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采桑子读后感1 最近痴迷地阅读叶广苓的小说采桑子,心中唏嘘不已,采桑子(叶广苓的自传小说)读后感。这是一部十足的京味自传体小说,讲述民国以来满族贵胄后裔生活的长篇小说,一幅描摹人物命运、充满文化意蕴的斑斓画卷,一曲直面沧桑、感喟人生的无尽挽歌。一个世家的衰落,一群子弟的遭际,展现近百年间中国历史的风云、社会生活的变造与传统文化的嬗变。“采桑子”本为词牌,满族著名词人纳兰性德所著采桑子谁翻乐府凄凉曲。叶广苓借用作为其书名。 顺便提一下,个人认为现代的京味小说应该首推叶广苓的家世小说,那是真正的京派文学,而不是王朔为代表的京痞文学;当代的海派文学/小说当属王安忆的作品,而不是附庸风雅的淳子、马应龙
2、等等极力渲染上海人、上海生活的小资老资的沪上文人。 从民国初年到抗战期间,京、津确有一奇特的群体。有文化、没职业,有教养、没技能,衣着寒酸、举止高雅,手不能提却能写对联画画,肩不能挑却能拉山膀起霸;对人有礼貌,说话有分寸,举止有风度,文墨有根底,穷愁潦倒,目空一切。等自己一点点有了人生经历和阅历后,对他们渐渐有了了解,方才知道他们是无辜的,这是一场残酷的民族悲剧。他们(文化教养和品德素质比汉人高得多)缺乏谋生技能或命运坎坷不是个人造成的,而是清朝皇上赏赐特权那天起就决定了他们的命运,同时也断了他们日后的生存之路。正如邓友梅评价的,“天下没有不换的朝代,也没有永存的特权。” 叶广苓,女,1948
3、年10月生于北京,满族,祖姓叶赫那拉,中共党员(自述:我是隆裕皇后的亲侄女,慈禧太后的亲侄孙女,作品采桑子的后记中提及:叶赫那拉是一个庞大而辉煌的姓氏,以出皇后而著名,从高皇帝努尔哈赤的孝慈高皇后到景皇帝光绪的孝定景皇后,叶赫那拉氏中先后有五位姑奶奶入主过中宫,至于嫔、妃之类就更不在话下了辛亥革命后,这个家族才简姓“叶”。小说里面称为统姓“金”);中学就读于北京女一中,后考入北京七二一护校,1968年分配来西安,在黄河厂卫生科任护士。1983年调入陕西工人报社,任副刊部主任,同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专业函授部学习,1990年至1992年,在日本千叶大学法经学部学习。1995年调入XX市文联,在
4、创作研究室任专业作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XX省作家协会理事,XX市文化艺术联合会副主席,西安作家协会副主席,XX市政协委员。叶广苓的小说可以分为三大类型:家世;下乡;游学。三大类型分别集中于三大地域:北京、西北、日本。三大类型中以家世写得最好。采桑子以纳兰性德的采桑子词句为篇章。一句一篇,六篇珠玑相连,一气贯之。篇以词显,词以篇彰。纳兰容若采桑子中感于人世无常的百无聊赖在这里豁然荡开来,一时悲凉之雾遍布红尘嗟尔宇宙之大,四顾惟见茫茫。犹如苍凉古战场上一声寥落的马嘶,四野回荡、余音袅袅却终落得无迹可寻、不知所终。难怪作者六篇写就仍缀上一篇“曲罢一声长叹”以做终章。看来总有太多不尽之意寄于言外
5、,总是言有尽而意无穷,非人力可尽为也。 采桑子是一部自传小说,主要人物简介: 金载源(作者的父亲,满族称呼父亲为阿玛)。有清廷授予的镇国将军头衔,曾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庆应义塾大学。生有七子七女,20世纪50年代初期逝世于北京。 大福晋。瓜尔佳氏,清廷责任内阁大巨裕成之女。生有长子舜铻、五子舜锫,长女舜锦、三女舜钰。 二夫人。张氏,安徽桐城人,康熙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后裔。生有二子舜镈、三子舜錤、四子舜镗、六子舜针、七子舜铨,二女舜镅、四女舜镡。 三夫人。陈氏(作者的生母),北京人,贫民出身。生有五女舜铃、六女舜镘、七女舜铭(作者叶广苓本人)。 金舜铻。长子,国民党军统高官,1949年去台湾,2
6、0世纪90年代末病逝于台湾高雄。 金舜镈。次子,国家一般干部,“文革”期间自杀。 金舜錤。三子,文物鉴定专家,生子金永日。 金舜镗。四子,一般工人,生有三子。 金舜锫。五子,无业,1947年在北京后门桥冻饿而死,留有一子金瑞。 金舜针。六子,早殇。 金舜铨。七子,画家,有一女金青青。 金舜锦。长女,著名京剧票友,嫁北平伪警察总署署长宋宝印之子北平德国医院副院长宋家驷。 金舜镅。次女,嫁袁世凯管家沈致善养子沈瑞方,生有一子两女。 金舜钰。三女,北平中共地下党员,1947年遭国民党杀害。 金舜镡。四女,中国古建专家,有一子一女。 金舜铃。五女,国家干部,初嫁金世宗二十九世孙完颜占泰,后改嫁王姓局长
7、,有三子,读后感采桑子(叶广苓的自传小说)读后感。 金舜镘。六女,协和医院护士长,退休后从商,任某公司董事长。 金舜铭。七女,作家(作者本人)。 邓友梅的序酣畅淋漓地写尽了我的感触,那也是我的感触。以下转载在此。 评论家发明“京味小说”一词已有多年,我一直没弄明白其界定标准。我猜除了“用京白写京事”之外,还必须得有点“味儿”,不然怎么叫“京味”呢。按这标准,近年亮相的年轻高手中,有两人作品我读着最解渴:袁一强写的京杠房别无分号;叶广芩写的老宅门儿自成一家。一俗一雅。俗得不粗卑,雅而不拿捏,不易。 叶广芩的“京味小说”多取材旗人上层。不是九王多尔衮进北京或乾嘉盛世时的贝勒贝子,是宣统退位废了黄带
8、子砸了铁饭碗的旗主儿们。 大清皇帝为保江山不落外族之手,进关后多次颁布旨意,要把粗犷剽悍、骑射见长而文化落后的满洲一族改造得既通经史翰墨又富尚武精神,专事统治事务;一面发给铁饭碗使旗人生下来就无衣食之虞,同时禁止他们务农经商学手艺,断了他们从俗的后路,只留下习文练武,入考场或进教场一条路。筛选后尖子走进高层统治集团;一般的仍留旗下做保卫大清的基本队伍,但一改进关前目不识丁的传统。变成识文断字有文化的巴图鲁了。举个例子,“单弦岔曲”的风格意境、遣词用字在北方曲艺中最为高雅。就因为它是八旗兵丁军旅中的“业余创作”,所以也叫“子弟书”。可见早在乾嘉之时,满洲旗兵的文化水平已为绿营兵望尘莫及。 有一利
9、必有一弊。享有衣食、教育特权的同时,八旗子弟就渐渐生疏耕织渔猎等劳动技能。几百年后大清朝一垮台,特权一丧失,才发现后学会的本事换不来口粮,换口粮的本事又都不会了,一下子从人上人跌落到了窝囊废地步。于是从民国初年到抗战期间,京、津等地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群体:有文化没职业,有教养没技能,衣着寒酸举止高雅,手不能提却能写对联画画,肩不能挑却能拉山膀起霸。只可惜书画还不到卖钱水准,唱做仍停留在玩票阶段。他们对人有礼貌,说话有分寸,文墨有根底,举止有风度,穷愁潦倒却又目空一切,有的汉人就带着不友好的情绪说他们“倒驴不倒架儿。”坦白地说,多年的阶级矛盾、民族隔阂,使一些汉族同胞心里存有偏见,对旗人的处境往往
10、嘲笑多于理解,鄙视多于同情。我小时就听过不少挖苦旗人的笑话。成年之后我结交下旗人好友,对他们有了深入的了解,才悟到这是一场残酷的民族悲剧。坦白地说,论文化教养和品德素质,旗人的平均水平远比我们有数亿文盲的汉族高。他们缺乏谋生技能或命运坎坷不是个人智能、品行、性格造成的,而是因为从老皇上赏赐特权那天起就断了他们日后的生存之路。天下没有不换的朝代,也没有永存的特权。从一个京城平民的命运,一个八旗世家的兴衰,折射出中国历史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动,这为写作人提供了宝贵、丰厚的矿藏。从“五四”后老舍、曹禺、梁实秋等前辈开创性的作品开始,写这类京味文学的人时隐时现,不绝如缕。解放初期活跃一阵(见早期说说唱
11、唱北京文艺北京新民报副刊),“反右”后沉寂了。改革开放的80年代,文学新时期中掀起一个高潮。众多高手同台亮相:汪曾祺、林斤澜、刘绍棠、浩然、陈建功、中杰英、赵大年、袁一强一个赛过一个能耐。而叶广芩应算是最近出现、也最年轻的一位能耐人。 叶广芩的作品好就好在“够味儿”,不仅有京味共性,还有她叶赫家的个性。好比穆柯寨的“炒疙瘩”,一样的面,她炒出来就另个味儿。 头一条是有“墨香”。不造作,不拿捏,从容舒展中流露书卷翰墨之气。“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把题目连起来竟是半阙纳兰词。难得她用得那么自然而现成。读其作品又令人禁不住感到“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
12、立残阳”的意境。叙事写人如数家珍,起承转合不瘟不躁,举手投足流露出闺秀遗风、文化底蕴。内行看门道,这文风这品位,装不出来学不到家,只能是生活磨炼环境熏陶先天素质后天修养多年浸泡酿造而成。这里也少不得邓少平同志领导改革开放这个时运因素。她这份才华若早出现几十年,不划入另册也在除“四旧”中被清除了。 光有黑香不算好,这作品还有革命意识、时代特征,可算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者是受过社会主义教育,经过革命磨炼,又有了城外生活作参照之后,这才回头审视自己冲出来的那个“旧世界”的,所以看得清,想得深,揭得透。 正因作者曾从属于那个社会群体,文学写作什么都能作假,惟感情作不得假,于是她在批判、否定那些过时
13、、陈腐、消失了的一切时,字里行间又剪不断理还乱地流露出认同、怀恋的情结。这从社会学、政治学方面说,或许是不宜赞同必须澄清的成分,但在文学上恰好成了不可替代的“这一个”,使这些作品有了特殊的艺术魅力。 叶广芩是多面手,在这之前她也写过别的题材别的风格的小说,也不错。但我认为惟有在写这批京味小说时她才发现了自己特有的灵性。写作这行要以己之长比人之短才有你存在的竹值。 写小说的不一定会评小说。我爱读叶广芩的小说,但要把它说明白却力不从心。好在书已出版,是耶非耶,读者自有明断。 彤霞久绝飞琼宇,人在谁边。人在谁边,今夜玉清眠不眠。 香销被冷残灯灭,静数秋天。静数秋天,又误心期到下弦。 又 谁翻乐府凄凉
14、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又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又 桃花羞作无情死,感激东风。吹落娇红,飞入窗间伴懊侬。 谁怜辛苦东阳瘦,也为春慵。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处浓。 又 拨灯书尽红笺也,依旧无聊。玉漏迢迢,梦里寒花隔玉箫。 几竿修竹三更雨,叶叶萧萧。分付秋潮,莫误双鱼到谢桥。 又 谢家庭院残更立,燕宿雕粱。月度银墙,不辨花丛那辨香。 此情已自成追忆,零落鸳鸯。雨歇微凉,十一年前梦一场。 又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又 明月多情应笑我,笑我如今,孤负春心,独自闲行独自吟。 近来怕说当时事,结遍兰襟。月浅灯深,梦里云归何处寻。第9页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