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方案 为认真贯彻省、市农村工作会议和农业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解决当前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些突出问题,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按照xx市农牧局2010年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方案的要求,在继续深入落实2009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实施方案任务的基础上,以当前问题多、隐患大的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为重点,进一步突出整治重点,强化整治措施,完善长效机制,努力确保全年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一、工作目标 在2009年工作的基础上再通过一年的努力,使农药、肥料监测合格率提高2个百分点,
2、禁用农药残留检出占不合格产品比例降低5个百分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协调合作机制、检打联动机制、风险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机制进一步完善,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实施范围进一步扩大,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监管能力。 二、工作重点 (一)解决当前突出问题 1.种植业产品专项整治 (1)具体目标。蔬菜、水果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达到99以上,禁用农药残留检出占不合格产品比例降低5个百分点,农药质量监测合格率提高2个百分点,假冒伪劣农药重大案件执法查处率达到100,农药生产企业100纳入监控范围,农药经销企业80纳入监控范围。 (2)主要任务。一是加强农药生产源头监管,会同工商等部门重点打击无证照生产
3、的黑窝点;二是加强农药质量市场监督抽查,依法查处违法违规生产经营单位;三是标准果园和标准蔬菜园开展农药残留监测;四是加强农药科学合理使用的宣传培训;五是加大对违法生产经营高毒农药行为的处罚力度;六是推进农药信用体系建设,将农药生产经营企业资格、消费者投诉以及质量监测结果,统一纳入企业诚信档案,及时曝光违规企业和产品。 此项整治由市农技中心负责。 2.农资打假专项治理 (1)具体目标。不发生因假劣农资引发的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农资打假重大案件执法查处率达到100,假劣农资投诉举报数继续下降,农药、肥料等农资监测合格率提高2个百分点,放心农资下乡进村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农资监管长效机制基本形成
4、,农资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 (2)主要任务。一是组织力量清查辖区内农资生产经营主体,并协调相关部门清理整顿资质条件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农资生产经营主体;二是强化农业行政许可事后监督,检查被许可人从事行政许可事项活动情况;三是加大农资市场监管力度,根据农业生产实际,突出重点农时、重点地区、重点市场、重点品种,有计划地开展各种专项行动;四是加强农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扩大监督抽查范围,依法及时公布监测结果;五是集中力量查处违法案件,积极鼓励执法单位办大案、办要案,完善大案要案奖励激励机制;六是大力推进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制定和完善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有实力信誉好的农资企业、农资专业合作组织等直接到乡村
5、设立经营网点,构建新型农资经营网络;七是建立农资生产经营信息管理平台和诚信档案,构建信用管理平台,实行分类监管;八是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农民群众质量意识、科学使用农资能力和识假辨假维权能力,提高农民规范化种植养殖技术水平。 此项整治由市农技中心、市种子管理站负责。 3.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质量安全专项治理 (1)具体目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防范和杜绝突发性重大质量安全事件发生;强化生产经营者的质量安全意识,提高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水平,实现获证单位生产过程有技术规范、质量标准、质量管理制度,以及与其对应的生产管理记录档案,执行率达到95%以上;增强获证单位使用标
6、志的积极性和规范性,确保90%以上的用标单位规范用标;全面提升认证工作质量、效率和水平,健全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监管长效机制。 (2)主要任务。一要加强内部管理,规范工作程序,梳理文件档案,切实做到认证管理“事前有制度、事中有记录,事后有文档,证后有监管”;二要进一步加大证后监管力度,完善产地动态监管、产品质量监测、包装标识管理、全程可追溯管理、应急预案等监管制度,逐步实现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监管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三要强化认证检查员职责,确保检查员在材料受理、材料报送、文件审核以及现场检查过程中行为规范;四要积极推行全程监管理念,全面监控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
7、,突出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记录、证书标志使用等整治要点,坚持产地环境监控与农产品生产档案管理相结合,规范投入品使用与开展生产技术服务相结合,包装标识管理与市场准入管理相结合,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与强化获证单位质量安全意识相结合,积极打造从田间到市场的安全链条,促使获证单位普遍做到“环境有监测、操作有规程、生产有记录”;五要深入开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质量监测,对生产基地、销售市场和加工车间(仓库)的认证农产品进行抽检,通过开展产品监测,及时发现产品质量突出问题,找准薄弱环节和工作切入点,建立健全以监测、分析、预警、防范、控制为主线的风险管理机制;六要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包装标识相
8、关法律法规宣传,深入开展认证标志检查,通过落实企业年检和标志市场检查制度,及时发现伪造、冒用、超范围使用标志等违法违规行为。针对检查中发现的及公众举报的违法违规用标行为,依法进行查处,切实维护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市场秩序。 此项整治由市农牧业局农业股、市农技中心负责。 (二)推进监管长效机制建设 1.完善协调合作机制 与卫生、公安、商务、工商、质检、食药等部门形成信息通报、联合执法等方面的制度和平台,完善农业行政部门内部农产品质量安全联席会议制度、信息通报制度和协调配合制度。与工商、质检、安监等部门建立农药监管协调配合机制。 2.完善检打联动机制 完善检打联动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程序
9、,开展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监督抽查,提高抽检工作效率,组织执法机构对抽检不合格产品依法进行查处。 3.完善风险预警机制 构建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信息平台,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上报和预警管理办法,适时召开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会议,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举报和调查制度。 4.完善应急处置机制 根据国务院修订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及时修订完善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预案,进一步明确属地管理责任。举办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管理培训班,逐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5.推进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制度 积极推进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工作,进一步落实农产
10、品生产记录、包装标识等制度,逐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建设。 三、总体安排 (一)工作部署阶段(2月1日2月底) 结合我市实际,研究制定我市2010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方案,各相关单位要认真按照方案要求,做到责任、人员和经费落实到位,扎扎实实开展好整治工作。 (二)集中整治阶段(3月1日10月底) 一是加强检验监测。各监管单位要进一步加大监测力度,扩大监测范围,增加监测频次,制定并组织实施农业投入品和主要农产品残留监控计划,重点开展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生产企业、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养殖场、饲料加工厂、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农业投入品的监测和监督抽查。二是加强查处曝光。要联合有关部门加大对
11、禁限用农药和禁用药物的清理检查力度,加强对农产品生产环节的检查,针对执法检查和监督抽查中发现的问题,依法进行查处,集中曝光一批违法违规企业。三是加强督导整改。强化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工作的督导检查,对于监督抽查和执法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督促相关单位或个人及时进行整改,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实效。四是加强制度建设。引导农资经营企业,建立进货查验、进销货台账、质量安全承诺等制度,指导规模种植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生产企业,完善种植生产记录等制度,大力推进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工作。五是加强指导服务。大力宣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禁限用农药危害,加大培训力度,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特点,指导生产者科学、
12、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 (三)验收总结阶段(11月12月) 根据xx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和市食品安全委员会食品安全整治工作的统一安排进行总结验收,我局将按照市上和xx市农牧局的统一安排,对20092010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活动进行检查验收和全面总结。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农牧业局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机构和职责分工仍按照2009年整治方案的要求执行,整治工作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的有关工作,统一部署有关重大行动。各监管单位要认真总结去年整治工作,继续抓好国务院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方案、农业部、省农牧厅以及xx市农牧局整治方案的落实,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和本方
13、案,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目标和任务,进一步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要按计划、分阶段对本单位开展整治工作的情况进行自查,定期开展评估考核活动,总结和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加强整治薄弱环节工作力度,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二)加强协调配合 各监管单位要加强协调配合,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形成监管合力。各监管单位要坚持属地管理、政府负总责、企业是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的原则,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与卫生、公安、工商、质检等部门的沟通,强化各项整治措施的落实,确保协调一致、统一行动。 (三)加强信息报送 各监管单位要定期向市农牧业局报告工作进展情况,材料要全面系统,在整治工作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突发事件和大案要案调查处理情况,要及时上报。 (四)加强宣传引导 各监管单位要与电视台、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建立信息沟通制度,宣传整治工作成效和在整治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及时曝光查处的典型案例,为整治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同时,要制定应对媒体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炒作的应急预案,对一些不实的、恶意炒作的报道,要及时妥善处理,有效引导舆论,减少负面影响。第9页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