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随想录读后感 随想录是老舍先生的暮年之作。在这本书里,积蓄了他一生的感悟,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绵延的感染力,使自己的心境渐渐升华。以下是我读完随想录第一集的所感所想。 随想录总结了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挖掘了知识分子的心理缺陷,提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革博物馆。写得沉重、真诚、深刻,被文学界誉为一部说真话的大书。巴金因此被誉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 我认为,巴金之所以被誉为当代知识分子的良心,一方面源于他对读者的负责,另一方面是对他自身而言。 经过十年浩劫,他开始在写作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逐渐认识自己,开始对自己进行剖析,进行反省。他发觉自己在建国以来,没有了自己的理想,一味地想自保,一味地依
2、顺,他曾无实在根据地批判过人,而在心灵上倍受煎熬。所有的一切,他把所有的一切看做体内的脓血,势必除之而后快,以免毒害全身,病入膏肓。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他在呼唤着自己的良心,事实证明,他做到了:他视笔如刀,一下一下割自己的心,他感到了剧痛,但他没有放弃,于是每片每页满是血迹,但更多的却是十年创伤的脓血。 我不禁惊叹,一位文字老人,在服用是非颠倒的一剂毒药之后,是怎样的挣扎过来的。面对自己的虚伪,他没有选择继续,而是选择了自己的良心,真诚地忏悔着,仿佛在将自己的灵魂示众,耐心地听取世人的指点。因此,对他自身而言,他是对得起-1- 良心的。 至于我说。一方面源于他对读者的负责。是我在读随想录时自始至
3、终最强烈的感受。 在我的印象中,我所读的前30篇没有一篇是不提读者二字的。这也使我有理由相信,我是理解巴老的。这并不是说我狂妄自大,而是在说明,巴老把一切献给了读者,难到我会选择不理不睬。 巴金的每一篇文章都在表示对读者的歉意。随想录后记中有这样几句话,我觉得我在接近死亡,我愿意向读者们讲真话。虽然收在这里面的是随想,它们却都是自己想过之后写出来的,我愿意为它们负责。多么可爱的世纪老人,他在为自己的过去还债,多么慈祥的世纪老人,他在病魔的折磨下,用颤抖的笔尖书写了什么是真正的良心,又是多么令人心疼的世纪老人啊。 无论是对读者负责,还是对自己负责,巴老无疑是每个人的榜样,敢于正对历史敢于正对自己
4、,正是我们要不懈努力追求的方向。 -2- 第二篇:随想录读后感由于学习要求,我们需要阅读一些书籍,因为我是一个比较喜欢写感想来记录心情的人,所以就选择了著作随想录。当然这本书确实让我感触颇深。 晚年的巴金在随想录中,以罕见的勇气“说真话”,作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是一种不一样的存在。他对过去的反思,追求真理的精神也赢得了文化界的尊敬。大部分人认为不会有文革的反思了,我们也都似乎只按执政者的意志活着,没有自由独立的价格,没有勇气反对什么。但巴金的随想录写得那么诚恳。人犯了错还不是最可怕的,更可怕的是不去反思不去更正,而以为忘记了就可以洗白曾经的污秽。 一个人在什么时候才敢面对自己的本真。西方多位作家
5、所写的忏悔录,都是伟大的哲学家面对自身,反省自己的表现。而巴金就是中国较少的敢于面对自己的人,随想录它有的是真实的故事,是感触,是用心构造的一个文革博物馆。这就是我的初读随想录的真实感受。很少有人能经得起那种精神上的持续高压,更少有人在事后会敢于细细回顾那段历史;能做到真诚的剖析自己,将那段历史所施予他的种种揭开给这个时代的人看,以警醒他们不要再使历史的悲剧重演的,或许只巴金一人吧。 那个时代的人是坚强的,经历了文化大革命,还能坚定地相信社会主义,相信未来,。他们是那么认真地相信,并且从中获得向上的力量,这真的是一种幸福,正像巴金所说的,是经历过五四运动的人,所独有的热情和幸福。他们能够分得很
6、清楚,侵华日军和友好的日本人是不同的,四人帮文化大革命和社会主义是不同的,对带有暴力或情色的书籍和电影比光腚宽容得多,这或许是现在的我们也做不到的吧,在这个到处贴标签的时代。 阅读随想录,触到的是一位老人的良心和勇气;触到的是一场浩劫之后的人性。阅读的过程,看真话,体悟真话,如同跟随着作者一起洗涤着自己的心灵,愿能更“纯洁,更善良”些。如同巴金老先生所说的:“现在,我的座右铭是:尽可能多说真话;尽可能少做违心的事。”随想录让我学到了真。 随想录中的几句话我深深地记着。那些时候,那些年我就是在谎言中过日子我回头看背后的路,还能够分辨这些年我是怎样走过来的。我踏在脚下的,是那么多的谎言,用鲜花装饰
7、的谎言随想录.真话集 住了十载“牛棚”,我就有责任揭露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骗局,不让子孙后代再遭灾难。我边写,边想,边探索,愈写下去,愈认真,也愈感痛苦随想录 在白天里我忙碌,我奔波,我笑,我忘记了一切地大笑,因为我戴了假面具在黑夜里我卸下了我底假面具,我看见了这世界底面目,我躺下来,我哭,为了我底无助而哭,为了看见人类底受苦而哭复仇 是作家,就该用作品同读者见面,离开这个世界之前我总得留下一点东西。我不需要悼词,我都不愿意听别人对着我的骨灰盒讲好话随想录.大镜子 第三篇。随想录读后感在六七十年代,中国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多少人被迫害致死致残,多少人浪费了十年的宝贵时光,随想录读后感。 巴老在文革
8、中也被迫害过,他的爱人萧珊也在频繁被批斗中病逝。可他还是“活了下来,而且还健康,头脑也不糊涂.是他对正义的坚信和乐观的人生态度支撑着他熬过艰难的岁月,使他没有被压垮。 在那个时代,外国的文化和艺术大多被认为是腐朽的资本主义文化,是毒草,禁止在国内传播,国外突飞猛进的技术进步中国人也全然不知,中国人在一个禁锢的牢笼里做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建设世界第一的自我陶醉。 巴老一针见血地提问,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的落后,还是关起门来做“世界第一”。这是他对国家和民族前途的关注。 巴老“不为个人命运担心”,可以忘记自己的苦难,但是他不能忘记民族的苦难和对苦难的深刻思考。他要中国人反思文革,反思自己,不要让文革这
9、样的事件重演,不要让文革之风重演,哪怕是部分重演。他呼吁建立文革博物馆,让子孙后代知道文革并引以为戒。 他说,40年代的纳粹集中营,那些折磨人的残酷设施还在,而有的年轻人还怀疑那曾经发生的一切,文革过去不到20年,如果一点实物都不保留,人们就会遗忘。他呼吁建立文革博物馆,不断地呼吁。这是他对国家民族前途的担忧和关注,是中国人中间的优秀者。 在随想录中,巴老不仅反思国家和民族,反思别人,还反思自己,忏悔自己。 相对于其他人的不忏悔和部分忏悔,巴老的忏悔是彻底的忏悔,这是巴老过人的胸怀和情操。巴老在中国文坛享有数十年的荣誉,但是他谦虚随和。他的自我介绍只有十个字: 一个小老头,名字叫巴金。 - 初
10、次接触老先生的作品并不是在一个多么成熟的年龄,只是进入初中时,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他的随想录。当然大多是无法读懂的,所以对于仅少明白的几篇,记忆是不敢模糊的,读后感随想录读后感。感动、启示自然不必多说,然而令我吃惊的却是当初读随想录时的成就感和一点一滴的感悟,还是没有丝毫的褪色。 整本书的文章我大致都过了一遍,这本书我不敢说他写的很好,但题材是很好的,效果也是不错的,尤其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怀念鲁迅先生这篇文章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鲁迅在生前他的为人、做人的原则以及人品和写作时的态度。文中说道:他是一个和蔼可亲的小小老头子,一个没有派头、没有架子、没有官气的普通人。虽然鲁迅先
11、生已离开人世,可是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巴金对他的崇拜、仰慕、敬爱之情。因为鲁迅先生为他树立了一个榜样。鲁迅一生写的全是关于真话的书,他不断探索真理,追求进步,而且令我也最敬佩的一点是他不怕承认错误,更不怕改正错误,他写的每篇文章其实都是把心交给读者,这真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表现。就因为如此,巴金也同样愿意投入并献身于写作,不仅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更是为了真切地来打动每个读者的心。因此巴金也敢于解剖自己的灵魂、敢于承认错误。在整本书的后记中巴金也说自己的确欺骗过自己的感情,而且还犯过许多错。从这里也能反映出巴金在对于自己犯的错时他真诚、谦虚、质朴的态度。这些一切的一切,都是从鲁迅先生那儿学来的,这
12、使巴金对待人生有了一种既然不同的看法,更使他有信心在未来的写作上敢于敞开自己的心扉与读者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其实他是在还“心灵上的债务”,为了洗清罪过,他的伤口在流血。怀着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完美人格的追求,巴金在随想录中痛苦的回忆,直到一步步逐渐深入地独立思考。这是一个怎样艰难的过程。 如今进入21世纪,我们同样应该为了真理而去奋斗,不应该虚构,更不能弄虚作假。看起来你这样做并没有对不起任何一个人,其实你已经在无形中背叛了自己的良心。我们应该像鲁迅先生和巴金老先生一样,学习他们敢说、敢做、敢追求的品质。在此,我还想多说一句:人死不能复生。虽然鲁迅和巴金已离开了人世,但我想我会永远记住并怀念他们
13、的,因为我深刻的感受到了他们无私的奉献精神。就像随想录带给了我们希望和勇气,就像巴金老先生,斯人已逝,却留有余香。 第四篇。随想录读后感初次接触老先生的作品并不是在一个多么成熟的年龄,只是进入初中时,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他的随想录,随想录读后感。当然大多是无法读懂的,所以对于仅少明白的几篇,记忆是不敢模糊的。感动、启示自然不必多说,然而令我吃惊的却是当初读随想录时的成就感和一点一滴的感悟,还是没有丝毫的褪色。 整本书的文章我大致都过了一遍,这本书我不敢说他写的很好,但题材是很好的,效果也是不错的,尤其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怀念鲁迅先生这篇文章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鲁迅在生前他的
14、为人、做人的原则以及人品和写作时的态度。文中说道:他是一个和蔼可亲的小小老头子,一个没有派头、没有架子、没有官气的普通人。虽然鲁迅先生已离开人世,可是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巴金对他的崇拜、仰慕、敬爱之情。因为鲁迅先生为他树立了一个榜样。鲁迅一生写的全是关于真话的书,他不断探索真理,追求进步,而且令我也最敬佩的一点是他不怕承认错误,更不怕改正错误,他写的每篇文章其实都是把心交给读者,这真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表现。就因为如此,巴金也同样愿意投入并献身于写作,不仅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更是为了真切地来打动每个读者的心。因此巴金也敢于解剖自己的灵魂、敢于承认错误。在整本书的后记中巴金也说自己的确欺骗过自己的
15、感情,而且还犯过许多错。从这里也能反映出巴金在对于自己犯的错时他真诚、谦虚、质朴的态度。这些一切的一切,都是从鲁迅先生那儿学来的,这使巴金对待人生有了一种既然不同的看法,更使他有信心在未来的写作上敢于敞开自己的心扉与读者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其实他是在还“心灵上的债务”,为了洗清罪过,他的伤口在流血。怀着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完美人格的追求,巴金在随想录中痛苦的回忆,直到一步步逐渐深入地独立思考。这是一个怎样艰难的过程。 如今进入21世纪,我们同样应该为了真理而去奋斗,不应该虚构,更不能弄虚作假。看起来你这样做并没有对不起任何一个人,其实你已经在无形中背叛了自己的良心。我们应该像鲁迅先生和巴金老先生
16、一样,学习他们敢说、敢做、敢追求的品质。在此,我还想多说一句:人死不能复生。虽然鲁迅和巴金已离开了人世,但我想我会永远记住并怀念他们的,因为我深刻的感受到了他们无私的奉献精神。就像随想录带给了我们希望和勇气,就像巴金老先生,斯人已逝,却留有余香。 从4月21日到10月30日,半年多时间里陆续读完了巴金先生664页的随想录。他以病弱之躯写得艰难,我则懒散地读得拖沓。放下书卷,心里不禁有些对不起老人的感觉。现在老人已经故去,他所留下的文字,应为绝唱。 认识巴老是从读小说家春秋开始的。时间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下被觉新们的命运所吸引,一口气就要读完一本书,读完了这本就想着另外一本。在那几天中,思想完
17、全地被溶化进小说的情节里不能自拔。时间虽然过去二十多年,但是这一景况还是清晰地浮现。中国有许多大文学家,他们的作品征服了不少人。在我的认识里,好的作品就应当是用平淡的语言,老百姓常说的话,表达出一个时代的精神,让人们从中得到些什么的,不像现在有些作品,看过像一场风刮过,什么也没有了;且不说有些文字实在让人不知所云,读后感随想录读后感。 我读过的作品中,巴老的作品,鲁迅的作品,老舍的作品,孙犁的作品,苦菜花林海雪原红岩上海的早晨平凡的世界等就是这样的好作品。这些作品的最基本的好处就在于,让人觉着平实,简朴,有意义。从巴老的家中,让人看到了一个罪恶的吃人的旧世界的腐朽,自然地产生了向往推翻这个旧世
18、界,建设一个新社会的思想。作品的伟大,不在于教导人什么,而在于让人自然地领悟到什么。这就是巴老这类大文学家的功力之所在。 随想录中让我印象至深的,是他对自己的反思解剖。甚至于看上来老人就是把自己的灵魂示众,让人们指点。他反思的是自己在建国以来,没有了自己的思想,一味地想自保,一味地依顺,而在心灵上受到的煎熬。他曾无实在根据地批判过人,他跟风而上发过言。但他跟别人不一样,他发现了自己的虚伪,他不能忍受自己的虚伪,但他又没有办法纠正。于是仍然自己煎熬着,也受时代煎熬着。直到十年动乱结束,他才从这种煎熬中走了出来。想不出一个文字老人,一个体弱多病的文人服用了是非颠倒这剂毒药后,是怎样地挣扎着过来的。
19、但是从他几乎泣血的文字里,我能知道他是怎样地耐受着岁月的浸蚀,怎样地步履蹒跚地熬过了那个时代。 随想录里让我时时听到回声的话是关于说真话的。说真话,几乎是一百五十篇文章中篇篇都讲的。这让人更深地明白,一个百岁老人用自己少有的为文生涯得到的,用自己的颤抖的笔写出的最深刻的就是一个“真”字。只有真,才有善,才谈得上美,才有其他。假的再好,也是假的,也是会害人的。他的一生中,看到过无数的假,领受过各式的假把式,遭受过种种假的残害,也最清楚假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所以他不遗余力地揭露假的东西,假的危害;用真情真事真话来向读者表达真实的情感,说明真实的情况,告诉真实的道理。我感觉到,这些似乎有些碌墓赜谒嫡婊
20、暗恼婊埃褪撬幼约壕械美吹淖钪卮蟆罟厍小羁坦敲牡娜松榻萄怠运锤锤娼肴嗣牵褪且蛭募俚慕萄挡挥械玫饺嗣堑奈。俚氖吕乖诓欢嫌肯郑羌俚亩骰嵛嗣堑纳睿崴鸷颐堑拿褡骞摇率抵髁死先说牡牟皇嵌嘤唷蔽颐强吹浇裉齑氏值挠煞钦媸档乃枷胫傅枷虏募倜拔绷邮吕氖焙颍蔽颐敲娑圆欢险尾欢铣鱿直渥呕男榧傥侍獾木置娴氖焙颍荒懿欢岳先私昵暗牡歉械角张濉皇钦庵智张逡彩强嗌摹 巴老用很大部分文字回忆了故人,回忆了不堪回首的十年岁月。他说这是“还债”。我看到,他所说的“债”,一方面是说了错话的亏欠,一方面是对故人的怀念,更主要的是为读者的所表达的歉意他为他几十年里没有好的作品,为他这样一个受到人民敬仰的作家没能更坚强一点作出表率,也为曾经
21、言不由衷说过的错话身不由己做过的错事。由此我看到了一个作家的良心,他的可爱可敬的幼稚,他的童真。在这里,我知道一个人民作家的责任,一个人民作家的道义在那里。这和我认识的一些作家截然不同,他们能编,他们不要真实地向读者汇报,他们只负责让文字成为名利的符号,从来不想对读者有什么影响,对社会有什么责任。这时候,我想起曾经学过的一句话,为什么人的问题,还真是一个做人的原则问题。一个为人民利益的人,与一个为了自己私利的人,实在是没有相比的地方。无论是作家,还是读者;无论是领导,还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都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在这个问题面前的态度,将决定这个人是一个高尚的人,还是一个卑鄙的人。 随想录让我久久
22、思索的,还有巴金老人写作的艰辛。由于严重的疾病,老人拿不稳笔,又几次住院。但他“还债”的愿望强烈,向读者说心里话的决心不曾动摇。有的1000多字的文章他断断续续要写几个月,有时候一天只能写出几十个字。看到这些,我常常会在眼前浮现出老人艰难地坐在病床上拼尽全力写下一个字的景象,不禁生出惊叹。还是一个责任,还是在向人民,向读者负责啊。用自己的经历,用自己的教训,用自己吃过的苦,尝过的难,从自己不短的人生,告诉读者,告诉人民,告诉民族,告诉国家,告诉未来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认识,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期待。望着书页最后老人坐在轮椅上极目远望的照片,我感到,巴老正在看着我们,注视着我们每天说过的话,做过的事
23、。他似乎在问,今天,你说真话了么;你做的事,是向着你所代表的人民负责任的么。 一代文豪,在他的暮年,在他自知将不能视事之前为我们写下了这本随想录,特别是写下他一生的感悟来,这样一本书,珍贵二字,怎么着也配得上了。 读了此书,让我能记忆一生的也许只有一个字。真。从说真话开始,办真事,做真人,有基本的责任心和良心。 第五篇:巴金随想录读后感综述 随想录是巴金先生晚年备受瞩目的最重要的作品,收录巴金先生文革结束创作的一百五十篇文章,分别为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共五集。这本书是巴金一生的心血。巴金先生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他愿意用真实的写作,填补一度出现的精神空白
24、。回忆文革时期自己,说的错话,办的错事,对朋友的怀念,对读者的歉意,对自己进行反思。他在随想录中真实地记录了“文革”给他和他的家人及朋友带来的身心摧残,揭示出“文革”的恶性威力和影响并未随着它的结束而消失。用自己的实例为世人敲响警钟。以此来履行一个知识分子应尽的历史责任,从而达到了文学和思想的最后高峰。 经典语录 我觉得我开始在接近死亡,我愿意向读者们讲真话。 一个人为自己服务的时间越多,他为人民服务的时间就越少。 住了十载牛棚,我就有责任揭露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骗局,不让子孙后代遭受灾难。我边写,边想,边探索,愈写下去,愈认真,也愈感痛苦。 在白天里我忙碌,我奔波,我笑,我忘记了一切地大笑,因
25、为我戴了假面具。在黑夜里我卸下了我底假面具,我看见了着世界底面目,我躺下来,我哭,为了我底无助而哭,为了看见人类底受苦而哭。 那些时候,那些年我就是在谎言中过日子。我回头看背后的路,还能够分辨这些年我是怎样走过来的。我踏在脚下的,是那么多的谎言,用鲜花装饰的谎言。 我走惯了“人云亦云”的路,忽然听见大喝一声,回头一看,那么多的冤魂在后面“徘徊”。 我不相信鬼,我也不相信神,但是我却希望真有一个所谓阴间,在那里我可以看到许多我所爱的人。 现在,我的座右铭是。尽可能多说真话;尽可能少做违心事。 是作家,就应该用作品同读者见面,离开这个世界之前我总得留下一点东西。我不需要刀刺,我都不愿意听别人对着我
26、的骨灰盒讲好话。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正如诗人王火在敬寿巴老百岁所言“时光如水,巴金是金;真心真爱,深意深情”。而 随想录正是这位世纪老人的见证者留下的真实记录。他留下了他不断的追求,甚至包括走过的弯路,办过的错事,把这些留给历史,给后人。 随想录是巴老正视了文革带来的灾难,直视自己人格曾出现的扭曲,所进行的自我反思。他以罕见的勇气“说真话”,为我们树立了一座丰碑。 巴老用真实的语言怀念他的故友,回忆了那段痛苦的时光。他的怀念是对朋友的缅怀,是对自己的总结,是对读者的歉意。在那一段时光,他没有写过什么好的作品,对他曾身不由己说过的错话办过的错事而道歉。晚年的他已经经历了太多,十年的浩劫,带来的痛
27、深入骨髓。爱人的离世,好友的相继离开,世人的流言蜚语,都对老人来说那是不能言语的伤。正如老人戏言一般“在抗战的八年中我常说自己身经百炸,没有被炸死是侥幸。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我常说自己身经百斗,没有含恨而死,也是幸运。”在文字中我们又看到那个熟悉的巴金,他开始独立思考不再盲目听从命令,找回了原来的自己,直言中国的过去。 对朋友的怀念从那句“我不相信鬼,我也不相信神,但是我却希望真有一个所谓阴间,在那里我可以见到我所爱的人。”深沉的语句表达了对朋友亲人最深切的想念。在随想录中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句子,这是老人对自己内心的探索,进行的反省。他曾无实在根据地批评过人,曾发表过错误的文章,曾失去了理想,
28、曾为自保而依顺,这一切都是他内心上的煎熬。回忆是痛苦的,但他以笔为刀呼唤着自己的良心。如文中所言“没有人愿意忘记二十年前开始的灾难,也没有人甘心再进牛棚、接受深刻的教育。我们解剖自己,只是为了弄清浩劫的来龙去脉,便于改正错误,不在上当受骗。分是非、辨真假,都必须先从自己做起,不能把责任完全推给别人,免得将来重犯错误。” 一百五十篇长短文章,巴老戏言是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是自己无力的呐喊。但在我看来,他是在为下一代人敲响警钟,告诉做人的道理,学会找到信仰,找到理想。 文中也有许多描写友谊的文章,重回曾经年轻时学习的地方,在法国留下的回忆,回忆曾经的好朋友,在异地接收到给他温暖的古然夫人。以及外国友
29、人的热情款待,真挚的情谊。包括多年来与日本朋友的情谊及怀念,那一句句真挚的话语,对朋友的真诚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随想录让我思索,同时还有对巴金老人深深的敬佩。由于严重的疾病,老人拿不稳笔,几次住院,每天大约有五分之一的时间感到病痛,有时一天只能写出几十个字,花了八年的时间完成了五卷书的计划。我不禁眼前浮现出老人艰难地坐在病床上拼尽全力写下一个字的景象,让我由衷的敬佩。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的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他一生辛勤写作,著作颇丰,即使进入耄耋之年,仍能写出随想录这样的惊世之作。 读了此书,让我一生值得回味学习的是“真”,说真话,办实事,为人坦荡,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让我永记于心的是“爱”,爱亲人,爱社会,用宽广的胸襟面对一切,这样生命之花会开放的更加灿烂。第17页 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