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朗,朝话,人生的省悟读后感 第一篇:朗,朝话,人生的省悟读后感朝话:人生的省悟读后感 201141301227莫日朗11电子2班 朝话感觉像是白话版的论语,梁漱溟老先生在早晨对学生的教导简短又寓意深刻,看后获益良多。 无反思和自省的人生是单调无聊,但回想过往的时候,我往往会涌现一种仿徨感。“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每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悔恨,也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羞耻。”大学转瞬就过了3年,过去的3年,我究竟做了什么呢,按规定完成早与社会脱节的课程吗。一塌糊涂的感情吗。碌碌无为。虚度年华。偶尔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会因为以往的种种而陷入缺堤的思绪洪水中,不能自救,任由自己被冲去混乱无章
2、的梦境。休息不好,不能更好的前进,于是死循环开始。 我期待着有break指令能够帮助我跳出死循环。尝试过埋心于学业欲求成功,尝试过去追逐爱情渴望远离孤独,尝试过自暴自弃于游戏世界寻求思绪的置换结果都是为我这本已难解的死循环添加更多无序的因素。看了梁老先生的朝话后,虽无物质上的影响,但心理上确实变得比以往坦然淡定了,而研究表明淡定的正能量指数比勇敢更为要高。并不是什么恭维之意,借助前辈们的智慧来认识自己感觉难以言喻。一直,我都是个崇尚科学、技术,对哲学、政治毫无兴趣的人。可人之所以为人,全因会思考,正因思考而产生诸多问题,仅是科学上的描述、公式的演算又是难以全面的为我们诠释世界。 “往者不可谏,
3、来者犹可追。” 要强是我一大毛病。曾以为自己有些许小聪明,故好出风头,爱面子,内心不澄清,不清楚自己。旧时的作家认为自己是能掌握社会,而现代的作家纷纷表示,自己只是社会渺小的一员,对社会的了解和掌握甚少。我其实将欲望当成志气,想这要那,将本来微小的心量播种到各方各面,憧憬着各处开花结果。但有限的心血对于灌溉超载的农田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这样虽很卖力,却很不自然,很苦,且难以长进。勉强自己时,读书做事均难人,无法全副精神放在事情上,甚至会自己搪塞自己。有欲望就不清楚心该往哪个方向搁下,心老往远处跑,烦躁而不宁。日复一日,跑久了跑累了,连最初自以为的志气都丢了,然后在某个陌生的地方停下来,碌碌无为
4、的过日子。回忆以前走过的路,发现所做的努力付 诸东流,路上的风景又因匆匆而过而毫无印象,虚度年华的不安就悄然浮出水面。“过去的毛病,不拖沓,务期崭然一新,如用过的纸张一样,毅然把他烧掉,另立日记本,重新开头,非如此不可。”知病即药,梁老先生书上如是说,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但这也不能充当自己懒于跳出舒适圈的理由。懒惰带给人无力感,而无力感会慢慢腐蚀身心,懒惰也是梁老先生最厌恶的。日后会以前车之鉴,提醒自己谦虚待人处事,古人的“满招损,谦受益”,言简意赅。 第二篇:朝话:人生的省悟之读后感品读朝话,感悟人生 第一次读朝话。人生的省悟,第一次领略最后的儒家大师梁漱溟的风采。正如老师所言,此书所阐述
5、并不是这物质横流尘世中的什么专业理论知识,什么升官发财之捷径,其内容包括治学、修养及人生、社会、文化各个方面,多由先生阅历得来,语重心长,亲切隽永,足以发人深省。其每个朝话的话题虽都不长,却能一针见血,精辟透彻,可谓字字发自心腑啊。 古有王国维的三种人生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今有梁漱溟先生的三种人生态度,逐求、厌离和郑重。二者皆有着异
6、曲同工之巧妙。逐求的态度为近代西洋人发挥到最高点,如同现代的丁肇中所说的格物致知应有的精神,用外力征服自然,逐求于物质的享受,其将此人生态度理智化,使之成为一套哲学理论;厌离为佛家发挥得最通透,最彻底,最完全;而郑重是“自觉地听其生命之自然流行,求其自然合理”,“将全副精神照顾当下,如儿童之能将其生活放在当下”,无所谓意欲向前如逐求,无所谓意欲向后如厌离,只此一心一意。其更深层次言之,是从反回头来看生活而郑重生活,才是真正的发挥郑重。这条路发挥的最到家的,即是中国之儒家。王国维的三种人生境界固然精炼,但也只是梁漱溟先生中“逐求”的人生态度。逐求是世俗的路,郑重是道德的路,而厌离则为宗教的路。凡
7、人皆为逐求,回头一看便产生了厌离的人生态度;而郑重则是从厌离的层次上再深入一步,可谓难得。 如何才能得到痛苦而合理的生活。梁漱溟认为痛快的合理的生活有三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师生之间切不要使之落于应付,应常常以坦白的心相示,而求其相通。如果落于应付,则此种生活殊无意趣。人生只有尽力,尽力才有坦白之可言。坦白决不是没有羞恶,没有判断,它是要使每个人从坦白真实里面来认识自己,来发挥各自的生命力。第二个意思:人都是要求过一个痛快的生活。但此痛快生活,果何自而来。就是在各自的精力能够常常集中,发挥,运用。此意即说,敷衍、懒惰、不做事,空自一天天企待着去挨磨日子,便没法得到一个痛快的生活,也很不合算。第
8、三个意思是:有的人每每看轻自己的工作,觉得粗浅而不足为,这是一个错误。须知虽然是粗浅的事情,如果能集中整个精力来作,也都能做到精微高深的境界。以上皆为梁先生深思熟虑,由自身经验所总结出来的,可谓用心良苦呀。依我拙见,现在一个老师的qq备注的“认真生活,努力工作”也许能够体现这一点。其中我对第二意思里面先生阐述的两个经验感触最深。头一个经验,仿佛自己越是在别人有所牺牲的时候,心里特别觉得痛快、开展。反过来,自己力气不为人家用,似乎应该舒服,其实并不如此,反是心里感觉特别紧缩、闷苦。这其中说的就是一种被需求,被关注,人类都是群体生物,没有一个人能够与世隔绝,比如狼孩,科学家在底下几百米下体验个人生
9、活等等种种都说明了一个问题,人们是需要生活在一个群体中,是不能没有被需求的,正如梁漱溟所说,这是合乎人类生命的自然要求,这个地方可以让我们生活更能有力。再一个经验,就是劳动。相信喜欢运动,喜欢跑步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等你运动完,遍身出汗,心里反倒觉得异常痛快,异常轻松。集中精力,多用心思,去掉懒情,才算得到痛快的合理的生活。引用梁漱溟先生朝 话。人生的省悟中“如何才能得到痛苦而合理的生活”。 梁漱溟在“对异己者的态度”中强调的是信任。对方即与我方向不同的人,与我主张不同的人,我们都要原谅他。并要承认对方之心理也是好的,不应作刻薄的推测。如从不信任的地方对人,就越来越不信任人;转过来从信任人的
10、方面走,就越来越信任人。不信任人的路,越走越窄,是死路;只有从信任人的路上去走,才可开出真正的关系和事业的前途来。其中对异敌不但要原谅,要承认对方的心理,更重要的是信任;先生在“开诚布公以立信”中,强调的也是信任。无信不足立天下,自身先不使人怀疑,人家才肯相信,人家相信得过,才肯舍死相助,终至万众一心。这对一个人来说是如此,对整个社会来说更是如此;在“谈合作”中,强调的还是信任。小合作有小成就,大合作有大成就,不合作就毫无成就。合作的关键就是:气要稳,心要通。情谊相通,为合作之根本,彼此必须互以对方为重,不容专替自己方面着想。纵观整个历史,纵观整个逐求的尘世,从来就没有一个人能够随随便便的成功
11、,更没有单独一个人的成功。这其中最重要就是合作,每个英雄的背后总会看到一群默默支持心甘情愿的追随者,是他们成就了英雄。是他们之间的合作,是他们中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信任成就了整个辉煌潮流。 凡人的种种问题都完全暴露在朝话之中,同时也通通能够从中找到合理解答。读此书你会感到很平静,即是你之前是多么的烦躁,不如意。我想也许与这里面的深入浅出,发人深省道理相关。真真是本很不错的书。 第三篇:朝话人生的醒悟读后感感悟人生成就未来 朝话:人生的省悟读后感 10电子信息工程1班201041301112刘雅丽 走入大学,有了更多人际交往渠道去结识更多的朋友,有了更丰富的活动平台去锻炼自己的能力,也有了
12、更资深的老师引导去学习更加专业的科学知识,然而,确确实实没有静下心来的机会去踏踏实实的吸收那些可以指导我们“认知生活,感悟人生”的精神食粮。作为一个工科生来讲,或许我是与众不同的,我喜欢文艺,喜欢读书,因为我一直坚信:一本好书,可以带给我们看待生活独特的视角,也可以教会我们如何去理性地对待生活,更加会通过引导我们思考生活,感悟人生的途径,为我们造就一个快乐而成功的人生。 朝话。人生的醒悟是梁漱溟先生集合了民国二十一年至二十五年山东乡村建设历届研究部学生们“朝会”时所讲话的笔录著编而成的一本书。这本书中没有炫彩华丽的词语,没有深奥难懂的句子,也没有冠冕堂皇的道理,没有空洞虚无的理论,所有的篇章都
13、是每日“朝会”之时,人们一起思考生活,感悟人生的的真实记录。而这群相互交流生活,实践人生的年轻人,用他们切切实实的人生体验与思考,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财富。它用最最朴实平常的语言为我们讲述着关于一群民国时期的年轻人是如何通过对人生的不懈思考,获取源源不断地动力,去战胜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与挫折,最终成就了自己充满意义,充满快乐的人生。对于正处在风华正茂的我们这一群年轻人来讲,如果你可以仔仔细细,认认真真的去专心品读这本书,毋庸置疑地,其中的“一字一词一篇章”,都将会是十分宝贵的一课,队中带给我们“一感一悟一人生”。 “书”如其名,朝话。人生的醒悟这本书,主要是通过讲诉“朝会”上的人们对人生的
14、思考与醒悟,给类似年纪的年轻人们讲诉着应该“如何理性地看待生活”,“如何合适地确立志向”,“如何正确地认识道德与精神”,“如何不移地坚定信念与目标”,“如何很好地端正态度与观念”,最终“如何成功地造就有意义的人生”静下心来细细品读这本书,真的给人的心灵很大的震撼,也让人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人,若历“自省”,便可“自醒”,方能“自新”。 记得三字经里最为著名的两句是这样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是的,当我们身在襁褓中还是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时候,哪里懂得事物对错,哪里知道何为善恶,我们连固定的思想形态都还没有形成,自然不会为恶他人与社会,所以称之为“善”自然没有错。然而随着我们渐渐地长
15、大,通过学习感知生活,接触社会,我们开始被环境影响着有了不同的思想认识,懂的判断,知道选择。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有可能接触到错误的引导,感染到不良的风气等等,如果对这些不好的影响放之任之,时间一久我们就会深入歧途,难 以自拔,甚至会危害到身边的人,危害社会。 然而怎样可以避免这些危害。这里就需要我们学会“自省”,不是说只是有错误意识形态的人才需要这样,是所有的我们都需要。自我反省,自我思考,是一个人正确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这个过程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己的变化,之前做错了的事情没有必要揪着不放,做对了的事情也不要沾沾自喜,我们严看到的是眼前,更是将来。就像文章中作者所说的一样“以前种种譬如昨日
16、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关键是要明白现在,从而达到“自醒”自己更好的认清楚自己,定位好自己。当我们可以以一个正确的姿态与心理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当我们可以坚定勇敢的去接受现实或者是未来的挑战,我们将会发觉一个更加强大地、更加完美的自己,也就是我上文说的“自新”。由“自省”到“自醒”再到“自新”这个过程,将是我们迎来成功人生的基础。 人,先能“明志”,才能“立志”,终能“成志”。 “明志”,就像其字面意思一样“明白志向”,或者说“明确志向”,为什么我首先将“明志”说在前面呢。因为只有正确的志向,才值得人们坚持不懈的去完成,也才能够最终精彩的被完成。我们这个年代的年轻
17、人们,大多数都是难以明明白白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是什么,因为他们压根没有真正搞懂“什么是志向。”文章中这样提到:志向,不同于“欲望”,脱离现实,虚无缥缈,幻象美好;然而也不同于“现实”,扎根眼前,少有变数。是的,志向是一个既要立足于现实,又要高于现实,根据个人的兴趣取向以及现实的客观条件去确立的一个奋斗目标。它既要真实合理,又要让人充满希望。 当我们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志向”,我们就可以“因人制宜”的去确立自己的志向,也就是为自己在生活中不息的奋斗确定一个有价值的目标,或者通俗点说给自己一个实际点的“奔头”。最后也是重中之重,就是“成志”,即“成就志向”。这个过程是漫长而且艰辛的,不仅仅需要的是我
18、们坚定不移的信念,更加需要的我们有持之以恒,吃苦耐劳的品格,因为从来没有一个梦想的实现过程是简单轻松而一路顺利的,更多的会有各种各样的崎岖坎坷去考验我们,有无限的困难挫折去历练我们,直到最后,我们会变得更加坚强,更加完善,也更加成功。 人,“重己、亲友、敬师长”,定可立足于社会。 在朝话。人生的省悟这本书中“我自己的长短”、“我的生活实情”以及“三种人生态度”等等部分篇章中,作者从自己的人生经历谈起,给我们讲述着一个人了解自己、对待朋友、尊敬师长的重要性。 一个人要想立足于社会,必须要有他可以站得住脚的根基。首先,“重己”清楚地认识自己的长处与不足,能够客观的重视自己,“不能他过于把自己当根儿
19、葱,也不能太不把自己当回事儿”,这一点是最基础的,只有合理定位好自己的人,才可以适得其所,才能够做好自己的事情,从而有利于他人,有利于集体,进而有利于社会。其次,“亲友”要学会亲近自己的朋友。对于和我们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应该要真诚以待,倾心坦诚,这将是我们人生道路上最最坚强而有力的后盾,任何时候都应该信任并且坚守;而同样,对于和我们没有相同志向,但是优秀的人,我们也应该以一颗朋友的新来接纳他,把他当做我们的榜样,学习他身上那些难能可贵的品质,从而来完善自己。最后,也是最值得 是的,不管是我们自己也好,身边的朋友也好,生活中的父母兄长、老师也好,我们都应该用最好的最合适的态度来对待,做到这一点
20、我们定可以立足于社会。 人,“爱学问、有修养、讲道德”,必会成就大作为。 “求知”,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中重要切漫长的一个过程,生命长度的三分之一都是在慢慢的求学路上度过的,就像现在我们仍旧在学习中,因为“学问是没有止境的”,一个人若是想要在社会中长久的生存,必定要与时俱进。也像我们学校的校训一样“学而知不足”,是的,学习知识、追求学问这个过程中必定是要很多的坚持与努力,因为自己有不足,需要不断的完善。这个过程中间,随着我们知识的不断累积,我们的个人“修养与素质”也会得到很好地提升,自己的“道德感”也会不断得到提升,我们的人格会更加的全面,人生观和世界观也会客观的得到确立。紧接着我们在面对生活中
21、大大小小的事情,我们就会通过客观真实的理论去看清事物的本质,选择正确的处理方法,最终圆满的处理好一切事物。久而久之,我们会得到很多人的肯定,取得他们的信任,成为他们所依赖的所相信的能够成大气的人,毋庸置疑,那个时候的我们将会是一个有作为的成功的人。 文章写到这里,即将接近尾声。但是朝话人生的省悟这一本书在我心中激发而起的感想却是远远没有止境的。它里面所讲述到的内容,真真实实激发起我头脑的思考与内心的共鸣,也是确确切切给予我深刻的思考与无限的收获。 这本书对我而言,真的是“一词一句一篇章,一感一悟一人生”。 第四篇:朝话读后感朝话读后感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一个人真的能忏悔、自新,他便开
22、拓新生命了。这是我读朝话第一章感悟最深的。每个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毛病,没人能避免,所以我们不应执着已经犯下的错误而一味懊恼自责,消极处世。相反,我们应该在反省了问题所在之后,重新振作,努力改正,这样我们才能重新开始,才能进步,这便是自新。忏悔是为了更好的自新,只有两者相结合,我们才能做到“吾日三省吾身”。一个人还要能够思考,是自觉的,独立的,批判的思考。这是一个人进步所必需的,你必须深深地了解你所缺少的是什么,你拥有的是什么,这样才能更好的前进。如果一个人做不到这样,便是第二章所说的缺乏了自觉,人便只像一件东西而不像人。人确实是要学会思考才能成为一个有灵魂的人,人类的社会才能发展。只有思考才能
23、给我们的大脑注入我们自己的思想,只有拥有自己的思想的人才是有灵魂的,有人格的。正如书中所言,人若只在本能支配下过生活,只在习惯里面来动弹,那就太可怜了(来自8页吾人的自觉力)。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其有主观能动性,会思考,会反省,会学习,并且懂得在生活中实践。所以学做人,我们首先要学的是自觉忏悔,自新。 人生在创造,宇宙是一个大生命。从生物的进化史,一直到人类社会的进化史,一脉下来,都是这个大生命无尽无已的创造(来自79页人生在创造)。我对梁老先生的这个观点是绝对的赞同的。正如我上面提到的,思考让人有灵魂,使社会发展。创造源于思考,思考发自教育。因此,我也赞同梁老先生的-教育的贵重,应当重于一
24、切。但我不认同人类直至于今,仍然忽视创造,亦就不看重教育(还有许多不合教育的教育)。我认为一直以来中华民族都是个重教育的的民族,因为我们的祖先一直强调传承,因此教育是他们传承的主要手段。但对于教育的方法,我们却产生了偏差,并且在错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教育,不仅在于把先人的智慧结晶传授给下一代,更在于启发下一代去独立地,批判地思考。这才是成功的教育。例如,在对于科学理论的问题上,我们在学习一个科学结论的时候,我们要知道不仅是这个结论,还要知道这个理论是如何得来的,又是如何去验证,验证的过程又是否严密。对一切科学理论要带着怀疑的态度去学习,因为到目前为止,任何科学都是有界的,就像井蛙观天,科学就像井
25、口,再大的井口,井底的蛙还是无法看到整个天空的,只有跳出井外,打破固有的界限,我们才能发现更多的新事物。在我们现在的这个体制下,教育似乎一直被强调,一直在加强。然而,思想却没能有突破性的进步,这很大原因要归咎于我们对教育的错误理解。当然,导致如今这样的局面,不是单方面能造成的,我们也需要从自身找问题,教育是引导,真正的思考是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的。所以发展离不开创造,创造离不开思考,思考必须是我们最重要的心理活动。 求学与不老。长生不老一直是人类研究的话题,即使目前没有任何严密的科学理论能为长生不老提供支持,但人类从未放弃对不老的追求。然而真的实现了生理的不老,无尽的生命,无尽的道路,会不会消磨
26、人的进取之心呢。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心理的青春永驻,只有拥有一颗热爱高山的巍峨,追求大海的浩瀚,迷恋大漠的广袤的炽热的心,人生才能充满活力。凡是已经取得的成功,都是属于昨天的,哪怕你的人生拥有了种种的名誉,满足现状的话只会绊住前进的脚步。在人生的道路上,没有尽头,每一次征服都只是中途的一个驿站,我们要用年轻的心来不断给自己的人生树立目标,不是为了那一份成功的光荣,更是我们人生的一种境界,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因这一路的风雨跋涉而变得充实丰富。人之可爱不在血气之盛,而在精神之盛,一个人若能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即使是 耄耋之年也能散发着年轻的可爱。活到老,学到老,不学习的人终究会被社会淘汰,只有不断
27、学习,拥有一颗不断进取,求学的心,我们才能适应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才能在社会的残酷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在没有上大学之前,我一直很期待大学的图书馆,里面藏书万千,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结晶就在那里,不离不弃,等我们去摄取其中的精华,怎不令人期待。然而21世纪,注定是个浮躁的世纪,过于追求功利化的年代,有多少人没看过中国的四大名著。有多少人不知道谁是但丁,谁是胡适。喧嚣世界,需要我们偶尔平静下来,精读诗书,静观世界的,这样的人生才更有意义,难道不是吗。 朝话里的精髓太多,不能一一而述,只有从中选择我感触比较深的写下我的感想,读朝话,就是在读一本关于人生,关于做人的书。人生又何尝不是一本书。书上是否精彩
28、,靠我们来书写,来描述,生命或许坎坷,或许平凡,可是只要我们真真切切生活过,认认真真思考过,努力去实践过我们的梦想,我们的人生就应该是精彩的,我们的人生才能不白活。活在当下,我们需要不断忏悔自新,需要自觉思考,需要不断求学,需要。 第五篇:朝话读后感品读朝话,感悟人生 今天静下心细读老师推荐的梁漱溟先生的朝话,觉得阔然开朗,对之前许多不懂的人生哲理有略写了解,最近烦躁的心情好了许多。觉得静心读书却是能够修身养性,调理身心。 朝话一书是先生在山东乡村建设时,在朝会上讲话的笔录,由学生自行辑录而成。内容都是一些日常的道理,但它讲道理的方式并非像学术那样严肃,而是通过一些日常的语言或者人生故事来讲述
29、。内容通俗易懂、哲理性很强,涉及人生修养、治学方法、社会问题、学术文化,发自肺腑,亲切隽。 我相信这本书在人生不同阶段都将有新的共鸣,如今作为大学生,我读到的是交友,学业态度,也许多年以后再来翻看,会有很大的不同感想。 书中分为多个小章节,我详略看了一遍,下面分享一些我较感兴趣的话题。 第一章的忏悔自新,我印象很深刻。每个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毛病,没人能避免,所以我们不应执着已经犯下的错误而一味懊恼自责,消极处世。相反,我们应该在反省了问题所在之后,重新振作,努力改正,这样我们才能重新开始,才能进步,这便是自新。忏悔是为了更好的自新,只有两者相结合,我们才能做到“吾日三省吾身”。一个人还要能够思
30、考,是自觉的,独立的,批判的思考。这是一个人进步所必需的,你必须深深地了解你所缺少的是什么,你拥有的是什么,这样才能更好的前进。 梁漱溟先生多次强调自省忏悔的必要性,建议我们在情景无人时,忏悔掉泪,抛开过去,这也是我们所缺少的态度。 心理的调整中,梁先生说,心理的调整要注意心思和心情。心思的调整是要做到条理清楚,而心情的调整,要注意懈和乱。懈就是松懈和懒惰。乱,是指心气不能平和,比较激动,激动就容易与别人,与自身冲突,从而不能较好的适应环境。我自己多有这样的切身体会,往往在坚持一件事情的时候,总是以今天很累或者今天心情不好或者以有其他的事情耽搁时间来为自己寻求解脱,而不愿意去做。而事情往往在这
31、样偶尔的不愿意中最后不了了之。而情绪的起伏就更不用说了,往往情绪低沉的时候,是基本不能做事情的了,而有时候,因为某个原因,情绪一下子高亢起来,但是这个时候,往往沉浸在高亢的状态中,大脑一片空白,对做事情或者提升效率毫无帮助。因此对心理的调整,一方面要使得自己做事情仔细,周到而富有条理。另外一方面,要不断的检讨自己的懈怠和情绪的起伏。 作为学院心理战的干事兼班级心理委员,多了解一些心理知识是很有必要的。读了这一章,感慨颇多,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每个人都需要自我调整,以适应这快步伐的时代。 三种人生态度一章,提起了梁漱溟先生的这一转变过程。他把人生态度分为逐求、厌离和郑重。逐求的态度为近代西洋人发
32、挥到最高点,厌离为佛家发挥得最通透,而郑重是“自觉地听其生命之自然流行,求其自然合理”“将全副精神照顾当下,如儿童之能将其生活放在当下”,无所谓意欲向前如逐求,无所谓意欲向后如厌离,只此一心一意。值得注意的是,郑重与逐求的分野在于郑重经过了回头看这一步。普通人回头一看便产生厌离态度,而郑重的态度是从厌离再转一番。郑重与逐求都会尽力于当下生活,郑重的态度之为郑重在于,它是回归意义上的,它自愿回归;它无欲念,所以能洞察到别人的欲念,并客观看待;它知道生活是技术,并且是同等分量的艺术,它因为了解了更多的限制而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它不是追求道德而是呈现出道德,在追求的意义上,未得之时患得,得到之时患失,
33、在呈现的意义上,因为时时处处是呈现,所以时时处处有所得。 欲望与志气一章中,描述了两者的含义。在这个时代的青年,能够把自己安排对了的很少。在这时代,有一个大的欺骗他,或耽误他,容易让他误会,或不留心的一件事,就是把欲望当志气。这样地用功,自然不得其方。也许他很卖力,因为背后存个贪的心,不能不如此。可是他这样卖力气,却很不自然,很苦,且难以长进。虽有时也会起一个大的反动,觉得我这样是干什么。甚或会完全不干,也许勉强干。但当自己勉强自己时,读书做事均难入,无法全副精神放在事情上。甚且会自己搪塞自己。越聪明的人,越容易有欲望,越不知应在那个地方搁下哪个心。心实在应该搁在当下的。可是聪明的人,老是搁不
34、在当下,老往远处跑,烦躁而不宁。所以没有志气的固不用说,就是自以为有志气的,往往不是志气而是欲望。 朋友之道,先生说朋友彼此帮忙时所应注意的,就是。以同情为根本,以了解为前提。我们对朋友如果是爱护他的,自然要留意他的毛病短处,而顶要紧的,还是要对于他的毛病短处,须有一种原谅的意思。我们指点他的毛病短处的时候,应当是出于一个好的感情,应当是一个领导他帮助他的意思。是要给他以调理,不是只给他一个刺激就算完了。自然,有时候一个严重的刺激,也是不可少。即是说有时候有给他一个痛责的必要。但大体上说,你不要只给他一个刺激算完,必须给他一种调治。如果爱惜他的意思不够,说话就不会发生效力。朋友之道,在中国从来
35、是一听到朋友便说“信”字。但普通之所谓信,多半是“言而有信”的意思,就是要有信用。这样讲法固不错;但照我的经验,我觉得与朋友往还,另有很重要的一点;这一点也是信,但讲法却不同,不是信实的意思;而是说朋友与朋友间要信得及,信得过所谓知己的朋友,就是彼此信得及的朋友。我了解他的为人,了解他的智慧与情感,了解他的心性与脾气。清楚了这人以后,心里便有把握,知道他到家。朋友之间,要紧的是相知,相知者彼此都有了解之谓也。片面的关系不是朋友,必须是两面的关系,才能发生好的感情。因为没有好的感情便不能相知。彼此有感情,有了解,才是朋友。 对异己者的态度,对方即与我方向不同的人,与我主张不同的人,我们都要原谅他
36、。并要承认对方之心理也是好的,不应作刻薄的推测。同时,在自己的知识见解上要存疑,怕也不必都对。我觉得每个人对自己之知识见解,常感觉自己不够,见闻有限。自觉知识见解低过一般人,旁人都像比我强。这种态 度,最能够补救各种不同方向(派别)的彼此冲突之弊而互相取益。冲突之所由起,即在彼此都自以为是。必须把根本不相信人的态度去掉。把我们说的意思放在前头,才是彼此相往来的根据;否则就没有往来交涉的余地了。如从不信任的地方对人,就越来越不信任人;转过来从信任人的方面走,就越来越信任人。不信任人的路,越走越窄,是死路;只有从信任人的路上去走,才可开出真正的关系和事业的前途来。 读这本书虽然只是粗略读了一遍,但还是能够感受到梁漱溟先生的深刻用意,他在朝会上同学生讲的话意味深长,耐人寻味。一本好书总是能重复品读,而且每次的感悟都会不同,下次读这书,我又会有怎样的感想呢。 2012.10.24 文献:朝话人生感悟百度文库第20页 共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