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自锚式悬索桥吊索张拉方案研究QC
中铁大桥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平胜大桥体系转换QC小组
一、小组概况
1、小组简介
平胜大桥体系转换QC小组成立于2006年3月10日,并同时在大桥局第三工程公司工管中心登记注册。小组成员详细情况见下表:
序号
姓名
年龄
性别
职称
文化
程度
接受TQC教育时间
组内
职务
1
冯朝军
34
男
高工
本科
48小时
组长
2
邓 刚
36
男
高工
本科
48小时
副组长
3
王海峰
31
男
工程师
本科
48小时
组员
4
张立军
24
男
助工
本科
48小时
资料员
5
梅 波
27
男
助工
本科
48小时
组员
2、小组活动情况
小组自成立以来,坚持每月活动两次以上,积极解决问题,探索施工方法,积累施工经验。
二、工程简介
平胜大桥是佛山市和顺至北滘公路主干线的重要工程。主桥为独塔单跨四索面自锚式悬索桥,主跨跨径350米,在同类型桥梁中居世界首位 。
本桥只在主跨设置吊素,顺桥向设27组吊索,吊索标准间距为12米。临近和顺岸锚跨的26#、27#吊索为单根的刚性吊索,其余25组吊索为顺桥向间距0.4米的73Φ5.1平行高强钢丝双吊索,其中最长吊索为1#吊索107.65m,最短为27#吊索2.99m。
吊索张拉是体系转换的一个部分,而体系转换则是各构件应力、应变重分配的过程。在此期间,应力最大的是钢箱梁,达到160MPa;变位最大的是主缆跨中下挠7m,钢箱梁跨中上抬1米多。最终形成主缆受拉、整个主梁受压的自锚体系。
三、选题理由张拉过程中,吊索的受力远大于成桥状态受力,且四个索面共用一个主塔,任何一根吊索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其它吊索的受力。
理由一:
吊索张拉作业面广,最多时3组吊索同步张拉,两幅桥共24根吊索要求同步,同时达到控制目标,难度巨大。
理由二:
吊索张拉作为一种全新的施工工艺,是平胜大桥的最后一道技术难关,也是本桥难度最大、目前在国内外尚无任何成熟经验可借鉴的工作,确定最佳施工方案,是吊索张拉成败的关键。
理由三:
综上所述,我们QC小组选择了“自锚式悬索桥吊索张拉方案研究”为活动课题。
四、目标设定
吊索的施工受力不超过120t,同一编号吊索
不同步拉力不超过5t。
目标二
当线形达到要求时,索力误差控制在±5%以内。
目标一
五、提出方案确定最佳方案
Ø 确定吊索张拉顺序:
负责人:邓刚 完成时间:2006年3月16~18日
小组成员运行“头脑风暴法”进行分析,并请多
名桥梁界专家列席会议,提出了以下三种张拉顺序:
1、从1#向27#顺序张拉;
2、从跨中向两侧对称张拉;
3、从27#向1#倒序张拉。
并将三种张拉顺序的优缺点进行比较。
张拉顺序比较
序号
张拉顺序
优点
缺点
分析结论
1
顺序张拉
1、吊索与锚管交角小,不会破坏吊索。
2、便于对结构状态进行观测。
3、所用机械设备少。
当张拉完成一半吊索后,有较长梁段没有吊索支撑,梁上的轴向力相对变大
1、便于对质量的控制。
2、方便施工。
3、轴向力在安全范围内。
2
对称张拉
结构变形明显,主缆下降、主梁上升很直观
1、吊索与锚管交角大,可能会对吊索造成破坏。
2、所用机械设备较多。
能够达到预期效果,但可操作性不强
3
倒序张拉
所用机械设备较少
吊索与锚管交角更大,很容易对吊索造成破坏
很难保证质量,可操作性差
经过以上分析,决定采用从1#向27#顺序张拉的方式作为平胜大桥吊索张拉的施工顺序。
Ø 确定每组吊索的张拉步骤:
负责人:王海峰 完成时间:2006年3月21~22日
考虑到吊索的施工安全系数不小于2,因此在施工
中,单根吊索的最大受力不得超过120t。若采用直接张拉到位的方法来满足设计线形时,有些吊索的施工受力就会超过120t,因此必须将这些吊索多步张拉到位。
我们采用PDPC图的方式进行分析,根据每根吊索的施工受力,确定此根吊索的张拉步骤。
13
PDPC图
体系转换开始
索夹安装
吊索安装
吊索张拉
主索鞍顶推
小于120t
大于120t并小于240t
大于240t并小于360t
控制索力
张拉方法
一步张拉到位
二步张拉到位
三步张拉到位
体系转换结束
螺栓张拉
Ø 确定张拉级数
负责人:梅波 完成时间:2006年3月25~30日
平胜大桥四个索面共用一个主塔,任何一根吊索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其它吊索的受力。在施工过程中,同一编号的吊索张拉必须同步,因此小组研究决定采用分级张拉的方法,提出了以设计索力的10%、15%、20%为一级的三种分级方式,并列出对比表格来确定最佳分级比例。
分级对比表
序号
分级方式
优点
缺点
分析结论
1
10%一级(共10级)
划分细致,同步性强
需要回油的次数多,影响工作效率
能够很好的保证质量,但可操作性不强
2
15%一级(共7级)
同步性较强,回油次数适中
可能会超出千斤顶伸长量
能够较好的保证质量,可操作性强,若
超出伸长量则多一次回油
3
20%一级(共5级)
张拉次数少,节省工期
划分过大,同步性不强,并且会超出千斤顶伸长量。
不能很好的保证同步,可操作性差,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通过分析,小组研究决定采用第2种方案,即以设计索力的15%为一级,进行分级张拉,来保证施工的同步性。
最佳方案
平胜大桥体系转换过程中的吊索张拉,采用从主塔侧的1#吊索向锚跨侧的27#吊索顺序张拉的方式,单根吊索分步、分级张拉,每级为设计索力的15%。
方案实施中可能
产生的影响因素
吊
索
张
拉
方
案
错位张拉
从1#至27#顺序张拉
吊索受力超过120t
一步、二步、三步到
位的分步张拉方式
多根吊索同时张拉
吊索受力相互影响
以设计索力的15%
为一级分级张拉
六、对策表
序号
影响因素
对策
目标
措施
地点
负责人
完成时间
1
错位张拉
按照顺序张拉
不出现跳跃张拉
从1#至27#依次张拉到设计索力
施工现场
张立军
2006年4月17日~5月20日
2
单根吊索受力
超过120t
分步张拉
单根吊索施工受力不超过120t
1、分为一步、二步、三步
张拉到位。
2、严格控制油表读数。
施工现场
张立军
2006年4月17日~5月20日
3
吊索受力
相互影响
分级张拉
同一编号吊索不同步拉力不超过5t
每一级张拉结束后,锚固并将油顶归零,等待总指挥下达张拉下一级的命令
施工现场
梅 波
2006年4月17日~5月20日
4
多根吊索
同时张拉
分别循环张拉
同时达到 指定拉力
1、先张拉短吊索,再张拉中吊索,最后张拉长吊索。
2、进行3~4次循环。
施工现场
王海峰
2006年4月30日~5月18日
七、对策的实施
按照顺序张拉
实施一
从靠近主塔侧的1#吊索向锚跨侧的27#吊索依次张
拉,并将每根吊索张拉到设计索力。
效果:现场实施后,实施情况良好。
分步张拉
实施二
1) 根据模拟运算的结果,1~7#、26#、27#这9组吊索
采用一步张拉到位;8~10#、25#这4组吊索采用二步张
拉到位;11~24#这14组吊索采用三步张拉到位。
2)将每一编号吊索张拉到位所需的步骤进行技术交底,
并以文字的形式发放给每一个管理及操作人员。
3)预先计算出每台千斤顶受力达到115t时所对应的油
表读数,以卡片的形式悬挂在油表旁边,并提醒现场技
术人员及操作人员时刻注意油表读数。
效果:体系转换过程中,没有一根吊索的施工受力达到115t,均满足吊索的施工安全系数,实施效果很好。
分级张拉
实施三
1) 每天施工前,由现场技术员按照待张拉吊索的指定拉力计算
出每一级油表读数,交给油泵操作人员,并进行现场监督。
2)每一级张拉结束后,做好临时锚固,并将千斤顶行程归零,
报告总指挥。待各组都报告后,由总指挥下达张拉下一级的命
令,如此反复。若张拉过程中某一组出现问题不能继续张拉,
则及时向总指挥报告,由总指挥下达全部暂停的命令,并临时
锚固。待问题得到解决后,再由总指挥下达继续张拉的命令。
效果:经现场检查,同一编号的吊索不同步拉力都没有超过5t,效果良好。
分别循环张拉
实施四
由于两幅桥同步共24根吊索要求同步张拉,同时达到控制目标,施工难度巨大,且安全隐患大。为达到这一要求,在调索过程中,先张拉短吊索,再张拉中吊索,最后张拉长吊索,每次将索力分级张拉至该步目标值。经过3~4次循环,将这一步的三组吊索张拉到该步的目标值2t以内。
2)当三组吊索受力达到该步的目标值2t以内时,同时开动24台千
斤顶,利用控制阀将油表读数控制在目标值,并持续2分钟,报告
总指挥,由总指挥下达张拉完毕的命令,关闭所有千斤顶,将吊
索锚固。
效果:现场实施后,三组吊索能够同时达到指定索力,效果很好。
在施工中我们发现,当索力达到设计吨位时,吊索的无应力
长度与设计线形存在一些误差,综合温度的影响、梁塔的实际刚度与理论值的差异以及梁塔的不断变化,决定以无应力索长控制主梁线形,并以索力作为复核,索力误差不超过±5%。
1) 将指定吊索张拉到设计索力后,进行无应力索长的复核。
若无应力索长满足设计线形要求,则无需对索力进行调整,记录每台千斤顶对应的油表读数及传感器读数;若无应力索长不满足设计线形要求,则应对索力进行微调,直到满足要求后,再记录读数。
2)将记录的读数换算成索力,与设计索力进行对比,并列出对
比表格,作为后续施工的参考数据。
效果:通过对比,我们发现208根吊索在无应力索长满足设计线形后,索力与设计值相差均在±4.5%以内,合格率达
100%,整体效果良好。
索力误差统计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5%
4%
3%
2%
1%
0%
-1%
-2%
-3%
-4%
-5%
八、效果检查
质量效果
目标实现了!
≤120t
≤±5%
≤115t
≤±4.5%
≤5t
社会效益
我们的进步得到了业主、监理、监控单位及专家的认可和
赞同,整个施工过程不断有单位参观、学习,并有很多记者前
来采访报道,提升了企业的形象,提高了企业的信誉。
九、巩固措施
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确定了自锚式悬索桥吊
索张拉的最佳施工方案,并且在施工过程中得到了很好
的实施。现在,吊索张拉工作已经结束了,标志着平胜
大桥主体工程顺利完工。
我们将吊索张拉的施工方案做了较详实的书面化,
并总结出《悬索桥吊索张拉施工工艺》(PS2006-0301),
制定了自锚式悬索桥吊索张拉施工的质量评定标准,为
今后公司在相关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十、今后努力的方向
通过此次小组活动,小组成员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全面提
高,在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方面得到了增强,尤其在技术水平
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此次活动的成功,坚定了我们小组成员参加小组活动的
信念,小组决定将“环氧沥青混凝土铺装的质量控制”作为小
组下一阶段的活动课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