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高庙遗址史前农业遗存及文化遗产价值探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619879 上传时间:2024-01-17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7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庙遗址史前农业遗存及文化遗产价值探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庙遗址史前农业遗存及文化遗产价值探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庙遗址史前农业遗存及文化遗产价值探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农业考吉2023年第4 期高庙遗址史前农业遗存及文化遗产价值探析朱明霞贺刚摘要:高庙遗址是湖南沅江流域新石器中晚期的重要农业遗址。从1 9 9 1 年起,高庙遗址经历三次发掘,出土了大量农业遗存,是揭示沅江流域史前文明起源与农业发展演进的“密钥”;其发展大致经历了萌芽期、奠基期、发展期、成熟期四个阶段;该遗址具有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是科学规划建设遗址考古公园和开展大遗址保护、遗产旅游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关键词:高庙遗址;史前农业遗存;文化遗产价值;农业文化遗产中图分类号:K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 0 0 6-2 3 3 5(2 0 2 3)0 4-0 0

2、1 2-0 5Analysis on the Prehistoric Agricultural Remains and Cultural Heritage Value ofGaomiao SiteZhu Mingxia,He GangAbstract:Gaomiao site is an important agricultural site of the middle and late Neolithic Age in Yuanjiang River basin,Hu-nan Province.Since 1991,Gaomiao site has been excavated three

3、times and a lot of agricultural remains have been unearthed,which is the key to revealing the origin of prehistoric civiliz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agriculture in the Yuanjiang River basin,including four stages of embryonic,foundation,development and mature period.The historical,artistic,scientifi

4、c,social,andcultural values of this site have provided the important prerequisite and foundation for scientific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ar-chaeological parks,as well as for the protection of large sites and heritage tourism.Key words:Gaomiao site;prehistoric agricultural remains;cultural herita

5、ge value;agricultural cultural heritage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史前农业遗存则是中华悠久农业文明的见证。2022年1 0 月1 6 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并提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1 1 4 2-4 0。而史前农业遗存作为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朱明霞,女,中共洪江市委党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学;贺刚,男,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二级研究员,湖南大学兼职教授,研究方向为考古学。*基金项目:

6、中共湖南省委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社科规划课题“高庙遗址史前农业遗存及文化遗产价值研究”(项目编号2022DX193);怀化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委托重点课题(项目编号HSP2022ZDD16)。12源,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因此,保护史前农业文化遗存既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抓手。本文着重以湖南沅江流域新石器时期高庙遗址农业遗存为研究对象,探析高庙遗址原始农业发展演进历程及其现当代文化遗产价值。一、高庙遗址史前农业遗存概述遗址类农业文化遗产是指已经退出农业生高庙遗址史前农业遗存及文化遗产价值探析产领域的早期人类农业生产和生活遗迹,其遗产

7、令人震惊的是发现了一个距今约7 0 0 0 年的大型祭包括遗址本身,以及遗址中发掘出的各种农业生祀场所,这是在对古墓穴和房址扩大发掘时被发产工具遗存、生活用具遗存、农作物和家畜遗存现的,揭露面积达7 0 0 余平方米,根据祭祀坑分布等 2 1(P73)。这类遗存是最早产生的农业文化遗产,的情况,估计整个面积在1 0 0 0 平方米左右。除了规都或多或少地映现出史前农业生产与生活的状模庞大、年代久远外,该祭祀场所的结构也颇为新貌。颖,为国内现知同期史前遗存中所罕见。主祭场可高庙遗址位于湘西南怀化洪江市岔头乡岩能是一组对称的排架式梯状结构,面朝正南方的里村,地处雪峰山脉中段、安江盆地西北缘、沅江沅

8、江,东西两侧有直径约8 0 厘米的巨型柱洞以立北岸的一级台地上,分布面积约3 万平方米,整个侧柱。主祭场前面还有人工挖出的呈方形或圆形遗址的地貌表现为一处顶部较平、周边呈坡状的的牲祭坑和人祭坑。西侧有一处房址,面积4 0 平方台地,高出河床约有十多米,遗址中保存的主要米,设有两间主室和一间“厨房”,房址附近有附设是新石器时代堆积,包括“高庙文化”和“高庙上的窖穴。因此,专家分析,高庙遗址应是一个地域层遗存 两类考古学文化遗存 3 (P-15)。这处遗址最性的宗教祭祀中心 3(P13。初于1 9 8 5 年9 月在文物普查中被发现,2 0 0 6 年5 月高庙遗址出土各类遗存数万件,取得诸多惊2

9、5日被正式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人发现,先后被评为2 0 0 5 年度七大考古成果和迄今为止,高庙遗址共进行了三次发掘2005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参与评选的专家认为,(1 9 9 1 年、2 0 0 4 年、2 0 0 5 年),发掘面积约1 7 0 0 平方高庙遗址“再现了史前宗教祭祀场景,是研究古代米。1 9 9 1 年冬,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怀化先民的食物结构、畜牧业起源以及当时生态环境市的考古工作人员对高庙遗址进行首次发掘,发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7 。2 0 2 1 年高庙遗址又获评掘面积4 1 6 平方米,出土了大量工艺精美的陶器、“庆祝中国考古百年”“湖南省十大考古发现”

10、。该石器、骨器、蚌器等生产生活用具 4 1(4-2 3)。这些出遗址的成功发掘,为揭示沅江流域史前文明起源土的文化遗物包括各种农业生产工具遗存,如与农业发展演进找到了一把宝贵的“密钥”。斧、铸、刀、凿、球、锤、铲、饼、网坠、砍砸器等;也二、从高庙遗址农业遗存考察史前农业发展包括各类生活用具遗存,如磨盘、磨棒及各种陶变迁器、骨牙器等。2 0 0 4 年春,高庙遗址第二次考古发经考古研究,高庙遗址的主要文化遗存包括掘,发掘区域1 1 4 平方米,出土了纹饰精美、做工“高庙文化”和“高庙上层遗存”。从历史分期来精湛的凤鸟图案的白陶“艺术神器”,包括纹有禽看,“高庙文化”的年代在距今7 8 0 0 一

11、6 3 0 0 年,以兽动物纹形的各种陶器和象牙、石头等各种雕距今约7 0 0 0 年为界,可分为早、晚两大期;“高庙刻。这些文物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在全国同时上层遗存”主要为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大溪期的文化遗址中独树一帜。遗址中还出土了史前文化”的年代为距今6 3 0 0 一5 5 0 0 年左右。“屈家岭时期女性人体骨架,从骨架下的遗留痕迹来看,文化”距今约5 3 0 0 年左右。近半个世纪以来,在其下还有一个方孔的竹垫或垫。5 (P20)江中上游以高庙遗址为中心的田野考古所取得2005年3 月至9 月,高庙遗址第三次考古发掘,的成果,让我们能够大略探知该区域史前农业文这是迄今为止该遗

12、址发掘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明的发展概貌,其发展大致经历了萌芽期、奠基一次,前后发掘揭露面积约1 1 4 2.5 平方米,再次获期、发展期、成熟期四个阶段。得诸多重大发现 6 :在一处夫妻并穴墓内,存放有第一,萌芽期贵族或宗教领袖权力象征的祭祀用品玉钱、贵族在距今7 8 0 0 7 0 0 0 年的高庙文化早期阶段,妇女装饰用品玉璜、玉块等精美玉器,应属远古时安江盆地周围有着茂密的森林、开阔的林间草地期部落首领夫妻墓。又发现若干座古墓穴,其中一和灌木竹林,还有相当宽阔的水域,因而有着丰个为四人合葬墓,还有由四个柱洞组成的房址。更富的水、陆野生动植物资源。渔猎是高庙先民最13农业考古2 0 2 3

13、 4为倚重的生业方式,高庙遗存中有大量熊、鹿、麂、象、摸、犀牛、猴、猪、牛等陆生动物骨骼,还有堆积如山的螺壳、蚌壳,以及大量的龟、鳖壳和鱼类骨骼,均为食用后的废弃物。采集也是高庙先民重要的生业方式,从高庙遗址早期出土的石磨盘和石磨棒上残留的淀粉粒加以分析,可以得知薏苡是当时先民最主要的食物资源之一,此外还有高梁、橡子、栗子和莲藕及稻属作物。而根据考古最新研究显示,在高庙下层遗存中发现距今7 4 0 0 年左右的稻壳遗存,并可确认为栽培稻,说明当地先民已种植水稻 5 1(1 2 8 1-2 8 2)。由此可知,在高庙文化早期,先民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大量采集薏苡、高梁、稻谷等禾本科植物作为食物,逐步

14、积累了对这类禾本科植物特性的认识,并已经尝试水稻作物的种植,为农耕时代的到来提供了认知和实践基础。在生产生活工具的制造上,高庙文化早期的石器加工较为粗糙,多是用沅江河卵石单面打击制成的石器,器类主要有斧、铸、刀、凿、球、锤、网坠、磨盘、磨棒、砍砸器等,其中主要是供渔猎和加工食物时使用。还有少量的骨牙器,以骨锥、牙锥为主,以动物的骨骼和犬齿磨锐而成。高庙遗存中极富有特色的工具是陶器,主要类型有釜(分5 型)、罐(分1 4 型)、钵(分4 型)、盘(分6 型)、篮、碗,可炊煮和盛装食物,主要制品为夹砂陶器,多呈红褐色和灰褐色;用作祭仪的白陶数量不多,却最有代表性,上面刻画着八角星纹、太阳纹、凤鸟纹

15、、獠牙兽面纹等象征自然神灵的各种图像,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白陶祭仪器皿 4)(4-2)。高庙早期遗存中丰富多样陶器的涌现,标志着高庙先民在农业文明初现曙光时用创造性劳动开启了一个敬天礼神的时代。第二,奠基期距今约7 0 0 0 年,高庙文化时期的安江盆地原始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沅江流域原始农业已经具有了较为鲜明的特征,突出标志是出现了更为丰富的生产方式,更趋稳定的定居生活方式,更加高超的艺术构思,更加普遍的礼神信仰,并由此成为区域性的大型祭祀中心。高庙文化晚期,高庙先民的生产方式较前期更为丰富。这一时期,覆取式的渔猎和采集仍是高庙先民主要的生业方式,并辅以驯养家畜和种植作物。从高庙遗

16、址出土的大量水、陆生动物遗存看,其中鱼类骨骼遗存众多、种类广泛,在国内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十分少见,可见当时先民渔措手段之高明,捕鱼经济之发达 8 PI)。晚期出土的野生动物骨骼较早期明显减少,说明可利用的野生动物资源逐渐匮乏,而动物畜养成为必要的替代,畜养动物主要有家猪,畜养经济开始兴起。此外,采集或种植的薏苡、高梁、橡子、栗子、莲藕都是当时先民的重要食物资源,他们还使用磨盘和磨棒脱壳碾磨、加工食物。根据这一时期土壤的孢子花粉和水稻硅酸体分析,水稻种植可能仍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 9)(4 7 3)。这一时期的生产工具仍然以打制石器为主,器类有砍砸器、切刮器、尖掘器和盘状器等,有用于捕鱼的亚腰形网坠

17、,用于狩猎的石球,以及用于加工石器的石砧、石锤等器具。磨制石器的比例较少,器类主要有石斧、石、石凿和石刀等。此时先民应已经开始了对薏苡、高梁、水稻等禾本科植物的种植和化。高庙文化晚期先民的生活方式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文明程度。从居住习俗来看,聚族而居,选址为依山傍水之地,房屋多是两开间和三开间的排架式木构建筑,有的甚至设有厨房,厨房的外侧或挖有可储存水生螺类和鱼类的窖穴。废弃螺壳和生活垃圾集中倒放在离房屋二三十米以外的缓坡上,以避腥臭。从衣物穿着来看,有专门用来缝制衣物的骨锥、骨针等。从饮食方式来看,以炊煮和烧烤为主,惯用釜、罐、钵、碗、盘、篮等陶器盛装食物。陶器以手制为主,或以慢轮修整。高庙先

18、民修筑了大型的祭祀场所,在主祭场所设置大量祭祀坑,并修建与祭祀活动相关的房屋和储藏祭品的窖穴,这在我国现存的同时期史前遗存中非常罕见。第三,发展期高庙遗址的上层遗存在距今6 3 0 0 年左右进人到大溪文化时期。这一时期的年代跨度在距今6300一5 5 0 0 年左右。先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较高庙文化时期有了明显改变,最突出的表现是这里已经普遍出现了稻作农业,以及与稻作农业相适应14高庙遗址史前农业遗存及文化遗产价值探析的社会生活形态。落,遗址面积约1 万平方米,是山间盆地不多见的根据考古发掘,进入大溪文化时期,沅江流大型稻作聚落遗址,该遗址属于一处典型的山间域以高庙遗址为中心的多处同类遗址中出现

19、了盆地型稻作聚落1 lP14。1 9 8 4 年冬,高坎垄遗址经较多水稻遗存 1 0 (P17-27。这说明水稻已成为当时先发掘后,出土了大量与稻作有关的遗存,标志着民食物的重要来源。而且,这些遗存中依然发现当时该区域已经有了较发达的稻作农业 1 2/P155-158:有大量的陆生动物骨骼、鱼骨及螺壳,表明丰富第一,出土了数量较多(8 1 件)的农业生产工具;的野生动植物仍然在先民的食物中占有相当大第二,出土的石斧、石、石刀、石凿等石制生产的比重。这一时期,种植业在不断加强,但由于沅工具制作精致,是“刀耕火种”不可缺少的重要工江中上游地区受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可供水稻具;第三,墓葬中大多以石制

20、的农业生产工具作栽培的河谷、洼地有限,因此当时先民仍然保持为随葬品,偶见有玉铲,这或是身份和权力的象了以渔猎和采集为主的生产方式。同时,石器农征;第四,遗址出土的陶片上发现有稻谷壳和稻具制作更加精良实用,在制造中已出现石料的切草的炭化物,遗址地点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可耕割、管钻和抛光等工艺,出现了不少磨制精细的面积在两千亩以上;第五,出土了较多大型粮食石斧、石、石凿、石铲和石刀等,这对提升农耕储存陶器皿。高坎垄遗址一共发掘墓葬4 9 座,几水平大有助益,标志着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乎每座墓葬都有随葬石器工具,这反映了山区稻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氏族聚落的人口也在作聚落的先民对农耕工具格外珍视。不断增

21、加。从沅江流域现已发掘的大部分遗址来高庙遗址也发掘清理了屈家岭文化时期的看,大溪文化地层一般都直接叠压在高庙文化遗10座墓葬,总体情况与高坎垄遗址大致相同。考存之上,这些居住地址也是高庙文化先民的世居古学者认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湖湘大地上屈家地,而且形成了一个较大的氏族聚落,房屋的筑岭文化更替了原有的大溪文化,一支新兴的族群造工艺也有了明显改进,已有木骨泥墙的做法,由此而崛起,并遍布整个长江中游大部分地区,且多套房址相邻而聚 9 (P473)。大溪文化时期逐步发雄踞于中国南方,这一族群大多被视为“三苗”集展的稻作农业不但可以供养较多的人口,而且有团 1 3 (PI-12。而“三苗 集团也通常被

22、看作是沅江流了社会剩余产品,从而导致了社会成员地位和阶域“五溪”地区少数民族族裔的先祖之一。层的分化。这主要体现在这一时期墓葬中随葬品三、高庙遗址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分析的品类和数量上,特别是出现了高等级的贵族墓沅江流域作为长江主要支流,其重要史前遗葬。尤其是在并穴墓葬中发现的带着靡牙的玉址(高庙遗址)的文化遗产价值有待于进一步深人钱,在国内同期遗存中非常稀有且罕见。考古专研究发掘。而且,系统认识高庙遗址农业文化遗产家推测,这应是某一代部落首领的夫妻并穴合葬具有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墓。由此可见,原始稻作农业的长足发展,带来了和文化价值,是科学规划建设遗址考古公园和开社会生产力的

23、巨大进步与史前文明的飞跃发展。展大遗址保护、遗产旅游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第四,成熟期第一,历史价值距今5 3 0 0 年左右,安江盆地的史前历史进入细致考察以高庙遗址为中心的沅江中上游到屈家岭文化时期,这与洞庭湖区几乎同步,稻地区原始农业发展的轮廓,可以深入了解这一地作农业已经相当普及与成熟,所种植的都是人工区史前农业文明的最早起源与发展脉络,旧石器驯化过的栽培稻,稻作技术已经形成系统,并出时代的先民以采集渔猎为生,进人新石器时代后现了带有排灌系统的人工稻田。高坎垄遗址是这先民逐步从渔猎文明向农耕文明过渡,经历了萌一时期的典型代表。芽期、奠基期、发展期、成熟期等几个阶段,最终高坎垄遗址距离安江盆

24、地高庙遗址仅数十与周邻洞庭湖地区在文化冲突与融合、交流与碰公里,史前时期已经形成了规模较大的稻作聚撞的过程中走向多元一体的农耕社会。15农业考古2 0 2 3 4第二,艺术价值高庙遗址陶器具有特殊的艺术形象与功能用途,它是沅江中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史前农业社会发展的产物。高庙祭祀仪器盛行对太阳、凤鸟、神兽(龙)、山、水等各类神灵的崇拜。那些装饰着神灵图饰的陶器,无论是质地还是制作都相当精良,非一般生活用具,而是用于陈设的礼神祭器。陶器上的各类装饰图案和题材,无论是构图方式、装饰技法还是色彩搭配,在新石器时代同期遗存中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第三,科学价值高庙遗址出土的大量生产工具、动物及植物遗存

25、等,对于了解当时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以及湖南山区渔猎经济向农耕经济模式转变等,具有重要价值。相关研究表明,高庙遗址的渔猎经济发达,捕鱼技术高超,当时人们已经利用鱼类的洄游特性来进行季节性捕捞。高庙遗址出土的4 6 0 余件不同规格的石网坠,表明早期的高庙人是大量使用渔网的族群。而且,高庙遗址两类遗存的迭代累积,为考证该区域史前农业发展演进提供了科学例证。第四,社会价值高庙遗址是我国史前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宣传场所,是大湘西地区乃至沅江流域重要的乡土教育载体。此遗址是古代人类依存于沅江中上游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逐步地适应和能动地利用自然规律谋生存、求发展并获得巨大成就的实际例证,充分表明了

26、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史前农业文明的强大而独特的影响力。第五,文化价值考古学证据表明,“高庙文化”与“高庙上部遗存”在与其所处自然地理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在物质领域和精神领域都产生了诸多独特而重要的成果,其中都承载了我国远古农业文明中“敬天礼神”文化基因,对早期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及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体现出我国地区文化多样而统一的特征。四、结语高庙遗址是湖南省沅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最典型的代表,也是呈现其史前农业文明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高庙遗址的考古发掘和史前文明研究,对于探析沅江流域史前农业文明的发展演进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为规划建设高庙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开展大遗址保护、推动遗

27、产旅游等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注释:本文有关史前稻作农业的历史分期,大体参照吕烈丹稻作与史前文化演变(科学出版社2 0 1 3 年版)一书的研究成果。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M.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2 2.2李明,王思明.农业文化遗产学 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 0 1 5.3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洪江市高庙新石器时代遗址 J.考古,2 0 0 6(7).4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黔阳高庙遗址发掘简报 J.文物,2 0 0 0(4),5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洪江高庙 M.北京:科学出版社,2 0 2 2.6贺刚.湖南洪江高庙遗

28、址考古发掘获重大发现EB/0L.中国考古网,2 0 0 6-0 1-1 1.7李舫.七大考古成果闪耀文明之光 EB/OL.人民网,2 0 0 6-0 1-1 1.8莫林恒.高庙遗址出土鱼类遗存研究 D.湖南大学,2 0 1 1.9贺刚.湘西史前遗存与中国古史传说 M.长沙:岳麓出版社,2 0 1 3.10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辰溪县征溪口贝丘遗址发掘简报 J.文物,2 0 0 1(6).11裴安平.长江流域的稻作文化 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 0 0 4.12舒向今.湖南高坎垄新石器时代农业遗存 J.农业考古,1 9 8 8(1).13俞伟超.先楚与三苗文化的考古学推测 J.文物,1 9 8 0(1 0)参考文献责任编辑:陈青松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