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影响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反映的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对孩子的影响,对我的感触很大,首先文章是这样的:人们常说:“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其实,在目前这种应试教育的氛围中,分数又何尝不是教师的命根呢?教师的职称、奖金,甚至饭碗哪项能离开学生的分数。学生分数成为衡量教师工作的唯一标准,书面考试对于知识和技能之外的“品德、心灵、价值观。”可以说是无能为力。所以导致教师在对学生评价时,其天平也偏向于成绩而忽视品德等人文因素。好学生就是成绩好的学生,就成为教师的宠儿。导致许多学生在社会价值、社会伦理、生态环境等问题上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合作意识缺失。 这就是我们现在教育的现状,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总
2、是关注孩子的成绩,家长不也是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很敏感,只要孩子成绩好就会对孩子在校的表现很放心,其实成绩只是孩子成长生活的一部分,并不是孩子的全部,我们班就有一个孩子学习成绩很好,但是就是对待同学和老师的态度不是很好,这个孩子太骄傲,根本不把别的同学放在眼里,对待老师也不是很尊重,一种目空一切的学习态势,老师批评严厉了就眼睛一拧,很不服气的样子。平时上课也不是很遵守纪律。纵然学习成绩很好,但是我总感觉这个孩子在品德与生活伦理方面缺失了很多。我们中国自古就是文明古国,一些礼仪道德对于孩子来说还是有必要教育的,一些家长往往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很多文明礼貌生活伦理以及与别人合作的教育,致使现
3、在的孩子对生活都很冷漠,对于生活困苦,在身边遇到不幸的人,总是以一种很冷淡的态势对待,比如:班级里有一个孩子呕吐,这个孩子痛苦地在地上哇哇叫,班级里的孩子一闻到这样难闻的酸味,一个个都用手捂住鼻子,对这个有病的孩子根本不闻不问。老师强迫一个孩子到操场上给这个孩子扫点土垫一垫,有个孩子才极不情愿的拿起扫帚到操场上去。也没有孩子拍拍这个孩子的后背,更不要说给这个孩子倒点水让这个孩子漱漱口了。这就是我们教育出的孩子,怎不令人深思呢?看来我们对孩子的品德教育真的是忽略了很多,孩子缺少了原有的善良和爱心。可能有的孩子也很善良也很富有同情心,但就是不会照顾别人,只知道被人照顾,孩子对于基本生活技能的缺失了
4、?不值得我们家长们深思吗?还有这一段老师的评价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偏颇的评价引发的后果:爱迪生曾因学习成绩不良被拒之门外,巴顿将军曾认为是学习无能者;牛顿曾被认为是成绩不好的学生;拿破仑读小学时教师和家长认为没出息;英国首相梅杰16岁辍学,高中没有毕业;波兰前总统瓦文萨只有小学文化 这些是学生的错误还是评价的悲哀。 看到这些老师对孩子偏颇的评价造成的后果怎不令我们汗颜呢?可能在我们的班级里就有这样的学习,一个很有潜力的未来的爱迪生就被我们粗暴的评价扼杀在摇篮里,所以我们对于孩子的评价要全面。不要一偏盖全,更不要一点带面,不要抓住孩子的一丁点错误就对这个孩子下达很偏激的评价,如果一个孩子一直生活在
5、批评的环境里怎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呢?有的老师对于成绩很差的学生总是用一种有色的眼睛来看待,比如:班级里一个好学生和一个成绩很差、平时很调皮的学生发生了矛盾,那么受批评最多的就是这个差学生,这就是老师思维的定势。虽说我们老师也是人,也有常人的七情六欲,也会感情用事。但是我们肩负着祖国未来儿童的教育责任,我们有的时候就要像法官一样对待孩子一视同仁,对待一些事件一定要客观,不要只凭自己的感觉来办事,要保护孩子幼小的心灵,千万不要冤枉了孩子。引发的思考: 当前分数至上的社会氛围极大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出来的那些大脑袋小身子的人,也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知识经济时代最鲜明的特征是个性化,要发展个性就必须承认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必须改变以往以分数为唯一依据的评价标准,要为学生的未来着想,不仅要从智育,还要从德育、体育、美育,人格健全出来,真正让学校素质教育的目的落实实处,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全人格。 让我们改变自身,给孩子更多的微笑,更多的宽容,更多的赞赏,更多的鼓励,更多的理解,更多的关怀。如果我们做到了,我们会发现,孩子们变得自信了,表现出责任感;孩子们变得自尊了,不再故意捣乱;孩子们变得宽容了,师生、生生关系更加和谐;孩子们学习更加积极更加努力。这些是每一所学校,每个教师都可以做到的,同时也肯定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