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得意忘象”与“圣人体无”——王弼认识论思想之追问.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25937 上传时间:2024-01-18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3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得意忘象”与“圣人体无”——王弼认识论思想之追问.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得意忘象”与“圣人体无”——王弼认识论思想之追问.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得意忘象”与“圣人体无”——王弼认识论思想之追问.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人文天下2023年5 月刊11总第2 11期“得意忘象”与“圣人体无”一王弼认识论思想之追问苗建荣武佳慧【摘要】王弼的认识论思想基于两个观念而展开:一是“得意忘象”,二是“圣人体无”。就“得意忘象”而言,王弼以周易文本为认识对象,以“辩明析理”为认识方法,以卦交之抽象意为认识目的。就“圣人体无”而言,王弼以本体之“无”为认识对象,以“体虚无”为认识方法,以物我两忘之境界为其认识之最终目的。“得意忘象”与“圣人体无”,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认识对象和认识目的上讲,二者是不一样的。然而,从认识过程上讲,二者又体现出一种契合,即“忘”的态度。【关键词】得意忘象;圣人体无;王弼;认识论一、问题的提出认识

2、论是王弼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理解王弼哲学思想乃至整个魏晋玄学的关键所在。关于王弼的认识论思想,前人已经做了诸多研究,大致说来包括三种进路:一是基于“得意忘象”而展开的阐释;二是基于“圣人体无”而展开的阐释;三是将“得意忘象”与“圣人体无”视为王弼认识论的两个维度,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王弼认识论的阐释。就“得意忘象”的进路而言,主要是将“得意忘象”视为王弼认识论的唯一进路。胡维定在其王弼“得意忘象”认识论探微一文中,围绕“得意忘象”谈了四个问题:一是“寻言观象、寻象观意的认识进程”;二是“得象忘言、得意忘象的认识目的”;三是“触类为象、合义为征的认识辩证法”;四是“正始新义开创思辨哲学一代

3、新风”。应当说,这样的研究切入了认识论的基本问题,也把握住了魏晋玄学“辩名析理”的认识论趋向,对于王弼认识论思想是一个很好的阐发。但文章仅依据“得意忘象”来阐释王弼的认识论,忽略了王弼认识论思想的另一个维度一一圣人体无。就“圣人体无”的进路而言,主要是将“圣人体无”视为王弼认识论的唯一进路。孔祥玲用【作者简介苗建荣,哲学博士,太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知识论、儒家哲学、中国哲学;武佳慧,太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 0 2 2 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儒家哲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参见胡维定:王弼“得意忘象”认识论探微,学海2 0 0 1年

4、第6 期。04文化传承1“体无”来概括王弼的认识论,认为王弼的“贵无论”决定了其“将对“道”的认知转换成了对“无”的认知,并且发明了体无”这一玄学认识论。“体无作为认识无的方式方法,它不同于一般的认识过程,它强调的是认知主体融入道体、与道体打成一片,久而久之获得对于道体的认知”。显然,这里对王弼认识论的阐释是基于“圣人体无”而展开的。郑之左对王弼和郭象的认识论思想进行了比较,认为王弼的认识论以“无”为认识对象,以放弃思虑的神秘直觉为认识过程,以异于常人的圣人之智为认识主体。显然,这里同样延续了“圣人体无”的进路。这样的进路把握住王弼认识论思想的另一个维度,即对“道”的体认,但同时也忽略了其认识

5、论思想中“得意忘象”的维度。李昌舒将“得意忘象”与“圣人体无”视为王弼认识论的两个维度,指出“王弼的认识论思想主要包括两个维度,一是言意之辩,二是体无”,可谓是真知灼见。遗憾的是,作者的理论旨趣最终落在美学而非认识论上。因此,对于“言意之辩”之“意”,以及“圣人体无”之“无”,都做了美学阐释,而非认识论的阐释。与此同时,“得意忘象”与“圣人体无”这两种进路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也是文章没有深入追问的。笔者以为,要全面呈现王弼的认识论思想,不仅要明确“得意忘象”与“圣人体无”之认识论内涵,还要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而要明确“得意忘象”与“圣人体无”之间的关系,就必须厘清“得意

6、忘象”之“意”以及“圣人体无”之“无”的确切含义。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着重阐述三个问题:一是“得意忘象”之“意”;二是“圣人体无”之“无”;三是“得意忘象”与“圣人体无”之关系。二、“得意忘象”之“意”前文已述,王弼的认识论主要体现在两个观念中:一是“得意忘象”,二是“圣人体无”。就“得意忘象”而言,本是王弼思考如何正确解释周易文本而提出的一个观念,但这里却体现了王弼的认识论立场,于是后人对此做了认识论阐释。在王弼的理论体系中,卦交辞即为“言”,是用来表述卦交符号的;卦交符号即为“象”,是用来表达圣人之意的。但是,王弼认为语言并不能完全表达卦交象,卦交象也不能完全表达圣人之意。那么,该如何去体

7、认圣人之意呢?王弼在其周易略例明象中提到“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这是针对周易文本的深意而言的。王弼强调,要真正理解周易的深意,必须要借助卦交象和卦交辞,但仅仅依靠卦交象、卦交辞是不够的。在王弼看来,语言只是了解物象的工具,物象只是通达意的工具,而最终要体认圣人之意,就必须忘掉卦交象和卦交辞。那么,既要依靠卦交象和卦交辞,最终又要忘掉卦交象和卦交辞,何以可能呢?这就涉及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即“得意忘象”的认识论进路。王弼说:“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在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免,得兔孔祥玲:王弼“体无”与玄学认识论,孔子研究2 0 18 年第3 期。参见郑之左:王弼、郭象认识

8、论思想之比较,江苏市场经济2 0 0 1年第1期。李昌舒:从“意在象先”到“体无”一一论王弼哲学的认识论及其美学意蕴,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0 5 年第3 期。05人文天下2023年5 月刊【总第2 11期而忘蹄;笙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也。”显然,王弼在这里给出了两种逻辑进路:一是“蹄一兔(蹄兔不分)一忘蹄一真兔”,二是“荃一鱼(鱼荃不分)忘荃一真鱼”。在王弼看来,言是了解象的工具,象是通达意的手段。如同蹄是捕兔的工具,捕到兔后,蹄和兔是不分的,只有把蹄拿开才能获得一个真正的兔。同样,荃是捕鱼的工具,捕到鱼后,荃和鱼是不分的,只有把荃拿开才能获得一个真正的鱼。正如言和象只是体会

9、真意的工具,只有忘言忘象,才能体认真意。合而言之,王弼“得意忘象”的认识论进路如下:言一象一忘言一真象一意一忘象一真意。质言之,王弼“得意忘象”的认识论进路包括两个层级:一是读言观象;二是忘言忘象。关于读言观象,王弼提出“尽意莫若象,尽象莫如言”,由言人象、由象人意的逻辑进路,即言一象一意;关于忘言忘象,王弼谈到“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在忘象”,即忘言之后才有真象,忘象之后才有真意。因此,在王弼“得意忘象”的认识论架构中,读言观象和忘言忘象是缺一不可的。王弼“得意忘象”的认识论进路决定了其对“意”的最终领会必然要经过“忘言忘象”的过程,而“忘言忘象”却意味着要放弃语言和符

10、号。如果仅从“忘”这个动作而言,王弼的“忘言忘象”与庄子的“坐忘”似乎是一致的。在王弼的认识论架构中,这是一个不得不追问的问题。如果王弼的“忘言忘象”与庄子的“坐忘”最终认识结果是一样的,那意味着王弼的“忘言忘象”与“圣人体无”的最终认识结果也是没有区别的,这也意味着将王弼的认识论构架分为两个维度是没有必要的。相反,如果王弼的“忘言忘象”与庄子的“坐忘”最终认识结果并不一致,那么我们将王弼认识论分为两个维度就是必要的。庄子“坐忘”的最终认识结果是一种物我两忘的虚无境界,用郭象的话讲即“玄冥之境”。那么,王弼“得意忘象”的所得之“意”到底是什么呢?王弼说:“是故触类可为其象,合义可为其征。义苟在

11、健,何必马乎?类苟在顺,何必牛乎?交苟合顺,何必坤乃为牛?义苟应健,何必乾乃为马?而或者定马于乾,案文责卦,有马无乾,则伪说滋漫,难可纪矣。盖存象忘意之由也。忘象以求其意,义斯见矣。”这里表达了两层含义:一是“合义可为其征”,二是“忘象以求其意”。王弼谈到“触类可为其象,合义可为其征”,他认为碰到一类的事物可以用物象表示,比如以马象征刚健的事物,以牛象征柔顺的事物。这些象征某种含义的物象又可以合到一起,形成一个抽象的“意”。逻辑进路如下:具体的刚健(柔顺)的事物周易文本中表达刚健(柔顺)的物象一刚健(柔顺)之意。显然,在王弼所得之意的逻辑进路中,事物的数量发生了变化,即“众多物一有限物象一意”

12、。那王弼是如何继续追问“忘象以求其意”的呢?在周易的话语体系中,乾卦有刚健之意,可以用马、君、父表示;坤卦有柔顺之意,可以用牛、臣、子来表示。王弼认为,解释乾卦不必非说马才是乾,解释坤卦也不必说牛才是坤。进一步说,乾卦的含义是刚健,故凡符合刚健之义都是乾卦之象;同理,坤卦的含义是柔顺,故凡符王弼:周易略例明象,载王弼:王弼集校释(上),楼宇烈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 8 0 年,第6 0 9 页。王弼:周易略例明象,载王弼:王弼集校释(上),楼宇烈校释,第6 0 9 页。06文化传承1合柔顺之意的都是坤卦之象。这意味着,凡是体现刚健之义的,既可能是马,也可能是君、是父。如果仅仅拘泥于马象,就

13、有可能忽略君、父之象,进而无法通达刚健之意。如此说来,当我们看到马这个物象,应知道这个马表达的并不是其本身,而是马所象征的刚健之意。通过马通达刚健之意就要把马这个物象忘却,否则我们看到乾卦就只知有马而不知有君、父了。质言之,在王弼“得意忘象”的理论架构中,所得之“意”即为周易各卦各交之抽象意,而所忘之“象”就是用来表达各卦各父之物象。虽然忘掉物象是通达卦交之意的必要条件,却不能离开这个物象。由此观之,王弼的“得意忘象”之“意”绝非庄子“坐忘”之境界。三、“圣人体无”之“无”道家认识论有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就是对“无”的体认。这样的问题意识也延续到王弼的认识论中,这使得“圣人体无”也成为王弼认识

14、论思想的一个核心问题。王弼说:“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意思是圣人有不同于常人之认识能力,这种认识能力使得圣人能够体认到那个“无”。圣人为何要体认那个“无”呢?这取决于王弼对“无”的阐释。在王弼这里,“无”有三层内涵:首先,世界的秩序是由“无”给出的;其次,事物的规律是由“无”给出的;最后,千变万化的万有终归于“无”。王弼认为,世界的秩序是由“无”给出的。在王弼看来,这个有序的世界必须有一个秩序给出者,这个秩序给出者使得这个世界“统之有宗,会之有元”,进而使得这个世界“繁而不乱,众而不惑”。与此同时,这个秩序给出者在数目上越少越好,因为“众不能治众,治众者

15、至寡”,且“少者多之所贵,寡者众之所宗”。那么,这个秩序给出者在数目上以多少为好呢?王弼认为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秩序给出者,且这个秩序给出者就是“无”。用王弼自已的话讲,即“万物万形,其归一也。何由致一,由于无也。由无乃一,一可谓无”。可是,这样一个“无”又怎么能够给出这个世界的秩序呢?王弼以道德经中的车毂之喻予以说明,即“毂所以能统三十辐者,无也。以其无能受物之故,故能以寡统众也”。王弼认为,事物的规律也是由“无”给出的。在王弼看来,事物之所以如此必有其原因,即“物无妄然,必由其理”。那么,这个原因又是什么呢?王弼认为是“道”,即“道者,物之所由也”。我们知道,在王弼的理论体系中,“道”和“无

16、”是在一个层级上讲的,即“道者,无之称也,无不能也,无不由也”。意思是,“道”就是对“无”的称谓,是贯通于一切事物的统一原理,是天地万物无不遵循的一般法则。因此,在王弼这里,“无”就是事物之所以如此的原因。这也意味着,这个世界的规律都是由“无”给出的。王弼认为,千变万化的万有终归于“无”。王弼说:“然则天地虽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运化万变,寂然至无,是其本矣。”意思是,天地万物千变万化,但其最终归宿就是静止和虚无。质言之,“无”就是万物最终的归宿。显然,在王弼的理论架构何邵:王弼传,载三国志魏书(第二十八卷),北京:中华书局,19 5 9 年,第7 9 5 页。王弼:周易注复卦,载王弼:王弼

17、集校释(上),楼宇烈校释,第3 3 7 页。07人文天下2023年5 月刊总第2 11期中,天地万物是由“有”给出的,而“有”又是由“无”给出的,而从无到有的天地万物最终又会回归静止和虚无。其逻辑进路如下:无一有(动)一万物(动)一无(静)。王弼对“无”的规定决定了人必然要对其进行一番探究,而这种探究是由圣人完成的,是为“圣人体无”。那么,圣人又是如何体认这种本体之“无”的呢?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道德经四十八章)老子在这里将认识分为两个维度:一是经验知识,二是对于“道”的体认。关于前者,要求有日积月累的学习;对于后者,则强调要放弃思虑,直至通

18、达“无为”这个最高境界。事实上,这也是道家认识论的一贯传统。在知识分类的问题上,道家将知识分为经验的知识以及关于道的体认。在知识获取问题上,道家以“为学”的方式获取经验知识,以“无为”的方式获取对道的体认。那么,王弼是如何看待这样一种理论架构的呢?对于“为学日益”,王弼解释为“务欲进其所能,益其所学”;对于“为道日损”,王弼解释为“务欲反虚无也”,对于“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王弼认为“有为则有所失,故无为乃无所不为也”。显然,王弼还是继承了道家认识论的一贯传统,认同了这样一种理论架构。这使得如何实现对道的体认,进而通达那个本体之“无”成了道家认识论的核心问题,也成了王弼认识论

19、的核心问题。其实,这里的关键在还于王弼如何解释“为道日损”。王弼认为,“为道日损”的关键在于“务欲反虚无也”。“反”,即从客体返回主体。通常而言,我们的认识总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所以认识有着明确的指向性,就是指向客体。这里的“反”指的是对“道”的体认不能依赖于客体,而要“反”回到主体。“虚无”,即心灵空无一物的状态。老子经常用“空”“虚”“无”这样的观念来表达“道”,旨在强调“道”的虚无意。这里的“反虚无”,强调的正是主体物我两的精神境界。事实上,当主体进人一种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时,他也就体会到那种“无”的深刻含义,也真正实现了对“道”的体认。进一步而言,人只有放弃思虑,才能真正获得对“无”的

20、体认。孔祥玲认为,王弼对“无”的体认,“并不直接对认识对象无”进行细致观察、搜集资料、反复验证等等,它不同于一般的认识过程,不是一种科学的认识论;它强调的是认知主体融入道体、与道体打成一片,久而久之获得对于道体的认知,有时它类似于一种沉潜久之而后的豁然开朗或顿悟”。显然,王弼对于“道”的体认与老子是一致的,都在强调“道”是舍弃感官,放弃思虑后的一种境界。质言之,王弼的“圣人体无”就是通过“反虚无”的方式而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而这种精神境界,正是其“圣人体无”之“无”的真正含义。四、从“得意忘象”到“圣人体无”王弼认识论思想的两条进路决定了要全面呈现王弼的认识论思想,不仅要深刻把握二者之

21、内涵,更要深刻洞悉二者之关系。不得不说的是,王弼:老子道德经注四十八章,载王弼:王弼集校释(上),楼宇烈校释,第12 8 页。孔祥玲:王弼“体无”与玄学认识论,孔子研究2 0 18 年第3 期。08文化传承1在“得意忘象”与“圣人体无”之间,不仅有着明确的界限,而且也存在着一定的契合。庸置疑,王弼“得意忘象”之“意”与“圣人体无”之“无”有着明确的界限。如果圣人“得意忘象”最终得到的就是“无”,那又何必去读周易呢?读老子庄子不是更契合吗?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我们用“无”来解释周易的卦交符号,则意味着周易的所有卦交符号的含义最终都指向了“无”。显然,这样的解释违背了王弼注解周易的本来意图。王弼解释

22、周易,最终目的是要摆脱卦交符号的纠缠,找到一种一以贯之的含义,即卦交之抽象义。如果以“无”来解释卦交义,则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交的每卦每交之意最终都没有区别。质言之,王弼“得意忘象”所得之“意”,乃是周易卦交之抽象义,其目的是让人从具体的物象过度到抽象的含义,尽而使得周易卦交符号具有更强的解释力。诚如李昌舒所说:“周易略例明象所说的意是指周易中的卦交义,不同于本体之无。也就是说,王弼在阐述自己的言意之辩时,主要是针对周易的卦象与卦义展开,而与本体之无”无关。”显然,从认识对象上讲,“得意忘象”与“圣人体无”是不一样的。“得意忘象”以周易卦交之意为认识对象,而“圣人体无”则以“道”为认识对象

23、。从认识目的上讲,“得意忘象”与“圣人体无”也是不一样的。王弼“得意忘象”所得之“意”是周易各卦之抽象义,如乾卦之刚健之意、坤卦之柔顺之意。而“圣人体无”所得之“意”却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延续了老庄一贯的传统,指的是那样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在这样一种境界中,没有客体亦没有主体,用郭象的话讲即“玄冥之境”。从认识方法上讲,“得意忘象”与“圣人体无”也是不一样的。“得意忘象”的认识方法是“辩名析理”,而“圣人体无”的认识方法是物我两忘。什么是“辩名析理”呢?按照冯友兰先生的说法,“名就是名词,理就是一个名词的内涵”。显然,这个“辩名析理”就是确定名词的内涵,是一个抽象思辨的过程。王弼“得意忘象”的

24、认识论进路,正是一个抽象思辨的过程,由言入象如此,由象人意也是如此。而“圣人体无”以“无”为认识对象,以“体虚无”为认识方法,这种方法所强调的是放弃思虑。在“得意忘象”与“圣人体无”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契合,这种契合主要体现在“忘”上。前文已述,王弼“得意忘象”有一条明确的认识论进路,即“言象一忘言一真象一意一忘象真意”。显然,在这条逻辑进路中,对于卦交真意的获得,必须要经历两个环节,那就是忘言和忘象。换言之,“忘”是获悉卦交真意的必由之路,王弼的“圣人体无”也是由“忘”进入的。王弼的“圣人体无”,以“道”为认识对象,以对“道”的体认为认识目的,这决定了其在认识方法上延续了老庄一派的传统,即“无

25、为”“日损”“心斋”“坐忘”等。而这些方法,归根结底是要通过放弃感官、放弃语言、放弃思虑的方式进人一种物我两忘、浑沌不分的精神境界。因此,虽然“得意忘象”与“圣人体无”思想的认识对象有所不同,但在认识的方法上是有契合性的,都是尽可能地李昌舒:从“意在象先”到“体无”一社会科学版)2 0 0 5 年第3 期。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北京:人民出版社,19 9 8 年,第3 4 4 页。论王弼哲学的认识论及其美学意蕴,河北大学学报(哲学09人文天下2023年5 月刊1总第2 11期采用一种“忘”的态度。汤用彤在谈及王弼的“言意之辩”时亦表达了相同的立场,指出:“忘象忘言不但为解释经籍之要法,

26、亦且深契合于玄学之宗旨。玄贵虚无,虚者无象,无者无名。超言绝象,道之体也。因此,本体论所谓体用之辩亦即方法上所称言意之别。二者在言谈运用虽有殊,但其所据原则实为同贯。”按照汤用彤的说法,忘言忘象作为一种方法,不仅可以用来解释经典(如王弼解周易),而且与道的体认(即其所谓“玄学之宗旨”)亦深为契合。因为,对“道”的体认即对虚无的体认,而对虚无的体认是放弃感官、放弃思虑的结果。这种对感官和思虑的放弃与“忘象忘言”在方法论上的确有某种契合。应当说,这样的观点与本文的立场是一致的。需要指出的是,王弼的“得意忘象”与“圣人体无”,虽然都采用了“忘”的态度,但二者亦有着明显的区别。进一步说,虽然“得意忘象

27、”也强调了“忘”,但其“忘”得并不彻底,至少还没有达到庄子所谓的“坐忘”的程度。因为那个抽象的“意”还是有一个对象的,即周易文本之“意”。尽管如此,不论“得意忘象”还是“圣人体无”,总是放弃了一些东西,从这个层面讲他们又有一定的契合性。质言之,从认识对象和认识目的上讲,“得意忘象”和“圣人体无”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从认识方法上讲二者又的确有着某种契合,这是前人疏于考察的。结语汤用彤在谈及王弼的“得意忘象”时指出:“王氏新解,魏晋人士用之极广,其于玄学之关系至为深切。凡所谓忘言忘象”、“寄言出意、“忘言寻其所况、善会其意、假言”、“权教”诸语皆承袭易略例明象章所言。”汤一介指出,汤用彤将其在玄学领

28、域中的应用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用于解经”,二是“用于证解、建构形上学”,三是“用于会通儒道二家之学”,四是“用于为名士建构人生哲学或立身行事之道”。这里所谓的“证解、建构形上学”,指的就是对本体之“无”的证解与建构。显然,作为一种认识方法,王弼的“得意忘象”影响了整个魏晋时期的学风。这种影响,不仅关涉如何解释经典,而且也关涉如何体认本体之“无”。具体地看,王弼“得意忘象”讲的是如何解释周易文本;抽象地看,王弼“得意忘象”却能导出一种全新的认识方法,用来体认那个本体之“无”。显然,在“得意忘象”与“圣人体无”之间,既有区别也有契合。对这种区别与契合予以阐明,不仅能够更全面而深刻地呈现王弼的认识论思想,而且也有利于从整体上鸟瞰魏晋玄学的全貌。然而,这却正是前人语焉未详之处。基于这样的问题意识,本文在阐明王弼“得意忘象”之“意”,以及“圣人体无”之“无”的基础上,对“得意忘象”与“圣人体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人辨析,以此作为王弼认识论思想之进一步追问。【责任编辑:祝莉莉汤一介:导读,载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1年,第2 8 页。汤一介:导读,载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第2 8 页。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