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核舟记》教案
作者:魏学洢 讲课:张文丽
一、教学目标
(一)熟读并背诵课文
(二)能正确翻译课文,掌握文言词汇了解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现象。
(三)学习文中“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和空间顺序的说明方法。
(四)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一)、目标(二)
难点:目标(三)、目标(四)
三、教学方法
讲手法与自主探究法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教具准备
PPT课件、朗读带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听朗读带,扫清生字词
2.能够准确翻译课文
3.掌握文言词汇、了解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二)导入
我国的微型雕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堪称一绝。三千多年前的中国人就在甲骨上刻下了让我们今天要用五倍放大镜才能识读的文字。如今有人能在米粒大小的地方雕刻全部《红楼梦》,甚至能在头发丝上雕刻字画。
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古文《核舟记》,记录的就是我国古代微型雕刻艺术,读来令人惊叹不已。
(三)板书课题
(四)简介作者及作品
本文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短篇小说集《虞初新志》。作者魏学洢,字子敬,明末嘉善人。著有《茅檐集》。
(五)听录音,要求学生拿笔标注生字读音并划分句子节奏。
1.随堂检测
mǐn wǎng yí yóu jī
(1)器皿 (2)罔不因势象形 (3)贻 (4)八分有 奇
Shǔ ruó péng rán sǎn
(5)二黍许 (6)箬 篷 (7)髯 (8)石青糁之
qū zhuī jì jí zhuàn
(9)诎 (10)椎 髻 (11)舟楫 (12)篆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分组齐读1—3段
五、自学课文
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以及已有的文言知识,解释文言实词和虚词,翻译课文。
六、集体解疑
七、检查自学情况
1. 解释加点词语
(1)明有奇巧人 (2) 罔不因势象形
(3)尝贻余核舟一 (4)八分有奇
(5)中轩敞者为舱 (6) 峨冠而多髯者
(7)其两膝相比者 (8)佛印绝类弥勒
(9)神情与苏、黄不属 (10)其船背稍夷
(11)又用篆章一 (12)计其长曾不盈寸
(1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 一词多义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奇妙的 为宫室 动词,这里指雕刻
奇 为
八分有奇 零数 多髯者为东坡 是
高可二黍许 大约 东坡右手执卷端 一头
可 端
珠可历历数也 可以 其人视端容寂 正
4.词类活用
(1)箬篷覆之 名词作状语,用箬竹叶做的篷
(2)石青糁之 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名词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5.文言句式
(1)定语后置
①尝贻余核舟一 (定语后置)
②又用篆章一 (定语后置)
③为人五,为窗八 (定语后置)
(2)判断句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判断句)
(3)省略句
卧尤溪,诎右臂支船(句首省略主语)
(4)状语后置
细若蚊足
八、小结
九、布置作业
1、翻译4—6段
2、总结文言知识: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
2、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二、赏析课文。
(一)集体朗读课文并思考:
1、理清本文的段落结构并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2、弄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讨论明确:1、本文采用了“总述——分述——总述”的结构形式。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概括介绍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点明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及其来历。
第二部分(第2—5段),详细说明核舟的大小、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可分两层。第一层(第2—4段),具体介绍核舟的正面,这是显示雕刻家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的主要部分。第二层(第5段),介绍核舟的背面,写王叔远的题名和篆章。
第三部分(第6段),总计全核舟的人、物、文字的数目,赞叹雕刻家的技艺。
2、课文第二部分介绍核舟按空间顺序有主有次地说明。先介绍核舟的证明,再介绍核舟的背面。核舟的正面是主要部分,作重点介绍,核舟的背面是次要部分,作概略介绍。在介绍核舟的正面时,先介绍中间的船舱,然后介绍船头,最后介绍船尾。
(二)指名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并思考
1、找出本部分中能总括全文,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特点的词语。
2、本部分分别从哪些方面说明王叔远技艺的精湛?
3、“盖大苏泛赤壁云”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1、奇巧。
2、“能以---------各具情态”分别从原材料的微小,表现题材的广泛,艺术构思的巧妙和高超的手艺说明王叔远技艺的精湛。
3、在全文起着桥梁作用,为下文张本,总起下文。
(三)指名朗读课文第二段并思考:
1、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
2、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
3、请同学领会“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意境,让学生自己动口讲一讲。
讨论明确:1、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船舱,重点是介绍舱旁的小窗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字文句。
2、以核舟“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小跟船舱及小窗景物之多之细相对照,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的“奇巧”。
(三)指名朗读课文第三段并思考:
1、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着重说明什么?
2、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
3、从作者对佛印的神态、动作的刻画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4、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5、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讨论明确:1、着力表现苏武、鲁直和佛印三位游览者的神情态度。
2、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表现他们豁达、豪放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3、一个不拘于世俗礼法、放浪形骸的和尚形象。
4、是苏东坡。因为刻画得仔细,所以作者当然也写得细腻;同时还因为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这样说明与主题吻合。
5、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四)指名朗读课文第四段并思考:
1、这一段文字的说明结构。
2、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讨论明确:1、运用了总分结构。先总说“揖左右舟于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
2、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
(五)指名朗读课文第五段并思考:
1、这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
2、写船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面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3、这段文字可以省略不写吗?
讨论明确:1、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2、这是为了突出“核舟”的主题,同时也表现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
3、不能。因为这是对前文说明的必要补充。
(六)指名朗读课文第三部分并思考:
作者为什么要对船上的事物进行不厌其烦地点数和说明?
讨论明确:强调了尽管核舟的体积之小,,让人对小小核舟所刻人、物之丰富叹为观止。此时,作者最后发出的感叹“技艺灵怪矣哉”,也正是读者由衷地感受。
三、拓展延伸
学习古人,了解我们祖先的伟大艺术创造,并不是让我们找到什么心理平衡,面对我们先人曾优越西方的那么早的发明创造,面对发达国家飞速发展的科技,想想今天我们国家科技发展的水平位置,我们需要做得更多的是借鉴、继承、发扬,再发明,再创造。读了《活板》和《核舟记》这两篇短文,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与同学一起讨论、交流。
四、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2—4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