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摘要】自古以来,人们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褒贬不一,可谓是众说纷纭。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作者塑造的比较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他礼贤下士,有胆有识,可为“治世之能臣”;然而他又奸邪诡诈,玩弄权术,所以在战火纷飞、动荡不安的年代里只能是一个“乱世之奸雄”。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性格闪光的一面,但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他人性中阴暗的一面。他是英雄和奸雄的合体,“古今奸雄中的第一奇人”之称号,当之无愧!【关键词】三国演义 曹操 形象 英雄 奸雄罗贯中的三国演义1是我国古典白话小说的颠峰之作,其场面之宏大,人物之众多,故事之繁复,实为古典小说之最。其中对人物的刻画更是栩栩如生
2、,淋漓尽致。曹操是作者塑造的比较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然而对于曹操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与研究,自古以来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可谓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历史中的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在政治方面,他有远见卓识、知人善任;在军事方面,他足智多谋、运筹帷幄;在文学方面,他才华横溢,影响深远。如此出色的一位多面政治家,而罗贯中却用“拥刘反曹”情感基调去写三国演义,去贬低曹操。作者为何要去贬低一个功绩如此卓著的政治家,我们这里姑且不做深究,但我想,任何事都不是空穴来风,这里面除了作者的一些主观情感因素之外,更主要的是,与曹操的一些所作所为是分不开的,究其根底,这些所作所为又与其性格有密切联系,而
3、这些性格特征又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能在群雄并起的年代里脱颖而出,可以说是环境造就了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我们也不能完全用“拥刘反操”思想去看待曹操,认为作者都是在一味的贬低曹操,作为读者,凡是读了三国演义,我们还可以看出作者在贬低曹操的同时也有意或无意间透露出对曹操的肯定,例如,冥飞的古今小说评林即以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为依据,指出三国演义“极力尊崇关云长,然写来不免有刚愎自用之失;写孔明亦是极力推崇,然借风、乞寿、袖占八卦、羽扇一挥回风返火等事,适成为踏罡步斗之道士,殊与贤相身份不合矣。综观全书,倒是曹操写的最好。盖奸雄之为物,实在是旷世而不一见者。刘先主奸而不雄,孙伯符雄而不奸,
4、兼之者独一曹操耳。书中写曹操,有使人爱慕处,如刺董卓、赎文姬等事是也;有使人痛恨处,如杀董妃、弑伏后等事是也;有使人佩服处,如哭郭嘉、祭典韦,以愧励众谋士及众将,借督粮官之头,以止军人之谤等事是也。又曹操之机警处、狠毒处、变诈处,均有过人者;即其豪迈处、风雅处,亦非常人所能及者。盖煮酒论英雄及横槊赋诗等事,皆其独有千古者也。”2这段评论就通过关云长、孔明与曹操形象塑造的得失比较,较为具体地揭示了曹操形象的真实性、典型性和复杂性,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所以,我们评价一个人不能用简单的是与非做定论,还需要用全面的客观的眼光去分析。下面,我们就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去剖析罗贯中笔下的三国演义中曹操这一人物
5、形象。一、旷世之英雄虽然曹操在小说中的形象不算太好,客气的说法是“奸雄”,不客气的说就是“奸臣”,甚至“奸贼”,但我认为不完全是,至少他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英雄。鲁迅先生说他是英雄。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3当然看一个人是否是英雄,不能光从小处着眼,还应该看他在处理问题时的方法和手段。大凡历史上为人所尊崇的一些帝王将相,在成功之路上都有其不为人所知的一些秘密,只不过像曹操这样,被许多文人过分的夸大了他阴暗的一面,从而给后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三国演义中虽是本着“拥刘反曹”的主观情感去写
6、,但这丝毫不能掩盖从曹操身上所折射出来的光芒。他的英雄本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政治家曹操1.报国心切,有胆有识不得不承认,曹操在起初为官之时,他心怀天下,有胆有识,希望自己能匡扶汉室,为国效力,做一个济世救民的英雄。当何进为了诛灭宦官,欲召各地军马进京时,曹操劝道:“若欲治罪,当除元恶,但付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兵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料其必败也。”十常侍假传旨意宣何进入宫,何进欲行,曹操却提出:“先召十常侍出,然后可入。”何进不听,终于死于非命(第三回)。在这场斗争中,曹操的远见、谋略、胆识,不仅是昏庸无能的何进无法想象的,也是积极为何进出谋划策的袁绍明显不及的。在董卓进京独
7、揽朝纲后,政治腐败。满朝公卿相聚一堂,论及现状,“尽皆掩面而哭”,无计可施,当时还仅为骁骑校尉的曹操抚掌大笑曰:“满朝大臣,夜哭到明,明哭到夜,焉能哭死董卓耶?”他知道:哭,于事无益,于时无补。于是他便采取行动:毛遂自荐,决意冒杀身灭族之险谋刺董卓,其行动果敢而又鲁莽。虽然结果失败了,但可看出一个年轻人满腔的报国热情,是英雄所为。尤其可贵的是,在刺杀董卓失败之后,曹操潜归故里,发矫诏,招义兵,会盟十七路诸侯讨伐董卓。令人不得不赞赏的是,这次联合行动虽由曹操发起,但他却真心诚意推举当时实力最强的袁绍做盟主,他一面尽心尽职辅佐绍成其功,一面又与袁家兄弟只重名份,不重人才的阶级偏见进行有理有节的斗争
8、,以促进讨卓运动的进展。可惜袁绍及各诸侯各怀异心,按兵不动,终于坐失乘胜追击董卓进入洛阳的良机,“竖子不足与谋!”这便是他取得的教训。在其过程中,曹操清楚地认识到:袁绍之徒不过是“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的疥癣之徒,决不能把安邦定国的大计寄托在这伙人身上,于是他打消了对大军阀们的幻想,这也是曹操芟刈群雄,削平海内,统一北方壮举的起点。其远见卓识非常人可比,其报国之举也非常人能做,曹操已初步显示了他的英雄气概。2.礼贤下士,重视人才他心胸豁达,善于接纳人才,抚绥部众。当许攸背袁来投时,刚刚解衣歇息的他“不及穿履,跣足出迎”,“先拜于地”,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许攸建议奇袭乌
9、巢,他欣然采纳。当张郃、高览来降时,夏侯惇担心靠不住,他却表示:“吾以恩遇之,虽有异心,亦可变矣。”坦然接受。这种广揽英杰的气度,实为一般人不能所有。在他的麾下,“荀彧、荀攸、郭嘉、程昱,机智深远,虽萧何、陈平不及也。张辽、许褚、李典、乐进,勇不可当,虽岑彭、马武不及也。吕虔、满宠为从事,于禁、徐晃为先锋;夏侯惇天下奇才,曹子孝世间福将”。其麾下能集中这么多的贤能之士,平庸之人是万万不能做到的,非大贤大能之人不可。正是这些文臣武将的运筹谋划和拼死战斗,才使得曹操的势力逐步扩大,最终削平了群雄、统一了北方。如此看来,曹操乃真英雄!3.深谋远虑,功绩卓著曹操具备一个优秀政治家应具备的素质。他“挟天
10、子以令诸侯”,在群雄争霸中取得了先机。他雄心勃勃,想要统一中原,虽然在讨伐孙权中折戟而归,但也能显示其英雄气概,他的远见卓识绝非袁绍、袁术、刘表之流所能拥有。不过他最大的贡献是统一了北方,使得饱受多年战乱之苦的人民得以安定生产,曹魏政权从而成为三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大大促进了当时社会的发展。综上所述,曹操确实具备了一个政治家应该具备的素质,他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割据混乱的状况,并统一了黄河流域,极大的促进了当时社会的发展。他虽未称帝,但他的政治才能足以比肩历史上很多有作为的皇帝。他的历史功绩是永远不会被抹杀的。(二)军事家曹操1.深谋远虑,从容自信曹操深谋远虑,非泛泛平庸之辈可与之相提并论,与诸葛
11、亮相比,也并不见得差在哪里。在官渡之战中,袁绍实力强大,是曹操兵马的好几倍。许多人胆怯畏缩,而曹操深谋远虑,预料见袁绍只不过是一个“羊质虎皮”之人罢了,能用人但不能重用人,能重用人但不能相信人。像袁绍这样的人,注定是要失败的。所以,曹操敢于袁绍作战,这不能不说他有先见之明,是有深谋远虑的。就连他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从容自信也是非常人所能比的。在这场力量悬殊的决战中,他坚韧顽强,始终保持着必胜的信心。两军初次交锋,曹军大败,他毫不介意;相持数月,粮草不继,他咬紧牙关坚持。当胜负之势未明之时,他的心里不可能没有紧张、忧虑,但他却一直不露声色,反而时时“大喜”,“欢笑”。联想到他在濮阳遭到火烧险些被俘
12、,在宛城遭到袭击几乎丧命时,那种败而不馁、殆而复振的气概,人们不能不惊异他罕见的顽强。曹操在削平群雄的大小战斗中,曹操总是能够从容淡定,胜不骄,败不馁,屡出奇计,或转败为胜,或化险为夷。确实不愧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2.精通韬略,多谋善断在曹操的军事思想中包含有一些辩证思想,他曾指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临敌变化,不可先传,故曰:料敌在心,察机在目也。”也就是说力量的强弱不是固定不变的,只要了解敌情掌握时机,就可以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他取吕布、败袁尚,平张鲁,征乌桓一系列的成功就足以说明他的指挥才能、军事战略思想和善于使用谋士的智囊进行决策。每当军机大事便会召集文武百官议事,听取不同意见,善于
13、纳谏,并且十分重视谋士、智囊人物的作用。如官渡之战就是重用了原袁绍部下荀或、郭嘉等谋士的结果。从中充分体现了他的军事家军事才能。曹操的军事才能虽然在三国演义中没有被大加宣扬,但几次大的战争以及临阵时的表现足以看出曹操那天赋极高的军事才能;不仅如此,我觉得作为一个军事家还有一个重要的品质就是知人善任,曹魏政权在三国中最为强大,这与曹操的用人是分不开的。由此看来,曹操确实是一个合格的军事家。总之,罗贯中虽然在小说创作中不可避免的从个人的立场出发,对曹操所作所为进行贬斥,但仍不失英雄本色。作为英雄本色的突出表现,他在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就曾说过:“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
14、吐天地之志者也。”如果没有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是很难说出这一番可惊天地的话语来。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确实是多少表现出了他所说的这种英雄品格的。二、乱世之奸雄小说毕竟是小说,始终是带有作者的主观情感的,“尊刘贬操”始终是小说的情感主线。曹操的“奸”这一特质始终是作者想要突出的。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欺君罔上,大逆不道;他误杀吕伯奢一家,残忍狠毒,恩将仇报;他梦中杀近侍,虚假伪善,奸诈狡猾;他斩杀杨修,妒贤嫉能,猜忌多疑;等等一系列的所作所为很多很多,这里无需赘述,从上又可看出,其行为绝非一个英雄所为,“奸雄”这一特质暴露无疑,我们有必要一起来分析曹操这一“奸雄”性质。1.欺君罔上,窃国谋逆曹操通过
15、镇压“黄巾起义”,开始了他的称雄之路,通过征战,最终统一了中原,曹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完全把持了朝堂,控制了汉末中央政权。所有的朝廷大事,从军事征伐到人事任免,从内政事务到外交联系,曹操根本不听献帝和朝臣的意见,都是个人说了算,大汉天下俨然是曹操一个人的天下,东汉政权已经是一个傀儡政权了,自此以后,东汉政权名存实亡。谋逆篡位在封建社会一直是为人所不耻,所痛恨的行为,曹操“奸雄”形象的形成,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是与他欲谋逆篡位的名声分不开的。或许正是由于这点原因,曹操到死都没有称帝。但谋逆之名已深入人心,苏轼的东坡志林有这样一条记载:“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
16、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这说明,至少从北宋起,在“说三国事”中已经形成“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曹操“奸雄”的形象已定格在人们的心中。2.猜忌多疑,残忍狠毒 曹操的残忍狠毒,让人触目惊心。当曹操刺董卓不成时逃到伯奢家时,当伯奢去取酒时,曹操忽然听到后院有磨刀声时,他便疑心大起,拔刀直入,一连杀了八口人。当曹操发现误杀好人时,他便急忙上马逃跑,途中遇到取酒回来的伯奢,干脆赶尽杀绝,一刀砍下。这种恩将仇报,残忍狠毒的行为实在令人乍舌。也将他猜忌多疑的性格暴露无疑。“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就是曹操性格
17、的真实体现。“颍川之战”,曹操对义军不分青红皂白,“大杀一阵,斩首万余级”。“杀吉平”,曹操更加显得无比残暴,先是将吉平打得体无完肤,然后截去吉平的九个手指,割掉吉平的舌头,吉平撞阶而死后,曹操仍不解恨,还要“分其肢体号令”;为报父仇而攻打徐州,竟下令“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第十回);对于忠于汉室,反对自己的大臣,毫不留情地挥起屠刀,杀了一批又一批,包括怀孕已经五个月的董贵妃和伏皇后全家(第二十四回、六十六回、六十九回);甚至辅佐他最得力的首席谋士荀彧,仅仅因为不赞成他封魏公,便被逼服毒而亡(第六十一回);“顺我者倡,逆我者亡”,成了曹操最大的人生信条。事例无需多举,以上足可见其猜
18、忌多疑、残忍狠毒的特点。3.奸邪诡诈,玩弄权术历史上的阴谋家、野心家都喜欢玩弄权术,曹操更是得心应手,将权术玩弄于股掌之间。曹操就是这样的典型:机智与奸诈杂糅,豪爽与残忍并存;时而厚遇英雄,时而摧残人才;杀人时心如铁石,杀人后又常常挤出几滴眼泪以示懊悔火烧赤壁前夕他横槊赋诗,扬州刺史刘馥仅仅说了一句他认为是“败兴”的话,便被他一槊刺死,全不顾刘馥乃是方面大员,功绩显著(第四十八回);为封魏公而逼死头号谋士荀彧,竟将其多年主持日常政务、尽心辅佐的赫赫功勋一笔勾销(第六十一回);以惑乱军心的罪名杀死杨修,也忘了其忠心追随之力(第七十二回)杀了刘馥,他“懊恨不已”,下令“以三公厚礼葬之”;逼死荀彧,
19、他又是“甚懊悔,命厚葬之”;杀了杨修,他又“将修尸收回厚葬”昨天蛮横无理地杀人,今天又假惺惺地予以厚葬,这种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手段,充分表现了曹操惊人的权术。寿春伐袁术时,曹军与袁军相持月余,粮食“不敷支散”,曹操便让管粮官王故以“小斛散之,权且救一时之急”。管粮官王故遵令而行,激起了各寨大小将士的愤怒,纷纷传言丞相欺众。他暗中派人探得消息,不惜借用毫无过错的王故之头来稳住军心,平息众怒。以及在叔父面前诈中风,割发代首,哭泣袁绍,礼葬关羽首级,与许攸论粮等又把曹操在政治斗争中善于玩弄权术的特点展现了出来。4.刚愎自用,嫉贤妒能名士杨修,任曹操主薄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内外,事皆称意”。称得上是
20、曹操的左右手。这样的人才曹操又怎样忍心杀他呢?杨修具有过人的聪明才智,但“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曹操筑园在门上书一“活”字、塞北送酥在盒盖上写“一合酥”三字、梦中杀近侍、曹丕曹植兄弟争宠斗智等,都被杨修一一识破,他还被卷进曹丕兄弟争立太子的事件中去了。杨修和曹植因为都有才气而来往密切,曹植争做太子,杨修为其羽翼。曹植因任性而行,自束不严,饮酒不节而失宠后,杨修仍和他形影不离,为他献计献策,共同对付曹丕,应付曹操的家务事之中了。曹操既然选定了曹丕,就不允许再有人去支持曹植。曹操深知杨修有才气善计谋,怕他和曹植在一起将来会酿成祸乱,又考虑到他是袁术的外甥,总觉得留着是后患。曹操虽然在表面上
21、对杨修“称美”、“喜笑”,但在内心深处却“甚忌之”,“心恶之”,“愈恶之”,最后在与刘备争夺汉中的战斗中,寻了个“乱我军心”的借口,将杨修斩杀了事。可叹杨修“聪明反被聪明误”,糊里糊涂地成了曹操嫉贤妒能的牺牲品。5. 小肚鸡肠,睚眦必报我们看到了曹操为“一世之雄”,也应该谈谈他的小肚鸡肠。他杀人的随意性很强,只要违逆了他的意愿,“上级”也好,下属也罢,都难逃一死。他先后杀过图谋害己的董贵妃、伏皇后,毒死过两位小皇子,并将伏氏宗族二百余口尽皆斩首。他的下属中,直言强谏的刘复、荀彧、崔琰,先后被杀。尽管他们几个(尤其是荀彧)曾多次为曹操出谋划策,立下过汗马功劳,可人家不管那套,卸磨杀驴是曹操一贯的
22、拿手好戏。你想,像这样的人曹操都不放过,就不要说祢衡、孔融、杨修这些恃才傲物的家伙了。在曹操眼中,他们可谓取死有道。所不同者,有的亲手杀(孔融、杨修),有的借刀杀(祢衡)。真正应了那句话: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曹操这么坏,作家也没少花费笔墨去讥讽他。第二十三回,祢衡在他面前干脆全裸,将他着实羞辱一顿。“汝不识贤愚,是眼浊也;不读诗书,是口浊也;不纳忠言,是耳浊也;不通古今,是身浊也;不容诸侯,是腹浊也;常怀篡逆,是心浊也!”言辞逼人,句句道着曹操病根,曹操恼羞成怒,杀了他罢,又怕别人议论;不杀他罢,怒气难平。干脆用了借刀杀人的办法,将皮球踢给了刘表。陈留人边让,非常有才华,曾著章华台赋,为世人所
23、传颂,著名学者蔡邕、王朗对其极为推崇。但他自恃才气看不起曹操,多次散布对曹操的轻侮之言,为仇者告发,曹操指使人将他杀掉。由此可见曹操的小肚鸡肠,睚眦必报。学者顾学颉即认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一个“有权谋,多机变”的“奸雄”,他多疑善忌,口是心非,奸诈凶残,损人利己,集中地表现了反动统治阶级欺诈残暴的特性4。陈涌亦认为,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成功地表现为一个有着无穷的贪欲和权势欲的封建阶级的阴谋家和野心家,他是一个在文学上不朽的否定典型,可以归入世界文学中最成功的典型人物的行列5。周立波则进一步指出,虽然“曹操在罗贯中眼里是个否定的典型。他在许多篇章里,把曹操写成了一个偏狭、自私、凶狠和毒辣的暴君”
24、,但是“曹操的才略,在小说里,还是特别鲜亮地显露出来了”6。顾肇仓(即顾学颉)还特别强调了曹操形象具有的认识价值,说:“作者把这些统治阶级的罪恶,形象地、概括地集中在曹操这个人物身上,把他塑造成为一个统治阶级的化身,以便更明显更有力地揭露和鞭笞他们;以便人民更清楚地认识和憎恨他们。人民在曹操这个典型人物的身上,认识了统治者的重要方面。”这样的分析、评论,可以说代表了当时学术界对于曹操形象研究的主要思路和价值取向;尽管在今天看来这一研究思路和取向未免狭隘了,研究模式也较为单一,但是它们对于正确地把握曹操形象的精神实质,还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富有成效的。 总之,曹操可能是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
25、的人。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狡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有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看来,曹操好象有好几张脸,但有都长在他身上,一点都不矛盾,这真是一个奇迹。实际上,曹操是真实的,也是本色的。包括他的奸诈、狡猾、残忍、暴虐,都表现得从容不迫,落落大方,真诚而坦然。这实在是一种“大气”。“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从这个角度看,曹操是英雄,而且是大英雄。不过,这个大英雄又是很奸诈的,因此也可以叫做“奸雄”,即“奸诈的英雄”。事实上,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英雄、奸雄、奸贼),总离不开“奸”和“雄”两个字。有强调奸的,有强调雄的,也有认为他既奸又雄的。所以我认为曹操是“奸雄”,不过前面要加上“可爱的”三个字。【参考文献】1.三国演义,罗贯中著,岳麓书社2001年9月版。2.朱一玄:明清小说资料选编,齐鲁书社1990年版,第132页。3.易中天:品三国上中原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49页4.顾学颉:顾学颉文学论集顾学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5.陈涌:陈涌文学论集 陈涌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6.周立波:周立波三十年代文学评论集周立波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