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校“党建 资助”协同育人路径探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19973 上传时间:2024-01-17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6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党建 资助”协同育人路径探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校“党建 资助”协同育人路径探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校“党建 资助”协同育人路径探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教育探索162高校的资助工作是一项民生工程,资助育人是高校育人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中共教育部党组颁布的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 将“资助育人”纳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大育人体系”之一,明确了推进高校资助育人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党建育人,具备两层含义:一是在资助工作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开展育人工作;二是充分发挥党组织的育人功能。协同,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配合、相互协助,共同实现或达到某一既定目标的行动过程。当前,我国已迈入新的发展阶段,面对资助育人工作的新形势与新要求,将高校党建与资助育人工作相结合,实现“党建+资助”育人方式的协同,能

2、促进资助育人方式多维化、协同化,实现育人质量的提升。一、新发展阶段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面临新的要求 2021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提出,要全面深化资助育人工作,培养受助学生拥党爱国、自立自强、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帮助受助学生拓宽视野、增强能力、提升素养、成长成才,构建全方位、多元化发展型学生资助体系,全面提高受助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能力,确保每位学生生活有保障、学习有动力、发展有平台。(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重点由“资助”向“育人”转变新发展阶段,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点从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深化。高校的资助对象已由绝对困难为主、困难程度分明的状况转向相对困难居多、困难特征差异化的状况

3、,这要求资助育人方式实现精准化、多样化。受助群体对个人素质能力发展的需求更为强烈。他们更希望通过个人能力素质的提升,改善现有的家庭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培育受助群体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能更好地激发他们成长发展的内生动力,培育其理想信念能够将他们的个人发展需求与祖国的发展大势相统一,实现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二)育人方式的转变对育人队伍和育人资源的整合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有的资助工作注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帮扶、奖助学金的发放等事务性工作。新发展阶段,资助工作更注重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发展问题,“发展性资助”成为工作重点,资助工作方式由“传统模式”向“

4、数字化、智能化”转变,资助育人方式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对于“一生一档”“一生一策”的资助育人工作要求,需要全面提升高校资助工作的治理能力,这要求高校资助育人队伍与其他育人队伍实现协同,形成合力,资助育人资源实现高效的运用,这是提升资助工作治理效能的必由之路。(三)资助育人的目标对原有的育人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二十大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资助育人是高校思政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三全育人”是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现有的资助育人机制由“单打

5、一”向“组合拳”转变,构建全程、全员、全方位的多维育人体系,因此,资助育人机制将基于“三全育人”的要求进行改革与创新,立足时空维度进行育人体系和育人机制的整体化构建。(四)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要求革新资助宣传方式高校传统的资助宣传方式较为单一,多以资助文件高校“党建+资助”协同育人路径探究高阳(广西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广西柳州545000)摘要:资助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育人方式之一。随着我国发展踏上新发展阶段,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也面临着新的要求,资助育人的方式将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育人方式、育人队伍、育人机制、宣传方式也需要转变,通过“党建+资助”协同育人路径的探究,将解决思

6、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有利于实现全程、全员、全方位的资助育人体系构建,是推进高校育人工作提质增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关键词:高校党建;资助育人;思政教育作者简介:高阳(1989),女,汉族,北京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金项目:广西科技大学2022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辅导员工作坊专项”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2WWB01)。教育探索163下发、资助政策传达、线下政策宣讲会的形式进行。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更多的信息传递通过移动网络进行,要让受助群体更好地接受、理解资助政策,高校的资助部门应供给内容和形式符合受助群体特

7、点和成长发展规律的网络育人资源,让受助学生在网络宣传教育中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诚信观念、增强感恩意识,解决现实问题与成长的困惑。因此,高校的资助宣传队伍需要具备较扎实的思想理论基础和较高的素养,提高网络育人资源的供给质量。二、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与党建工作协同育人的可行性(一)党建育人与资助育人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建育人与资助育人的共同目标,通过加强党建引领,发挥党组织的育人功能,能够引导受助群体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将个人成长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而资助育人通过物质帮扶与思想引导相结合能够在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中更好地解决思想问题,在此基础上发挥党建育

8、人的思想引导作用,能让受助群体更好地理解党的初心使命,引导广大青年在诚信与感恩中怀抱强国梦想,奋发图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续奋斗。(二)“党建+资助”协同育人有利于育人队伍的整合在高校管理体制中对于学生的党建育人工作多是由校级党委、组织部、学生工作部、二级学院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支部开展。具体的执行人为各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学生支部书记以及支部的学生党员骨干,学生支部书记多由辅导员担任。而资助育人工作队伍多为校级资助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和二级学院、各系部负责资助工作的辅导员,部分二级学院成立协助完成资助工作的学生组织。可见,党建工作与资助工作的最一线的执行人都是学院辅导员以及优秀的学生骨干队伍。

9、因此,实现党建育人与资助育人的人力资源的协同,能够打破沟通壁垒,优化人力资源的使用,为协同育人机制创新打下基础。(三)“党建+资助”协同育人有利于育人工作内容与形式的整合当前的资助工作中多以资助结果衡量资助成效,对资助育人的过程重视不够,存在重资助、轻育人的问题。资助育人的主题活动多在每年5月份的资助宣传月集中开展,内容更多地围绕资助政策宣传、“诚信感恩”意识的培养,未形成持续性的全程、全员、全方位的育人过程。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入学适应、入党申请、学业规划、职业规划、就业择业时期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期,也是解决实际问题与思想问题要把握好的关键环节,党建育人能更好地从学生成长的关键节点发挥育人作用

10、。同时,通过采用指定培养联系人、党员结对帮扶等形式能更好地扩展育人资源,推进“精准资助”,促进育人资源的合理分配,在此过程中有利于育人形式的协同创新取得更好的育人效果。(四)“党建+资助”协同育人能够实现育人效果评估和育人过程的信息共享当前,学校对于学生家庭情况的了解多依靠学生家庭情况的相关数据,资助工作人员了解学生的现实表现与思想动态多依靠受助群体的身边同学、班级干部观察等,未真正从学生思想上、主动作为上实现信息的更新与跟踪。诚信感恩教育是资助育人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奖助学金评定、助学贷款申报与还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实现“精准育人”的重要环节。资助工作关

11、乎学生隐私,因此对于信息的收集必须注意保密。学生党员是学生群体中的优秀代表,通过发挥学生党员的作用,如采取党员结对帮扶与引领,入党申请人定期如实向党组织汇报思想状况,党组织对入党申请人进行培养教育等形式,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困难,对受助学生的育人过程进行记录与反馈,进一步培养受助群体的诚信感恩意识,也便于对育人需求和育人效果进行评估。因此“党建+资助”协同育人能够更好地完成育人信息的收集,实现育人数据更新与共享,真正实现育人的精细化管理。三、新时期高校“党建+资助”协同育人路径(一)加强资助育人工作与党建工作的深度融合以“党建+资助”协同创新思维促进育人观念的转化,要将育人目标归集到培养

12、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上来,将资助工作的开展重心由“资助”向“育人”转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从政策指导、管理理念、育人观念、资源运用、育人方式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育人体系规划。从全程、全员、全过程育人的角度出发,构建“党建+资助”协同育人体系。在思想层面,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围绕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政策开展育人工作;在执行层面,育人队伍必须永葆育人初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解决思想问题;在育人组织方面,基层党组织要关注受助学生群体,注重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关注其成长发展的重要节点。(二)建强育人队伍,实现育人队伍多层次、专业化的有机协同人才是推进党

13、建育人与资助育人深度融合的重要因教育探索164素,要实现“党建+资助”协同育人必须要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专业化育人团队。第一,要强化资助育人的教师工作队伍的政治素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队伍包括校级资助中心的工作人员、各二级学院负责资助工作的辅导员。工作队伍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素养,更要提升政治素质。第二,要提升党建工作队伍成员如基层党支部书记、支部委员、普通教师党员、学生党员等群体的资助政策水平以及资助育人能力,在资助政策咨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育人工作沟通技巧等方面培育专业技能,达到更好的育人与帮扶效果。第三,要打造高素质的资助育人学生工作队伍。吸引更多的受助群

14、体中的优秀学生骨干共同加入资助育人的学生队伍,除了协助做好资助的日常工作外,学生工作队伍的工作过程实际也是实践育人的过程,是对学生工作队伍的培养教育过程,因此要注重对资助育人学生工作队伍的培养,制定培养计划和目标,在育人过程中强化对学生骨干的政治素养、专业素养、工作技能的培育,有效发挥他们的引领力、影响力、服务力,也为他们步入职场奠定能力基础。(三)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以资助育人工作强化党建工作的生命力通过“党建+资助”协同育人能够进一步提高基层党组织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条例 指出,要推进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因此可以探索在承担资助育人工作的学生组织及工作部门设置基层党

15、组织,从而搭建沟通平台,打破原有的体制壁垒。在资助育人的全过程强化党组织的育人功能,实现协同。第一,在负责资助工作的学生组织中设置特色党支部,以实现资助与育人的有机结合。第二,在日常资助工作活动过程中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由于日常资助工作对于数据准确性、保密性要求较高,因此可以由资助工作教师带领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等高素质的学生骨干群体开展资助工作以提高资助工作质量与效率。第三,让受助群体在育人实践中实现“助人”与“自助”。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加入资助育人的学生工作队伍,发挥受助学生群体中的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先锋模范作用和朋辈引导作用,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对接帮扶、定期沟通过程中

16、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现实困难并提供指导,树立学生党员与受助群体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成长发展理念,在学生的成长发展各环节融入党组织培养教育的关键内容,实现育人体系的良性循环。(四)形成“党建+资助”协同育人体制并定期进行评估与调整推进“党建+资助”育人体系的协同,需要明确各育人主体的职责,搭建定期沟通的平台,资助管理部门要对“党建+资助”育人的过程提供指导,明确各主体的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搭建育人主体间的沟通平台,通过科学严谨的资助育人工作体制及时掌控育人工作的效果。进一步完善“党建+资助”协同育人的评价指标体系,定时对育人的情况与效果进行监督与调整,持续改进协同育人模

17、式,探索与时俱进的、动态发展的“党建+资助”协同育人体系。(五)建强宣传阵地,探索网络资助育人的新形式用好互联网的宣传平台,高校及下属院系的资助育人组织可开通如抖音、B站、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平台账号,扩展网络宣传教育渠道,提高网络宣传推文和短视频的供给质量,做好资助政策宣传和育人工作。第一,实现“融媒体+思想教育”,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用好朋辈话语,讲好党和国家的奋斗故事,宣传党的指导思想和我国的大政方针政策,引导受助群体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投身祖国发展建设。第二,做好资助政策宣传,紧贴受助群体关心关注的问题,用朋辈话语宣传资助政策,帮助受助群体更好地理解政策,做好申请工作

18、。第三,运用宣传平台做好诚信感恩教育,在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时间节点,利用宣传平台发布高质量的诚信感恩教育相关的图片、推文和视频,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提升资助育人实效。第四,运用网络媒体搭建沟通平台能够收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实际需求,及时了解受助学生的困惑与实际需求,做好答疑与处理工作。同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查询与咨询资助政策,解决他们在成长发展中的困惑。四、结语高校党建育人与资助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关键问题。新时期“党建+资助”协同育人的路径探索能够将精神帮扶与物质经济帮扶相结合,进一步创新党组织的育人形式,引导受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实现全面发展,勇担时代重任。参考文献:1李俊.高校“大资助”育人体系构建的现实困境与实践理路J.池州学院学报,2023(1):149-152.2唐志文.论新发展阶段推进高校资助育人的高质量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21(11):105-111.3何秋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建工作协同育人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21(2):31-33.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