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读新课程改革(讲话稿) 新课程改革理论框架梳理 六个具体目标 1.倡导全人的教育-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制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过分注重知识传承的倾向; 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处理好分科与综合,必修与选修的关系,改革课程结构过分强调学科独立性、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和的现状,注重均衡性、综合性与选择性; 3.体现内容的现代化-精选对学生终生学习必备的双基、处理好现代社会生活、知识领域与学生发展的关系,改变课程内容繁杂窄旧的现状; 4.倡导建构性的学习-实现主动参与、探究发展、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过分依赖教材,过
2、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 5.确立正确的评价观-建立评价立体多元、项目多元、方式多样。关注结果与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突出评价对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淡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作用; 6.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建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三级课程计划与管理框架 三级课程管理指的是,国家课程管理-地方课程管理-学校课程管理国家课程的三个性质 1.课程标准不同于教学大纲,它不是对内容的具体规定(大纲或教科书),而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 2.是某一学习阶段的最低的、共同的、统一的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 3.标准的描述是分层次的,可达到的,可评估的,可理解的 4.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 5.标准的范围应涉及全人领域:其中包含学生的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 6.国家课程标准具有法定的性质。它是教材编写、教与学、课程管理与评价的依据 论文关键字:第2页 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