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如何转化“学困生”在任何地方的某一所学校,一个班级当中总有那么几个令人困扰的“学困生”,如果不能尽快彻底地解决这些特殊人群的问题,势必将直接影响到本班的整体质量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这是一个摆在教育者面前的难题。那么怎样才能切实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呢?结合我多年以来的教学体会,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一“学困生”产生原因何为“学困生”?泛指那些文化课基础薄弱,学习明显吃力,且存在思想负担的学生。究其成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第一,情感、意志、情绪方面。大多数“学困生”自卑感强,集体意识淡漠,不顾及别人和班集体的利益,不听老师、同学和家人的劝告,不服从别人的要求与管理,喜欢和同学产生矛
2、盾冲突。这类人自尊心都比较强,遇事或灰心丧气,或暴跳如雷,感觉自己学习成绩差,平时还要遭同学的白眼以及老师和家长的羞辱,这就明显增大“学困生”与同学和班集体的差距,致使这些人背上沉重的思想负担。第二,思想、愿望方面。这些人学习愿望低下,甚至没有学习愿望,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也不端正,求知欲望不强,时常抱着一种“学习好坏无所谓”的思想。有的“学困生”还采取破坏学校公物、学习用品、撕毁别人作业等方式,对学习、对老师、对学校表现出反感心理。第三,观察力、想象力方面。多数“学困生”对眼前的事物和现象表现出“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其观察力、想象力只停留在表面,不能从多方面给予详尽的说明,语言表达上也不流
3、畅,不能有系统有条理的表述出来。二“学困生”转化误区一些学校和教师在传统教育思想和模式的影响下盲目转化“学困生”,步入转化误区,最终事倍功半。第一,思想上的误区。尽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明确规定教师要热爱少年儿童(上级也三令五申强调),可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多数教师偏偏喜欢优等生,却把“学困生”看成是班级和学校的包袱,在其转化的过程中,有的教师放任自流,不闻不问;有的还要通知家长前来共同施加压力;有的劝其退学,排斥在外等等,其结果大家可想而知。第二,行动上的误区。有些教师尽管初衷很好,但做法显得不合理:经常在放学后把“学困生”留下来为他们补课,并布置大量作业进行强化训练,想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学习
4、愿望和学习成绩。试想,这些人理解能力本来就不强,识记能力也差,在课堂上对新知识的接受都很缓慢,现在又为他们补课加作业,课业负担的明显加重将直接导致其厌学情绪的加深,转化“学困生”反而更难了。第三,不注重智力开发。有些教师不考虑“学困生”当前的学习发展水平,一味地让他们死记硬背,强化机械记忆,认为这样做就有可能识记更多的知识要点,而不想方设法进行“学困生”的智力开发,违背了启发诱导式教学原则,只能是事与愿违。三“学困生”转化措施转化“学困生”并非“难于上青天”,关键还是要在这些人的学习和发展上下功夫。第一,减轻思想负担。在转化过程中,可以采取“听、看、查、问、评”的方法,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5、给予表扬和奖励。针对存在的问题也应该“谆谆教导,循循善诱”,让其及时纠正和反思,激发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增强上进心。第二,培养观察、表达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有利时机,耐心引导“学困生”认真观察事物和现象,并用心指导他们进行口语表达。长此以往,这些人不但在思想上确立了观察事物和现象的概念,而且语言表达也确切合理,更为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使其有了认知事物的兴趣,那么今后的教学及其转化工作就顺利多了。第三,启迪思路,开发智力。教师对于“学困生”要特别注意运用启发诱导式教学原则进行教学。在其学习发展方面一定要把握分寸,循序渐进,稳步提高,比如在补课或习题训练上不能搞“题海战”“疲劳战”,主旨在于精讲精练,所讲问题要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要起到启发引导、举一反三的作用。第四,增强班集体的吸引力。教师要努力营造班集体和谐民主文明的浓厚氛围,要吸引和鼓励“学困生”参与自己喜欢的课内外活动,并要求全体同学对这些人抱着欢迎的态度,时刻给予善意的帮助,让他们充分享受来自班级同学和老师的温暖和关爱,让他们能尽快融入到班级这个大家庭当中而不再有任何自卑感。转化“学困生”确实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要静下心,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耐心地实施启发诱导式教学原则,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切实做好“学困生”转化问题,那么班级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必将会有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