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中药性味拆分与组合药理效应的研究进展中药性味拆分与组合药理效应的研究进展 本文关键词:组合,药性,药理,拆分,研究进展中药性味拆分与组合药理效应的研究进展 本文简介:摘要: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的核心理论之一,是指导中药临床应用的重要依据,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支撑点。而如何在传统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进行中药现代化研究,成为现代研究者面临的巨大挑战。目前,中药研究大多是对活性成分、有效组分等的化学研究,缺乏中药理论的指导,丧失了中医药的固有特色,因此将中药药性理论与中药现中药性味拆分与组合药理效应的研究进展 本文内容:摘要
2、: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的核心理论之一, 是指导中药临床应用的重要依据, 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支撑点。而如何在传统中医药理论指导下, 进行中药现代化研究, 成为现代研究者面临的巨大挑战。目前, 中药研究大多是对活性成分、有效组分等的化学研究, 缺乏中药理论的指导, 丧失了中医药的固有特色, 因此将中药药性理论与中药现代化研究相结合, 并以中药的药性理论为指导, 建立符合中药现代化特色的研究模式成为现代中药研究的重中之重。中药性味与其化学成分既紧密相关, 又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赋予中药化学成分以性味系统设计并开展中药性味的拆分与组合的研究, 有利于整体分析中药的特色优势, 对继承和发扬中药意义重大。该文
3、对近年来中药性味的拆分及其组合药理效应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旨在为新药开发与中药应用研究提供参考。关键词:性味; 拆分; 组合; 药性; 药效。中药性味是中药药性理论最基本、最重要的核心部分1-2, 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关键环节, 是阐明中医药理论的重要基础3-4.在中医药的现代化研究中, 如何既能阐明中医药理论和中医临床的科学内涵, 又能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的特色优势, 成为现代研究者面临的巨大挑战。近年来, 在追求科学与简化思想的指导下, 中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活性成分、有效组分等的研究中5-7, 而忽略了传统中医药理论的复杂性、科学性8, 丧失了中医药的固有特色。因此, 将中药药性理论与中医临
4、床有效结合, 充分考虑中医理论的“整体”思想, 建立新的研究模式成为现代中药研究的重中之重, 对继承和发扬中药意义重大。中药性味与其化学成分紧密相关9, 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10, 对中药性味进行拆分与组合的研究, 有利于整体分析中药的特色优势11-12.目前, 对中药的研究较多集中在有效成分的归属与配伍13-14, 而以性味为系统设计, 同时结合药、方、证的研究较少, 因此, 开展中药性味的拆分与组合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近年来中药药性拆分和组合药理效应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旨在为中医临床与新药开发研究提供参考。1 中药性味拆分研究。1.1 药味的拆分。五味是酸、苦、甘、辛、咸, 药味不
5、同, 功效亦不同。一般来说, 药味又不是截然分开的, 一种药材又常见多味, 例如辛苦 (麻黄、吴茱萸) 、辛甘 (石膏、葛根) 、苦甘 (知母、川牛膝) 、甘苦咸 (决明子、玄参) 、辛苦甘 (郁李仁) 等。1.1.1 以辛苦味为主的拆分。辛苦是常见的药味组合。辛“能散能行”, 具有发散、性气、行血的作用, 多用于治表证、气血阻滞证等。苦“能泄、能燥、能坚”, 具有清泄火热、通泄大便、泄降气逆、泻火存阴等作用, 多用于治火热证、呕恶证、湿证、阴虚火旺证等证。麻黄, 辛、微苦, 温, 具有利水消肿、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疗效。王艳宏等15-16考察麻黄水煎液及其性味拆分组分 (挥发油组分、生物碱组
6、分、酚酸组分、多糖组分) 的解热、利水和发汗作用。结果显示, 麻黄发汗作用的性味组分为生物碱组分, 生物碱组分是麻黄发挥利尿作用的性味组分, 麻黄具有发汗、利尿作用是其“味辛性温”的功能体现;麻黄发挥解热作用的性味物质基础为酚酸组分、生物碱组分和挥发油组分。吴茱萸, 味辛、苦, 性热, 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等功效。杨志欣等17-22研究吴茱萸水煎液及其性味拆分组分的抗炎、止泻、止呕、抗胃溃疡等作用。结果显示, 吴茱萸抗胃溃疡作用的性味组分为挥发油组分、内脂组分和醇沉组分, 生物碱2组分能够显着抑制胃酸度, 可协同治疗胃溃疡;挥发油组分、20%乙醇洗脱组分、内酯组分、生物碱1组分是吴
7、茱萸发挥镇痛作用的性味组分;吴茱萸具有止泻、止呕作用的性味组分为95%乙醇洗脱组分、内酯组分、生物碱2组分;吴茱萸发挥抗炎作用的性味组分为挥发油组分、生物碱1组分和20%乙醇洗脱组分。洋金花, 辛、温, 具有平喘止咳、解痉定痛等功效。李振宇等23-24研究洋金花各性味组分的止咳平喘、镇痛、解痉等作用。通过考察洋金花各性味组分对小鼠氨水引咳、乙酰胆碱-组胺法致豚鼠哮喘、小鼠镇痛、豚鼠解痉的影响, 结果表明, 洋金花中生物碱组分具有镇痛解痉、止咳平喘的作用, 是洋金花“性味辛温”的性味组分;洋金花治疗银屑病的性味组分为大孔树脂50%乙醇洗脱组分。牵牛子, 味苦, 性寒, 具有消痰涤饮、泻水通便、杀
8、虫攻积等功效。孙延平等25根据牵牛子的性味临床功效及主治建立性味药理学的评价体系, 对牵牛子的性味组分进行归属。通过对兴奋子宫、化痰、利尿、抗炎、泻下通便、免疫作用等与牵牛子性味功效有关的性味药理学评价系统的考察, 从现代科学和传统中医药学角度分析可知, 牵牛子并不是单药味中药, 而是辛味和苦味的复合药味中药, 且其辛味和苦味具有可拆分性;牵牛子利尿、化痰、增加大肠推进率是其苦味的功能体现, 其性味物质基础为脂肪油组分和多糖组分;牵牛子抗炎、免疫增强、兴奋子宫、促进小肠和胃的蠕动是其辛味的功能体现, 其性味物质基础为树脂苷组分和酚酸组分。知母, 苦、甘, 寒, 具有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等功效。笔
9、雪艳26应用现代技术及分析方法, 对知母的化学成分进行拆分, 研究知母各拆分组分的性味药理学, 探索中药性味和组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知母发挥解热、抗炎、利水作用的物质基础为多糖组分、正丁醇层组分, 是其“味苦, 性寒”的体现;知母发挥降糖、止咳作用的物质基础是乙酸乙酯层组分, 是其“味甘, 性寒”的体现;知母发挥降糖、免疫调节作用, 是其“苦”和“甘”味共同作用的结果。1.1.2 以甘味为主的拆分。甘“能补、能和、能缓”, 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缓急止痛等作用, 多用于治正气虚弱、食积不化、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证。川牛膝, 性平, 味甘、微苦, 具有利尿通淋、逐瘀通经、通利关节的功效。
10、郭晶27等研究川牛膝降血脂作用的性味组分归属。通过对血清生化指标、体质量、肝湿重、肝脏病理形态等指标的考察, 结果显示, 川牛膝水煎液、甾酮组、20%乙醇洗脱部位组可减小高脂血症大鼠血清中ALT, AST, TC, TG, LDL-C, 提高HDL-C, 降低肝脏组织的MDA水平, 提高SOD水平, 说明川牛膝可有效防治高血脂症及肝脂肪的变性, 其发挥作用的性味组分为甾酮组分、20%乙醇洗脱部位组分。茯苓, 味甘、淡, 性平, 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徐煜彬等28结合中医理论对茯苓性味组分进行归属。结果表明, 茯苓改善学习记忆及镇静催眠作用的性味物质基础为醋酸乙酯组分、多糖组分、石油醚
11、组分。薏苡仁, 味甘、淡, 性凉, 具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解毒散结等功效。庞张祥29研究薏苡仁甘淡味与其化学拆分组分间的相关性, 以阐明薏苡仁性味物质基础。结果显示, 薏苡仁及其拆分组分均可通过调节大鼠血浆中胃肠激素水平而改善胃肠功能, 其中脂肪油组、多糖组效果更优, 提示脂肪油组、多糖组是薏苡仁甘味物质基础, 蛋白组的利尿作用明显优于其他各组, 提示薏苡仁淡味物质基础为薏苡仁蛋白。1.1.3 以咸味为主的拆分。咸“能下、能软”, 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等作用, 多用于治疗大便燥结、痰核、瘿瘤等证。玄参, 甘、苦、咸, 微寒, 具有清热凉血、解毒散结、滋阴降火等功效。白宇30以玄参的化学成分
12、及其理化性质为依据, 采用现代分析技术, 拆分玄参化学成分;以玄参的功能主治为药理学评价指标, 研究玄参及其各拆分组分的抗肿瘤、镇痛、解热、抗炎作用, 阐明其药效物质基础;以成分-药理-药味的相关性构建中药性味药理学评价体系, 揭示玄参各化学拆分组分的性味归属。结果显示, 醇沉组分具有解热、抗炎、抗肿瘤作用, 是玄参苦、甘、咸的性味物质基础;大极性环烯醚萜组分具有解热、外周镇痛、抗炎作用, 是玄参苦、甘的性味物质基础;苯丙素苷组分具有中枢镇痛、抗炎、抗肿瘤作用, 是玄参苦、甘、咸的性味物质基础;小极性环烯醚萜组分具有解热、镇痛作用, 是玄参苦甘的性味物质基础。1.2 药性的拆分。药性是指寒、热
13、、温、凉等四性, 其反映的是中药的寒热属性, 与人体病机之寒热相对应, 是最具指导意义的治则之一。四性是多维的, 具有不同的谱级, 例如大热、热、微寒、大寒、寒、平、微凉、凉、温、微温等。药性不同, 中药的功效也不同, 如生姜, 味辛, 性微温, 重在温中;草乌, 味辛, 性热, 重在祛寒止痛;薄荷, 味辛, 性凉, 重在祛风热。1.2.1 以温性为主的拆分温性中药多具温经、助阳、通络、活血、补虚、散寒等作用。洋金花, 辛、温, 具有平喘止咳、解痉定痛等功效。李振宇31等以植物神经系统相关的呼吸频率、心率、唾液分泌量、血压、体温等作为洋金花药性评价指标, 研究洋金花拆分组分的药性归属。结果显示
14、, 生物碱组分是洋金花性温的药性物质基础。吴茱萸, 味辛、苦, 性热, 具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等功效。孟永海32等采用大鼠寒证模型, 以寒证大鼠血清中DA, 5-HT, NE, Ach E, 17-OHCS等神经递质、激素含量作为评价指标, 考察吴茱萸及其性味组分的药性归属。结果显示, 吴茱萸水煎液组、挥发油组分组、苦味组分组可显着减少大鼠胃黏膜出血、缩小溃疡部位面积;吴茱萸水煎液组、苦味组、辛味组可提高大鼠血清中DA含量, 显着降低大鼠血清中5-HT的含量;吴茱萸水煎液组、挥发油组、辛味组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鼠血清中17-OHCS含量, 改善寒证大鼠的交感-肾上腺系统功能活动。说明
15、吴茱萸及其各性味组分可调节寒证大鼠血清中与物质代谢、能量代谢相关的激素、中枢神经递质的含量, 提示吴茱萸及其各性味组分的药性归属为温性。1.2.2 以寒性为主的拆分。寒性中药多具清热、泻火、滋阴、凉血、解毒等作用。关黄柏, 味苦, 性寒, 具有泻火除蒸、解毒疗疮、清热燥湿等功效。张宏伟等33采用左甲状腺素钠片诱导的大鼠热证模型, 考察各化学拆分组分对热证大鼠能量代谢、中枢神经递质的影响, 研究关黄柏各化学拆分组分对热证大鼠的治疗作用。结果显示, 说明关黄柏各化学拆分组分可显着降低热证大鼠肝脏、血清中与能量代谢、中枢神经递质相关的酶类、激素、递质的含量, 明显改善热证大鼠的能量代谢与中枢神经递质
16、的释放, 提示乙酸乙酯组分、生物碱组分是关黄柏性“寒”的物质基础。黄芩, 味苦, 性寒, 具有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张亚男等34考察黄芩拆分组分 (苷元组、苷类组) 对热证大鼠体内能量代谢、物质代谢、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相关酶的含量的影响, 阐释黄芩的寒性物质基础。结果显示, 苷元组与苷类组具有与寒凉中药相近的作用趋势, 提示黄芩寒性的物质基础为苷元与苷类。葶苈子, 辛、苦, 大寒, 具有泻肺平喘、行水消肿等功效。克迎迎等35考察葶苈子拆分组分对大鼠物质代谢、能量代谢相关酶的含量的影响, 阐释葶苈子寒性物质基础。结果显示, T-20组 (20%乙醇拆分组分组) 、T-S组 (水部位组
17、) 、T-Z组 (脂肪油组分组) 与寒性中药HL (黄连组) 、HQ (黄芩组) 、HB (黄柏组) 的作用趋势相近, 说明20%乙醇拆分组分、水部位、脂肪油组分能够抑制大鼠的物质能量代谢, 是葶苈子寒性物质基础。桑白皮, 甘, 寒, 具有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等功效。袁培培等36-37通过对大鼠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相关指标的考察, 阐明桑白皮寒性物质基础。结果说明, 桑白皮30%乙醇组分组、脂肪油组与寒性中药HL (黄连组) 、HQ (黄芩组) 、HB (黄柏组) 的功效相似, 提示桑白皮寒性的物质基础为30%乙醇组分和脂肪油组分。2 中药性味组合研究。中药性味组合, 是指由2个及以上性味要
18、素所表达的中药功效1,38.性味组合内涵丰富, 是中医临床的核心。从中药性味组合的层面阐明病理病机与治法, 探究中药方剂的组合规律, 有利于将中医药理论与中医临床相结合, 有效发挥药性理论的指导作用39.目前, 中药性味组合药理效应的研究主要有药味组合、药性组合两种。2.1 药味组合研究。五味的功效可因组配而发生变化, 例如补中益气汤中以甘为主, 佐以辛味, 可达到补而不腻的疗效;桂枝甘草汤为典型辛甘化阳配伍, 可振奋心阳、益心气;芍药甘草汤, 柔肝缓急, 是酸甘化阴的体现;半夏泻心汤、左金丸等应用的是辛开苦降法;桂枝汤用甘草与生姜、桂枝助化阳气, 与大枣、芍药滋化阴液, 是辛甘化阳、酸甘化阴
19、两法的组合。2.1.1 酸酸组合研究。酸味“能收能涩”, 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多用于治疗自汗盗汗、遗尿尿频、肺虚久咳等证, 例如五味子可固表止汗, 乌梅可敛肺止咳、生津等。有研究表明, 酸味中药组合可有效治疗2型糖尿病。朱德增等40应用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 分别采用酸味复方 (山楂、山萸肉、乌梅、五味子) 、苦味复方 (黄芩、焦山栀、黄柏、黄连) 、甘味复方 (甘草、党参、茯苓、白术) 3味的中药复方与二甲双胍进行干预, 检测糖尿病大鼠的心脏、胰腺、肾脏的凋亡细胞及Bcl-2, Bax的表达, 研究酸味中药组合对2型糖尿病大鼠细胞凋亡以及Bcl-2, Bax表达的影响, 结果表明, 酸味中
20、药组合可以通过调节Bcl-2, Bax的表达, 从而减少靶器官的细胞凋亡, 进而保护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的靶器官。周亚兵41-43依据中医五味五行“酸克甘”理论, 以血清胰岛素、空腹血糖 (FBG) 、肿瘤坏死因子 (TNF-) 、游离脂肪酸 (FFA) 等作为评价指标, 研究酸味复方、甘味复方、苦味复方等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胰岛素抵抗的影响。结果显示, 酸味复方可有效改善糖尿病大鼠的胰岛素抵抗、糖代谢紊乱, 且疗效优于甘味复方、苦味复方, 揭示“酸克甘”法可有效治疗2型糖尿病。殷桂香等44-46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 研究酸味复方对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防治作用, 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结果
21、显示, 酸味复方可以调节糖尿病大鼠的糖代谢与脂代谢、减轻主动脉内膜损伤、抑制VSMC增殖、减少主动脉AGEs生成与RAGE基因表达、抑制非酶糖化、提高血清NO含量及NOS活性、降低血浆ET-1含量、抑制内皮细胞ICAM-1基因表达等, 说明酸味复方可有效防治2型糖尿病大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2.1.2 辛甘组合研究。桂枝甘草汤中, 桂枝, 味辛性温, 人心通阳, 炙甘草, 甘温, 益气补中。二者组合, 辛甘化阳, 补益心阳。李红辉、吕英等47-48通过考察大鼠体外血栓形成、血小板聚集, 研究桂枝甘草汤中辛、甘两性味组合的药效作用机制, 结果显示, 桂枝、甘草辛甘性味组合后, 可通过调节血小板的释
22、放, 调控凝血、纤溶系统, 从而达到“辛甘化阳”的疗效, 有效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抑制血栓的形成。此外, 辛甘性味组合后提高了桂皮醛等主要化学成分的煎出率, 使桂枝温经通脉的作用增强, 从而实现桂枝甘草汤辛甘化阳的疗效。姚凤云等49以T3, INS, GC, TC, GLU, TG的含量为评价指标, 从能量代谢的角度研究桂枝甘草汤辛甘配伍的科学内涵。结果显示, 桂枝甘草汤是通过桂枝、甘草的辛甘味组合, 协同调节低温环境下大鼠血清中T3, INS, GC, TC, GLU, TG水平, 桂枝甘草汤辛甘组合的科学内涵与低温环境下大鼠的能量代谢、不同给药时间大鼠血清中GLU, GC, T3的含量有关
23、。2.1.3 酸甘组合研究。人参乌梅汤由乌梅、人参、甘草、莲子、山药、木瓜组成, 山药、人参、莲子、甘草甘缓健脾, 木瓜、乌梅酸柔和阴, 属于酸甘化阴之方, 具有酸甘化阴、健脾止痢等功效。陈炜50采用文献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加味人参乌梅汤在小儿腹泻治疗中“性味-药效-化学内涵”的相关性, 揭示酸甘组合的科学内涵。结果显示, 文献研究结果表明, 加味人参乌梅汤中酸、甘2味药通过复杂的协同作用实现酸甘性味的配伍, 达到益气生津止泻的疗效;化学成分拆方结果显示, 加味人参乌梅汤的乙酸乙酯萃取成分与石油醚萃取成分可显着提高小鼠体重、明显减少小鼠稀便数、明显改善小鼠血清Na水平, 正丁醇萃
24、取成分可显着降低小鼠稀便数, 明显改善小鼠血清Na水平, 二氯甲烷萃取成分可显着提高小鼠稀便率, 乙酸乙酯萃取成分、石油醚萃取成分、正丁醇萃取成分均可显着改善血清乳酸升高、明显降低血清丙二醛水平、明显提高血清D-木糖水平。说明, 加味人参乌梅汤治疗小儿腹泻的酸甘性味物质基础为石油醚萃取成分、正丁醇萃取成分、乙酸乙酯萃取成分。2.1.4 甘苦组合研究。甘味药多用于治疗正气虚弱、食积不化、脘腹疼痛等, 如白术健脾益气、神曲消食和胃、饴糖缓急止痛等。苦味药常用于治疗火热、咳喘、便秘等证, 如黄芩清热泻火、大黄泻热通便、桑白皮泻肺平喘等。有研究表明, 桑白皮与白术性味组分组合可用于治疗肾病。吴广操等5
25、1应用阿霉素大鼠肾病模型, 考察大鼠尿道白、TC (总胆固醇) 、BUN (尿素氮) 、ALB (白蛋白) 、Cr (肌酐) 、TG (甘油三酯) 水平的变化, 筛选桑白皮、白术性味拆分组分互相组合对肾病大鼠的治疗作用。结果显示, 各给药组均能显着降低肾病大鼠的尿蛋白含量、血清中Cr、TC、BUN、TG的含量, 明显升高血清中ALB的含量, 其中桑白皮性味组分MC-30和白术性味组分Am K-Pol组合后治疗阿霉素肾病的效果最佳, 表明桑白皮和白术性味拆分组分具有可拆分性、可组合性。2.1.5 辛甘苦组合研究。半夏泻心汤以辛温之半夏、辛热之干姜、苦寒之黄芩、黄连4药配伍, 达到寒热平调、辛开苦
26、降之功效, 又以大枣、人参甘温益气, 以补脾虚, 以甘草补脾和中而调诸药。赵琰等52-53采用慢性胃溃疡模型, 将半夏泻心汤按照不同性味拆分成甘味药 (人参、炙甘草、大枣, G) 组、苦味药 (黄芩、黄连, K) 组、辛味药 (半夏、干姜, X) 组3组, 并将其组合为XK, XG, KG组, 考察半夏泻心汤不同性味拆方、组合对胃溃疡大鼠血清中胃泌素、胃液分泌量、胃游离酸、胃蛋白酶的影响。结果显示, 单性味中药分别使用时对胃泌素无显着影响, 而两种性味中药组合 (辛苦组合、辛甘组合) 使用时, 可显着影响胃泌素的含量, 当3种性味中药组合 (辛苦甘组合) 使用时, 可显着提高胃泌素的含量;甘味
27、药、辛味药、苦味药均能够调节胃液的分泌, 苦甘、辛苦、辛甘两性味组合后, 指标不同表现出不同的交互作用, 辛苦甘3种性味组合后, 同样具有显着的交互作用, 半夏泻心汤调节胃液分泌是3种性味中药综合作用的结果。提示, 中药按照性味进行组合后, 药理药效发生显着变化, 性味具有可组合性, 为性味配伍的研究提供参考。2.2 药性组合研究。异性中药组合, 其性味可互相作用而使功效发生改变, 例如, 交泰丸中以肉桂之辛热、黄连之苦寒组合, 可用于心肾不交、心火偏亢的夜寐不安、心烦惊悸, 体现了两味药心肾交通、除烦安神的新功效;银翘散以连翘、银花、牛蒡子、薄荷等辛凉疏散风热, 又配以荆芥、豆豉两味辛温解表
28、药, 温凉相配, 既无助热之弊, 又能增强解表之力等。2.2.1 寒热组合研究。寒热中药组合, 有寒热并治之功。例如, 半夏泻心汤中以芩连之寒合参草、姜夏之温, 调和脾胃, 且辛开散寒、苦泻清热;乌梅丸以细辛、干姜、桂枝、附子等温热药祛下寒, 以黄连、黄柏之苦寒清上热, 用以治疗上热下寒证, 等等。叶强54以附子与大黄作为研究对象, 运用现代分析技术, 以附子热性组分 (附子总生物碱) 与大黄寒性组分 (大黄总蒽醌) 作为评价指标, 建立多层次量化评价体系, 研究附子、大黄寒热组合对药性物质基础与关键因子的影响。结果显示, 附子热性组分 (乌头类生物碱) 与大黄寒性组分 (总蒽醌、结合蒽醌)
29、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 其中附子多糖、配伍比例及煎煮时间是附子调控大黄寒性泻下成分的关键因素。胥鹏鹏等55考察4味热性药 (桂枝、干姜、附子、肉桂) 与寒性药 (大黄) 以不同比例配伍对大黄致泻的影响, 探究寒热组合对中药偏性的影响。结果显示, 桂枝、干姜、附子、肉桂4味热性药均可明显抑制大黄致泻的偏性, 从药效学的角度阐释中药寒热组合对中药偏性的制约作用。李井彬等56-57研究乌梅丸及其寒热组合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 乌梅丸及其寒热组合可通过提高胰岛素信号通路lnsr, AMPK, Glut-4, -arrestin-2, lrs-1位点的表达从而改善糖尿病大鼠的胰岛
30、素抵抗。闫曙光等58-59乌梅丸及其拆方 (温热组、寒凉组、寒热并用组) 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TNF-, PGE2, IL-1, IL-10, MPO含量变化的影响, 探究乌梅丸寒热组合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 乌梅丸通过寒热组合既可消除单独使用温热药或者寒凉药的不利作用, 又能起到协同和增效的作用。王江等60-62考察半夏泻心汤及其拆方 (全方组、寒热并用组、温热组、温补组、寒凉组、寒补组等) 对胃溃疡大鼠的修复因子、炎性因子、Hsp70、Hsp27表达的影响, 阐明半夏泻心汤及各拆方组对胃溃疡的治疗作用机制, 揭示寒热组合的优势及作用靶点。结果表明, 寒热组合可以消除单一药性 (寒凉或温热
31、药) 的局限与不足, 通过不同的途径与作用靶点协同增效治疗胃溃疡。周静波63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 结合附子类中药的用药特点, 研究附子与甘草、大黄、干姜配伍 (1:0.5, 1:1, 1:2) 后对水煎液中指标成分的含量的影响, 从物质基础的角度阐释附子配伍调节药性实现减毒增效的作用机制。结果说明, 附子 (热) 与甘草 (平) 配伍, 即平与热药性的组合, 可以缓和附子的大热、大毒;附子 (热) 与大黄 (寒) 配伍, 即热与寒药性的组合, 可以降低附子的毒性、缓解大黄的泻下作用, 变寒下为温下;附子 (热) 与干姜 (热) 配伍, 即热与热药性的组合, 具有协同增强回阳救逆的疗效。说明,
32、 依据中医药理论与中药的用药特点, 将中药药性进行合理组合可以调控药性达到增效减毒的疗效。2.2.2 寒温组合研究。黄芩、半夏配伍是中医常用的治疗寒热错杂之痞证的基础方。李平等64采用HPLC建立黄芩、半夏不同配伍以寒性为主的配伍 (9:6) 、寒热各半的配伍 (9:9) 、以热为主的配伍 (6:9) 后黄芩苷溶出量的变化情况, 探究中药药性组合的科学内涵。结果显示, 以寒性为主配伍 (9:6) 后黄芩苷含量为64.018 mgg, 寒热各半配伍 (9:9) 后黄芩苷含量为63.6805 mgg, 以热为主配伍 (6:9) 后黄芩苷含量为0.581 mgg, 黄芩单煎后黄芩苷含量为62.529
33、 mgg, 说明黄芩、半夏不同配伍后对黄芩苷的溶出量影响较大, 其中, 以热为主配伍 (6:9) 后对黄芩苷的溶出影响最显着, 体现以半夏之温热抑制黄芩之寒凉的药性组合的科学内涵。2.2.3 温凉组合研究。银翘散, 具有辛凉透表、清热解毒的功效, 辛凉配伍辛温, 既利于透邪, 又不悖辛凉;清热解毒配伍疏散风邪, 既能外散风热, 又可内清热毒, 主治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等。吴振起65根据“性味-功效”理论以及中医的临证思维方法, 依据性味将银翘散 (金银花、连翘、竹叶、生甘草、薄荷、牛蒡子、荆芥穗、桔梗、淡豆豉, A药) 分组为清热解毒组 (金银花、连翘、竹叶、生甘草, B药) 、
34、辛凉解表组 (薄荷、牛蒡子, C药) 、辛温解表组 (荆芥穗、桔梗、淡豆豉, D药) , 考察银翘散及性味分组对抗IV感染MDCK细胞及IV感染小鼠的影响, 从抑制细胞凋亡、诱生干扰素、抑制IV等方面研究银翘散抗IV的作用机制、生物效应等。结果显示, 银翘散及性味分组可有效预防、治疗甚至杀灭IV感染MDCK细胞, 明显减轻IV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病毒复制、肺部病理损伤等作用, 辛温解表组、辛凉解表组、清热解毒组3性味组可协同抑制IV、减轻肺病理损伤;清热解毒组在调节Fas/Fas L进而抑制IV诱导MDCK、小鼠肺组织的细胞凋亡方面起主要作用, 还可通过诱生一定量的干扰素而调节抗感染免疫, 进
35、而发挥抗IV作用。说明银翘散治疗流感是多性味组合协同起效的结果。2.2.4 热热组合研究。附子干姜配伍是中医临床常用的药对。干姜配伍附子, 可增强散寒之功, 显效迅速。孙晓娇66在中医药理论与生物热力学理论的指导下, 以生物热动力学方法作为研究手段, 从微观和宏观不同层面考察附子、干姜不同配伍层次组合的寒热差异, 并揭示其可能的物质基础。结果显示, 附子+干姜、干姜挥发油、附子生物碱、附子生物碱+干姜挥发油各给药组均可显着降低小鼠的高温区停留比例, 增强其趋寒性, 是其热性特征的体现;此外, 附子+干姜、附子生物碱+干姜挥发油给药组可显着提高小鼠的呼吸耗氧量、饮水量、总抗氧化活力T-AOC、A
36、TP酶活力、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附子+干姜、附子生物碱+干姜挥发油给药组可明显提高大肠杆菌的总产热量Q.阐明了“附子无干姜不热”的真实性, 明确了附子干姜药性组合的物质基础是附子生物碱和干姜挥发油。3 总结与展望。中药性味是对中药的功效与功效物质基础的概括与精炼, 既标明了中药的功能, 又标明了中药的物质基础。中药性味的物质性, 表明作为性味的物质基础是具有可拆分性和可组合性的, 通过对中药性味物质基础的研究, 有利于阐明中药性与味的科学内涵。中药性味可拆分性与可组合性的理论的提出, 既遵循了中药方剂的配伍原则, 又充分体现了中药复方的特色与现代技术的结合, 为新药开发和中医临床提
37、供新的思路。近年来, 中药化学成分分离与鉴定的高速发展, 为中药性味组分的拆分与组合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此外, “药性-功效”67-69、“药材基原-物质基础-质量标志物-质控方法”70等研究模式的提出, 以及网络生物学、组学、贝叶斯网络、网络药理学等新方法、新技术71-72为中药性味理论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总之, 中药性味拆分与组合的研究, 既要遵循中医“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理论, 又要体现中药性味特色与现代技术的结合, 建立兼具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学理论特色的中医症候 (模型) 系统和中药药性评价系统, 在现代技术的辅助下, 以中药性味物质基础为出发点, 研究中药对症候的治疗作用,
38、从多角度 (证-性-效) 、多层次 (性-味-归经-升降沉浮) 、多学科 (中药化学-系统生物学-药理学-数理统计学等) 建立中药性味的研究方法, 用现代语言阐释中药药性理论, 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 是传统药性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更有利于中药的国际化发展。参考文献:1刘继林。中药性味的研究与思考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7, 20 (1) :2.2韩彦琪, 许浚, 龚苏晓, 等。基于味觉、嗅觉受体分子对接技术的中药性味物质基础研究的路径和方法J.中草药, 2020, 49 (1) :14.3范长青, 李俊生, 徐洪艳。中药性味与配伍初探J.山东中医杂志, 1998, 17 (2) :3
39、1.4左文, 陆兔林, 毛春芹。中药的四气五味J.中国药房, 2020, 21 (7) :653.5马婷婷, 龚慕辛, 王智民, 等。甘草色泽与有效成分含量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 2020, 42 (19) :3776.6安畅, 张颖, 马阮昕, 等。半夏有效成分大黄酚对肿瘤坏死因子-诱导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机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0, 24 (3) :160.7牛娟, 武燕, 何华, 等。梭梭人工接种肉苁蓉与野生肉苁蓉活性成分及金属元素的含量测定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20, 34 (5) :671.8陈逸明, 程伟。从复杂性到中医药研究-关于如何建立中医药复杂性
40、研究纲领的笔记J.中医药学报, 2020, 39 (5) :1.9蒋秋冬, 杨文国, 蔡皓, 等。透皮促渗中药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与中药药性关联性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 2020, 41 (13) :2500.10林声在, 余斌, 张勉。泻下类中药性味归经与化学成分的相关性J.中国药房, 2020, 24 (15) :1436.11匡海学, 王艳宏, 王秋红, 等。基于中药性味可拆分性和可组合性的中药性味理论研究新模式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0, 13 (1) :25.12匡海学, 程伟。中药性味的可拆分性、可组合性研究-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与研究方法的探索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
41、代化, 2020, 11 (6) :768.13李静娴, 杨筱倩, 唐标, 等。黄芪甲苷和三七总皂苷配伍抗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药动学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 2020, 42 (19) :3786.14周惠芬, 何昱, 张宇燕, 等。丹红有效成分配伍对缺氧损伤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J.中国中药杂志, 2020, 39 (22) :4399.15王艳宏, 王秋红, 夏永刚, 等。麻黄化学拆分组分的性味药理学评价-麻黄化学拆分组分“辛温”发汗、利水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 2020, 18 (6) :489.16王艳宏, 王秋红, 夏永刚, 等。麻黄化学拆分组分的性味药理学评价-化学拆分组分的制备及其解热作用的研究J.中医药信息, 2020, 28 (5) :7.17杨志欣, 孟永海, 王秋红, 等。吴茱萸化学拆分组分的性味药理学评价-化学拆分组分的制备及其镇痛作用的研究J.中医药学报, 2020, 39 (4) :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