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感悟郑德荣先进事迹体会20篇 文秘网是专业的范文写作网站,每日更新大量热点文章。同时,我们有一支专业的写作团队,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原创文章定制服务。如果下面的范文没有合适的,您可以通过企业qq:4000121855或者写作电话:400-012-1855联系我们,我们将为您提供最优质的一对一服务。 【一】 小时候,常常傻傻的问妈妈,人活着几十年的时光,除去吃饭睡觉,所剩时日已经不是那么多,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不选择安逸,而去奋斗呢。他们为什么选择那样呢。老妈说,等你长大就明白了。 长大后,果然没弄明白。工作后,接触人和事多了,开始慢慢明白何为理想,何为信仰,喜欢看别人为了理想、信仰默默付出的样子
2、,看他们殚心竭虑,看他们无悔付出。儿时的疑问,也慢慢有了答案。人都是会死的,生命是有限的,虽然长度不等,但总有一日我们都将化为尘土,在此之前,我们应该如何度过才是最重要的。人与人成长的差异,造就了不同的需求,也变化出千万种信仰,人所求不同,所爱不同,自然也就有不同的作为。找到自己的信仰,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事。 “人生的最大欣慰和快乐,一是科研成果给人以启迪,服务于社会;二是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郑德荣教授看来,著书撰文和培养青年学生教师,都是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 郑德荣教授找到了信仰并为之奋斗一生,无论外界如何评价他,我想他都是不在意的,因为他已经找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他的生命
3、虽然结束了,但他所研究的知识却不会随之埋于地下,他的成就必然会在死后继续影响和激励后人,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生命被拓宽了。 学无老幼,达者为先,任何时候,开始寻找都不会迟,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信仰,并坚守它,这样即便孤身一人,也不会感到孤独。生命因理想而绽放,因信仰而闪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不再孤独。 【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用这句充满豪迈斗志的名言来赞美“红色理论家”郑德荣老前辈是恰如其分。岁,在别人选择颐养天年之时,他,开启自己新的人生,用苍老之躯绽放出更加炽烈的光和热,带给我们精神和力量。 郑德荣老前辈高擎信仰之炬,把一生都献给了党。他是一个忠诚而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将一生
4、的心血都倾注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研究,把对传播中国共产党的信仰践行到了生命的尽头。年,郑德荣出生于XX省延XX县区龙井村。年作为一名大学生毅然投奔XX县区,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和党的教育。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院历史系的他留校在中国革命史教研室任助教。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年的对信仰的探索、追求、传播征程。年里,他出版专著部,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培养博士生名。仅仅是岁到岁这年间,他就出版了部学术专著,发表多篇论文。他教给学生学术,更传给学生信仰。他教育学生,作为一名党史工作者,要永远站在党的立场上,要有为党工作的意识。他的学生也牢记他的叮嘱。 如今,郑老虽去,但他的精神如熊熊燃烧的火炬,模范榜样激励
5、着我们,在指引着我们。也正是身边千万个“郑老”榜样,汇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激发着新青年扛起历史使命,以前所未有的激情和信心投身于这场伟大的时代变革中,用奋斗的青春去践行理想和信念,红色信仰传领航我们实现中国梦想。 【三】 斯人已去,但其精神长存。郑德荣教授走了,他留下的不只是宝贵的真理和知识,更有不竭的精神财富。 他是全国著名的中共党史学家、毛泽东思想研究专家、我国中共党史学科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XX省优秀共产党员,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 时作为一名守卫真理的“红色理论家”,他坚定地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把一生都献给了研究和宣传
6、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事业。面对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诉求,他笔耕不辍,始终以过人的政治胆识、巨大的理论勇气去回应质疑,坚持用真理作为前行的坐标; 作为一名勤奋创新的学者,他是中共党史学科的一面旗帜,他把创新作为学术研究的不懈追求,潜心探索,精益求精。在67年的学术生涯中,他出版学术著作4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多项研究成果填补了学术空白,在海内外学术界享有崇高声望; 作为一名默默耕耘的园丁,他坚守在教学一线,为人师表,甘当人梯,把自己的所思、所学、所想、所研、所得传授给每一个学生。1986年从领导岗位退下来之后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33年来,他培养了49名博士生,培养的学生中多人成为中共
7、党史学科和毛泽东思想研究领域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成为社会各界领军人才; 作为一名品格高尚的世纪老人,他把“理想、勤奋、毅力、进取”作为座右铭,将信仰信念融入人生追求、学术研究以及教书育人中,生命不息、奋斗不止。x岁之后,他仍然坚持学术创新,将研究方向拓展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上来,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理论成果。 “在马言马、懂马信马、传马护马”。细数郑德荣的一生,他用毕生的实践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伟大,彰显了一名马克思主义者的高尚情操。 【四】 “生命的意义在于奋斗,通过努力奋斗,你要能给他什么意义,他就有什么。”有这样一位老人,他用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真谛,用实践证明了生命的无限
8、可能。他老而弥坚、勤奋求索,将一生献给了伟大的事业,一生追求真理无怨无悔。他,忠诚了一辈子、奉献了一辈子、坚守了一辈子、奋斗了一辈子。他,就是著名中共党史学家、“全国优秀教师”郑德荣。 他是一名为信仰立心的合格党员,以理想为坐标,用一生践行对党忠诚的铮铮誓言。他一生始终高举旗帜跟党走,坚持党和国家的需要就是自己的学术选择,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对党的事业充满无限忠诚,从未因现实的复杂而放弃梦想,从未因理想的遥远而放弃追求。他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党和国家,他坚守党史研究这份事业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的胸膛始终跳动着一颗为祖国奉献的赤子之心。 他是一位为学术立命的资深教授,以勤奋为基石,用一生探索
9、学术的无穷奥秘。他构建了融精神、态度、方法于一体的独特的治学理念;他的多项研究成果填补了学术空白,匡正了传统学术观点;他的学术成就开拓了党史学科的研究领域,奠定了党史学科的理论基础。 他始终把个人融入时代、把研究融入生命,视学问为事业,视学术为生命,干顶天立地事,做举旗亮剑人,用实际行动履行他“在马言马、懂马信马、传马护马”的诺言,殚精竭虑,矢志不渝,潜心探索,精益求精。他是中共党史学科的一面旗帜。 他是一名为学生立标的大爱老师,以毅力为保证,用一生坚守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博士生开班第一课是要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生的成长成才,青出于蓝胜于蓝是他人生快慰的两件事之一;
10、“要尽职尽责地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他将教书育人融入生活,既是严师又是慈父,既为“经师”更为“人师”,传道授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他“明师道、铸师魂、讲师德、怀师爱”,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为国家培育出一批批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国尽职、为民造福的学生,摘得桃李满天下。 他是一位为党史立说的有为学者,以进取为桥梁,用一生诠释生命不息的可贵精神。退休30多年培养博士生49人,出版专著4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住院期间仍在病榻上反复修改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理论研讨会的入选论文;临终前两天还在听取学生学习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心得体会。 老骥伏枥,耄耋
11、勃发;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这两句话的内涵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阐释,我们看到了一位学术工作者的奋进之姿,为了他的事业,为了他的真理执着追求、辛勤耕耘、孜孜不倦,他把有限的生命活出了无限的可能。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虽然郑德荣同志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是他为后人留下的宝贵理论财富和精神财富,将凝聚成一股磅礴的力量,不断鼓舞和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续写新篇章。 【五】 在党的97岁华诞到来之际,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追授郑德荣等7名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决定。(6月29日人民网) 郑德荣,一位92岁的老人,2018年5月3日,这位毕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
12、究、为国家、社会作出了卓越贡献的“红色理论家”永远离开了我们。他的一生留给我们太多太多,伟大的研究、坚定的信仰、执着的梦想、严谨的教学。每当有人问起是什么原因让他毕生求索、沉浸于党史研究工作中的时候,郑德荣回答:“工作需要,就是我的志向。做什么爱什么,干什么学什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个人利益服从党和国家利益,是铭刻在心的信条。”不忘初心,白首不渝,正因为有这样的信念和坚持,郑德荣教授成为新征程上的一棵“常青树”,激励着8x0多万党员昂扬奋进。 “信仰”是树的沃土。“一开始接触马克思列宁主义,我就坚信不疑了。我一定要站在真理这一边。”对真理的渴求,让郑德荣坚定了自己的信仰。这种信仰的力量让27
13、岁的郑德荣坚定不移的成为中共党史的研究者。这种信仰的力量让本应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郑德荣以60岁作为人生新的起点,培育后学、资政育人、创新治学,在人生的后半程一次又一次勇攀学术高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他的学生每次到他家中,他都在书房读书,他家桌子上、书架上,甚至床上,到处都是书。即使在大年三十晚上也要到教研室看书写作。他就是这样,几十年如一日,深深扎根在红色理论的肥沃土壤里,奋力成长。 “创新”是树的灵魂。郑德荣教授把创新作为学术研究的不懈追求,潜心探索、精益求精。为了掌握学术动态,他坚持阅读大量的学术期刊和报纸文献,而且还记读书笔记,学习成为了郑德荣教授的日常生活习惯,而这
14、习惯贯穿了他一生的教研生涯。郑德荣教授“想法”很多,有一段时间,郑德荣教授经常向从事医学研究的老邻居探讨人体脉络,后来才知道,原来他问这个是要与他的研究对接。他说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在这种孜孜不倦的探索中,这棵“常青树”拥有了最强大的灵魂,永远不被困难阻挡。 “担当”和“责任”是滋养树的水和光。郑德荣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不放弃任何一次传扬红色理论的机会,他讲学的足迹遍及半个中国,即使是基层单位的邀请,他也从不拒绝。学生劝他,这么小的单位就不要去了吧。可他却说,这是责任,是我们的专业可以发挥作用的时候,怎么能推脱
15、呢。2008年,他的学生与郑德荣合作给光明日报撰写了一篇论文,尽管文章不到3000字,但郑德荣却不厌其烦地修改了十几稿。2018年,即使饱受病痛折磨,即使吸着氧气,也要坚持自己修改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论文,在他生命的最后时期,学生帮他念文章,他边听边提意见也成为了常态。这样严谨的态度,执着的坚持,为这棵常青树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更将一种永恒的信念播撒到千千万万的共产党员心中。 生命是有限的,但郑德荣教授的学术光辉却生生不息。这棵始终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信仰光芒的“常青树”与新征程中的我们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在我们艰难跋涉时,它始终坚定的耸立在前方,引领求索的我们笃定前行。 【六】
16、郑德荣老师病逝了,没有完成他和学生一起庆祝党的百年诞辰的愿望,不失有一点点遗憾,但他的学生们,带着他的意愿,继续他的事业,薪火相传,在各自的岗位上工作,因为他给他们做了一个表率。 结合现在新闻报道上某某老师让学生上他的辅导班,某某高校老师学术造假等这样的负面新闻,郑老师一生为教育事业的行为足以让他们无地自容。为学术立命,为学生立标,不管从哪一方面来讲,他都做到了。在学术上的严谨不苟,开创多个领域的空白,诸多学术著作作为高校教材出现等,足以说明老师是一个学术上认真的人,勤恳的人,创新的人,务实的人。现在高校学术造假的现象屡见不鲜,学校老师追名逐利,他们就是缺少像郑老师那样的学术认真的态度和做事务
17、实的精神。看到郑老师让我想起钟扬老师,钟扬老师身上的品质和精神和郑德荣老师是一样的,他们都在自己的领域有所建树,在为人师表方面是为榜样,在工作时认真勤恳务实,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应该让我们继承和发扬广大。 百年此身命,x栽育人,郑老师和钟扬老师都把一生奉献给教育事业,奉献给学术研究,我们现在得老师应该学习他们教书育人那难能可贵的精神和认真勤恳的态度。 【七】 郑德荣同志,他不但是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也是全国著名中共党史学家、毛泽东思想研究专家,还是我国中共党史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更是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典型代表。 学习郑德荣同志,就是
18、要学习他一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笃定和执着。伟大的民族需要伟大的信仰,更需要伟大的实践。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始终牢记入党誓词,也用一生践行了入党誓词。郑德荣同志一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共党史、毛泽东思想、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研究工作,为国家、社会作出了卓越贡献。可以说,他是一名“红色理论家”,更是一名“红色实践家”。 学习郑德荣同志,就是要学习他不断开拓创新的激情和干劲。作为中共党史学科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始终把个人融入时代、把研究融入生命,视学问为事业,视学术为生命,x多岁高龄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把学术创新作为不懈追求,潜心探索、精益求精,多项研究成果填补
19、学术空白,以高深的学术造诣、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卓越的学术成就,成为中共党史研究的一面旗帜。这是当前,我们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把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要的精神,是我们所有人学习的榜样。他的开拓创新、他的干劲、他的激情,是可供我们复制、推广的标杆示范。 学习郑德荣同志,就是要学习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奉献精神和始终如一的坚守。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糜不有初、鲜克有终。郑德荣同志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一名合格共产党员应有、应该坚守的初心,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个可以从他从教67年的历程中,可见一斑。67年,比一个甲子还长的岁月,但是他对党、对事业的无限忠
20、诚从来没有改变过,不因理想遥远而忘记初心,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甘当人梯、淡泊名利,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个学生身上,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研所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每一个学生,为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殚精竭虑、矢志不渝,贡献了毕生精力。 作为党员干部,我们更要时刻不忘自己党员的身份,践行群众路线,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进,用毕生精力践行一名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 【八】 一个93岁的老人,一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共党史、毛泽东思想、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研究工作,为国家为社会作出了卓越贡献。作为一名守卫真理的“红色理论家”,他坚定地
21、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把一生都献给了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事业;作为一名勤奋创新的学者,他是中共党史学科的一面旗帜,他把创新作为学术研究的不懈追求,潜心探索,精益求精;作为一名默默耕耘的园丁,他坚守在教学一线,为人师表,甘当人梯,把自己的所思、所学、所想、所研、所得传授给每一个学生。他就是郑德荣,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名字,但每一个听过他故事、读过他生平的人,无不因郑德荣这个名字潸然泪下。 1926年,郑德荣出生于吉林延边,那正是列强入侵、战乱四起的年代。目睹了日本人的残暴统治,这让郑德荣体会到了亡国奴的耻辱和痛苦,一颗年轻的心灵总在拷问自我:“到底怎样才能救积贫积弱的中国。”在东北大学,年轻的
22、郑德荣接触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接触到了共产党的理论,他就牢牢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细数郑德荣的一生,他用毕生的实践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伟大,彰显了一名马克思主义者的高尚情操。斯人已去,他留下的不只是宝贵的真理和知识,更有不竭的精神财富。 学郑德荣精神,做爱岗敬业的标杆。他鞠躬尽瘁,忠于职守。“人生的最大欣慰和快乐,一是科研成果给人以启迪,服务于社会;二是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郑德荣看来,著书撰文和培养青年学生教师,都是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乐以终身治学科研,悦以毕生授业解惑”就是郑德荣为工作、为祖国事业奉献一生的真是写照,也正是有了他这种拼搏精神,“中国梦”而不断加速。因此,我们无论是党
23、员领导干部还是一名普通的工作者,都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立足本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争做爱岗敬业的新标杆。 学郑德荣精神,做甘于奉献的标杆。“生命的意义在于奋斗,通过努力奋斗,你要能给他什么意义,他就有什么”郑德荣以身体力行的实践诠释了生命意义的更多可能。他夜以继日、忘我工作,成为众人眼中的“拼命三郎”,直至生命最后一息。很多曾与郑德荣共事过的老师还清楚地记得郑德荣60岁时给自己立下的“宏愿”:“我退下来后,要用10年时间,也就是到我70岁的时候,培养出10个博士,出版10部专著。”弹指一挥间,30多年过去了,郑德荣已经超额完成了这些当年看似不可能的“规划”。培养博士生的数量是计划数
24、的5倍,出版专著的数量是计划数的4倍,此外还发表了200余篇学术论文。仅仅是在80岁到x岁的10年间,郑德荣的个人专著就达5部之多,而且还承担国家项目3项,发表论文70余篇。老而好学,耄耋勃发,年岁的增长非但没有让郑德荣的学术科研节奏放缓,反而是“大弦嘈嘈如急雨”“大珠小珠落玉盘”,新见迭出,成就斐然。 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广其学而坚其守,存一息而不堕志。郑德荣信念坚定,追求执着,学识广博,治学严谨,为人谦逊,人格高尚,把个人融入时代,把研究融入生命,把创新融入学术,锲而不舍,驰而不息。这就是一个学者的一生,这就是一名党员的追求,这就是一种精神的光芒。 【九】 2018年5月3日,中
25、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全国著名中共党史学家、毛泽东思想研究专家,我国中共党史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郑德荣同志因病逝世,享年92岁。 从1x2年直至逝世,郑德荣同志一生致力于中共党史、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诸多领域的教学和研究。这位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优秀共产党员,从未因现实的复杂而放弃梦想,从未因理想的遥远而放弃追求,毕生“在马言马、懂马信马、传马护马”,真正做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是党性原则与科学追求相结合的光辉典
26、范,被誉为“红色理论家”。 这位“红色理论家”的一生,始终高举旗帜跟党走,坚持党和国家的需要就是自己的学术选择。20世纪50年代,郑德荣同志出版第一部学术著作中国共产党是怎样诞生的;60年代,发表第一篇学术文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70年代,在全国首批招收三年制中共党史专业研究生;80年代,在全国首批招收中共党史专业博士生,并直面一些人对毛泽东思想的怀疑甚至否定,以卓越的政治胆识、巨大的理论勇气牵头成立了毛泽东思想研究所,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发展史的科学体系,回应质疑,正确引导社会思潮;x年代,与时俱进,科学思辨,深刻阐释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年届九旬,信念弥坚,将研究方向拓
27、展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连续发表了关于习近平的中国传统文化观、“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理论特征等内容的10余篇高水平论文。此外,从中国共产党建党60周年纪念活动开始,每逢建党重大纪念活动,从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开始,每逢毛泽东诞辰重大纪念活动,以及有关邓小平、陈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大纪念活动,郑德荣同志均著文参会,正面发声。作为一名党的理论家,郑德荣同志的学术事业始终与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密切相关,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紧密相连,与宣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高度一致。 “在马言马、懂马信马、传马护马”是郑德荣学术生命的真实写照,每名党员干部都应发扬这种“安
28、专迷”的精神,用毕生精力做好每一件事,以无愧于人民,无于党的事业。 【十】 2018年5月3日,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全国著名中共党史学家、毛泽东思想研究专家,我国中共党史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郑德荣同志因病逝世,享年92岁。 从1x2年直至逝世,郑德荣同志一生致力于中共党史、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诸多领域的教学和研究。这位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优秀共产党员,从未因现实的复杂而放弃梦想,从未因理想的遥远而放弃追求,毕生“在马言马、懂马信
29、马、传马护马”,真正做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是党性原则与科学追求相结合的光辉典范,被誉为“红色理论家”。 这位“红色理论家”的一生,始终高举旗帜跟党走,坚持党和国家的需要就是自己的学术选择。20世纪50年代,郑德荣同志出版第一部学术著作中国共产党是怎样诞生的;60年代,发表第一篇学术文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70年代,在全国首批招收三年制中共党史专业研究生;80年代,在全国首批招收中共党史专业博士生,并直面一些人对毛泽东思想的怀疑甚至否定,以卓越的政治胆识、巨大的理论勇气牵头成立了毛泽东思想研究所,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发展史的科学体系,回应质疑,正确引导社会思潮;x年代,与时俱进
30、,科学思辨,深刻阐释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年届九旬,信念弥坚,将研究方向拓展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连续发表了关于习近平的中国传统文化观、“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理论特征等内容的10余篇高水平论文。此外,从中国共产党建党60周年纪念活动开始,每逢建党重大纪念活动,从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开始,每逢毛泽东诞辰重大纪念活动,以及有关邓小平、陈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大纪念活动,郑德荣同志均著文参会,正面发声。作为一名党的理论家,郑德荣同志的学术事业始终与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密切相关,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紧密相连,与宣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高
31、度一致。 “在马言马、懂马信马、传马护马”是郑德荣学术生命的真实写照,每名党员干部都应发扬这种“安专迷”的精神,用毕生精力做好每一件事,以无愧于人民,无于党的事业。 【十一】 “十年磨一剑,梅花自然香”,郑德荣先生把一生都献给了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一辈子辛勤耕耘,一辈子的艰苦奋斗,对学术的研究,对专业的打磨,对学生孜孜不倦的教导,这种勇于追求理想信念,不断上下求索的探索精神,正是我辈党建工作人员应该砺精秣马,为之追求,为之奋斗终身的红色精神吗。 郑老师始终坚定地坚持共产主义信仰,始终坚定不移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并且具有坚定的政治定力,从研马,懂马,传马,护马,对马克思主义的不断探索,
32、不断求真,使之与中国国情的结合,又相互呼应,是一名红色真理的真正的斗士和守卫者。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生最大的欣慰和快乐,一是研究成果给人启示,服务与社会,二是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老师从教67年,研究马克思67年,甚至再临终前的半个月,依然在病榻上,坚持为学生修改文稿,这一幕让我们清楚地看到郑老师对学术严谨的追求和精益求精的态度。 郑老师是第一个提出毛泽东是马克思中国化的奠基人,他主编的毛泽东思想史稿,是该领域最早的专著,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一书被教育部推荐为改革开放后全国首部文科通用教材,这个教材再版多次,印刷十几次。发行量突破百万。 桃李满天下,郑老师先后培养了49名博士,多位成为中共党
33、史,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领域专家,为国培养了大批高端人才。 十年磨一剑,梅花自然香,不为梅花香,只为郑德荣。 【十二】 他是中共党史学科的一面旗帜,把创新作为学术研究的不懈追求,潜心探索、精益求精。 为了掌握学术动态,郑德荣教授坚持阅读大量的学术期刊和报纸文献,而且还记读书笔记。学习成为了郑德荣的日常生活习惯,而这习惯贯穿了郑德荣一生的教研生涯。 只有掌握更多的知识才能创新。郑德荣教授致力于中共党史、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诸多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研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学术思想与观点。撰写出多部填补学术空白的著作。国内研究毛泽东思想最早的一部专著毛泽
34、东思想史稿,就是郑德荣与黄景芳、陈一华合著的,这部书是系统研究毛泽东思想的第一部专著,在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具有开拓性地位,修订本被中共中央办公厅确定为中央政治局委员理论学习的配发教材。东北师范大学的中共党史博士点是全国高校最早的3个中的一个,郑德荣是这个博士点的奠基人。他的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书影响也颇为深远:首次提出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奠基人;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的真谛在于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渊源来自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两方面。郑德荣的毛泽东思想概论是最早一部创立概论体系的著作,至x年9月已印刷13次。郑德荣一生出版学术著作40余部,撰写、主编的著作在国家图书
35、馆藏30余种,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也均有藏书。 改革开放以来,每当课程改革的关键时期,郑德荣都不遗余力地提出富有创建的重要意见。他曾先后主编教材4部,所编教材层次多、档次高、发行量大。郑德荣的中国革命史教科书是供全国高师院校专用的教材;中共党史教程是卫星广播教材,荣获XX省课程改革与教学建设优秀成果奖;国共政权十年对峙史是国家教委“七五”文科教科书编选计划项目,是高等教育出版社面向全国征订的教材。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被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推荐为全国文科通用教材,再版5次,发行量达百余万册。 在学术论文中,郑德荣匡正了传统学术观点,有些还开拓新领域或提出了独到见解。他的学术研究主要是围绕毛
36、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中国革命若干问题等多个方面展开。他在学术界首次明确提出,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旗手和奠基人,是毛泽东率先吹响了“反对本本主义”号角,向全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树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风,并在实践上开辟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树立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他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特别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部署、“五大发展”理念和“中华民族伟大复
37、兴中国梦”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下,开辟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尽管早已成就卓越,尽管年事已高,然而郑德荣却从未停止过学术创新的脚步。x年,建党x周年,郑德荣85岁,这一年他发表学术论文多达13篇;x年,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92岁的郑德荣又申报了十九大专项重大课题;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93岁高龄的郑德荣带病准备了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主要成果和宝贵经验”的纪念文章,并入选“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理论研讨会”。郑德荣的学生刘世华说:“不仅是带病准备论文,就在病逝前不久
38、,老师还在医院里,拔掉吸氧管,听学生给他读这篇论文,边听边提修改意见。” “乐以终身治学科研,悦以毕生授业解惑” 他毕生明师道、铸师魂、讲师德、怀师爱,用真情、真心、真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的学生 作为东北师大党史学科学术带头人,郑德荣潜心育人,使东北师大党史专业形成了一支力量较强、结构较为合理的梯队,承担了多层次的繁重教学任务和一些重点项目的科研任务,被学校确定为重点学科,成为教育部培养高校党史、革命史教师的基地。由他主持的在原毛泽东思想研究室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是以中共党史学位点为依托,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系所结合的科研机构,也是全国高校成
39、立最早、坚持时间最长、有较大影响力的毛泽东思想研究机构之一。在19x年国家教委组织委属院校147个研究机构评估,毛泽东思想研究所名列第一。 “人生的最大欣慰和快乐,一是科研成果给人以启迪,服务于社会;二是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郑德荣看来,著书撰文和培养青年学生教师,都是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 郑德荣致力于培养研究生独立的科研能力。他引导研究生掌握前沿、吸收新成果、开阔视野、活跃学术思想,培养鉴别评析学术成果能力;引导学生阅读文献,扎根于第一手资料,打好坚实的专业基础。 现在已经成长为教授的姜淑兰,对导师郑德荣的治学严谨记忆犹新。2008年,她与导师合作给光明日报撰写了一篇论文,尽管文章不到3
40、000字,但郑德荣却不厌其烦地修改了十几稿;郑德荣的学生、博士生导师高地仍然记得每次同学们和老师聚会,他都会把自己一年来发表的论文带给大家看,往往有十几篇之多。看到高龄的老师还在勤耕不辍,同学们都不敢稍有懈怠。 郑德荣不仅对研究生的培养高标准、严要求,对自己的教学更是一丝不苟。由于学识丰富,他的教学善于联想和富有启发性,上课脱稿讲授,使课堂生动深透,充满了思想和新意。他还独创了“提示、讨论、小结、作业”四段授课法,使博士生处于课前独立准备、课上独立思考、课后独立钻研的良性循环之中,培养了博士生独立思考能力;他实行“读书、思考、讨论、答疑、交流”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多思考、多提问,锻炼学生
41、的思维能力和多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 郑德荣尤其关心学生们在政治上的成长,他努力结合专业提高学生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洞察力,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郑德荣常说:“人必须以德为帅,学党史的博士生更要培养马克思主义的党性原则和道德情操。”正是基于这门学科的特殊性和极端重要性,郑德荣把立德树人贯穿于培养博士生的全过程,教育理念始终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同向同行。在每届学生的第一堂课,郑德荣都不会讲授专业知识,而是进行寓意深刻、阐述精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学生牢牢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毕业时,还反复叮嘱学生要认真对待工作,坚持正确的人生态度。郑德荣将爱国爱党的家国情怀和党性原则贯穿
42、学生培养的始终,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的学生。 郑德荣严师般的教导和慈父般的关怀赢得了学生们无限的信任和爱戴,也令学生们自觉地努力学习、成长成材。郑德荣60岁之后开始培养博士生,30年间培养了49名博士生,培养的学生中多人成为中共党史学科和毛泽东思想研究领域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成为社会各界领军人才。 由于教书育人业绩卓著,他获得XX省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省优秀教学成果奖等,19x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3年获国家教委颁发的曾宪梓奖,并被授予省优秀教师、省师德模范、省荣誉优秀专家等荣誉称号。 【十三】 93岁的全国著名中共党史学家、毛泽东思想研究专家,我国
43、中共党史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郑德荣,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他的离世是中共党史学界、思想理论界的重大损失,他的离世社会各界都通过不同的方式哀悼了这位老党员。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党员是我们组工干部学习的典范,他用他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使命、忠诚、担当”,为我们组工干部立起了一面明亮的镜子。 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使命。郑德荣走的时候没有留下任何有关家事的遗言,最后一个完整的词是“不忘初心”;x岁高龄的他在肾结石手术后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仍依旧奋斗在治学科研上;在他癌症末期,有关部门对他写的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论文提出一些修改意见,他仍坚持修改。他把
44、他老党员对党的信仰融入到他毕生的事业中,把他共产党人的使命融入到生活的点点滴滴。 他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用生命践行了共产党员的价值追求。郑德荣的一生奋战在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一线,更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76岁的他出版的国情道路现代化一书,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定的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百部重点图书之一。我们要学习郑德荣始终把党和国家的需要当作自己毕生追求,为共产主义的事业奋斗终生。 他勇于担当、忠于职守,创造出经得起人民检验的伟大功绩。60岁的老人在人们的眼中应该是颐养天年,但是我们的老党员郑德荣同志给自己立下“宏愿”:“退休后用十年的时间培养出10个博士,出版10部专著。”
45、到离世前,这些计划都翻倍的超额完成,此外还发表了200余篇学术论文。仅仅是在80岁到x岁的10年间,郑德荣的个人专著就达5部之多,而且还承担国家项目3项,发表论文70余篇。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这位老党员敢于创新、敢于突破,敢于担当的精神,这些精神激励我们组工干部勇于干事、敢于干事。 【十四】 从1x2年直至逝世,郑德荣同志一生致力于中共党史、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诸多领域的教学和研究。这位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优秀共产党员,从未因现实的复杂而放弃梦想,从未因理想的遥远而放弃追求,毕生“在马言马、懂马信马、传马护马”,
46、真正做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是党性原则与科学追求相结合的光辉典范,被誉为“红色理论家”。 新时代,需要新担当,新时代,需要新作为,新时代,更应铭记善作善为者。郑德荣他夜以继日、忘我工作,成为众人眼中的“拼命三郎”,直至生命最后一息。敢问,一位x岁高龄的思想家、理论家,仍然坚持在工作一线,孜孜不倦、夜以继日的工作,为祖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新时代人才,新时代的年轻人还有什么理由不奋斗、不拼搏、不努力呢。 新时代,需要好榜样,新时代,需要大力量。很多曾与郑德荣共事过的老师还清楚地记得郑德荣60岁时给自己立下的“宏愿”:“我退下来后,要用10年时间,也就是到我70岁的时候,培养出10
47、个博士,出版10部专著。”弹指一挥间,30多年过去了,郑德荣已经超额完成了这些当年看似不可能的“规划”。培养博士生的数量是计划数的5倍,出版专著的数量是计划数的4倍,此外还发表了200余篇学术论文。这需要坚如磐石的毅力、坚定执着的信仰信念、探索创新的学术精神、甘于奉献的大爱情怀、永久奋斗的高尚品格。这就是新时代需要的好榜样、大力量。 【十五】 郑德荣老先生病逝,一个毕生忠诚信奉和坚定实践马克思主义的优秀党员走了,留下了为人师表、大公无私的精神永垂不朽、更古长青,这种精神足以促使每个人去深入思考,思考我们与时代楷模之间的差距,思考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更具价值和意义,思考新时代下我们每个人身上担负着怎样的使命,这种精神在呼唤,唤醒我们以实际行动去践行、去传承,唯有传承才是对楷模、对真理的崇高致敬。 传承郑老先生牢记宗旨、忠诚于党的精神。郑老对儿子说出最后一句完整的话:“告诉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忘初心。”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依然坚守初心、心系马克思主义,他的一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共党史、毛泽东思想、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研究工作,这位“红色理论家”用坚持党性原则和科学追求而为国家和社会做出的贡献激励着我们传承,传承一名共产党人应该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