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登鹳雀楼教学案例教学背景:一年级学生刚接触古诗,可以说是初入门径。而古诗很讲究意境及其韵味,老师如果在教学古诗时进行繁复冗长的讲说,必将影响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在教学这首古诗时,把古诗教学着眼点放在创设情景上,从搜集的资料入手,通过多媒体展示,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真切地去感受诗人的情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本课生字,初步理解字义和诗句。能力目标: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情感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感知诗的意境及蕴含的道理教学难点:体会最后两行诗句所蕴含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深刻的道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片段:教学
2、登鹳雀楼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师:老师知道小朋友喜欢画画,现在老师也来画一幅画。谁来说说我画的是什么师: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一段话?生:一天傍晚,一位老爷爷来到黄河岸边看风景。他看到黄河两岸的花儿都开了,非常美丽。师:你编得真好!像个小作家一样!老师也想编一段,行吗?师: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师:课前老师让你们搜集王之涣的诗歌,你们做到了吗?(生汇报)师: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诗人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这时,诗人还想看更远的景色,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生
3、:可以用望远镜!师:这是个好办法,不过那时候还没有发明望远镜呢!生: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师(把诗人画到鹳雀楼顶层):我们来试试,哇!真的看到了!那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师: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他明白了: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这所诗写了什么内容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教师范读)理解诗中意境时我这样安排教程:师:老师开始朗读了,请各位小评委注意听!生(鼓掌):给老师打一百分!师:谢谢同学们!大家为什么给老师打满分?生:因为老师读得很好!师:好在哪儿?生:老师的声音很响亮。生:老师有的地方读得快,有
4、的地方读得慢,“白日”连起来,“依山尽”读得很慢,“黄河”这儿又停了一下,“入海流”每一个字都读得很重。“欲穷千里目”声音最高,“更上一层楼”这一句读得一个字比一个字高,就象在上楼梯一样。师:听得多仔细!没想到老师的秘密都让你们发现了!师:现在我们跟着诗人来看看“白日依山尽”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出示师收集的课件资料。画面一:多美的景象呀!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吗?课文中称傍晚的太阳叫什么?那么这行诗句,该读得快些还是读得慢些?哪位小朋友愿意来试试?(个别读,小组读)师:除了看到夕阳下山的美景,诗人还看到了什么景象?(黄河)黄河水进入大海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请看画面二:(叙述:奔腾咆哮的
5、黄河水、滚滚南来,一直汇入浩瀚无涯的大海。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呀!)多么壮观的场面!你们能用朗读来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师:这就是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所见到的景色。(板书:看)。美丽的夕阳,连绵起伏的群山,壮丽的黄河!让我们把上下两行诗句连起来好好地读读。(师生齐读)师:小朋友,诗人还想再看到远一点的壮观景色,他怎么做呢?对,上楼,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更上一层楼。那么书上哪几行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呢?一起找出来。(齐读三、四句)。师:小朋友,这两行诗句就是诗人在鹳雀楼上所想到的,(板书想:)它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谁知道呢?(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板书:登高望远)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这是一句催人上进的句子。那么该怎么读才能读出它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来?(生读,师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