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不是潘金莲读后感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1200字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1200字一: xx年,冯小刚、刘震云、范冰冰合作手机,电影在全国掀起一场热议。十二年后,三位老友因我不是潘金莲再度相逢。 即将在国庆档上映的冯小刚作品我不是潘金莲打破了这一限制,全程使用了圆形画幅,这一壮举可以说是具有开创性的。 虽然圆形画幅在早期默片中经常出现,以帮助观众将视野集中在关键画面上,但是影片进入彩色时代后,就很少在有人使用这种构图方式,像我不是潘金莲这样大规模使用的更是少之又少,在华语电影中更是首例。 我不是潘金莲改编自曾与冯小刚合作手机、一九四二等影片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刘震云创作的同名小说名小说,讲述了一个
2、及荒诞有富有现实意义的故事。 一个普通农村妇女李雪莲(范冰冰饰演),为了生二胎而与丈夫策划假离婚,结果丈夫假戏真做,还和小三结婚有了孩子。李雪莲将丈夫告上法庭想讨个说法,丈夫以结婚时李雪莲不是处女为由,对李雪莲说“我看你不是李雪莲,是潘金莲”。李雪莲为了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而上方20载,从基层法官到乡长、县长、市长甚至省长,结果最终在一次两会期间访进了人民大会堂,导致一众官员被免职。 用刘震云的话说,这是一个芝麻变西瓜,蚂蚁变大象的故事,因为李雪莲让人无法理解的执拗,一件家事就这样变成了国事。因为我不是潘金莲中涉及上访、两会、各级官员等敏感情节,这部电影能获准上映已经非常不容易。 至于为什么要
3、使用圆形这种特殊的画幅,据冯小刚自己所说,这是他与摄影师罗攀讨论如何使用新的手法拍摄影片时,研究了很多种都不合适,不合适罗攀说:“难不成我们要拍一个圆形的吗。”结果冯小刚就拍板要拍成圆的。 当然这是玩笑话,使用圆形画幅还是有很多含义和作用的。圆形视野,不但充满了中国传统构图韵味,更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窥视”的通道能看到一部分,可在视野之外,还有一些不可见的事情正在悄然发生,或许是好事,也或许是坏事,片中角色和戏外观众都进入了某种信息不对称的茫然状态,而显然这种状态恰恰是“李雪莲事件”的一大特征。 而李雪莲想和前夫复婚以证清白并马上再离婚的荒诞诉求与执着坚持,都表现了一种强烈的叛逆精神,恰恰与圆形
4、画幅这种叛逆的电影拍摄手法相符合。 冯小刚和罗攀还特意为圆形画幅设计了不同于其他电影的构图方式,所以我不是潘金莲并非把矩形画面直接切成了圆形,而是从拍摄之初就为圆形而生。 虽然这部影片有着极为严肃的内核和社会价值,但是仍然还是一部以精妙的幽默带给观众快乐的冯氏喜剧。冯小刚说,“喜剧有三种,第一种是言语上的幽默,第二种是事件上的幽默,第三种是道理上的幽默,而我不是潘金莲属于第三种。” 在我不是潘金莲中,形形色色的社会各阶层人物是故事展现的重点,而演员的表现也就成为了影片成败的关键因素。我们就通过影片最新发布的“演圆”海报来为大家解读一下影片角色。 海报中李雪莲孤立无援、面容憔悴,正符合她在影片中
5、的形象。李雪莲的扮演者是曾经与冯小刚合作过手机的范冰冰,两人上次合作距今已有12年,在手机中范冰冰所饰演的心机婊小三,可以说是她从影多年少有的代表角色。而这次的李雪莲一角,由于她近年热衷的武则天、杨贵妃、妲己这种女皇角色有很大不同,可以说是在苹果和观音山后,范冰冰最具挑战性的一个角色。希望在金马影帝冯导的调教下,范冰冰这次能给大家带来惊艳的表现吧。 李宗翰饰演的秦玉河,就是李雪莲的前夫,海报中他站立在一片圆形的破镜中,预示了他与李雪莲破镜难重圆的命运。 郭涛饰演的赵大头,是李雪莲的初中同学,一直暗恋李雪莲,虽然对李雪莲有感情但接近她又动机不纯。海报中赵大头用手中的大勺做出一个想揩油的动作,反映
6、了他的角色性格。 大鹏饰演的基层法官王公道,和李雪莲有一些远亲,是李雪莲讨公道的第一站,结果人物命运就此和李雪莲牵连在了一起。在电影中也是如海报形象一般吃力不讨好。 赵立新饰演的前县长史为民,是李雪莲上访过程中第一个真心想帮助她的人,结果却在李雪莲上访进人民大会堂后,第一个丢了乌纱帽。人物命运和海报中一脸疑惑看着倒掉位子的形象十分吻合。 于和伟饰演的郑重,是接替史为民的XX县区长,为人谨慎,对李雪莲一直采用怀柔政策。海报中一副打起雨伞,不惹麻烦的样子。 张译饰演的审判长贾聪明,对上级言听计从,阿谀奉承,人物性格和海报中的献媚形象完美匹配。 张嘉译饰演的市长马文彬,精通为官之道,却怎也摆不平李雪
7、莲这个农村妇女,李雪莲就像是海报中悬在他头顶的那根羽毛,看起来轻巧,落下来就会砸死一大批人。 范伟和刘桦的友情出演,给故事增添了更多趣味性,也丰富了片中平头百姓的形象。可能已经有读者发现了,影片中的人物名字,什么赵大头、王公道、贾聪明、史为民、马文彬,都很好的反映了角色的特点,有着红楼梦中甄士隐、贾雨村般的讽刺效果。 这部影片中的所有角色都是严肃的,李雪莲是严肃的讨公道,官员是严肃的对付李雪莲,而就是在这严肃对严肃中,却产生了荒诞到极致的效果。然而,这不反应的就是我们这个社会新闻比笑话还可笑的当下吗。 如果说老炮儿是去年最具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国产院线片,那我不是潘金莲就很有可能接替它的位置,
8、在轻松娱乐之余,给观众带来真正有价值的内容。这点是肯定的。这符合小刚炮的调性。 总而言之,我不是潘金莲算是目前非常期待的国产电影。 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1200字二: 从观感上,这应该是近些年最与众不同的一部冯小刚电影了,它不像非诚勿扰或是私人订制那样的都市喜剧,靠耍耍嘴皮子来都观众一笑。而是通过更形式感的,黑色幽默的方式来传递喜剧效果。 影片延续了刘震云小说喜欢不停念叨的风格,一开场就以导演冯小刚的画外音引入剧情。冯小刚好像一个说书人,去讲一段关于李雪莲不是潘金莲的故事。如今的金马影帝在声音塑造上还是颇有心得,背景的画外音一板一眼,还真有点说书人的样子。 借以说书人的方式,给观众讲一段当代的传
9、奇故事。这也是我不是潘金莲的立意。 通过说书的方式,使得影片产生距离感,虽然这其中的人、这里的事,那些剧情与角色,都是很生活、很熟悉的,甚至会让你觉得似曾相识。只不过在这电影里,却又总是有些距离感。你总是感觉在远远看着这个故事,有如荒诞的现实主义,好像戏说的故事。 影片虽然采用了少见的圆形画幅,但是看的时候并不会觉得太别扭。为了配合圆形构图,影片也有意少用特写、近景以及运动幅度太大的镜头。更多的中景或远景,仍然能保证镜头中的信息量,同时,圆形构图即对应着传统中国的圆形窗户,对应传统文化以及复古感,更重要的是偷窥视角。 这成为圆形构图的另一个功能,就像上面的截图,你可以称之为圆窗或是锁眼视角,它
10、的意义都是偷窥。观众称为一个偷窥的旁观者,去观察片中呈现的那个光怪陆离的荒诞世界,所谓镜花水月。这也成为影片的一大妙处。 一开始,我们都以为这是一部从头到尾都是圆形构图的电影。实际上,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影片再构图上的设计,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复杂。其实,这部电影不光有圆形构图,还有方形构图,而且,圆形构图与方形构图还有两次转换。而到了结尾,还出现了正常的全画幅。 画幅变化在这几年一直是世界影坛的主流,无论是布达佩斯大饭店还是山河故人,以及妈咪聂隐娘等片,都使用过变化画幅的把戏。但是,我不是潘金莲中的圆方转换,还是非常独特。 更重要的还是,这种变化是服务于剧情的,圆形构图是李雪莲在乡下的部分,都是
11、圆形,江南。 片中李雪莲两次进京,画幅两次变成方形。为啥一进京就能变方,这里面就有意思了。估计你们到时候也会有自己的体验,我就不给你们过度束缚了。以及,影片再圆与方之间的转换,也并不是很生硬的一下子变过来,仍然会通过形状的过度。比如镜头摇过一扇圆形的窗户,画幅也顺势就变圆了。从这些细节,也看出创作者是用了心思的。 而相比当下那些千篇一律的喜剧片、爱情片,这部电影起码是有强烈诉求的,是有心的。虽然在当下,仍然很难完全放开,但是,这样的电影仍然值得尊重,我们也需要这样的电影,更多这样的电影。它可以让这个电影市场更丰富,更多样。 女主角选择范冰冰多少让人有些意外,因为她好像与想象中的李雪莲相距甚远。
12、而在多伦多的首映红毯上,我们更关注的好像也是她性感的礼服。 实际上,范冰冰在片中的表现还算不错,也是圆形构图以及中远景让角色少了些压力。这里面的范冰冰,相比之前的很多范冰冰角色,还是有很多变化的。 而范冰冰自己,同样认为这是个很挑战的角色。据她介绍,导演当初找她演这个角色时,她也很惊讶和意外。她自己很喜欢看刘震云老师的书,也看过我不是潘金莲的原著。已经知道大概故事线是怎样,但还是很吃惊冯小刚会找自己,因为虽然自己以前也演过苹果这样描述底层人物的故事,但和李雪莲是完完全全不同的感觉。 虽然影片仍有不少还可以提升的空间,但在当下华语的电影市场,这绝对是很鲜见的一部电影(指题材而非形式)。就像上面说
13、的,我们这个时代需要个各种题材、各种风格的电影。既需要青春片、奇幻片等等造梦的电影,也需要这种与时代,与现实有所照应和对话,深入肌理的作品。我不是潘金莲观后感1200字三: 看了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三个字评价。没到劲。比如问这锅肉炖熟没。没到劲。 电影一开始我就觉得不到劲。李雪莲去找王公道,在小说里是拎着半麻袋芝麻和一只老母鸡,不是李雪莲把门敲开的,而是老母鸡把门叫开的。那种鸡飞狗跳的场面,到了电影里变成了大半瓶香油和两三根腊肉,香油和腊肉是不会叫唤的,感觉上就不到劲。 这种不到劲的失望一直持续到电影结束。电影整个给人的感觉是轻飘飘的,就是那种很想抓却抓不到位的感觉,让我心里发急。 电影将小说进
14、行了不小的改编。把故事的发生地从河南XX县区,改成了江西光明县。拐弯镇还是那个拐弯镇,但整个味道被毁掉了。电影里的拐弯镇风景优美,像旅游景区,李雪莲还神奇地开着牛骨汤馆,人物统统说着别扭的方言,使得人物表现不到劲。 这一点至关重要,对比一九四二就能发现,故事发生地和人物语言是多么重要。作者刘震云的老家在河南延津,熟悉文学理论的人都知道,任何一个作家写到一定程度,他最后可依赖的资源只能是自己的“原乡”,且使自己尽可能地去表达真实的原乡。 这的确属于文学理论的范畴。在文学理论上,一个作家想写出世界级的作品,他也只能从一个点位去出发。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叫童年记忆,类似血液,不管一个人怎么走动,永远
15、摆脱不了童年记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时做梦,童年仍然是梦的主题之一。一个人对世界的理解是有局限的,只有无限地去接近原乡、表达原乡才能最深刻地去表达世界。其实这和很多记者写深度新闻是一个道理,把一个点或人物理解和表达透了,你才能最深刻地表达好整个环境。 任何一个人都在漂泊,他不管走多么远,最终都要寻找并回到他的原乡。原乡可以是故乡,也可以是其他。比如同为河南籍并在北京生活的作家,刘庆邦的原乡不是河南,却是煤矿。阎连科也在北京,他的别墅曾被无情拆迁,他写过一本风雅颂,那是典型的寻找原乡的小说。可悲的是,大多数人如风雅颂中的教授一样,在他离开原乡多年之后,回过头发现原乡已无处可寻了。 刘震云的原乡就
16、是他的故乡河南延津。我们知道刘震云是以短篇小说单位等成名,那是北京的故事;此后他尝试故乡三部曲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故乡面和花朵,写得很沉,甚至凝滞,基本上是失败的。手机和我叫刘跃进是从北京到故乡的过渡,此后的一句顶一万句甚至就分为“出延津记”和“回延津记”上下部,意图是很明显的。到了我不是潘金莲,这种过渡和抵达已经完成。只有这样,你才看出了刘震云式的表达。 任何一个作家到最后都要完成这种过渡和抵达,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要不然他就不会写出最深刻的东西。同属河南,阎连科的洛阳XX县区和刘震云的新乡延津的表达,差异也是很大的。XX县区多山,风景不乏诗意,所以在阎连科的笔下,日光都是有色彩的。
17、延津呢。我老家和延津不远,一马平川,甚至没有什么称得上景区的东西。好的作品,骨子里是有种诗意的。刘震云的厉害之处就是,他把故乡粗糙的语言还原出了诗意。 我不叫潘金莲这部小说的成功就在于语言。有文学评价者认为,这是中国最绕的一部小说,最绕的是语言。这种表达风格在一句顶一万句中已经相当成熟了,为了说话,从一句话说成两句话,从一件事说成两件事,人与人本来毫无联系,说着说着就发生了联系,两件事本来毫无关系,说着说着就有了关系,人和事本来毫无牵连,说着说着就有了牵连,并且事与事、人与事之间来回纠缠,绕着绕着就绕成了一部小说。 我很熟悉那里,相当一部分语境下,人真是那样的。我记得小时候的傍晚,邻居老邓和别
18、人议论邓小平,当晚没有说过人家,老邓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深夜又起床拿着电灯去敲人家的家门,还要把理儿再说一说。傍晚说,那是闲扯淡;深夜说,那就成了打扰。这就把一件事说成了两件事。类似这样,你仔细去体会刘震云小说的语感,即便你的母语和刘震云的相差八千里,也能多少体会出一点诗意。这是语言和语感的魅力,电影很难表达。 电影把语感全破坏了,使这部作品就失去了魅力。语感这个东西很奇怪,在江西有江西的语感,江西的语感有江西语感的诗意,但那种语感会产生另外一种故事逻辑,而当然不是我不是潘金莲的语感和故事逻辑。 说实话,小说我不是潘金莲的故事逻辑略显牵强,电影再删除一些人物和情节就更牵强了,这让对上访了解不深的观众很难体会作品的微妙之处。我意识到广大吃瓜群众对这部电影评价不会太高,中途我就看见有人离场。上访其实是非常沉重且残酷的题材,上访久了上访本身真会变成生活的一部分,就显得没那么残酷和沉重了,但又会让人觉得更加残酷和沉重,这里体现着最复杂最荒诞的中国和人性。我认为,让范冰冰来演李雪莲是这部电影最大的遗憾。范冰冰身上没有那种劲儿。我觉得让徐帆来演比较合适。范冰冰真的太花瓶了,不承认都不行。 电影表现不出刘震云小说语言的诗意,老想用镜头去找补,圆形给人逼仄造作的感觉,所以语言、故事、人物、表达全不到劲。 第12页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