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贵州民族传统生态文化与乡风文明的时代建设.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31496 上传时间:2024-01-18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1.3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民族传统生态文化与乡风文明的时代建设.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贵州民族传统生态文化与乡风文明的时代建设.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贵州民族传统生态文化与乡风文明的时代建设.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贵州民族传统生态文化与乡风文明的时代建设文学 湘(贵州省麻江县中等职业技术学院贵州麻江)摘要:从中外学者的众多研究成果来看,生态文化古已有之,而概念的提出则是现代的。它是与工业文化、人征服自然 的文化相对立的一种新文化。即以崇尚自然、保护环境、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为基本特征,能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共进,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生态文化的形成,意味着人类统治自然 的价值观念的根本转变,这种 转变标志着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价值取向的过渡。它起源于人类图腾时代,行至现代生态文明,历经了漫长的岁月。内容包括树立生态文明观、推行绿色行政、倡导绿色消费、弘扬 传统历史文化等。其表现形

2、式既是物质的又是非物质的,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是传统的又是先进的,是个性的又是融合的,是民间的又是主流的对现实中乡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本文以“贵州民族传统生态文化与乡风文明 的时代建设”为关注点,重在检索和分析贵州民族传统生态文化与乡风文明之间的关系及教化功能,并站在“时代”的高度探索“建设”路径,旨在为贵州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关键词:生态文化;乡风文明;乡村振兴一、贵州民族传统生态文化(一)贵州民族源流浅考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少数民族数量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二位其中世居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

3、、毛南族、蒙古族、仏猪族、羌族、满族、畲族个。少数民族人口占贵州省总人口的。关于贵州 民族源流的研究,已经很丰富很深人,学界在很多领域已经形成共识。资料显示,贵州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早在万年前就有人类栖息繁衍。其中,黔西县的观音洞,是长江以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典型代表。濮人被公认为贵 州土著族群,越人、苗、汉等被公认为外来民族。由此可见,贵州民族传统生态作者简介:文学湘(),苗族,贵 州麻江人,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人口?社会?法制研究 年(下)文化具有本土和外来文化融合、生成又不断创新发展的特征,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包容共生现状,并共同组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

4、分,展示出举足轻重的时代价值。(二)贵州民族传统生态文化贵州是一个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省份,是西南古代百越族系、氐羌族系、百濮族系 和苗瑶族系等族系分布的连接点、交汇处。各民族在贵州大山里创造出各具特点的民族生态环境,呈现出多元民族多元文化并存的特点。贵州又是中 国乃至亚洲喀斯特地貌集中连片分布的中心区域,专家认为,喑斯特地貌的山地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就极易造成石漠化,但是贵州各民族在这一非常脆弱的喀斯特山区环境中,保留了青山绿水。这是贵州各民族利用生态智 慧维护生态环境的结果,是贵州各民族传统生态文化发挥积极效应的集中体现稻作文化荔波县茂兰镇的水族至今仍然保存着传统的稻作文化,保留

5、 了多种传统糯稻品种。他们对这些传统糯稻品种的 习性了如指掌,进而充分利用其进行生态维护。这些糯稻品种最鲜明的特点是:生长期差异大、秆高、耐阴等。凭借这些特点,当地水族为龙江下游制造了一块“超级生态湿地公园”,为龙江流域在枯水季节提供源源不断的水源,又为龙江流域在雨水季节避免或降低洪涝灾害的风险。他们在长期 的生产劳动中掌握了一套民 间天文知识,这一天文知识可以帮助他们在什么样的年头选择什么样的品种来种植。其判断的方法是:每年立春后,第一次打雷的雷声来自东方,那么这一年就是风调雨顺年,因此可以选择成熟时间相对短的糯稻来种植;如果雷声来自西方或其他方向就是干旱年,那么就要选择那些生长期较长的糯稻

6、来种植。通过人为选种,交错消解了雨水季节与枯水季节各自存在的风险,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看似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树崇拜文化北盘江一带的彝族、白族、汉族等民族的“树文化”对保护森林的作用比任何其他手段都要管用。盘州妥乐村寨内现有千年古银杏树一千余株。在妥乐村民的认知模式中,千年古银杏树是他们对长寿和家族人丁兴旺的美好愿望,古银杏树的茁壮成长象征当地村民的生命旺盛。他们认为,植物与人的生命一样具有男女之分,古银杏树也就有母树和公树之分。这些男女古银杏树以“夫妻”的关系通过“交配”不断地繁衍新的生命,构成一个庞大的古银杏树家族。在他们看来,这些古银杏树中,母树较公树少,因此存在“婚姻挤压”的现象,已经严重

7、影响了树木之间的和谐关系。而这些银杏树的不和谐,象征着整个村寨邻里关系破裂。为了解决古银杏树的“婚姻挤压”问题,维护整个村寨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村民把新生长的银杏树视为他们的儿子,而儿子长大了要给予包办婚姻,因此就在寨子周围不断地扩大银杏树的种植面积,拓?贵州 民族传统生态文化与乡风文明的时代建设展银杏树的生存空间,以满足新生银杏树的择偶需要。当地村民对待古银杏树就像对待自己的生命一样。为了表示对古银杏树的尊重,逢年过节要杀猪宰羊,举行隆重的祭树活动,形成了“树中有我,我中有树,人树合一”的“树崇拜”文化。轮耕文化威宁自治县苏丫卡村至今还保存着传统的轮种与轮荒的耕作文化,这种文化对其周边的生

8、态系统具有很好的调适作用。苏丫卡村主要以种植荞麦、小麦、马铃薯、玉米等农作物为 主。他们将耕地划分为无数个生态圈,然后轮流在不同的生态圈里种植不同的农作物,且要保证每个生态圈轮荒年左右的时间。以某个生态圈为例,其传统的耕作模式可以表示为:第一年栽种玉米,第二年栽种荞麦,第三年栽种马铃薯,第四年栽种小麦,第五年撂荒,第六年撂荒,第七年撂荒,第八年撂荒,第九年栽种玉米当地苗族认为,不同 的农作物对土壤养分的需求有所不同,采取轮种不同的农作物,可以使土壤里的不同养分被不同的农作物所吸收,提高了土壤养分的利用率。采取轮荒却起到了增加土壤肥力 的作用,被轮荒的生态圈没有种植农作物,而是向其放牧。牲口在这

9、些被轮荒的耕地里吃草后,通过排便,有效增加了土壤的肥力,实现了能量转换。这种轮耕文化的生态价值体现在,防止了土地石漠化又蓄积土地肥力保护了生态环境。铜鼓文化专家认为,公元前世纪前后,生活在中 国珠江流域的濮人从炊具铜釜中创造了打击乐器铜鼓。此后铜鼓向北传人四川邛都,向东传入贵州和 广西、广东,向南传人越南北部,向西传人緬甸、泰国,至今铜鼓已流传两千多年。贵州铜鼓以遵义型铜鼓和麻江型铜鼓为代表。铜鼓文化流传地区以贵阳、遵义和黔东南较为集中。雷山县郎德苗寨的铜鼓文化,既是青铜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苗族文化的主要内容,将苗族文化中的“鱼文化”“鼓文化”“笙文化”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融为一体。铜鼓作为贵

10、州古夜郎民族的祭器、乐器,至今仍为贵州苗、布依、彝、侗、仡佬、水、瑶及土家等民族所运用,并且保留着由铜鼓文化所养育而成的 团队精神,沿袭着铜鼓文化所体现的制度文化特征,存在着族内及社区大事“公议乃决”的原始民主遗风及其相关程序,从而维护了村社秩序的稳定,也推进了民族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芦笙文化芦笙在苗族的祖先神告且和告当的远古时代就出现了。相传那时,告且和告当造出日月后,又从天公那里盗来谷种撒到地里,可惜播种的谷子收成很差,为了解忧,一次告且和告当从山上砍了六根白苦竹扎成一束,放在口中一吹发出了奇特的乐声。奇怪的是,地里的稻谷在竹管吹出的乐声中,长得十分茂盛,当年获得了大丰收。从此以后,苗家每

11、逢喜庆的日子就吹芦笙。芦笙在苗族民间,大多出现于群体活动,作为凝聚力和号召力将苗族的心连在一起。据文献记载,早在唐代西南地区就广泛流行吹芦笙了,芦笙节具有悠久的历史。节日期间,男子吹芦笙,姑娘伴随着芦笙的乐曲人口?社会?法制研究 年(下)翩翩起舞,表达细腻的内心感情和对于新生活的无限热爱。清广舆胜览中载有苗族芦笙舞图,图上一苗族青年男子边吹芦笙,边起步舞蹈,一女子梳高髻,穿花衣裙,左手执巾,右手摇铃而舞。图上注明:苗族“每岁孟春,择平地为月场,男吹芦笙女摇铃,盘旋歌舞,谓之跳月”。直到今天,芦笙舞仍在苗族聚居区广为流行,只是吹笙的男子不是一人,而是多人;女子舞时也不拿巾和铃,通常是徒手而舞。芦

12、笙舞有快舞和慢舞之分,在节日和比赛场合里多跳快舞,舞姿健康粗犷、情绪欢快开朗;而在村寨的 院坝上多跳慢舞,动作优美、情绪舒缓安详。被誉为“东方迪斯科”。节庆文化据不完全统计,贵州省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有 多个,集会地点多个。著名的有苗族的“姊妹节”“四月八”“龙舟节”“芦笙节”;布依族的“查白歌节”;侗族的“歌酒节”;彝族的“赛马节”“火把节”;土家族和仡佬族的“吃新节”;水族的“端节”“卯节”;麻江县瑶族的“隔冬节”等。贵州 的节日内容从来源到方式,都起自 自然规律,因而确定节气和节日时间对应了自然时序和社会人文时序的协调要素。它在几千年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承载着最为丰厚的文明价值内涵,在包括精神

13、信仰、审美情趣、感恩寄托、伦理亲缘、商品交换、生活习俗,乃至于在卫生防疫、医疗养生、荒政救灾、扶贫济困等社会发展的所有方面。节日被世世代代时有创新地加以遵循恪守,造就了贵州各民族丰富的精神家园,让幸福感、欢乐感、升华感油然而生。祭祀文化祭祀,是一种信仰活动,源于天地和谐共生的信仰理念。研究成果表明,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产生于人类初期对自然界以及祖先的崇拜,由此产生了各种崇拜祭祀活动。拜天地、祭神明,祈求神明和祖先保佑风调雨顺,祈祷降福免灾。民族的不同,构成各具风格的祭祀文化。中国历代各民族的祭祀是一门历史文化,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神。

14、天神称祀,地衹称祭,宗庙称享古代中国“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祭祀有严格等级。天神地祇由君主祭,诸侯大夫祭山 川,士庶祭祖先和灶神。贵州民族传统祭祀多为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春节、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是由原始信仰形成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的节日。“天地君亲师”是祭祀文化的最集中的体现,其祭祀意义经过千百年的演变和升华,已经远远超越了原初的文化空间,具有适应时代发展的先进特征。宗祠文化宗祠,俗称家庙、祠堂。它是儒家礼制的产物,是崇孝敬祖的场所,是民间建筑的瑰宝。宗祠文化作为贵州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中 国古代农耕社会人们敬畏自然、尊崇祖先的反映,也是服从和服务于“孝道治国”的大政方略。宗祠

15、多建于家族聚居地的中心位置,大多建筑宏丽、工艺精美,集建筑、雕刻、绘画、书法、文学于一体,承载了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悠远的传统风俗。宗祠的主要功能是祭祖敬祖,?贵州 民族传统生态文化与乡风文明的时代建设宗 亲联谊。具有血缘认同、和宗 睦族,緬怀祖德、传承文明,弘扬正气、激励子孙,奖优助学、排忧解难等作用,是继往开来的一处“心灵圣地”。它以血缘文化形式记录着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历程,并以不断的连续性、强大的凝聚力,对民族融合、国家统一发挥着特殊作用。它以姓氏为徽记承载了 以“和谐”为核心的人文精神。每个宗祠都有族训家规家风等,其中有敬长老、孝父母、尊师长、崇俭朴、戒奢侈、禁赌博等伦理规范,有利于群众

16、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群众的思想道德建设,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乡约 文化乡约即乡规民约,起源于周代,成文于北宋的吕氏乡约,其后是南宋的增损吕氏乡约。到了明代,乡约文化得到朝廷的大力提倡和推广。乡约产生于最基层,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成为法律之外规范千家万户 的道德准则。由于它是人们亲身体验利弊得失后自发订立的,所以其认同感发自内心,得到了多数人的自觉遵守。党的十八届四 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基层诞生的乡规民约家训,既有传统文化基因的传承,又充

17、分展现了新时代所需要的全新道德规范。“复垦复耕,土地扩增;基本农田,永不占用;依法用地,集约利用”这是麻江县乐埠村的乡规民约;“打工一年一万三,回家吃酒荷包干。”这是普定县和平村流传的一句顺口溜。年起,该村出台乡规民约,积极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有效遏制了巧立名目办席、收礼的风气。在当代贵州 的乡规民约里,禁赌是一项极为普遍的条款,而且每个地方都依据当地赌博特色增添禁赌内容,对症下药,显示出 乡规民约与社会问题紧密相连的正能量态势。议榔文化福泉县志()、中国巫傩史(林河著)载:议榔属夜郎古国语言和夜郎国就有的民间组织。议榔,即凡事经群众讨论叫“议”,做出决定叫“榔”。议榔由德高望重的多名男女组成,

18、对出现的社会问题(案子)进行调查研究,属实后,依照“议榔”条款处理。重者如人命案,则用竹篓将案犯装上,加上石头,沉河处死。抑或服毒当众自死。叫“以命抵命”。次者用竹篓装上,挂到寨中、路旁、街中示众,让人羞辱,警示众人不得这样做。轻者则赔礼道歉做出赔偿,或买酒煮肉招待大伙,以示悔过自新。议榔的功能不仅是断案,还是传统美德、社会公德、爱国主义等得以普及的群众性组织。在议榔的倡导下,农忙季节互相 帮助、逢年过节为无劳力人家和孤寡老人打扫卫生、救济钱米肉食、救灾赈灾、赡(抚)养鳏寡孤独,婚丧嫁娶、保境安民等得到有序有效实施。议榔属村民自治范畴的产物,在法律尚未健全、国家治理相对薄弱的年代,发挥了村民自

19、治和乡风淳化的积极作用。贵州民族传统生态文化丰富 多彩,有物质和非物质之分。以上所述类,仅仅是其中的凤毛麟角。如屯堡文化、土司文化等均未在所述之列。大部分是先辈在劳动、人口?社会法制研究 年(下)生活中产生的对忧乐、生死、婚配、祖先、自然、天地的敬畏与态度的表达,是满足人的自然需求、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态文化,是先辈通过日常生活的运用而留存到现代的文化财富,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二、贵州 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价值表征从 历史角度来看,贵州民族传统生态文化发展的过程,是自身发展和外来融合的过程,并通过长期的磨合、共生和创新发展,共同展现出 中华文明的价值表征。具体概括为以下六个

20、方面。(一)“天地君亲师”的感恩价值天地君亲师,为中 国儒家祭祀的对象。在当代贵州 的普通家庭,体现为设一天地君亲师牌位供奉于中堂,俗称“神 龛”或“香火”。为古代沿袭至今祭天地、祭祖、祭圣贤等民间祭祀的综合,也是传统敬天法祖、孝亲顺长、忠君爱国、尊师重教的价值观念取向。天地君亲师思想发端于国语,形成于荀子,在西汉流行于思想界和学术界,明朝后期以来,崇奉天地君亲师在民间广 为 流行。祭天地源于自然崇拜,中国古代以天为至高神,主宰一切,以地配天,化育万物;祭天地有顺服天意、感谢造化之意。祭祀君王源于君权神授观念。由于在封建社会君王是国家的象征,故祭祀君王也有祈求国泰民安之意。祭亲也就是祭祖,由原

21、始的祖先崇拜发展而来。天地君亲师是传统社会中感恩价值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依据,由于深入人心,对民众的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各方面都产生巨大影响。(二)“士农工商学”的职业价值国语?齐语载:“公曰:处士农工商若何?管子对曰: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意思是,齐桓公问:“怎么管理军士、农民、工匠、商人呢?”管仲回答:“过去圣明的君王管理军士,让他居住在清净的地方;管理工匠,让他居住在官府;管理商人,让他居住在闹市;管理农民,让他居住在田野。”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社会各阶层按职业划分来管理,这种专业化商品经济管理模式,自两汉以来被尊奉为基本形态和指导原则,其细致的职

22、业化分工及世代相传的制度安排,是中国早期文明领先于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到毛泽东 时代,“士农工商”被扩展为“工农商学兵”。“兵”即“士”,“学”即“知识分子”。可见职业分工更为细化。在历代民族融合和文化融合的过程中,这一“基本形态和指导原则”必然为 贵州各少数民族所接受并形成较为先进的生产力而被世代传承发展,体现出贵州民族传统生态文化中“士农工商学”的职业价值。贵州 民族传统生态文化与乡风文明的时代建设(三)“仁义礼智信”的伦理价值“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即常人平时需要守住的最基本的五种要求。具体意思是恻隐之心为仁,羞恶之心为义,辞让之心为礼,是非之心为智,诚实无欺为信。扩展开来,“仁”

23、,就是做人要有爱心、仁厚之心、仁慈之心,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爱境界。“义”,就是应该、恰当做的事,做到公而忘私、国而忘家、无私奉献。“礼”,就是礼貌、礼节、礼仪,上下、尊卑、老幼的秩序,做到敬人一尺、让人一步、和平待人。“智”,就是参悟事物、明辨是非,做到理智处事、清贫寡欲不放纵。“信”,就是说令人信服、让人感觉有信用的话,做到一诺千金、一言九鼎、公平合理、不自私。综观贵州民族传统生态文化,无不体现“仁义礼智信”的伦理价值。(四)“忠孝节烈恕”的社会价值“忠”,即忠诚、忠良、忠贞。赤诚无私、尽心竭力 为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精忠报国、舍生取义”为忠;对社会、国家

24、、事业不存懈怠,不玩忽职守,鞠躬尽痒为忠。“孝”,即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孝乃德之本”“百善孝为先”。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梯,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节”,即气节和节操,又称“贞节”,指一个人在政治上、道德上的坚定信仰。有“节”者,无论前行的道路上有多大险阻、多大困难,都不会半途而废或改旗易帜,“节”是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强大动力。“烈”,指为人刚直、严正,为正义而死者。为人“烈”者,必以 国家民族大业为重,在国家和民族遭到外敌侵犯时,能挺身而出,乃 至献出个人生命。“恕”,即宽恕、推己及人,指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强加给别人。宽恕者,必能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

25、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孝节烈恕”的社会价值,在贵州“宗祠文化”“土司文化”“屯堡文化”“祭祀文化”“铜鼓文化”等民族传统生态文化中均有体现。(五)“道德廉耻勇”的行为价值“道”,即自然规律,就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场所。“德”,即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不违背自然规律发展去发展社会、提升自己。“廉”,即廉洁、廉正、廉明,为人“廉”者,品行必正直、刚直、方正,不贪小恩小惠,不占别人便宜。“耻”,即羞愧,因羞愧由心生,故从心;人因闻过而耳赤面热,故从耳声;知耻之心是人之天良,也就是“致良知”;“知耻近乎勇”,不知耻则坏事可为。“勇”,即 勇

26、敢、坚强、刚毅、勇猛,引申为敢想、敢干、敢说、敢为并开拓、创新、承担、坚持等;有勇者,必自强不息、英勇顽强而百折不挠;“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的规范,否则就会犯上作乱。“道德廉耻勇”的 人口?社会?法制研究年(下)行为价值,可从贵州 民族传统生态文化中一一找到。(六)“温良恭俭让”的礼仪价值“温”,即温和、敦厚、和气。为人温者,容易获得别人的好感,让人放心,也更能亲近人,与人为善。“良”,即善良、美好,为人良者,常怀爱人情怀,助人、达人,以真诚和善良得到人们的真正认可,从而真正得到知己恭”,即恭敬庄重,为人恭者,对人恭敬、自身庄重,心怀恭敬之情,行之以恭敬之礼;为人恭者必多友,“君子敬

27、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俭”,即勤劳节俭。民生在于勤劳,勤劳物资就不会匮乏。节俭,物资就不会消耗殆尽。勤俭是老祖宗创造并身体力行的美德,也是当今社会富有建设性的道德。“让”,即友好谦让,学会让,友情会更稳固,家庭会更和 睦,邻里会更融洽,工作会更轻松;纠纷因让化解,社会因让和谐。“温良恭俭让”的礼仪价值,早已成为贵州民族生态文化的精髓。三、贵州民族传统生态文化与乡风文明的关系从众多研究成果来看,乡风文明是两个概念:一是乡村风气的基本存在状态;二是乡村风气的文明程度。乡风文明与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关系是一种包含关系,即乡风文明包含于民族传统生态文化。乡村风气的文明程度取决于民

28、族传统生态文化的文明程度。由此可见,贵州乡村风气的基本存在状态就是贵州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基本存在状态;贵州乡村风气的文明程度就是贵州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文明程度。(一)乡风文明的提出“乡风文明”的提出,最早见于 年月日中 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新农村乡风文明(朱启臻著)。该书内容共分十讲: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概述、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新型农民、新时期农民教育及发展战略、农民思想道德建设、农村科技发展、继承和创新农村民俗文化、农村法治建设、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农村文化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战略。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

29、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年中央号文件指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因此,乡风文明既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目标,又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和保障,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二)乡风文明的内涵学界普遍认为,乡风文明的内涵是指在农村形成崇尚科学、健康、进步的精神文责州 民族传统生态文化与乡风文明的时代建设明风气,推动各项公共事业不断适应农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进程,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延伸。欧阳厅、罗纬在国外乡村建设经验对新农

30、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启示中指出:“乡风文明的基本概念是新农村进步的、不断发展的精神文明,包括使村民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与消费方式、交往方式,形成符合时代特色的家庭伦理关系、邻里关系、党群关系,树立进步的思想意识与道德观念。”王承宗在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培植问题研究中认为,乡风文明是指农民群众在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上不断得到提高,在农村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的社会良好风气。而乡风文明建设是培育综合素 质较高的新型农民群体,通过营造良好社会风气以优化乡村文化的环境,以达到农村各项公共事业全面提升的效果。刘子滕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探析认为,乡风文明建设的核心在于推动和引导广大农民树立一种能够适应于

31、农村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思想境界、理念和意识,养成科学、合理、文明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地改变生活面貌,提高自身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营造强劲生产力,酿造优质的社会环境。社会普遍认为,乡风是指村民的信仰、操守、爱好、风俗、观念、习惯、传统、礼节和行为方式的总和,是由 乡村居民长期生产、生活中积淀而形成的生活习惯、心理特征和文化习性,反映了当地农民居民的精神风貌。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进步状态,其中一个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平的提高。因此,乡风文明,简单地说就是好的乡村风气。乡风文明是指在完善的乡村基础设施上,一群有高素质、高文

32、化的新型农民群体,建构起乡村崇尚传统文化、崇尚科学文明的社会风气,形成符合时代特色的家庭伦理关系、邻里关系、党群关系,树立进步的思想意识与道德观念,继 承和发扬创新传统文化产业。乡风文明建设事业,实际上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业在乡村地区的集中体现,其内容涵盖多个方面,包括文化、风俗、法制和社会治安等,核心在于推动和引导广大农民树立一种能够适应于乡村发展的思想境界、理念和意识,养成科学、合理、文明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自身的素质、文化和技术,营造强劲的生产力,酿造优质的社会环境。四、贵州 民族传统生态文化与乡风文明的时代建设综上所述,乡风文明建设就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其核心是乡村文化建设。

33、乡村文化的根基是民族传统文化。民族传统文化在漫长的演化、传承和发展中,存在着先进的一面,也存在着糟粕的一面。先进的一面被称为传统生态文化,与时代精神一脉相承、本质趋同,具有重要的时代建设意义。糟粕的一面被称为封建文化,与时代精神背道而驰、本质各异,是被摒弃和消除的部分。需要强调的是,在贵州,少数民族人口只占全省总人口的,而是汉族和其他民族。也就是说,贵州民族传统生态文化跟汉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经过长期融合共生已经大致趋同。换句话说,贵州民族传统生态文化除了体现自身民族特征部分外,基本就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人口?社会?法制研究年(下)其时代建设意义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具体可从以下六个方面加以建

34、设(一)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一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采取符合农村特点的有效方式,深化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切实提升农民 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民族团结进步意识。二是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 走”教育活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引导农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三是深人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挖掘农村传统道德教育资源,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切实提升农民的道德水平。四

35、是扎实推进诚信建设。“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引导农民诚信做人、诚信做事。五是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建立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平台。典型案例:麻江县 开展“感恩教育、政策宣传、文明创建”三项行动常态化。年月,为了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迎接国家第三方评估验收并实现整县脱贫摘帽,麻江县政府先后出台文件,以提高群众对脱贫攻坚工作的认可度为目的,扎实开展“感恩教育、政策宣传、文明创建”三项行动。行动将每个自然寨分成不同网格,由帮扶干部任网格员,以网格为单位开展院坝会、座谈会、“爱我家园”环境卫生整治活动、“三个一”(一次政策宣讲、一次问题研判、一次家庭卫生)等活动。通过身

36、边人讲身边事,老同志讲历史故事,让农民深切感知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自觉听党话、跟党走;通过政策宣讲,引导农民认识发展目标和未来社会形态、个人行为准则,盘点自己享受过的惠民政策,激发强烈的感恩意识和参与意识;通过“爱我家园”环境卫生整治(每月)、一次家庭卫生(每周),引导农民形成良好卫生习惯,激发爱国、爱家情怀;通过“一次问题研判”,切实解决农民眼前存在的生产生活问题,让农民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通过“文明创建”,表彰“致富能手、尊老爱幼、和睦家庭”等先进典型,让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得到彰显。同时,在行动中,麻江县根据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及时出台 了关于进一步依法打

37、击扶贫领域违法行为的通告,并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营造了风清气正、海清河晏的脱贫氛围。在保障措施上,实行每周一调度,调度“三项行动”的进度和质量;每月一推荐,向县委宣传部推荐名成绩出众、作风优良、群众认可、干部认同的优秀干部(包括驻村干部、下沉干部、帮扶干部、村干部),突出榜样带动效应;每天一转发,在“田园麻江”微信公众号开设“脱贫攻坚群英榜”“脱贫攻坚曝光台”“脱贫攻坚那些事”专栏,建立“村寨微信群”,将先进典型和警示教育案例通过网络媒体,扩大宣传成效;每月一督查,对先进进行奖励,对后进进行惩戒。麻江县通过开展“感恩教育、政策宣传、文明创建”三项行动常态化,不仅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实?贵

38、州民族传统生态文化与乡风文明的时代建设现了贫困县精彩出列,还加强了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形成了良好的乡村风气。(二)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一是汲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二是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深人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三是保护好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积极申报非遗保护,对农村地区优秀戏曲 曲

39、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进行有效传承发展和提升。典型案例:贵定县定 东乡竹 坪村在实施脱贫攻坚住房保障和危旧房屋整治工程中,对古村落进行了维护和改造。第一,延续了自然村落的肌理,从布局形态、功能构成、建筑风格、景观系统、街巷系统和自然系统等方面,都进行了延续,展示了人与自然、建筑与风貌之间的和谐。第二,尊重老建筑原有特色,“修旧如旧”,不搞大拆大建。对于新建筑,则讲究与老建筑在色彩、材质等方面相协调;同时保留宅前屋后原有的乡村生活设施、隔墙、栅栏、菜园、池塘、绿化树等,从而保持了乡村的传统风貌。对闲置而又历史悠久的住宅,通过保护和修复,建成“农耕文化博物馆”。走进竹坪,驻足观望,墙壁上的毛

40、 主席语录光彩夺目,百年前的建筑景观震撼登场,农耕时代的生活场景若隐若现;置身其间,古代私塾的教学情境仿佛展现在眼前,锅碗瓢盆穿越了时空,犁耙、蓑衣、背箩把人带进了远古。竹坪村,让现代人在记住乡愁的同时增强了文化自信。第三,改进了道路、饮水、电力和通信等基础设施,村民健康可持续的卫生习惯得到了养成,建立了卫生检查考评机制,保持了人居环境的干净、整洁和清新。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这里得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竹坪村延续着一种古老的风俗土斋,就是老人过世后,子女为老人举行分土的仪式,让老人在阴间实现“有土耕种、吃穿不愁”。土斋是布依族一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布依族人敬奉祖先、人

41、与自然和谐共生和自力更生的乡土情怀,这种乡土情怀对安居乐业、社会和谐、国家稳定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目前,土斋正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一是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提升服务效能。深人推进文化惠民,公共文化资源要重点向乡村倾斜,提供更多更好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二是支持建设文化礼堂、文化广场等设施,培育特色文化村镇、村寨。典型案例:松桃苗族自治县按照“十个一”标准,抓好乡村文化服务活动中心覆人口社会法制研究 年(下)盖工程。“十个一”,即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简易戏台、一个宣传(栏)文

42、化长廊、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广播器材、一套体育健身器材、一个道德讲堂、一支文艺队伍、一个积德榜。中心覆盖工程完工后发挥了积极作用。年,松桃苗族自治县 利用“百姓舞台”和“文化广场”,深人寥皋、迓驾、牛郎等乡镇、村,开展送政策、送文化、送电影下乡 余场次,乡村群众幸福指数倍增。文化服务活动中心成为乡村文化的地标,乡村文化队伍纷纷涌现,乡土技艺得到传承和创新,村民通过自唱自演,不但丰富了乡村业余文化生活、提升了 乡村文化内涵,更提升了文明乡风。随之而来的是乡村文化品牌百花齐放寨英镇寨英村,滚龙文化艺术气势镑礴;大路镇后硐村,茶灯文化穿越千年时空;长兴堡镇九龙社区,“苗族六月六情人节”情怀浪漫一批又一

43、批特色乡土文化延续乡村文脉,唤起浓浓乡愁,成为乡村文化建设新高地,引领农民智慧新生活。麻江县高枧村依托夏同鍊状元文化产业园提升乡风文明。一是积极弘扬夏同龢家风家训。用夏同龢家谱、故居、祠堂、牌坊等历史遗存中蕴藏的丰富家风家训资源,以及夏氏世祖夏之雨之妻王太夫人教子读书、夏同餘读书考中状元等家风家训故事,熏陶村民。同时将夏同龢家风家训及成长故事编写成乡土教材进入小学课堂,教会学生谈家训、讲故事、话成长。让好家风好家训蔚然成风、世代传承。二是利用状元文化产业园区文化设施,如同龢书画院、同穌书院、状元文化街道、文化长廊、文化小径、文化广场等文化阵地,以及所配套的图书、电脑、音箱、喇叭等设备,引导群众

44、文明娱乐。三是积极开展“园 区是我家,建设园区靠大家”教育宣传活动,培养了村民的主人公意识,树立了村民 的主人公形象,村民在游客面前展现出热情、友好、乐观的精神风貌。(四)开展移风易俗行动一是引导和鼓励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采取约束性强的措施,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孝道式微、老无所养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二是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抵制封建迷信活动。三是深化农村殡葬改革,倡导厚养薄葬典型案例:福泉市针对滥办酒席开展移风易俗行动。一是出台规范酒席文件,将酒席限制在婚丧两件上,其余类型不得操办酒席。同时,对婚事酒席的桌数有严格规定

45、,不能超过桌。婚丧酒席采取申报制度,乡镇村及上级相关部门是管理责任人,负责辖区内酒席规范工作,对违规操办酒席和违规赴宴者实施教育和惩戒,特别是国家工作人员的惩戒较重。同时将操办酒席的规范写进村规民约,以村民自治的形式加以推行,有效遏制了大操大办、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二是对民 间新建立的庙宇和以此开展的相关宗教活动进行管控,对新树立的神像进行强行拆除,以遏制封建迷信的滋生蔓延。三是强力推进殡葬改革。出台福泉市殡葬管理暂行办法,推行集中治丧、遗体火化和集中安葬,实现“殡葬改革有序化、殡葬管理规范化、骨灰处理生态?贵州民族传统生态文化与乡风文明的时代建设化、殡葬习俗文明化、殡葬设施现代化、殡葬服务优

46、质化”。对违规土葬者进行教育和惩戒。通过殡葬改革,节约了土地资源,保护了生态环境,形成了文明节俭办丧事的社会文明新风尚。四是利用脱贫攻坚法制扶贫手段,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和民间议榔组织的民族自治作用,对不履行赡养、抚养义务的农村相关人员进行教育和惩戒,有效扭转了孝道式微、老无所养等不良社会风气。(五)大力幵展专业技能培训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民,最终目的是农民素质的提高、乡村物质财富 的增加和社区的整体进步。而形成良好的乡风,能帮助农民树立发展信心,改变落后思想观念,主动摒弃陈规陋习,正确处理富脑袋与富口袋的关系;能帮助农民提高思想道德水准和科学文化等各方面素质,凝聚人心、振奋精神、生发激情,为乡村振

47、兴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为此,贵州 民族传统生态文化中的“工匠精神”在今天就显得尤为珍贵。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从失业保险金结余中拿出 亿元,用于万人次以上的职工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 年,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提出了目标:三年共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万人次以上,其中,年培训万人次以上,到年年底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达到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以上。贵州全省上下,应该趁势而上、顺势而为,有计划、有目标、严要求积极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培训,有效提升农村人口素质,迎头赶上时代潮流典型案例:纳雍县职业技能培训培出新花样

48、。近年来,纳雍县潜心研究市场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走向,创新“工学一体化”“职业培训包”“互联网”等培训方式,针对贫困劳动力、贫困家庭子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含残疾人)、下岗失业人员、退役军人、城乡未继续升学初高中毕业生(两后生)、企业职工等积极开展有偿性职业技能培训,养老托幼、家政、汽修、电工等市场急需紧缺技能培训,经营管理、品牌建设等创业指导培训,循环农业、智能建筑等新产业培训,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职业新技能培训,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工匠精神、质量意识、法律意识和 相关法律法规等通用职业素质和求职能力培训,得到如火如荼地稳步实施。学员不仅培训免费,每天还有元生活补贴,学习积极

49、性高涨。仅 年,培训就达上万人次,城乡居民特别是广大农民科学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得到大幅提升,实现就业余人、创业余人、农民工返乡从事农业产业发展余人,新产业、新职业、乡村振兴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纳雍县职业技能培训培出新花样,很快成为周边县市纷纷效仿的标杆。(六)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是指以 乡村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 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田园风光、?人口?社会?法制研究年(下)生产经营形态、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乡村聚落等为主要吸引物,满足旅游消费的旅游方式。乡村旅游基础在农村、根基是农业、主体是农民发展乡村旅游,可以让农民口袋“鼓起来”、脑袋“富起来”,可以让乡村环境“美起来”;同时,可以

50、让民族传统生态文化如稻作文化、树崇拜文化、轮耕文化等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开发,可以让农民素质得到快速提升。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夯实旅游扶贫作为产业扶贫生力军的地位,将乡村旅游建设成美丽乡村的重要载体,实现到 年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国(约 万人)贫困人口脱贫。由此可见,发展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已经成为贵州 民族传统生态文化和乡风文明时代建设的有效途径。典型案例:黔东南州乡村旅游“三共三带”模式推动乡村振兴。近年来,黔东南州立足自身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成功创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