学困生,最可怕的是“把人看扁”。即常说的“一好应百好,一错应百错”。教师应从学困生的一些极端的表现中看到学困生期待的信任和尊重、期待的关怀和温暖。不要戴有色眼镜去寻找他们身上的缺点;而要戴放大镜去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他们的优点和长处要倍加珍惜。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博得学生的信任,促使他们向好的方面转化。学校组织乒乓球比赛,球技一般的他又跑来征求我的意见,最后我们达成一致“加强锻炼,重在参与”,并约定好要为他加油助威,在那次比赛中,他得了个第三名,然而名次对于他已经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因这次活动有了更多的信心和勇气去迎接以后的学习和生活。
四、培养学习兴趣
做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一定要帮助他们提高学习兴趣。一旦他们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把精力集中到学习上去了,就不会想入非非。而且随着知识的增长,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就会增强,有利于他们的道德面貌和精神世界发生好的变化。A同学就是在学习兴趣不断增强的情况下一步一步地提高学习成绩的。
在我精心呵护下,我感觉这根曾经的“枯枝”已渐渐充溢着生机和活力,我相信他有希望成长成参天大树。
一个希望进步的学生,他们比优秀生更渴望老师的注意,更渴望同学们的认同,更渴望体验成功的喜悦,也更值得老师用心去关注。学困生转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也不是一两个班主任可以做到的,它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配合。我相信,用心去灌溉,枯枝也会发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