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湖湘地区老旧住区代际共融环境设计改造策略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28705 上传时间:2024-01-18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016.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湘地区老旧住区代际共融环境设计改造策略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湖湘地区老旧住区代际共融环境设计改造策略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湖湘地区老旧住区代际共融环境设计改造策略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新材料 新装饰2023 年 11 月 第 5 卷第 21 期2020年,国家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城镇老旧住区改造,推进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2023年,湖南省在 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 中提出,社区改造要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建设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的居民社区。到2025年,湖南省计划改造城镇老旧小区不少于2万个。城市建设将由大规模的增量转为存量提质改造,而存量空间的资源再配置与提升既有空间使用效能,成为目前规划改革方向的核心议题。环境与居民“双重弱化”的老旧住区将成为推进城市更新改造的“试验田”。基于此,从社会交往行为和精神诉求出发,为居民创造优

2、质的休闲、交往和文化空间,帮助居民走出室外空间匮乏、生活压力大、身体机能下降等各种“逆境”,从而营造具有“湖湘归属感”的代际共融空间,特别是从湖湘文化入手,设计出具有“精神文化环境行为”双重融入和服务不同代际居民生活的老旧住区环境,满足人口多样化需求,对助力构建城市发展新格局,推进我国住区环境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1 代际共融环境概述人的相互作用与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依据1。简 雅各布斯说:“城市空间不应是单纯工程性的和只追求技术效率的,更应成为人性成长,人际互动的空间,这种互动为城市环境注入了生活的血液”2。代际共融环境是指以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体为共同主体,在城市居住区的场地

3、中建设和营造能满足不同年龄段居民日常活动的功能设施及对精神情感的依赖诉求。这类空间具有多样性、流动性和延展性等特点,是一种不确定受众年龄阶段的“灵活空间”。国际上对老旧住区代际共融环境的研究起步比较早,模式较为成熟,其研究主要体现在居民心理和环境营建方面,如德国对于“代际共融”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多代居”模式分析和“多代融合”的新型无障碍养老社区,经历了促进多代交流活动和注重护理、教育、服务以及注重整体运营效率和管理的一体化。日本的“共生型机构”将幼儿园和养老设施合并布置,注重老人心理,突出家庭氛围的营造,如富山县的明天森林福祉机构和千叶县佐仓市福祉机构等;美国的“代际学习中心”通过“定期随访”

4、“紧邻而居”模式组织养老院与幼儿园进行良性互动,满足群体各自的心理需求,如西雅图西部普罗维登斯山圣文森特养老院;瑞典为改善居住质量及照料失智老人的“合居之家”,鼓励亲属一同入住,体现对老年人的人文关怀;新加坡将居住环境和都市农业相结合模式,提倡老人与青少年共同参与园艺劳动从而增加环境互动。我国自古就有三世、四世同堂的传统,如北京的四合院就是典型的“代际共融”模式。目前,国内对于代际共融住区环境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国外“多代居”案例分析和经验总结;二是住区环境的适老化研究;三是代际共融养老模式研究;四是“老+幼”模式初探和养老设施改造。部分城市在相关模式探索中虽然还未形成成熟的学

5、术观点,但已运用在实践中。2010年武汉童心苑老年公寓试行了和幼儿园组合布置的形式,将幼儿园搬进养老院中,通过组织老年人和儿童游戏活动来增进代际交流。2018年建筑规划与设计DOI:10.12203/j.xclxzs.1671-9344.202321032作者简介:赵旭菁(1989),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基金项目:2021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No.21C1009)、2023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No.XSP2023YSC081)。湖湘地区老旧住区代际共融环境设计改造策略研究赵旭菁(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410004)摘要院文章以“场

6、所精神”为切入点,以代际共融为主题,以湖湘地区老旧住区为载体,选取了包含长沙地区典型老旧住区的美林水郡小区,通过问卷调查和用户访谈,分析当前老旧住区代际活动空间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归纳总结了老旧住区代际共融环境设计方法,首先从空间和活动行为特征来延续旧住区空间的场所精神,其次通过弹性预留与弱设计为代际共融环境以后的发展留有余地,最后提出了该研究的后续可能展开方向,以期进一步为湖湘地区老旧住区代际共融环境设计改造提供更具参考性的设计依据。关键词院湖湘地区;代际共融;老旧住区改造中图分类号院TU984.12文献标志码院A文章编号院1671-9344(2023)21-0115-04115-新材料 新

7、装饰2023 年 11 月 第 5 卷第 21 期杭州阳光家园养老院推行“老少相伴”模式,将养老院空闲房间出租给年轻人,年轻人则需要照顾陪伴老年人。面对日益多元的发展需求,当前社区公共空间无论从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其价值和内涵都发生了改变,呈现出多样、交叠和复杂的特性3。现有研究多从“多代居”案例的分析总结、新型养老模式以及活动设施的无障碍等方面为代际共融住区环境的研究提供了基础,但少有结合老旧住区环境、文化特色,对“精神文化环境行为”双重代际共融住区环境进行研究,为本研究留下空间。2 老旧住区代际共融环境现状及困境2.1 老旧住区代际共融环境的现状自2020年推行老旧住

8、区改造至今,湖南省长沙市一直是老旧住区改造的活跃城市。因此,笔者在湖南省长沙市选择了较为有代表性的湘龙街道湘绣社区美林水郡小区进行代际活动调研,小区于2008年投入运营,共54栋,占地面积为73 098 m2,总人口约2 130人(2022年),发放调查问卷213份,回收有效问卷209份,填写问卷的居民有长期使用老旧住区活动环境的固定业主、短期住户及偶尔使用过住区活动环境的周边居民。小区代际活动调研结果如图1所示。图 1小区代际活动调研结果2.2 老旧住区代际共融环境的困境第一,代际活动环境选择的局限性。相对于新建楼盘,老旧住区往往户外面积有限,活动空间分布密度较低,土地利用率低,小区规划年代

9、久远。道路交通条件不健全,小区未设计人车分流,活动空间可达性低,步行系统不够完善,缺乏一定的连续性,现有的道路及停车位无法满足生活需要,公共空间被侵占,对居民安全造成威胁。代际活动环境舒适度不高,空间景观品质较差,没有充分考虑小区代际居民行为活动、心理需求。活动设施配置不完善,设计设施逐步老化,不能充分发挥场地设施的效能,使用人群多,提供给各个年龄阶段居民的活动环境又非常有限,这是其局限性的一方面。第二,代际活动环境“精神文化”的缺失。代际活动空间是居民有意识进行交流互动的场所,其具体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代际居民对场所记忆的模糊。随着原有居民的老去,新居民的搬入,传统特色节庆、传统文化习俗

10、、民俗礼仪等活动衰退,新业主对活动空间历史信息模糊,代际居民场所记忆缺乏整合。代际活动空间同质化严重。在原来规划设计及后来小修整没有充分挖掘“场所精神”,而且空间肌理保护程度低,文化空间联系弱化,代际活动空间因此而缺乏辨识度与特色。第三,活动空间代际凝聚力弱化。城市里老旧住区原来多为“业缘型”小区,原本有着共同的社会工作经历与文化氛围,但随着快速的城市生活,新面孔的出现,代际居民之间的认同感与凝聚力逐渐弱化,具体表现如下。活动空间正在失去“熟人社会”的特征,城市人口流动性的加强使得老旧住区的人口结构变得复杂,代际居民有着截然不同的职业、爱好、教育程度、文化背景,活动空间中独自游玩的新面孔越来越

11、多。代际居民日常在活动空间互动减少,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大,活动场所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情感依托,更多的互动交流转移到了手机和电子产品上,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趋向冷漠。代际居民归属感的缺失,随着原有居民年龄逐渐老去,新业主搬进来不久,邻里之间难有足够的信任,容易引发戒备心理和焦虑感,加剧安全感的缺失,对小区没有认同感与归属感4。3 老旧住区代际共融环境设计改造策略3.1 满足生活变化的空间营建(1)创造多维复合空间。“人类实践构建空间,同时空间也塑造和影响人类生活”5。随着经济发展,住区生活多样化,居民在居住、交通、休闲、交往等多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汽车出行和运输成为生活

12、的重要方式,居民休闲时间增多,交往活动内容越来越多样化等,这些都对老旧住区提出了新的空间需求。因此,在进行老旧住区代际共融环境设计时应当进行综合性的考虑,针对不同活动对象、活动功能、满意,邻里经常一起活动交流活动场地单一,不适宜跨年龄使用去活动场的路不方便活动设施已经老化比较忙,很少参加活动活动场地大同小异,没特色与邻里不是很熟,不知道隔壁住的谁下班回来晚,通过手机与邻里交流年纪大了,基本在家不出门8.23%33.50%42.10%45.70%22.90%37.10%18.80%12.60%9.30%0.00%10.00%20.00%30.00%40.00%50.00%建筑规划与设计116-新

13、材料 新装饰2023 年 11 月 第 5 卷第 21 期建筑规划与设计活动时间等需求,通过功能多样化、复合化的改造设计,探索多层次复合发展的新思路。居民的生活交往不断塑造着社区公共空间环境,通过组织、引导、陪伴,使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环境营造,并创造出“社区公共客厅”“社区共享厨房”“社区微花园”等新的社区公共空间类型,实现和谐友善的社区生活环境6。在空间地形上,除了平坦的活动场地,也可以考虑一些抬高或下沉的地形,可依原有地形而建,增加环境趣味性。大型活动的场地应尽量平缓,当有高差时,应多设计缓坡,少用楼梯。在植被选择上,架空层周边植物适当疏松一些,采用相对低矮的灌木或者分支点高的乔木,宅间绿地

14、、组团空间中植被层次相对丰富,设施周围采用低矮的草灌木或花径植物做围合,被倚靠的方向可以种植一些中高型乔灌木遮风避雨做背景,乘凉的地方可考虑密植乔灌木或者修建凉亭,道路采用植被阵列,引导居民视线。在水体上,可以利用水体来吸引居民,通过水体强调视觉引导,同时跌水还能提供声音的引导。通过多维复合空间吸引住区代际居民聚集、玩耍、使用,从而形成共融。(2)提升可达性和安全性。代际共融环境的网络是老旧住区代际活动环境系统结构的骨架,一个完善的老旧住区代际活动网络能够吸引居民“前往”代际共融场地。设计改造应当充分结合多样化的代际共融环境,重视步行道路网络的构建。在代际活动中,自发性代际活动占有较大的比重,

15、加强代际活动环境不同的路径以及视觉引导性,途中为弱势群体配置无障碍设施、增加采光照明,提升环境的安全性和道路可达性。对于老人、小孩或成年人来说,捷径性和视觉引导性活动场所能让他们减少步伐的挪动,更快地满足代际活动需求,同时通过形象化的符号、色彩的对比设计一个明显的主体物或者醒目的空间提高视觉引导性,使停留在这里代际活动的居民有良好的视野环境观察人或物,增强安全感。在代际活动中,代际居民有时候需要长时间与人交谈、娱乐、交往等,需要考虑到代际居民的舒适性与从众心理。除了视觉的引导,也要考虑听觉的吸引及相对开阔的道路环境,要考虑众多不同年龄居民集聚的场所条件。(3)加强代际共融环境设施的建设。景观雕

16、塑让公共环境产生核心凝聚力,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与公众互动,唤起公众社区公共空间特有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的共鸣和响应7。有趣的互动设施能为代际共融空间注入新的活力,通过视觉与触觉感官去拓展不同年龄的居民与设施之间的交互体验,通过交互装置融入代际活动场地,引发更多的居民关注,为代际共融环境的改造提供新的方式。同时,地面环境铺装要有特征,易被观察到,地面材质与形式可以多变。添置避雨的设施,座椅选用经久耐用的材质,花坛、台阶和矮墙既可以作为居民活动休息设施,又可在代际共融环境中用于划分不同空间层次。由于活动空间人流量比较大,每隔一定距离要配备必要的垃圾桶,并且位置应靠近座椅。同时,配备必要的庭院灯、

17、路灯,以方便夜间居民的活动,为人们提供安全的夜间活动环境,也可以用来划分和引导空间,给居民直观的视觉引导,营造环境氛围的同时也方便了居民。3.2 延续旧住区空间的场所精神场所精神的彰显是老旧住区改造的有效切入点。延续旧住区场所精神的目的在于广泛的代际共融和场所精神的激活8。保持代际共融环境的地域性是日常代际活动的物质环境基础和必要条件,但仍不仅于此,只有将场所精神进行传递延续,才能唤起居民的安全感与归属感、认同感,熟悉的活动空间才能发挥持续的作用,让居民安心地开展交流活动,实现代际共融。这就要求在设计改造时,以各种地域属性特征和禀赋特色为基础9。(1)空间的延续。空间的延续是在复杂的老旧住区空

18、间关系中提取出影响代际共融环境精神的特征,在居民活动发展和住区快速变迁的过程中,保持这些特征的延续。将老旧住区代际共融环境的场所精神进行提炼,转化成可以传递交流的语言、文字、图案、音乐、建筑材质等媒介图式,是对空间特征延续的常用处理手法。将代际共融环境中的多样构成元素进行梳理、分析、总结,提炼出能体现场所地域特质、特殊情境、居民群体记忆和传递场所感的图式。(2)活动行为特征的延续。场所记忆的延续是通过生活仪式感和活动实践来实现的10。在老旧住区代际共融环境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活动居民,代际居民活动交往时,不同的居民会有不同的行为模式,即便居民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也会有不一样的价值观、信仰和生活准则

19、,提取老旧住区代际共融环境的居民行为特征就是总结这些重复的行为模式和生活习惯背后的规律。通过居民行为特征的提取,能够加深对代际共融环境场所精神的理解。这里所说的活动行为特征的延续,具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延续行为模式。居民活动行为离不开相应的空间,老旧住区是居民生活的载体,代际共融环境是日常交流发生的场域。小区里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特殊节日才发生的植树、包粽子、集会、写对联等仪式感较强的公益活动,也有邻里每天买菜、锻炼身体、接送小孩等日常生活。老旧住区多样的日常生活与代际共融环境的结合,形成了居民特有的行为117-新材料 新装饰2023 年 11 月 第 5 卷第 21 期建筑规划与设计模

20、式,并且赋予了老旧住区代际共融环境的精神内涵,建立起行为与空间相对应的代际活动框架,即代际活动与时间和场域特征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场域中的文化特征。第二,延续社会网络特征。老旧住区的居民年龄、来源地、文化水平、工作单位、信仰等背景条件不一样,每个人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也存在不同。在改造前,设计师可以通过社会网络地图的方式将居民的活动类型、环境分布、时间分布、活动范围等特征进行记录与汇总。社会网络地图主要内容包含必要性活动网络、自发性活动网络、社会性活动网络。必要性活动网络是居民为满足日常生活所需,必要要进行的活动网络,比如等人、候车、上下班、买菜购物等通常选择的地点。自发性活动网络是居民日常生活

21、中各种重复性较高的个体活动,比如晒太阳、乘凉、赏景、儿童活动、休息、观望等经常使用的地点和活动范围。社会性活动网络是居民生活中互动比较频繁的人际交往圈,比如交谈、娱乐、交往、跳广场舞等经常使用的地点和活动范围,其分布点往往是老旧住区中活动和信息交流活动最频繁、最集中的地点,比如组团空间、广场,也是承载大部分居民活动记忆的场所。3.3 空间的弹性预留与弱设计(1)弹性设计。城市生活的变化飞速,在面对这个可变因素极多的环境时,环境规划的预判能力适应力相对薄弱。因此,设计城市老旧住区代际共融环境时需要留有余地,使其具有一定的空间“弹性”,方便日后的逐步完善。这里将“弹性”设计总结为两方面。设计师规划

22、的城市老旧住区代际共融环境要具有再调整及再设计的可能性。通过观察老旧住区各个年龄层次的居民对代际共融环境的弹性使用,可以观察到在设计师早期规划中容易忽略掉的地域特有的居民活动需求及活动细节,并结合这些在生活使用过程中观察到的点滴,不断地优化和完善老旧住区代际共融环境的各个方面。(2)弱设计。相对于传统的“强设计”改造,在对老旧住区的改造中,“弱设计”实践有效地弥补了“强设计”的不足,它尊重老旧住区居民生活行为习惯和共同场所记忆,倡导根据不同的场所规模和具体的住区环境设定不同的改造策略11。将“弱设计”总结为以下两个方向。低技和微观。倡导易于维护、根据使用对象制定局部、微观的设计方法。常常用低技

23、的方式对现存的环境进行改造翻新,使其能够更好地适用于日常居民活动以及促进新的活动。关注时间。时间是建构日常生活的重要维度,既包括周年、四季、日夜更替等自然时间,也包括节假日、工作日、时间表等人工规划时间,弱设计可以通过对时间的规划处理,在付出相对较小改造代价的前提下,与强设计形成互补,获得不一样的效果。4 结语代际活动环境承载了居民日常生活,是保障老旧住区凝聚力延续的空间载体,既包含了老旧住区的代际活动空间环境、活动设施,也包含了地域文化、场所精神的内容。老旧住区代际共融环境是城市景观和居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城市改造中具有潜力的“试验田”,其老旧住区场所精神与代际共融是相关研究与实

24、践的关注重点。本研究通过系列问卷调查,分析了住区居民对代际共融的看法与评价,通过满足生活变化的空间营建、延续旧住区空间的场所精神、空间的弹性预留与弱设计,提升代际共融环境的可识别性、挖掘老旧住区场所精神、培育老旧住区的活力,彰显了老旧住区代际共融环境可持续的凝聚力,为后续相关研究探索了方向,以期为湖湘地区老旧住区代际共融环境设计改造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建设依据。参考文献院1 张杰,吕杰.从大尺度城市设计到“日常生活空间”J.城市规划,2003,27(9):40-45.2 雅各布斯援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M.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3 王燕,周清月,曾杨.健康社区视野下社区公共空间优化设

25、计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0(7):114-115.4 吴一凡,黄丽坤.艺术介入视角下的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设计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2(6):110-115.5 薛东,翁祖彪.基于居民美好生活的社区公共空间构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75-80,90,169.6 樊洁.试论社区公共空间的营造与公共生活J.文艺评论,2015(12):155-156.7 沈建国.论城市雕塑的公共性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5(2):171-173.8 程雪松,许壮壮,罗翔.艺术为城市策展公共艺术视角下的城市规划展示理念及策略J.城市发展研究,2020,27(9):35-40.9 黄瓴,王思佳,林森.“区域联动触媒营造”总体思路下的城市社区更新实证研究以重庆渝中区学田湾片区为例J.住区,2017(2):140-147.10 曹志刚,汪敏,段翔.从增量规划到存量更新:居住性优秀历史建筑的重生以武汉福忠里为例J.中国名城,2018(1):81-89.11 陈晓虹.日常生活视角下旧城复兴设计策略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4.1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