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三地理专题复习课教学模式初探以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为例平原第一中学 王银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入,地理教学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尤其是高三地理专题复习课,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构建怎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日益引起教师们的重视和思考。关键词: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教学模式、专题复习课、高三地理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工作的不断深入,地理教学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尤其是高三地理专题复习课,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构建怎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日益引起教师们的重视和思考。下面就以一堂高三地理专题复习课为例,对高三地理专题课堂教学模式的构
2、建谈一些自己不成熟的看法,期与同仁们共同探讨。1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与课堂教学模式框架1.1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专题复习应渗透新课程理念,要特别关注学生对过程、方法的自主体验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总结规律,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掌握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现代社会必备的地理素养。1.2课堂教学模式框架2课堂教学案例2.1教学内容分析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1.大气运动规律2.水循环与水运动3.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质作用。从2010年高考(山东卷)地理试题分析,本专题涉及的主要知识点有
3、大气的受热过程,锋面、低压等天气系统,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考查知识内容繁多,考查形式多样灵活。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原理,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探究地理过程及成因。由于本专题涉及知识要点多,内容量大,本文选取本专题第一课时大气的运动规律一节为例来说明。本节内容紧扣“大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这一主线,既阐明大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又阐明了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体现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大气的组成与热力状况是大气的基础知识;大气的运动是大气知识的关键部分,起承前启后的作用,其突破点是对热力环流的学
4、习;而天气和气候是大气知识的核心,是大气知识的深化和综合。气象灾害是自然作用于人类的不良表现,大气环境保护是人地关系呈现不协调后人类的积极反应。2.2学生情况分析。作为高三的第二轮复习,学生已经对相应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未必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本专题内容,并深刻理解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所以,本节课要注重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应用相关知识解释、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实现学习有用的地理这一新课程理念。2.3课堂教学案例-大气的运动规律 本节课以导学案为学习载体,主要包括三个基本阶段和五个基本环节。阶段一:课前预习。环节一教师明确学习目标及学习要求,设置问题启发指导。(1)以理
5、解原理、运用知识为终极目标。本主题涉及基本地理原理,基础性非常强,有些内容非常抽象。如气旋与反气旋,可通过画简图的方法帮助理解。 (2)以构建知识联系为基本方法。 学习过程贵在整体把握知识,而要获得知识的整体性,就必须学会构建知识联系,梳理知识脉络。 如热力环流知识与季风环流、气候形成等,都有内在联系。(3)以2010年高考试题为研究对象,做好分类研究。细心体会,相互交流,增强对高考的领悟能力。 环节二学生自主串联梳理,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学生学习过程)阶段二:课堂展示。环节三学生板书展示本节知识结构,梳理知识重点。首先板书展示知识结构。如一位同学展示的本节知识结构如下 然后让学生梳理本节重点
6、知识。如一位学生对热力环流的分析。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为太阳辐射地表的冷热差异大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且用下图来表示阐释此过程。 本环节注重基础和网络结构形成,查难补缺,培养能力。以学生讲解分析、归纳总结为主,教师的指导为辅。在学生分析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灵活恰当的引导、启发法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多给予学生以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要杜绝教师包办代替的教学行为。环节四常考易错剖析,解疑答惑。通过对解题思路的指导,总结解题规律,可以举一反三地开启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而练习学生的思维方法、解题技巧和应试能力。如易错点一,气候类型判断不准 下表是三个城市的
7、气候资料,据此回答(1)(3)题。城市平均气温()1月511217月292726平均降水量(mm)1月477517月1505610(1)城市可能分别是 ( ) A上海、莫斯科、孟买 B上海、罗马、孟买C北京、罗马、雅加达 D北京、莫斯科、雅加达(2)城市所属的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 ( ) A大陆西部 B大陆东部C大陆内部 D赤道地区(3)城市所处自然带的典型植被类型是 ( ) A热带雨林 B亚寒带针叶林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易错剖析:(1)判断气候类型之前,没有先确定南北半球,导致气候类型判断错误。(2)一些学生不知道地中海气候是亚热带气候的一种,在判断城市气候类型时出现失误。解
8、析:第一步:确定南北半球。三个城市的7月平均气温均高于1月平均气温,应位于北半球。第二步:确定所属温度带。两城市的1月平均气温分别为5和11,在015之间,应属亚热带气候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城市的1月平均气温为21,在15以上,应属热带气候。第三步:根据降水量确定气候类型。城市的平均降水量1月为47 mm,7月为150 mm,应为夏雨型气候;城市的平均降水量1月为75 mm,7月为5 mm,应为冬雨型气候;城市的平均降水量1月为1 mm,7月为610 mm,应为夏雨型气候。结合前面两步,即可判断城市属于北半球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城市属于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城市属于北半球的热带季风气候。最后,结合世
9、界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点和相对应的陆地自然带,很容易得出三道题的答案为(1)B 、(2)A、(3)D。纠错感悟:气候类型判断和气候特征分析是考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气候类型的判断取决于对气候特征的分析。气候的基本特征由气温和降水两大要素构成,不同的气候类型其气温和降水的特点是不同的,而气候特征又是不同气候因子作用的结果。所以气候类型的判断,事实上是对气温、降水统计资料形成过程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常见形式有:1根据气候要素统计数据,判断气候类型。2根据各月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判断气候类型。3根据气温和降水的坐标图,判断气候类型。4根据经纬网图、海陆轮廓图,判断气候类型。解答读图分析题一方
10、面要搞清坐标或点的含义,另一方面还要在图上进行必要的测算,最后根据气温、降水的分布特征及两者的配合情况,确定气候类型。 阶段三:课后拓展,反思创新环节五课后反思,及时总结是学习知识的重要环节。我们高三地理组统一要求学生准备改错本,针对课上自己出现的知识漏洞以及作业、课堂练习中的错误进行改正,让学生写明错误原因、解题思路分析,关注学生的再消化过程。以上关于高三地理专题复习课教学模式的构建还有诸多不足之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完善。总之,地理专题复习课需要贯彻新课程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这样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参考文献:1 王生华,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探索与创新,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22钟启泉等主编,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3003.93蔡建明等主编,走进课堂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与评析:必修,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4程振响、王一军主编,课程教学理念与实践引领,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5徐学福、房慧主编,让学生做自己的老师:名师讲述如何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第5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