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如东中学马海涛.doc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6279034 上传时间:2024-12-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东中学马海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如东中学马海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两极世界的形成》 【课标要求】 要求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由从盟友到对手、美苏“冷战”和“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三部分组成,主要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局势的重大变化——以美苏为首的两极世界格局的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遏制社会主义苏联的政策及苏联的对抗措施,双方以“冷战”方式进行的激烈争夺以及产生的影响。本课的学习不仅有助于理解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也有助于理解必修二中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辨证思维能力,能较为全面地看待问题,初步具备了查找和收集资料、获取有效信息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冷战” 的形成及其背景和与此相关的重要史实,如“冷战”的含义、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经互会、北约与华约、德国分裂、朝鲜分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以及柏林危机等;理解两极对峙格局形成后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将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和问题探究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对冷战问题的探究学习过程之中;讨论思考面对国家之间分歧时如何才能避免对抗和战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冷战政策和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史实中认识霸权主义的危害;认识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分歧,只有互信、互鉴,才能实现合作共赢的局面。 【教学重难点】   重点:美苏“冷战”的原因;美苏“冷战”的形成。 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  1、通过整合课文内容,以“冷战”为主线思路来串讲,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本课的脉络更加清晰。 2、设计思路来源于一篇《007与冷战思维》的文章。007系列电影热衷于以前苏联或者俄罗斯作为假想敌是对俄罗斯的误解,那么,曾经的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否也被认人为的夸大和误解了呢?因此,本课确立了以“误解与不信任”为主题来探讨“冷战”的起源、形成与影响。 【教学策略】 1、充分利用本节课的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教学,设置情境,利用谈话法,讲授法等直观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2、采用问题解决模式进行教学,师生互动。教师通过设置富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把握重要概念之间的联系与综合,揭示本质和规律。 【活动设计】 教学 进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活动目标及说明 导入 新课  观察《007》系列影片男主人公詹姆斯﹒邦德图片,思考“为什么好美国好莱坞大片热衷于以苏联或俄罗斯作为假敌?”导入课题。   展示图片,创设情境。   探究 新课  一、“冷战”探源 1、阅读教材118页第一二两段,思考:美苏两国为什么会“昔日盟友反目成仇”? 2、美苏国家战略上的迎头相撞是“冷战”爆发的深层次原因。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双方的矛盾和分歧一步步发展到敌视和对抗的? 3、阅读材料,思考: “美苏双方都像在镜子里看人一样,看到的是反像,即把对方看成是世界上的恶霸。” ——美托马斯•帕特森等著《美国外交政策 》 (1)美苏两国彼此不信任的原因是什么? 美国决策者感到不安的是战后的经济状况和心理政治趋势可能使苏联将其影响投放到它的传统安全利益范围之外……苏联将会填补由于德国和日本战败形成的真空…… 罗斯福的去世、广岛与长崎两次原子弹的爆炸、美英在西德采取的措施、美国的实力超过苏联,这使斯大林感到不安。 ——陶文钊《关于冷战起源的新解释》 (2) 美苏两国领导人对世界局势的分析是否符合实际? 杜鲁门怀着高度的不安全感进入白宫。 ……因缺乏国际斗争经验,对苏联持更多的怀疑态度,这导致了使美苏关系紧张的不必要的强硬政策。 ——王帆《关于冷战起源的八种解释》 斯大林在莫斯科选民大会上公开演说,明确指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是新的世界大战的根源,苏联要再搞几个五年计划,使苏联具有“足以应付各种意外事件的保障。” ——斯大林在莫斯科选民大会上演说 (3)社会精英人士的理论对各自政策产生什么影响? “苏联仍然生活在敌对的“资本主义包围之中”,从长远来说,与资本主义持久和平共处是不可能的……实际上根本用不着动武就可以遏制苏联。 ——乔治•凯南《八千字电报》 “美国的对外政策反映了美国垄断资本的帝国主义倾向,其特点就是在战后谋求霸权。 ——诺维科夫《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长篇报告》   自主学习,回答问题,逐步掌握本课的主要基本知识。 设问过渡。 点题:美苏两国一直存在的根深蒂固的互不信任成为冷战的推手,给学生提供切入的视角。接下来,分三个层次阐述: 1、引导学生认识美苏两国都感到自己的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是产生误解和彼此不信任的原因。 2、引导学生认识美苏两国领导人对国际形势存在误判,而国家领导人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决策。 杜鲁门缺乏罗斯福的政治智慧,罗斯福可以对斯大林容忍和忽略的事情,杜鲁门却一定要针锋相对。 斯大林在西方人眼中是“极权和残酷”的,很难把斯大林的外交政策和他的国内政策甚至个人行为区分开来。1946年2月9日的讲话显然是不明智的,在西方引起强烈反响,被称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宣言书”,对铁幕演说和遏制理论的提出产生了直接影响。 3、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精英人士的理论对各自政策的贡献。作为互派对方的大使(代办),乔治凯南的“八千字电报”成为美国对苏遏制政策的理论依据;而诺维科夫的“战后美国外交政策报告”同样对于苏联采取对美强硬反击政策起了重要的论证和导向作用。 尽管“冷战”的决策者与参与者都不想要“冷战”,“冷战”最后还是发生了……    二、“冷战”形成 1、制做“冷战”形成大事年表,梳理“冷战”形成的过程。 感悟材料: 杜鲁门把世界分成自由民主和极权主义这两个非此即彼的对立营垒,而美国将支持和帮助“自由制度”国家抵抗“极权统治”的力量。 ——徐蓝:《冷战的起源》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两大阵营:一个是帝国主义的反民主的阵营……一个是反帝国主义的民主阵营。 ——日丹诺夫在情报局会议上的报告 2、阅读材料及课本119页,思考: 图①恐怖的骨牌游戏 (1)完成图②中未完成部分。 (2)提取图① ②中有效信息,谈谈你对 “冷战”含义及其进程的理解? 合作探究: 材料 在斯大林看来,杜鲁门的演讲不过是在口头上公开宣布了美国对苏联实行“遏制政策”,而马歇尔计划这是要在实际行动中建立起一个欧洲反苏集团。 ——沈志华《冷战的起源》 (3)有人说“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从目的、地位、方式等角度思考)   引导学生理清“冷战开始”和“冷战形成”之间的逻辑关系。杜鲁门主义标志美国“冷战”政策开始,那么日丹诺夫在共产党和个人党情报局会议上的讲话则可以被认为是苏联的“冷战”宣言。使学生对“冷战”形成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在此引出“冷战“的定义——所谓“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以及分别以它们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意识形态、文化乃至科学技术等一切方面的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而“冷战”的形成是一个互动的双向过程 重点理解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之间的关系。 目的都是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前者是方针政策,后者具体实施; 前者是政治方面(直接的,赤裸裸), 后者是经济方面(隐蔽的,含情脉脉)。 马歇尔计划后,斯大林对国际形势越来越感到不安,变得越来越多疑,似乎到处都是敌人。这种不安推动“冷战”进一步向前发展。   三、“冷战”阴云 1、观察图片,体会历史的真实感和生动感,感受“冷战”阴云带来的心灵震撼。 (1)分裂——对峙 (2)战争——死亡 (3)恐惧——危机 2、问题探究: 材料一 在纽约,一群年青人狂喊:“与其让俄国人的原子弹来轰击,不如自己毁灭算了!”。在莫斯科,几名女大学生躲在宿舍里相拥嚎哭,等待末日的到来。在哈瓦那,天空中的每个黑影、声响都令市民心惊肉跳。 材料二 古巴导弹危机时期的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后来说,所有三个国家在危机前后所做出的决定,都由于错误的信息、错误的判断和错误的考虑而被导入歧途。尽管错上加错,但这一切错误都在核战争的难以挽回的灾难后果面前不得不停了下来。 1、请思考核战危机带给人们什么影响? 2、麦克纳马拉认为导致危机的原因是什么? 3、你对“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有何新认识? 四、“冷战”反思 材料: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其执政结束后说:“冷战是一场没有必要的严重悲剧,源于美苏两国对对方战略和意图上的误解,双方都把对方的战略意图往最糟糕的方面考虑,导致了两国对外政策的僵化。” 思考:双方的误解是一种不理性的体现,这种不理性的做法在当今国家关系中还存不存在?如何才能更理性? “冷战”结束后,地区战乱和冲突不断,北约的不断东扩,日美两国“在军事同盟中抱得更紧”,过于强调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对立的冷战思维依然存在。冷战的阴影仍时常笼罩着我们。只有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才能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在“冷战”阴影下,虽然一直没有发生新的世界大战,但“冷战”带给人类的动荡和伤害却是无法抹去的。 “战争”处强调,“冷战”阴云下局部下起雷阵雨。 由古巴导弹危机处设问,感受核讹诈带给人们的恐惧,并引出“冷战”阴影下国际关系的另一种状态——双方势均力敌,都具有毁灭对方的能力,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指导学生认识美苏之间的谎言与不信任是核战危机的重要原因。赫鲁晓夫公开说谎失信于人,而美国对苏采取核讹诈,最终导致危机发生。 从“冷战”起源到“冷战”形成再到“冷战”高潮——古巴导弹危机,整个过程都充满了误解与不信任。那么,矛盾与分歧一定会导致冲突与对抗吗? 结题:矛盾和分歧可能导致冲突和对立,也有可能走向谅解和共存,这是一种政治智慧和历史智慧。   总结 全课  本课以“冷战”为线索,围绕“误解,不信任”这一主题,深入剖析“冷战”起源、“冷战”形成及“冷战”阴影下国际关系,得出“矛盾和分歧可能导致冲突和对立,也有可能走向谅解和共存”这一结论,给学生以启迪。     板书设计: 两极世界的形成 一、“冷战”探源: 二、“冷战”形成: 三、“冷战”阴云: 四、“冷战”反思: 6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