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民经济核算网考作业参考答案第1次作业(01任务)1.会计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是什么关系?具体说明两者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答:(1)国民经济核算与会计核算关系比较密切。会计核算是从资金角度通过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包括利润分配表和业务收支表)及财务状况变动表等,对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过程及其成果进行核算,这与国民经济核算注重流量与存量的价值量核算要求相吻合;会计核算的借贷记帐与国民经济循环帐户的复式记帐也基本类同。 (2)国民经济核算与会计核算区别首先在于前者是“社会全计”、“宏观会计”,一般没有明确的对象(单位),而后者一般是微观会计,落实于具体的对象,同时会计核算只按收人和支出的费用性质加以归集
2、,并不关心收支是转移性的、财产性的,还是消费性的;也不关心接受者是个人、企业、行政事业,还是其他机构(虽有记录,但不一定归纳分类整理)。 因此国民经济核算和会计核算原则上是有区别的。从会计核算到国民经济核算必须经过数据的转换、内容的凋整、科目的重新排列。2.如何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及三种计算方法。你知道中国2000年和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的排名吗? 答:(1)从生产活动和范围看,国内生产总值概念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全部生产单位所生产创造的增加值的全部或总量.它表示生产活动的总规模或生产成果的总水平.生产成果是支持人民生活和各种消费,各种投资,或者说是支持经济社
3、会发展的基础,因此它是非常重要的. 国内生产总值概念,一般可以从三个角度理解.即生产过程或成价值总量,社会最终使用的产品和服务价值总量,对生产过程结果分配形式的收入总量 .社会最终使用产品和服务价值总量,在一个相同的经济体系中,它与生产成果的增加值总量是完全一致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有三种即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生产法的公式: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部门的总产出_各产业部门的中间消耗收入法的公式: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部门劳动者报酬+各产业部门固定资产折旧+各产业部门生产税净额+各产业部门营业盈余支出法的公式: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 (2)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10645亿元,
4、居第七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118位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232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718亿元,比上年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86208亿元,增长11.4%,第三产业增加值73395亿元,增长9.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107位。3.生产核算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如何进行生产成果的价值测度?教材上第32页到37页中讲到了产业部门总产出核算。根据你对生产核算理论依据及如何进行生产成果的价值测度的理解,说明产业部门总产出核算中(1)(3)部门与(4)-(8)部门在总产出核算上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答:(1)生产核算是以国内生产总值为核心的。国内生产总值是为了反映一
5、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生产活动和生产活动成果而设计的统计指标或经济变量。从国内生产总值来理解生产核算方法,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 一、生产活动和范围;二、生产成果的价值测度。 从第一方面看,生产活动和范围虽然在经济学界有多种理论或假设,但是为了统计上制度和数据的一致可比,世界各国采用的生产概念是联合国1993年公布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生产范围覆盖了第一产业的农业,第二产业的工业、建筑业和第三产值的各种服务业的全部生产活动和成果。 从第二方面看,生产成果的价值测度包括两种,一个是以生产成果的全部价值测度,一般称为总产值或总产出。另一种是以生产成果的新增价值测度,一般称为增加值。生产成果的总产值或
6、总产出是指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全部过程中所形成的全部价值,具体包括生产消耗的转移价值、劳动要素使用的报酬价值、资本要素使用的报酬价值。从产出分成两类,市场产出和非市场产出。市场产出是指生产的成果直接在市场上销售实现的产品或服务,其重要特征是有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价格。非市场产出是指未在市场上实现的产品或服务。从生产成果的新增价值出发测度生产成果的价值,是指从产值或服务的生产全部过程中所新增加的价值部分进行计算,具体包括劳动者报酬价值、资本报酬价值,一般称为增加值。(2)产业部门的生产核算 产业部门的生产核算是在机构单位生产核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包括总产出、中间消耗和增加值的核算。 产业部门总产出核算。工
7、业部门的总产出用“工厂法”计算。农业部门总产出用“产品法”计算。建筑业总产出的计算。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总产出的计算。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总产出的计算。营利性服务部门总产出的计算。社会服务业总产出计算。三种服务业总产出计算。 产业部门中间消耗核算。产业部门中间消耗具体包括生产单位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外购的及自产自用的原料、材料、燃料、动力以及运输费、邮电费、仓储费、修理费、金融服务费、保险服务费、广告费、职工教育费、服务性作业等。在核算中间消耗时,要注意它与固定资产消耗的区别。主要包括小型工具、固定资产的保养与修理、研究与开发。 产业部门增加值核算。其核算方法主要是生产法和分配法。 产业部
8、门增加值的生产法核算: 某产业部门增加值=该产业部门总产出该产业部门中间消耗 = 该产业的基层单位总产出该产业的基层单位中间消耗 产业部门增加值的收入法(分配法)核算: 某产业部门增加值=该产业部门劳动者报酬+该产业部门固定资产折旧 +该产业部门生产税净额+该产业部门营业盈余产业部门核算中(1)-(3)是从产品的生产全部过程中所新增加的价值部分进行计算,而(4)-(8)是从服务的生产全部过程中所新增加的价值部分进行计算。第2次作业(02任务)一、论述题(共6道试题,共100分。)1.根据历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填写表中数据:指 标单位200120022003200420052006全年
9、粮食产量万吨 全部工业增加值亿元 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根据以上资料计算“十五”期间:我国粮食产量的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我国国民经济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解:指 标单位 20012002 2003 200420052006 全年粮食产量万吨 45262 45711 43067 469474840150316 全部工业增加值亿元 42607 4593553612628157619084216 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95933 102398116694136516182321224895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36898 4320255118 70073
10、8860496245粮食产量的平均发展速度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发展速度2.已知某地区2001年以下统计资料:(1)总产出15000亿元;(2)最终消费8110亿元,其中居民消费5600亿元,公共消费2510亿元;(3)资本形成总额2037亿元,其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2010亿元,库存增加24亿元,贵重物品净获得3亿元;(4)出口1200亿元;(5)进口1060亿元;(6)固定资本消耗1480亿元;(7)劳动者报酬5240亿元;(8)生产税610亿元;(9)生产补贴15亿元;要求:(1)根据以上统计资料计算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中间消耗、营业盈余;(2)编制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账户。解:(1)国内生
11、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8110+2037+(1200-1060)=10287(亿元)中间消耗=总产出GDP=15000-10287=4713(亿元)营业盈余=GDP-固定资产折旧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1028714805240(610-15)=2972(亿元)(2)编制该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账户。 国内生产总值帐户 单位:亿元 使 用 来 源总产出 15000减:中间消耗 4713总消费 8110居民消费 5600 公共消费 2510总投资 2037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2010库存增加 24贵重物品净获得 3净出口 140出口 1200进口 1060劳动者报酬 5240生产税净额
12、595 生产税 610 减:补贴 15固定资产折旧 1480营业盈余 2972国内生产总值 10287国内生产总值 102873.结合收入初次分配的各个流量解释收入分配帐户中“收入形成帐户”和“原始收入分配帐户”之间的关系。答:收入形成分配是直接与生产相联系的收入分配,分配的起点是各机构部门的增加值,记录的是那些直接与生产过程相联系的分配流量,包括交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和支付给政府的生产税,以及各机构部门作为生产单位所占有的营业盈余。因此,收入形成帐户从功能上说反映的是各机构部门的增加值要素构成,由此反映了劳动者、政府和机构单位本身二者之间的最初分配关系,对整个分配格局的形成具有奠基作用。原始
13、收入分配是收入形成分配的继续,其初始流量就是由收入形成帐户转来的营业盈余(或混合收入)。记录的内容可归纳为两方面:一是各部门作为收入接受者从收入形成帐户支付中所获取的生产性收入;二是各部门之间进一步发生的财产收入流量。通过原始收入分配帐户,综合反映了各部门参与收入初次分配的结果。4.资本形成核算和金融交易核算能够反映那些重要的国民经济活动内容?答:资本形成是指各机构单位通过经济交易获得或处置生产资产的行为。在核算上,资本形成就是各单位当期获得减处置的净获得,具体包括固定资本形成、存货增加两个项目。金融交易核算的内容包括:通货、存款、贷款、证券、股票及其他股权、保险准备金、其他金融资产、国外直接
14、投资和储备资产。5.根据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完成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情况表。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情况 单位:元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居住杂项商品与服务解释并计算相关指标:(1)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2)消费率(3)恩格尔系数解:(1)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居住杂项商品与服务3111.92901.78498.48597.14913.191013.83912.40318.56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3111.92+901.78+498.48+597.14+913.19+1013.83+912
15、.40+318.56=8267.3(元)(2)消费率=最终消费支出/可支配总收入=8267.3/11478=72.03%(3)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支出/居民最终消费支出=3111.92/8267.3=37.64%6.报告期居民可支配收入6800亿元,当期消费支出4950亿元,实物投资支出800亿元,银行存款860亿元,购买股票和债券350亿元,向保险机构缴款280亿元。 计算:(1)居民储蓄额(2)居民的净金融投资额;(3)居民的金融负债额(4)编制居民可支配收入使用帐户、资本帐户和金融帐户,并简要说明资本帐户和金融帐户的联系。解:(1)居民储蓄额=居民可支配收入-当期消费支出=6800-49
16、50=1850(亿元) (2)居民的净金融投资额=居民储蓄额-实物投资支出=1850-800=1050(亿元) (3)居民的金融负债额=金融资产总额-净金融投资额=(银行存款+股票和债券+保险缴款)-净金融投资额=(860+350+280)-1050=180(亿元) (4) 居民可支配收入账户 单位:亿元使 用来 源最终消费支出 4950可支配总收入 6800总储蓄 1850合计 6800合计 6800 居民资本账户 单位:亿元资产变化负债和净值变化资本形成 800总储蓄 1850净贷出(+)/净借入(-) 1050合计 1850合计 1850 居民金融账户 单位:亿元资产变化负债变化银行存款
17、 860净贷出(+)/净借入(-) 1050股票和债券 350负债 440保险缴款 280合计 1490合计 1490资本账户和金融账户的联系在于金融账户解释了资本账户记录的在非金融投资中的资金余缺,反映了净贷出的去向或净借入的来源。 第3次作业(03任务)期中测试 自动组卷(略)答案参考国民经济核算学习指导书相关选择题。第4次作业(04任务)特别提醒:本次作业以小组名义完成,组长负责发帖,并写清楚组长、小组成员等同学名字、学号. 小组成员不需要作业.本次作业由小组全体成员集体合作完成。本小组名单如下:组长: 学号:小组成员: 学号:一、论述题(共1道试题,共100分。)1.谈谈国民经济核算流
18、量账户体系的基本原则和各相关账户的经济含义答:编制国民经济核算流量账户体系是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部分。要坚持的原则有四个:(1)市场原则,从市场出发,考虑市场过程和市场活动以及市场发展变化等,作为确定国名经济核算范围分类、账户划分等方面的原则。(2)所有权原则。表现为企业的机构单位和机构部门的所有权在生产经营等经济活动中产生着决定性作用。(3)三定价原则。是指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国民生产、国民收入和国民支出之间的总量平衡关系等的等价统计原则。(4)核算统计原则。是指在国民经济核算中,按核算时期或时点的当时市场价格,对包括生产、收入分配、消费积累在内的各种交易和资产负债进行估价的原则。其各相应账
19、户的经济含义:账户体系中的第一个账户是生产账户,包括一个货物和服务账户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为依据,将全部货物和服务分别从来源和使用给出系统的反映。生产账户是一个与收入分配等其他账户相衔接的账户,反映生产总量的生产和投入产出状况。总量上以国内生产总值的生产与使用为核算目的。收入分配及支出账户是第二部分账户,其中第一个账户是收入形成账户,其次是原始收入分配账户是收入形成核算的继续,它记录的内容:一是各部门作为收入接受者,从收入形成账户中所获得的生产性收入包括营业盈余、劳动者报酬和生产税等流量;二是各部门之间进一步发生的财产收入流量通过原始收入分配账户综合反映了各部门参与收入初次分配的结果,形
20、成各部门的初次分配收入。与之衔接的下一个账户是收入在分配账户,它按部门记录了各种实际的经常转移活动,反映了各机构部门在初次分配收入基础上通过接受和支付各种经常性转移,形成可支配收入的过程和结果。与之相衔接的下一个账户是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与收入再分配账户的平衡项可支配收入作为初始流量记在账户来源方,在使用方记录最终消费支出,以储蓄为平衡项,储蓄是指没有花在最终消费上的那部分可支配收入。若为正数,表示还存在未使用收入,构成进一步投资的资金来源;若为负数,表示收入不够抵偿消费,需要从资本市场上筹措资金。与之相联系的下一个账户是资本账户,该账户记录各机构单位由经济交易而获得或处置的
21、非金融资产价值以及与此有关的储蓄、资本转移活动等内容。这些交易被统称为非金融性资本交易,资本账户是一个流量账户,反映非金融资产的积累,它与资产负债存量账户和其他流量账户有紧密的联系,本账户的平衡项是资金余缺,若为正数,表明本部门资金富裕,除了满足本部门非金融投资的需要外还可供其他部门进行投资;若为负数,表明本部门资金短缺,需要从其他部门借入资金。与之相联系的下一个账户是金融账户,反映国内机构部门通过各种金融工具发生的各种金融交易以及这些交易的净成果即资金的净借入或净贷出,账户的左端反映各种类型金融资产的净增加额,右端反映的是各种类型负债的净增加额以及资金余缺。金融账户的核算范围涵盖了严格的金融
22、交易和其他货币交易。2.解释资金流量账户体系中各总量指标的含义和相互联系以及具体核算方法答:国民经济核算各账户间的这些主要是两大方面:一是存量核算与流量核算的联系;另一是流量核算过程的联系。在账户指标上积累账户的资产负债和净值都与资产负债表中相对应的指标是直接联系。积累账户反映了期末与期初资产负债表的变动部分。流量核算过程的联系是通过平衡项。如增加值是生产账户的平衡项,它是生产过程所有因素决定的变量,并与收入初次分配账户联系;原始收入是收入初次分配账户的平衡项,它是由收入初次分配所有因素决定,与收入再分配账户相联系;可支配收入是收入再分配账户的平衡项,它是再分配过程决定的变量。通过平衡项可以考
23、察和分析个经济过程的影响因素和决定关系。3. 根据本地区(或中国统计年鉴)最新公布的国民经济运行资料编制国民经济核算流量账户体系解:根据资料编制国民经济流量帐户体系(宁波2008年)1 货物和服务账户来源使用总产出15330.22中间消耗6611.92进口202.8最终产品使用8921.1 最终消费3526.28 资本形成4728.82 固定资产形成总额4144.7 固定资产形成净额3054.52 固定资产形成消耗1190.18 库存增加484.12 出口666总供给15523.02总需求15523.022 生产账户使用来源中间消耗6611.92总产出15330.22国内生产总值8718.3
24、固定资产消耗1190.18 国内生产净值7528.12生产支出总额15330.22生产总额15330.223 收入形成账户使用来源劳动者报酬2766.32国内生产总值8718.3生产税净额1550.18 固定资产消耗1190.18总营业盈余4401.8 国内生产净值7528.12 固定资产消耗(折旧)1190.18 净营业盈余3211.62收入形成使用总额8718.3收入形成来源总额8718.34 原始收入分配账户使用来源财产收入支出401.7劳动者报酬2766.32国民总收入8316.6生产税净额1550.18 固定资产消耗1190.18总营业盈余4401.8 国民净收入7126.42 固定
25、资本消耗1190.18 净营业盈余3211.62合计8718.3合计8718.35 收入再分配账户使用来源经常转移支出8.00国民总收入8316.60国民可支配总收入8320.60 固定资本消耗1190.18 固定资本消耗1190.18 国民净收入7126.42 国民可支配净收入7140.42经常转移收入12合计8328.6合计8328.66 可支配收入使用账户使用来源最终消费支出3526.28国民可支配总收入8320.6国民储蓄总额4794.32 固定资本消耗1190.18 固定资本消耗1190.18 国民可支配净收入7140.42 国民储蓄净额3614.14合计8320.6合计 8320.
26、67 资本交易账户使用来源总资本形成4728.82国民储蓄净额3614.14 固定资本形成4244.7资本转移收入6 库存增加484.12 固定资本消耗(-)1190.18资金余缺81.5合计3620.14合计3620.148 金融交易账户使用来源金融资产购买净额1920资金余缺81.5负债净额1838.5合计1920合计1920第5次作业(05任务)一、作品题(共1道试题,共100分。) 本次作业可作为学完全部内容后的一次综合练习,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可考虑在课堂上完成或课后完成。包括两套综合练习题。综合练习(一)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6分)1、B 2、D 3、A 4、D 5、D 6
27、、D 7、D 8、B 9、A 10、A 11、B 12、A 13、A 14、B 15、A 16、C二、多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五个选项中,有二个或二个以上是正确的,请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每题2分,共14分)1、 ACDE 2 ABCE 3 BCD 4 CDE 5 ABCE 6 AC 7 BCDE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1.常住单位:是指在一国或地区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2国内生产总值:从生产活动和范围看,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全部生产单位所生产创造的增加值的全部或总量。它表示生产活动的总规模或生产成果的总水平。3非金融资产:是指非金融性的经济资
28、产,包括各种具有实物形态的有形资产和各种不具有实物形态或依附于某种实物形态的非金融性无形资产。4国民资产负债核算:是一国或地区宏观总体上的统计核算,以微观企业法人、各级政府和居民住户的资产为基础开展统计核算。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18分)1国民经济核算用哪些主要的总量指标来描述国民经济运行?答:在生产阶段,用国内生产总值来反映国民经济生产的最终成果。在收入分配阶段,用国民原始收入和国民可支配收入来反映国民经济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结果的总量特征。在最终使用的消费领域,最终消费支出分为居民消费和公共消费。在最终使用的积累领域,储蓄构成主要资金来源,其中部分储蓄进入资本形成,部分储蓄进入金融市场。
29、主要有金融负债、金融投资,资本形成。2简述收入再分配账户中记录的经常性转移流量。答:(1)收入税主要是现期所得税、财产税等,它是住户部门和企业、金融机构、行政事业单位等法人单位针对当期所得应支付的所得税、利润税、资本收益税和定期支付的财产税及其他经常收入税。(2)社会保障缴款和社会福利。它是旨在维持居民当前和未来的福利而在机构单位之间作出的经常转移。社会保障缴款是住户部门为保证在未来某个时期能获取社会福利金,而对政府组织的社会保险计划或各单位建立的基金所缴纳的款项。社会福利是居民从政府及其他部门收到的经常转移,形成住户部门的转移性收入,政府和其他部门的转移性支出。具体包括社会保险福利和社会救济
30、福利。(3)其他经常转移。它指除上述转移之外的各种经常性转移,它们发生于各机构部门及国外之间和机构部门内部,具体包括政府内不同部门或不同单位间的经常性转移,本国政府与国外政府及国际组织间的经常转移,如援助、捐赠、会费缴纳或定期付款,对私人非营利机构的经常转移,如会费、捐赠、赞助及其他形式的缴款,国际间的私人转移,以及罚款、抽彩赌博等形式引起的各种现期转移。3简述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统计原则。答:(1)复式记账原则。就是说每一笔国际经济交往,都应在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借方和贷方同时反映,但所借贷的科目不一定相同。贷方项目主要包括:货物贸易出口、服务贸易收入、接受的无偿援助或捐赠、对外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等
31、;借方项目主要有:货物贸易进口、服务贸易支出、对外提供的无偿援助或捐赠、对外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等。(2)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计价原则。例如,加工贸易原材料进口按照进口实际价格记录,加工后成品出口按照出口商品的市场价格计算,不一定完全等于加工货物出口的收汇额。(3)以所有权转移为标准的记录时间原则。一般来说,货物和金融资产的交易,当他们不再是原来所有者帐上的资产而成为新所有者帐上的资产时,就应加以记录。(4)所有的记账一般要折合为同一种货币。记账货币可以是本国货币,也可以是其他国家的货币。(5)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每个项目的贷方减去借方,就是相应项目的差额。当贷方大于借方时,表明该项目是顺差,反之则是
32、逆差。五计算题(共40分)1某地区关于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如下:资料一:(1)该地区第一产业本期完成总产出为900亿元;(2)该地区第二产业中:工业部门本期完成成品价值1800亿元,其中自制设备价值100亿元;完成工业性作业价值100亿元,其中工业性作业过程中消耗材料和零件价值60亿元;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初为200亿元,期末为260亿元。建筑业完成总产出为1200亿元。(3)该地区第三产业中:本期贸易及餐饮业总产出300亿元,本期其它营利性服务部门营业收入500亿元,本期其他非营利性服务部门经常性业务支出530亿元,固定资产折旧为经常性业务支出的10%。资料二:下表为该地区本期编制的投入产出表第
33、一象限资料: 中间产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中间投入第一产业140530220第二产业300750250第三产业10030080资料三:已知上期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为222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2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20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为700亿元。要求:(1)计算各部门总产出、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2)计算各产业部门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并作简要说明。(3)计算第二产业消耗第一产业的直接消耗系数,说明直接消耗系数的含义。(20分)解:第一产业总投入=第一产业总产出=250x11 =250 x 0.24=60 x21=250 x 0.32=80 x31=250 x 0.
34、04=10第一产业增加值=250-(60+80+10)=100120/X2=0.03 X2=400第二产业总投入=第二产业总产出=400x12=400 x 0.20=80 x32=400 x 0.05=20第二产业增加值=400-(80+120+20)=18090/X3=1-(0.10+0.10+0.05) X3=120第三产业总投入=第三产业总产出=120x13=120 x 0.10=12 x23=120 x 0.10=12 x33=120 x 0.05=6第一产业最终使用=250-(60+80+12)=98第二产业最终使用=400-(80+120+12)=188第三产业最终使用=120-(
35、10+20+6)=84社会总产出=250+400+120=770 国内生产总值=100+180+90=3702已知某地区非金融企业部门增加值总计680亿元,支付劳动报酬256亿元,上缴生产税85亿元,从政府获得生产补贴6亿元,支付银行利息等财产收入42亿元,获得国债利息、红利和等财产收收入38亿元,用于职工生活困难补助支出7亿元,支援灾区捐款3亿元,上缴所得税43亿元。试根据所给资料计算该地区非金融企业部门的总营业盈余、原始收入总额和可支配总收入,并编制有关的收入分配账户。(本小题10分)解:总营业盈余=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 =680-256-(85-6)=345(亿元)原始收入总额
36、=总营业盈余+财产净收入=345+(38-42)=341(亿元)可支配总收入=原始收入总额+经常转移收入净额=341+(0-7-3-43)=288(亿元)收入形成帐户 单位:亿元使 用来 源劳动者报酬 256总增加值 680生产税净额 79总营业盈余 345合计 680合计 680原始收入分配帐户 单位:亿元使 用来 源财产收入 42总营业盈余 345原始收入总额 341财产收入 38合计 383合计 383收入再分配帐户 单位:亿元使 用来 源经常转移 53原始收入总额 341 所得税 43 补助 7 捐款 3可支配收入 288合计 341合计 3413某企业1999年有关资本形成统计资料如
37、下:(1)可支配总收入801万元; (2)固定资产消耗530.1万元;(3)缴纳资本税44.6万元; (4)接受捐赠81.9万元我;(5)其他资本出让40万元; (6)用于购买生产设备资金814.5万元;(7)年初库存32万元; (8)年末库存17.6万元。要求:根据以上资料计算该企业当期资本形成总额,并编制资本账户。(本小题10分)解: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库存增加+贵重物品净获得=84.5+(17.6-32)+0=800.1(万元)资本账户 单位:万元使 用来 源资本形成总额 800.1总储蓄 801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814.5固定资本消耗 530.1库存增加 -14.4净储蓄
38、270.9贵重物品净获得 0应收资本转移 81.9固定资本消耗 530.1应付资本转移 84.6土地及其他非生产资产净购买 0净贷出(+)净借入(-) -1.8合计 268.2合计 268.2综合练习(二)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1、C 2 B 3 A 4 D 5 A 6 C 7 C 8 C 9 D 10 D 11 A 12 B 13 B 14 A15 B 16 A二、多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五个选项中,有二个或二个以上是正确的,请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每题2分,共14分)1 ABCD 2 CD 3 ABC 4 ABC 5 CD 6 ABC 7 CDE 三名词解释(每小
39、题3分,共12分)1、增加值:是指一个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使用的转移价值。它是反映微观生产单位生产成果的重要统计指标,是为宏观经济核算提供基础数据的重要内容。2、收入分配:可以从一个年度、季度或月度上来理解,它是一个具体时期生产活动创造形成的价值,分配给社会各方面形成的所有收入和支出的过程和内容。收入分配包括两个阶段:一是收入初次分配,分配结果形成各部门的初次分配收入;二是收入再分配,结果形成各部门的可支配收入。3、金融资产:是经济资产的组成部分,是以金融债权(如通货、存款、贷款等)、货币黄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配的特别提款权、公司股票等形式存在的资产。金融资产是由各机构单位及国外之间的各种金融交易累积形成的。4、社会劳动者:社会劳动者是社会劳动力资源中实际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口,是社会劳动力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18分)1 国民经济核算的目的是什么?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