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互联网 非遗”赋能乡村振兴———以新繁棕编为例.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20831 上传时间:2024-01-18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2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互联网 非遗”赋能乡村振兴———以新繁棕编为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互联网 非遗”赋能乡村振兴———以新繁棕编为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互联网 非遗”赋能乡村振兴———以新繁棕编为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4 校园zawen yuekan一、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与传承困境(一)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与价值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文简称:乡村非遗)是地处农村地区包括口头传承、表演艺术、礼仪、节庆和传统手工技艺等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新繁棕编是一门发源于四川成都新都的棕编技艺,于 2011 年被列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是西南地区的标志性乡村传统手工技艺文化遗产。乡村非遗因其乡村地域特点而显现出独特性。首先,乡村非遗具有发展性。有别于器物等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只要乡村非遗还存在,它就会随着人们的传承在保有原来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而这种发展性正是非遗的灵魂所在。其次,乡村非遗具有乡土性。

2、乡村非遗传承者一般来自农村地区的家庭和社群,乡村非遗往往与农村地区的自然、历史和社会环境紧密相连。因此,乡村非遗不仅体现了当地的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地方性,也凝聚着当地民众与非遗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最后,乡村非遗具有民间自主性。民众是创造主体,只有他们的自主参与和传承,才能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如果对这种民间性加以限制或改变,文化遗产将丧失其生命力。乡村非遗的价值不仅局限于文化,还包括经济方面。首先,乡村非遗是中国农村历史与文化的载体,与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承载着乡村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也凝聚着乡村区域的民族精神。其次,把乡村非遗转化为生产力,推动乡村振兴,能为乡村创造

3、真正的经济效益。比如,新都新繁棕编通过将编织产品形成销售链带动了当地产业的发展,成为新都的一张重要名片,实现了品牌推广,甚至向国际市场扩展。(二)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桎梏近年来,伴随着国家的法律法规、相关政策以及资源的投入,中国乡村非遗的传承呈现出逐渐复苏的态势,但是由于其具有深刻的历史烙印,乡村非遗的发展桎梏也逐步显露出来。第一,乡村非遗传承主体弱质性。乡村非遗传承人扮演着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关键角色。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农村居民迁移至城市,乡村地区出现了人才缺失的现象,这使得从事遗产保护和发展工作的人员也逐渐减少。比如新繁棕编的传承者普遍呈现高龄化现象,并且出现很多传承人考虑经济效益

4、而放弃传承的现象。同时,由于年龄、资金和场所等方面的影响,一些传承人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第二,乡村非遗传承形式守旧。乡村非遗普遍以当地语境、语言表达为主,其受众有限。同时,由于传承人大多是农民且年龄较大,在新媒体的应用上严重不足。在互联网+非遗赋能乡村振兴以新繁棕编为例李子君直面现实10-2023.4 校园zawen yuekan传承手段上,还没有形成数据化、新媒体化的传播体系。另外,乡村非遗相对于现代工业品存在较大的艺术价值并未得到深度的开发,使得其潜在价值被埋没。就新繁棕编而言,传承人对棕编定位从营生、副业到艺术活动的转变还未完成,当地并没有形成传承与发展棕编的文化氛围。第三,乡村非遗市场

5、竞争力不足。从使用价值上而言,现代化生产采用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成本大大降低。但很多乡村非遗因流程复杂、材料的不确定性等因素,使得其制作无法采用机械化生产的方式。比如,新繁棕编由于其制作工艺难度大,制作周期长,造成了难以快速完成销售过程的困难,大大地拉长了再生产时间。二、“互联网+”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性转化策略(一)利用互联网拓宽传承主体范围为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必须探索新的传承方式,寻找乡村非遗发展的创新途径,而传承人是关键一环。利用互联网的培养方式具有学习便捷、实时反馈、多样化资源以及传承可持续性的优势,能够有效推动完善互联网培养体系。其一,完善互联网传承人培养体系。传统的

6、乡村非遗传承模式常常受到地域限制,通过借助互联网技术,可以开设线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和培训,面向涉及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相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持续拓展技艺传承,促进传承者的学习和传授的实施。例如,像新繁棕编这种具有多种技法的传统手工技艺,在网络上缺乏系统的传承教学,因此一般的互联网用户难以通过网络来真正学习和掌握新繁棕编的技艺。可以通过录制上传工坊、培训基地、农户等多主体的培训视频,从而实现全方位地记录乡村非遗。同时,通过定期开设线上直播教学加强传承效果。其二,加强网络传承条件的建设。建立网络化的非遗传习所,推动“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培育方式,农村基层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应为实现这一深度融合提供政

7、策、经济和场地等多方面的支持。比如,新繁棕编在传承过程中存在着相关工作人员的新媒体能力不足的问题,当地相关部门应当适当引入媒体从业人士帮助提高传承人相关媒体素质。同时,当地很多新繁棕编传承人都是农户,不具备网络传习的场地、设备等条件。相关部门应将当地传承人资源进行统筹,建立譬如以村镇为单位的传习点,通过集中传承人群并教授网络使用技巧等方式来实现传承的数字化、网络化。(二)利用互联网探索“复合型”传承和销售模式一种文化能够广泛传播不仅仅在于文化本身的优越性,同时需要这种文化以一种被人们所理解、所赞同、所喜爱的形式出现在人们面前,才能够实现更广泛的传播和传承。因此,推动乡村振兴,探索人们更喜闻乐见

8、的传承方式和销售模式是值得去实践的。其一是利用互联网推动实现跨界融合新模式。很多时候资源并不会自发凝聚起来,需要人为的推动。当前,推动乡村非遗的市场化,我们应该通过互联网纽带将资源联接起来。一方面,可以通过多主体合作的形式实现“企业+农户”“非遗工坊+企业”“非遗基地+企业”等融合发展模式。如此,使得农户、企业、工坊以及基地等主体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多产业合作的形式实现“非遗+研学”“非遗+旅游”“非遗+高校”等发展模式,将乡村非遗融入现代消费环境,让乡村非遗的内涵丰富起来,从而使消费市场充满了活力。其二是利用互联网创新传播方式。一方面是数字化乡村非遗。乡村非遗数字化后能够打

9、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实现网络快速传播。比如,通过引入现代媒体如广播电视、影视纪录、公众号以及视频软件等新媒体平台来宣传乡村非遗,将有助于提升对乡村非遗的认识和了解,并推动其在社会上的传播,讲好乡村非遗的故事,传直面现实11-2023.4 校园zawen yuekan播乡村非遗的声音,提升乡村非遗的知名度。另一方面是增加乡村非遗的娱乐性和趣味性,通过开发小游戏、利用 VR 技术让乡村非遗以更鲜活的方式进行传播。比如,新都当地联合高校开发了基于微信平台的“新繁棕编小游戏”,能够有效地寓教于乐,将传统文化以更多样化的形式展现出来。三、“互联网+非遗”赋能乡村振兴(一)赋能乡村振兴文化繁荣,彰显人

10、文性。乡村非遗是经过代代相传而延续至今的宝贵遗产,对于乡村文化振兴、提升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在“互联网+非遗”的新模式下,乡村非遗被重新定位,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了全新的动力。“互联网+非遗”模式的应用为乡村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非遗文化更好地融入了现代社会,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新力,促进了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具体而言,其一,非遗文化传播范围扩大化。所谓文化都是意识形态的东西,不论它以何种载体存在,其最终要融入人们的意识之中才能够实现其自身价值。互联网技术使乡村非遗的传播范围不再受限于地域,打破了城乡、地域、时空的局限性。其二,非遗文化传播形式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文

11、字和图片媒体,还包括音频、视频、虚拟现实等多种新媒体形态,这些媒体形式能够更直观地展示非遗技艺的精髓。通过多媒体手段的应用,非遗变得更生动、更立体,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兴趣。互联网平台的构建也为公众提供了参与非遗文化的机会。这种互动参与使非遗传承变得更加活跃,促进了非遗的推广和传播。每个国家的文化,无论是有 形 的 还 是 无 形 的,都承载着该国的精神和价值观。当 前,通过互联网推动乡 村 文 化 的 传 承 和 发 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乡村文化,赋能乡村文化振兴,推动文化建设是发展的必由之路。(二)赋能乡村振兴经济发展,彰显人民性。推进乡村振兴,以产业兴旺为重点。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在很大

12、程度上可以通过产业的兴旺程度来衡量。因此,要实现农村经济的振兴,必须积极推动农村产业的发展。通过“互联网+”的新型传承模式,成功地突破了乡村非遗产业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壁垒,为传承和发展乡村非遗提供了新的机遇。其一,极大地扩展了乡村非遗产品销售链的宽度。借助互联网、数字化和网络技术的推动,产品销售的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并实现了地域性产品向世界性产品的转换,为乡村非遗产业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更高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其二,实现多产业高效融合。乡村非遗产业通常与农业相关,许多乡村非遗的原材料都源自农民日常常见的农业作物。互联网推动下乡村非遗能够高效地整合农业、工业以及服务业的资源,实现第一、二、三产业的

13、融合发展,有效促进了产业的兴旺。其三,迅速缩短产品更迭时长。通过互联网,乡村非遗产品能够快速地跨越地域限制,进入市场化运作。这种市场反馈能够成为产品更迭的迅速依据,使得传统非遗产品不再受制于传统生产周期。其四,实现人力资源的网络交互。文化传承和创新离不开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互联网将乡村非遗传播至全国各地的同时,也会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创造性反馈。这种交流和合作打破了地域性思维,促进了乡村非遗的创新和创造性转化。乡村非遗保护与经济发展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可以实现良性互动,推动乡村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当前,充分发挥乡村非遗的新势能,能够有效地助力乡村振兴经济,为乡村地区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基金项目:西南石油大学大学生文化 素质提升项目“互联网+”视域下乡村非 遗 传 承 与 创 新 路 径 研究以 新 繁 棕 编 为 例(项目编号:WH2023Y08)。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直面现实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